2011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_实验及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1. 事后设计(Posttest-Only Design):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类型,也是最常用的。
研究者仅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在这种设计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便对比不同处理的效果。
2. 事前-事后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除了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外,研究者还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一次测试。
通过比较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处理对被试的影响。
3. 控制组设计(Control Group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两个组中。
在实验组中,被试接受特定的处理,而在对照组中则不接受处理。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是否实验处理对被试产生了影响。
4.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这是一种跟踪研究设计,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对被试进行测试,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这种设计类型允许研究者观察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演变。
5. 重复测量设计(Repeated Measures Design):在这种设计中,被试在不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测试或测量,以评估条件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设计类型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涉及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
通过分析不同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变量对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7.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是在药物研究和治疗干预等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设计。
被试随机被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比较干预措施的效果。
8. 实验模拟设计(Simulation Design):这种设计类型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或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实验情境,以研究被试的心理和行为。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心理物理学概述:心理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地位。
2. 心理物理学方法:感觉阈限、感受性、心理物理定律等基本概念。
3. 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单一变量实验设计、多重变量实验设计。
4. 心理物理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
5. 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
2. 难点: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演示: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心理物理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实验心理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3. 实验材料: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各种刺激材料。
4.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3. 案例分析: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
4. 实验演示:演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
5.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心理物理学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6.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2011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题(永久免费)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单选题)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 )A.冯特B.费希纳C.艾宾浩斯D.斯蒂文斯2、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于( )A.视觉反应时B. 听觉反应时C.触觉反应时D.视听联合反应时3、配对组设计在性质上属于下列哪种设计范畴()A、实验前后设计B、混合设计C、拉丁方设计D、被试间设计4、如果被试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A、被试内实验设计B、被试间实验设计C、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D、混合设计5.强度不同的声音作为自变量,那么这种自变量属于( )。
A.刺激特点自变量B.环境特点自变量C.被试特点自变量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6.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C、混合设计D、所罗门设计7.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A 可靠的B 有效的C 敏感的D 有信度的8. 费希纳在指定等距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A 最小变化法B 恒定刺激法C 平均差误法D 差别阙限法9. S=bIa 表示的是()A 韦伯定律B 费希纳定律C 斯蒂文斯定律D 格拉斯曼定律10. 用 AEst (E I X -S1 I / n ) 或 AEM (E I X -M I / n ) 来计算差别阙限,是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A 最小变化法B 恒定刺激法C 数量估计法D 平均差误法11.唐德斯B反应时又叫()A 辨别反应时B 选择反应时C 基础反应时D 简单反应时12. 通常由主试者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自变量属于()A 刺激特点自变量B 环境特点自变量C 被试特点自变量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13. 斯塔尔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幼儿对文法的理解,他所做的实验是()A 听偏好实验B 儿童对图片命名速度的实验C 语言符号对图形再现的影响实验D 重复成人说过的话的实验14. 在感觉剥夺的实验中,比较有效的测量感觉剥夺程度的指标是()A 是否产生幻觉B 是否减少了抽烟C 智商的变化D 忍耐感觉剥夺的时间15. 程乃颐对材料的相似程度与倒摄抑制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插入材料对原有材料干扰最大的是相似程度()A 小的B 大的C 全不相似的D 全部相似的16. 最早系统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是( )。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实验心理学 考研 范式

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一、引言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
考研是许多心理学学子的梦想,因此,了解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对于备战考研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三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核心,它决定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研究问题、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条件和控制变量等。
三、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指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在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中,实验操作要求严谨细致,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实验操作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任务的安排、实验指导的给予等。
四、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解释的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中,实验分析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实验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五、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应用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认知、情绪、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设计来探究人类注意力的分配机制,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人类情绪的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来解释人类学习的规律等。
六、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意义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七、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的挑战和展望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在应用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过程的复杂性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将会更加完善和精确,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八、结论实验心理学考研范式是心理学学子必备的技能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还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实验心理学(一)

实验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和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通过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最后总结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1.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定义和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2.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 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 临床心理学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3.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 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操作定义- 实验被试的选择和组建- 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的设计- 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效度检验4. 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实验心理学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在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实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分支,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它在认知、社会、发展、临床、教育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实验心理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实验心理学有望为人类心理学的进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2011年312心理学真题 题解(1)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丘脑是感觉神经重要的中转站,除嗅觉以外,所有输入信息都通过丘脑传向大脑皮层。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海马,与记忆有关。
桥脑,对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本题为常识性知识,需要考生对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精确记忆。
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初级视觉区位于枕叶内,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视觉;初级听觉区位于颗叶内,产生听觉;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内,产生不同形式的感觉;言语运动区位于额叶内,功能是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本题为常识题,需考生熟记大脑皮层各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考生在记忆时,可边记,边在自己的大脑上指出相对应的脑区帮助记忆。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听觉理论。
位置理论包括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
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耳蜗底部的纤维较短,靠近蜗顶的纤维较长。
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的声音产生共鸣。
当声音频率高时,短纤维发生共鸣;而当声音频率低时,长纤维发生共鸣。
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所在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从两种位置理论来看,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都位千底部。
本题为基础知识点、细节知识点,需考生对听觉的各个理论熟记,并对听觉的各个理论可解释的声音范困熟练掌握。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感觉现象。
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作联觉。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其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如,明适应、暗适应。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语乃是心理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 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a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严格确定指导语的内容。 b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 全。 c 简单明确,即要确保被试真正懂得指导语,切 忌模棱两可。 d 指导语心理实验的类型
• 因素型实验 • 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
是指为了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 因而进行的实验。 该类型属于“什么型”的实验。也称“定性实验” 或“探索性实验”。 做这种实验时,首先要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 个因素,探察此因素消除或变化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 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察,系统探明 所影响的因素。
四、变量的操纵
(一)自变量的控制 (二)因变量的控制 (三)额外变量的控制
(一)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指用可感 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 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例如,疲倦(fatigue)没有一个共同 的起点和尺度,怎么测量呢?如果定 义为“工作效率的下降”,那么就可 以进行测量和比较了。
过滤雄性狗的精液来分离掉精子细胞,然后用正常的 精液 以及 经过滤的精液使雌性狗人工受孕
盲人十分善于回避障碍物。
假设1:“面感视觉”——他们根据暴露在外面的 皮肤受到的压力做出反应; 假设2:听觉暗示 让盲人在一间设臵了障碍物(屏风)的大房间走 动
阶段1 脸上戴毡制面罩,手上戴手套 戴上耳塞 正常走动 阶段2 观察(每次都能回避) 观察(每次都会撞到) 观察(每次都能回避)
• 变量(variable):也称变项,它是在数量上 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如:身高、光的 强度、呈现时间、性别等
(一)自变量
• 1、自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独立变量或刺激变量, 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控制并且能产生所要 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果常常难以推广。
(2)恒定法(constant method)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 变。包括环境变量,程序变量,被试变量的恒定。
心理实验中常见的可恒定的无关变量: a 采用同一地点,同一仪器,同一主试,同一时间段; b 主试态度要保持恒定; c 按同一实验程序或步骤进行实验; d 选择智力、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同的被试。
奥恩(Orne,1962)的研究:
发给每个被试2000张纸,任务是每张纸上 做224个随机数字的加法。主试把被试的手表 拿走,并宣布他们要持续工作,直到让他们停 止为止。5.5小时,主试放弃。 后期,要求被试每完成一张纸上的计算, 就把他们的答题纸撕成至少32片。 被试回答:既然参加一项实验,那么想必 主试的要求自然有其道理。
喝咖啡对睡眠延迟影响的研究
被试:40名睡眠同质的青年人 自变量:喝咖啡 与 不喝咖啡 条件:21:00喝两包同一品牌的速融咖啡 因变量:睡眠延迟的时间 操作定义 22:00开始,记录每个被试进入睡眠状态的时间 实验仪器:脑电仪记录脑电波;眼动仪记录快动眼阶段的反应 额外变量:被试的疲劳程度、场所的各种条件等。
抵消平衡法
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 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 的目的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 (sequence effect) 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法
ABBA法研究举例
例如:研究对红绿两种色光的反应时是否长短不 一的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的
差别? • 因素型实验——由果溯因;静态;初步探讨 • 函数型实验——由因推果;动态;系统考察 • 前者可视为后者的预备实验。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好实验与差 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坎特威茨(Kantowiz.B.H)
(3)匹配法(matching method)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于相 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 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 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控制组和实 验组。 这种方法理论上可取,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困难, 实际应用中常常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
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组——所谓处理就是 实验者进行的操纵。 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之外,与实验组 的处理完全相同。
斯帕兰扎尼(Spallanzanil)假设精液中的 精子使雌性卵子受孕?
阶段1 正常精液 (控制组) 精液-精子 (实验组) 阶段2 观察(怀孕)
观察(没有怀孕)
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反应时 反应持续时间 反应程度 完成量 错误率 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 口头报告 ……
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满足
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 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validity)。 客观性 数量化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 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从理论上讲,它是控制无关 变量的最佳方法。不仅可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 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随机化法被应用于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 (sequence effect),这种思想和抵消平衡法 (counterbalancing method)是相通的。
练习二
•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 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 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请对变量命名。 答案 • 自变量:参与者性别 • 因变量:被试不舒服的程度 • 控制变量:电话亭的大小、挤在电话亭 的人数(6)、被试的身材等
练习三
• 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 对作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励。 对变量命名。 答案 • 自变量:灯的颜色(红或绿) • 因变量:啄键次数 • 控制变量:食物剥夺时间、键的大小、 红灯绿灯的强度等
(三)、额外变量的控制
排除法 恒定法 匹配法 随机化法 抵消平衡法 统计控制法
(1)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 )
排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 果的各种额外变量排除出去。
如物理环境变量;实验者效应;暂时被试变量
双盲程序:是指使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 假设和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实验失去“真实性”;所得结
• 如反应时的影响因素:感觉通道(光180mm,声、触140mm)、刺 激强度、被试准备时间、指导语、环境的安静与否。 • 又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加工机制(行为抑制、执行控制), 脑神经机制(顶叶损伤、前额叶损伤),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 征等。
函数型实验
是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即研究 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该类型属于“怎样型”的实验,类似的说法还有 也称“定量实验”和“假说验证实验”。 做这种实验时,要把与此心理现象有关的因素一 一加以控制,系统变化其中一个因素,观测相应的心 理现象有何变化,从而确定前项条件变化和后项变化 之间的函数关系。随着实验设计技术与统计技术的发 展,也可以同时探讨多个条件与某一心理现象之间的 关系 。 如: 教学方法与学习成绩的函数关系。
2、对于在刺激维度上连续变化的自变量, 要做好三项工作:
(1)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 (2)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 (3)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二)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1、反应控制
反应的控制的目的: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 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以人作被试者,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者的 反应。
第一节 心理实验设计的一般问 题 • 一、心理实验及其类型
(一) 什么是心理实验 所谓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 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 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 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心理实验的一般模式
(A)实验条件 外部表现
声、光、电 学习材料 图形 各种作业、任务 指示语 时空等因素
(3)要求特征(被试变量)
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在 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 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 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 度。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 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 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B)心理过程
感知、注意 记忆、表象 思维 情绪 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 口头报告 手、眼活动 脸部表情 心率等 脑电,脑磁等 行为效果
( C)
+
(三) 心理实验的特点
• 1、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相对观察法而 言,主动性尤为突出。 • 2、实验研究具有重复性和验证性。 • 3、实验研究具有精确性。如工作记忆容 量的测量 • 科学的特点:客观性、一致性、可证伪 性、可预见性
三、变量的种类
(一)自变量的种类 1、作业变量(task variable) 如迷津的复杂程度、词频等。 2、环境变量 如温度、湿度、照度等。 3、被试变量(subject variable) 如能力(智力或记忆);反应(反应时或助人行 为);主观体验(心境或焦虑)等。
3、被试变量
(三) 控制变量
• 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又叫 干扰变量或额外变量,是在心理实验中, 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 择、确定、操纵、变化而必须使之中立 化、控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