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它是谁教案(附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猜猜他是谁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猜猜他是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节《猜猜他是谁》。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描述、推理等环节,让幼儿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熟悉的人或动物的特征,培养幼儿观察细节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推理等方式,准确表达出自己熟悉的人或动物的特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准确地描述出人物或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细节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挂图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邀请一位幼儿上台,用布遮住眼睛,让其他幼儿描述自己的特征,让上台的幼儿猜测是谁。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人物或动物特征,引导幼儿进行推理和猜测。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图片,让幼儿两两合作,互相描述图片中的人物或动物特征,并进行猜测。
4.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描述人物或动物特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猜猜他是谁》2. 内容:展示图片,旁边标注人物或动物的特征描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或动物,用画笔和画纸描绘出其特征,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描述能力,分析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如何调整。
2. 拓展延伸:(1)组织一次“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锻炼观察和描述能力。
(2)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观察和描述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准确地描述出人物或动物的特征。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内容涉及《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猜猜他是谁》。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动物的特征,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和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动物图片,让幼儿观察并猜猜这是哪种动物。
引导幼儿关注动物的外形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几种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让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复述。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和彩笔,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一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4.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用剪刀和胶水制作动物手工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展示与交流(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其他幼儿倾听并猜猜这是哪种动物。
六、板书设计板书猜猜他是谁板书内容:1. 动物外形特征2. 动物生活习性3. 观察与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的动物特征,并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答案:请家长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并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通过观察、描述和制作手工作品,幼儿对动物的外形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班科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它是谁》

大班科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它是谁》故事名称:《它是谁》故事梗概: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小男孩见到了一只流浪猫的故事。
小男孩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饥饿的流浪猫躺在路边,看起来非常虚弱无助。
小男孩心生怜悯,尽力将流浪猫抱回家,并为它准备了一碗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照顾,流浪猫逐渐恢复了健康。
小男孩很高兴地认识了这只流浪猫,并给它取名为“小黑”。
小男孩和小黑从此成了最好的朋友,互相陪伴与照顾。
故事目的: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事,使学生懂得宠物也需要被爱和照顾,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2. 通过讨论故事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于动物保护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细节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教学准备:1. 故事《它是谁》的课件或手写板书。
2. 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准备,如阅读理解题目等。
3. 学生绘制插图的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一下关于养宠物的经验和想法。
2. 提问:你们养过宠物吗?你们是如何照顾宠物的?呈现(10分钟):1. 教师呈现故事《它是谁》的主要情节和插图。
2. 教师朗读或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故事并进行讨论。
讨论与问题解答(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提问:小男孩为什么要抱回家那只流浪猫?他是如何照顾小黑的?3. 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和小黑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他们之间有什么互动?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发放阅读理解题,并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和回答问题。
2. 教师纠正学生的答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细节和情节。
概括故事主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 提问: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绘制插图(1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绘制插图展示故事的场景或主题。
2. 学生互相分享和展示自己的绘图作品,让其他学生猜测对应的故事情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精品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猜猜他是谁》,涉及第三章“认识动植物”的第二节“猜猜他是谁”。
详细内容是通过观察、描述和推理,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描述动植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运用推理方法,根据特点猜测动植物,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推理方法,根据特点猜测动植物。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动植物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植物卡片、挂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动植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模仿动植物的动作和声音,让其他幼儿猜测。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动植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进行推理分析,示范如何猜测动植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动植物卡片,让幼儿自己观察并描述。
(2)幼儿根据描述,尝试用推理方法猜测动植物。
4. 小组活动(10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植物,观察并记录特点。
(2)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幼儿猜测,并分享观察心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名称2. 外形特点3. 生活习性4. 猜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其特点,并尝试用推理方法猜测。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幼儿在观察、描述和推理过程中的表现,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实地了解动植物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大班科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它是谁》

《它是谁》大班科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叫声和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理解故事内容。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故事课件:《它是谁》2.动物卡片:小鸟、小狗、小猫、小牛、小羊等3.画笔、纸张4.音乐:《森林里的动物》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组织幼儿做《森林里的动物》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
(二)故事导入1.教师出示故事课件,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主角。
2.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三)故事讲解1.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动物的特征。
2.教师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四)游戏活动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让幼儿猜猜它是谁。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创作环节1.教师邀请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2.幼儿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故事《它是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动物的特征,用语言描述它们,锻炼了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创作环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天赋。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故事讲解环节,部分幼儿对故事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游戏活动环节,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幼儿,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每个动物的叫声和特征,例如:“小朋友们,故事里的小鸟为什么会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呢?”2.教师通过互动,让幼儿尝试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例如:“让我们一起试试看,谁能模仿出小猫的‘喵喵’声呢?”教学难点:1.教师通过故事讲解和提问,引导幼儿理解动物叫声与它们特征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小狗的叫声是‘汪汪’,而不是‘喵喵’呢?”2.教师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动物的特征,例如:“请你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观察到的小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学过程补充:(二)故事导入1.教师出示故事课件,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主角。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猜猜他是谁》,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动物的特点,通过观察、描述、推理等环节,培养幼儿对动物特征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推理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推理,准确猜出动物是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动物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动物卡片、挂图、录音机、磁带。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邀请几名幼儿上台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其他幼儿猜测。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动物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动物卡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描述、推理,猜出动物是谁。
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猜猜他是谁2. 板书内容:动物一:熊猫(黑眼圈、黑白相间、可爱)动物二:长颈鹿(长脖子、斑点、高)动物三:袋鼠(大尾巴、跳跃、育儿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并画出来。
2. 答案:幼儿完成作业后,家长协助评价,教师进行批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描述、推理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各种动物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让他们在实际观察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点,提高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猜猜他是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2.通过观察物体的性状,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理解密度的概念;4.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1.秤;2.平底杯;3.一些物品,如纸张、铁钉、石头、翅膀等;4.核桃;5.水。
教学过程环节一:猜测物体1.老师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东西(物品种类不少于5个),让同学们通过观察物体的性状,猜测袋子里的物品是什么。
2.同学们可以看、摸、闻、听等方式去猜测。
环节二:探究物体密度1.老师拿出一个平底杯,将一些物品(如纸张、铁钉、石头、翅膀等)放入杯中,让同学们猜测它们的重量和体积。
2.老师拿出一个核桃,让同学们猜测它的重量和体积。
3.老师问同学们,哪些物品比核桃重,哪些物品比核桃轻。
让同学们讲解自己的猜测依据。
4.将水倒入平底杯内,水的高度不超过物品的高度,让同学们观察。
5.同学们发现,铁钉等物品下沉,石头等物品沉在中间,纸张等物品悬浮在上层,而核桃则浮在水面上。
6.老师根据同学的观察结果和体会,向同学们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环节三:整合知识1.老师将环节一和环节二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同学们猜猜袋子里某个物品的特点。
2.老师提示同学,这个物品不仅比核桃轻,还浮在水面上。
3.让同学们回忆环节二中的学习,猜测这个物品的密度是多少。
4.老师揭晓答案,是塑料鸭子。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物品性状、探究物品的密度,帮助幼儿理解物品的特点。
同时,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猜测和观察去探究问题。
对于幼儿的每一个问题,我都鼓励他们去思考,质疑自己,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幼儿对于密度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需要老师进行多次解释和示范。
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幼儿太过沉迷于猜测和猜测的结果,并不够注重探究物品的特点。
《它是谁》大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几种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学会分辨不同的动物。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片或者模型,用于教学展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动物脚印、动物叫声等。
3. 准备教学PPT或者教学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张动物的图片,让幼儿猜测这是哪种动物。
2. 展示: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者模型,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操作: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道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分辨不同的动物。
4. 分享: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5. 总结: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动物特征,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 关注幼儿在操作环节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动物特征的分辨能力。
3. 听取幼儿在分享环节的发言,了解幼儿对动物的喜好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动物猜谜:教师准备一些动物的谜语,让幼儿猜测答案。
2. 动物拼图:教师提供一些动物的拼图,让幼儿尝试拼凑完整的动物形象。
3. 动物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七、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教师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动物。
2. 游戏教学: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动物知识。
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动物的特征。
八、教学拓展1. 动物故事:教师讲述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寓言故事或科普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了解动物的智慧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计划:谁教(教学反
思)
大班科学活动谁是教学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映等内容,消除无关干扰,选择有用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尝试用光源照亮阴影找出你需要的阴影,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大型的科学活动课程。
快来看看它教的是谁。
活动目标:
1.消除不相关的干扰,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尝试使用光源照亮阴影并找到所需的阴影。
3.体验检测案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你的感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关于阴影的知识。
2,三个帽子,1个统计表,儿童记录表,每个记号笔一个,幻灯片投影仪,帽子阴影,手电筒。
活动程序:
首先,讲故事,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评估:从孩子的兴趣开始,创造一个探索性的检测环境,这个会话设置了一个悬念,进一步吸引了幼儿的注意。
)
二,儿童的讨论,猜想,第一次记录。
1.谁是小偷?为什么?孩子第一次记录判断结果。
老师为你准备了一张记录卡。
记录卡的第一列是小偷的帽子。
以下是黑猫警长发现的三只动物。
如果你想到一个小偷,只需按下它下面的“√”即可。
(附表一)
2.教师使用数字统计数据记录孩子的结果。
(带统计表)
(评价:让孩子们自由地讨论,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并能够根据现有经验混淆孩子想象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讨论:
1.谁是真正的小偷?黑猫警长说,案件是解释证据。
想一想。
打破案件并找到真正的小偷有什么重要线索?(帽子的影子)我怎样才能找到三只动物帽子的影子?想想我们之前玩过的影子游戏,阴影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有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光源可以让我们找到阴影?(月光,灯光,烛光,手电筒.)2,寻找老师手的影子,(老师演示寻找手影的方法),把物体放在光源前面。
(从儿童的兴趣开始,也帮助孩子积累科学经验,回忆影子游戏,将孩子的思维推向**。
)
第三,孩子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
这三只动物帽的影子是什么?怎么找到它?黑猫警长准备了三只动物帽子的照片。
它说任何可以帮助他找到真正的小偷的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大侦探。
1,孩子的操作,尽量使用光源找到阴影,并做好记录。
2.教师第二次计算儿童记录的结果。
(表二)
3,老师比较两个统计结果,总结孩子的操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小偷终于找到了。
我们也明白,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我们必须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出真正的原因。
叫一个黑猫警长!
(评价: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材料互动探索,一方面帮助孩子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操作能力,拍照,发现并激发他们对周围科学的兴趣现象。
)
四,游戏:侦探抓小偷。
帮助黑猫警长找到小偷,你开心吗?然后让我们玩“侦探捕捉小偷”的游戏。
谁会成为一个小偷?哦!黑猫警长说你们都是侦探,或者我是小偷!(老师戴着头盔扮演一个小偷,一个小孩当侦探,抓小偷,并通过游戏进行思想教育。
)
(评价:教师灵活地使用“侦探小偷”游戏作为前一事件的巧妙延续,并引发另一项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检测的乐趣。
)活动反映:
这是一项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根据儿童的兴趣故事创建了一个探索性检测环境。
让孩子们第一次猜出小偷是谁并记录下来。
第二次通过实验和记录,验证谁是真正的小偷,通过前后两个不同的记录,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我牢牢抓住了物质的双向流动,探索和问题,引导幼儿围绕小偷的阴影进行探索,操作和观察,并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交换他们的发现。
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期间,孩子们可以使用所提供的光源,初步尝试通过手电筒,荧光灯等找出小偷的帽子阴影,让他们体验检测案例的过程,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让孩子们经历成功。
有趣的。
附在故事上:
今天是兔子小姐的生日。
她在家里准备了一个舞会。
她想邀请所有动物朋友来参加她的舞会。
晚上,动物们穿着自己参加舞会。
每个人都在球上唱歌跳舞,他们真的很开心!突然间,停电了。
这时,我看到只有一个黑色的影子在闪烁。
兔子小姐'啊'指出。
过了一会儿,电来了。
兔子小姐发现'不好,我的钻石价值20万元。
项链不见了,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打电话报警!这些动物松了一口气说道,所以侦探黑猫警长接到一个警报电话,立即冲了过来。
当他问起项链丢失时,兔子小姐拍了拍她的头:“嘿,我甚至小偷。
谁还没见过呢!我只记得小偷戴着帽子,帽子的影子是这样的。
“黑猫警长看了看,说:'看来,这顶
帽子的影子是解决此案的唯一线索。
“所以黑猫警长立即检查了所有在场的动物,发现有三只动物戴着这种帽子,一只是猪,另一只是老虎,另一只是小老鼠。
帽子看起来几乎一样!谁是真正的小偷?黑猫警长离开去看它,立刻想想,但仍然无法分辨谁是真正的小偷。
我能做什么?真的很着急!小孩,你担心吗?然后让我们帮助黑猫警长今天找出真正的小偷,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