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学生的研究目标转向 了比较特殊的物体—— 一瓶水。由于学生有了 固态物体的研究基础, 所以本节课将沿用以前 的方法,运用感官对一 瓶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将借助记录表进行 有序和持续的观察。这 样的观察会让学生发现 水的许多特征。
一年级 下册教 学目标
三年级 上册 《水》 教学目 标
• 其次,需要注意单元学习累积性。学习的累积性 的外在表现就是学习成果的积累,所以《学生活动手 册》中的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不要被遗忘,要不 断地记录、更新和回顾,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根据地思 考,更有目的探索,更有见地的表达,学习发生在学 习之上,外在的累积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内在学习 的累积。
前4课学生将集中对 一些具有固定形状的物 体进行研究,在后3课学 生将运用已经学到的方 法对没有固定形状的物 体—— 一瓶水和一袋空 气展开探索。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对水的特征 进行描述。
2.综合运用前面的观察方法,不 必太多干预。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学生将运用一种不 同于前面几课的探究方 法——混合。他们将把 一些已经研究过的物体 放入水中,观察它们与 水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 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 认识。学生将从实 验 中观察并认识到,一些 物体较难溶 解在水中, 一些物体较易溶解在水 中。
一年级 下册教 学目标
四年级上 册《水能 溶解一些 物质》教 学目标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做好简单的科学实验。
方法 观察 对比
程序
先做 什么
后做 什么
结果
观察 描述
2.可以灵活处理学生的记录。
格子较小,可 填入较少内容。
3.简化处理“溶解”概念。
新教科版第一单元声音单元测试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类别科学概念我知道实验探究园实践应用场总分题号一二三四得分第一部分科学概念我知道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如:人说话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来描述,音量与物体有关。
音量的单位是。
4、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音高(填不变或变化)。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描述。
音高与物体有关。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用敲击后的音又轻轻触碰水面,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水面左右晃动B.水面有所下降C.水面会产生波纹,并向外扩散()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
A.手挡住了声音的传播B.手使锣面停止了振动C.手阻止了空气的振动()3、小亮用相同的力敲击钢琴的三个键,钢琴发出了“咪”“发”“索”三个不同的声音,这三个声音。
A.音量不同 B.音高不同 C.音色不同()4、收音机里传来的小提琴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A.空气 B.琴弦 C.喇叭()5、一般情況下,成年女子和男子的声带长度不同,如右图。
据此,我们可以推測。
A.女性发出的声音高B.男性发出的声帝高C.男性和女性发出的声音基本相同女性声带男性声带()6、在敲击大古钟时,小亮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还在发出声音,这是因为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7、下列关于音又产生不同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B .用相同的力敲击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右图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B.道路弯曲,注意安全C.前方施工,车辆慢行()9、小亮弹拔橡皮筋,要让橡皮筋发出更高一些的声声音,他应该A.用力接橡皮筋B.把橡皮筋拉得松一点C.把橡皮筋拉得紧一点()10、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相同的B.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音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第二部分实验探究园(28分)三、分析与解释(8+10+10=28分)1、(1)右图的仪器是A.木盒 B.音叉 C.发音盒(2)用小锤用力敲击音叉去接触水面,观察到的现象是A.水面没有明显变化B.水面溅起水花C.水面升高了(3)我们敲击音叉,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在我们的耳朵中,有个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器官是A.听觉神经 B.鼓膜 C.耳道(4)当我们听不见音叉的声音时,右图乒乓球最有可能用于:A.敲打音叉 B.可判断音叉是否振动 C.与实验无关2、小明、小兰和小强一起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几个实验:(1)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说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兰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面荡起了波纹;小强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了声音;①这三位小朋友都在探究什么问题?(2分)②分析上面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2)分别把钢尺伸出桌外10厘米、8厘米、 5厘米用同样的力拨三次,声音最高的是探出()的那一次。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给物体分类》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图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调查并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认识到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将前三课用过的所有物体进行编号、分类,并让学生按物体不同的特征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小结和巩固,又是对物体特征认识的深化。
教科书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都是指向分类活动。
“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是引导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是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和细分标准。
可将学生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呈现在班级记录表中,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不必追求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本课隶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课内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与分类这一基本的思维方法,能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物质。
【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的叶进行了分类。
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清晰、有序地对物质进行分类。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
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一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测试卷(A卷)一、找一找。
1.找出下面图中的动物,并在( )里打上“√”。
()()()()()()()()()二、判一判。
2.观察动物时。
我们要注意不伤害它们,不损坏它们的家。
()3.看的动物生活在水里,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4.观察蜗牛身体时,我们可以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5.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6.外出寻找动物时,我们要先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三、连一连。
7.将动物和对应的名称连一连。
四、填一填。
8.将蜗牛各部分的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方框里。
五、选一选9.鱼在水中靠( )运动。
A.鱼鳍B.鱼头C.鱼尾10.观察蜗牛的反应时,正确的做法是( )。
A.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B.用手拍蜗牛的壳C.用木棒触碰蜗牛的身体11.和蜗牛相似的动物是( )A.B.C.六、想一想、答一答12.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一定认识了不少动物,除了蜗牛,你还了解哪些动物?选择一种动物,画一画,写一写,介绍给大家吧!13.动物都有哪些共同特征?14.关于动物,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一、找一找。
1.【答案】√;√;√;√;√;√ 【解析】二、判一判。
2.【答案】正确【解析】3.【答案】正确【解析】4.【答案】正确【解析】5.【答案】正确【解析】6.【答案】正确【解析】三、连一连。
7.【答案】【解析】四、填一填。
8.【答案】【解析】五、选一选9.【答案】A【解析】10.【答案】A【解析】11.【答案】A【解析】六、想一想、答一答12.【答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13.【答案】动物的共同特征:会运动,吃食物,有嘴,需要空气,会生长,需要呼吸等。
【解析】14.【答案】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班级:姓名:题序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
1、测量作业本的宽度,最合适的物体是()。
A.B.C.2、下面的物体能溶解在水里的是()。
A.盐B.螺母C.小石子3、拥有簇状短尾的动物是()。
A.老鼠B.蚂蚁C.兔子4、下面对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不能流动。
B.空气是一种白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C.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5、下列哪种行为是在保护节约水资源()。
A.洗完手不关水龙头就走B.看到水龙头滴水,及时关掉C.旅游时,把垃圾扔到小河里6、松树的叶子是()。
A.细长的B.爱心型C.圆形的7、生活中不能证明有空气的现象是()。
A.汽车在路上跑B.风筝飞上天C.气球爆炸8、下面不是空气的特点的是()。
A.白色B.没有气味C.会流动9、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就是在()。
A.分类B.观察10、关于金鱼的吃食,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轻地往鱼缸里放几粒鱼食,不要一下子放太多B.我们可以用手抓起金鱼来喂它C.金鱼嘴一张一合吞食二、判断题。
1、青蛙不仅可以在水里游,还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羽绒服里面有空气。
()3、植物叶也是有生命的。
()4、我们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的特征。
()5、人与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6、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用测量纸带比用小立方体更准确。
()7、水溶解食盐后水变咸了。
()8、我们在闻水和洗发液的气味时,要用手扇着闻。
()9、实验室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闻和品尝。
()10、土壤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
()三、用太阳的光和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连一连。
白天能看清树叶沙滩上沙子烫脚白天屋里亮太阳发光太阳发热白天看书屋外的金属盘烫手晚上衣服穿得多四、我知道磁铁能吸引的物体(用√选出来)。
()()()()五、请将下列动物有共性的序号填入相应的类别。
会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含解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一)一、判断1.我们可以用湿布擦电器和开关。
()2.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 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还是1.5 V。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时,灯泡亮表示这个物体是导体。
()4.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5.导体就是金属。
()6.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7.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要重复检测一次。
()8.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9.家用的电灯都是串联起来,连接比较方便。
()10.导体就是能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二、选择1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碎纸屑( )。
A. 被吸起B. 不会被吸12.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
A. 断路B. 短路C. 通路13.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是( )。
A. 1.5 VB. 36 VC. 220 V14.下列物体可用来接通电路的是( )。
A.塑料尺B.纸板C.铅笔芯15.电视机使用的电是( ),手电筒使用的电是( )。
A.交流电B.直流电16.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四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 )。
A. 1.5伏B. 6伏C. 220伏17.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
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 )。
A. 1.5伏B. 3伏C. 4.5伏18.在下图中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灯泡不能亮的是( )。
A. B. C.19.当发现有人触电时,下列做法中,最可行的是( )。
A. 迅速用手把触电者拉开B. 迅速切断电源,用绝缘体挑开电线C. 迅速用刀割断电线20.在下图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灯泡不能亮的是( )。
A. B.C. D.三、填空21.我们把摩擦过的两个气球互相吸引的现象叫________现象。
22.带电的物体中,有的物体带________电,有的物体带________电。
23.做使一个小灯泡发光的实验,至少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材料。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综合卷)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下面两个同学的操作,()做得更好。
A.小红做完实验后整理好材料B.小刚做完实验后什么也不整理,并且把桌面弄得非常脏2.下列哪个不需要用到空气()。
A.呼吸B.燃烧C.厌氧菌3.下列选项中,没有固定形状的是()。
A.洗发液B.木头C.玉米4.观察空气。
使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主要是因为它()。
A.很轻B.密封性好C.很薄5.下面判断物体轻重最准确的是()。
A.猜想B.用手垫C.用天平秤6.下面瓶中的液体,流动最慢的是()。
A.水B.洗发液C.食用油7.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法,盛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有关。
A.轻重B.形状C.颜色8.活动探究:将水和洗发液分别装入两个密封透明的容器中,可以用()来分辨。
A.手B.嘴巴C.眼睛9.如图所示,该同学正在用鼻子研究物体的()。
A.颜色B.气味C.轻重10.在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下面最准确的方法是()。
A.用手掂量B.估计猜测C.用天平称量二.填空题(共10题,共44分)1.为了发现物体的特征,可以从()、()、()、()方面比较。
2.白糖在水中发生的是()现象。
3.影响物体轻重的因素有()、()、()。
4.空气是()、()、()的气体。
5.判断物体的轻重,利用()的方法,更加科学、准确。
6.通过学习,我发现,水是可以()的。
7.将“能“”不能“”溶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妈妈把二勺白糖放在水杯里,又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杯里的白糖立刻不见了,我喝了一小口,杯里的水甜甜的。
妈妈告诉我,白糖()被水()。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5粒小石子放在水杯里,也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可是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发现小石子还在水底,没有变化。
我对妈妈说,小石子()被水()。
8.我知道,自然界中的水都是从()流向()的。
9.两个相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越大的越(),越小的越()。
10.通过学习,我发现,水是()固定形状的。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综合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分)
1.菜籽油能溶解在水中。
✕
2.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但是由于污染,我们有时会闻到难(闻的✕
)气味。
(√)
3.石头能够溶解在水中。
✕
4.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 )
)5.空气是一种有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
(✕
四、快乐连一连。(每线3分,共15分)
五、快乐排一排。(8分) 小明想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现象,请你帮他将下面
相同点:形状固定,不会流动,放入水中都不溶解…… 不同点: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光滑程度不同,轻重不同……
4.空气是( A )。
A.无色的
B.白色的
C.蓝色的
5.要观察物体的颜色,应该( A )。 A.用眼睛看 B.用鼻子闻 C.用手摸
二、快乐填一填。(每空2分,共24分)
1.水的特点是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固定的 形形状
,状 会 会流动。
2.一般情况下,乒乓球是 黄 色的,橡皮是 白 色的。
第一单元学习达标测试
科学 教科版 一年级 下册
一、快乐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 15分) 1.下列哪个物体最轻?( C )
A. B. C.
2.闻洗发液的气味时,我们应该( B )。 A.把鼻子凑近了闻 B.用手扇着闻 C.怎么闻都可以
3.食盐在( A )溶解得更快。 A.热水中 B.凉水中 C.冰水中
3.将①盐、②红糖、③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我们发
现 ①② 可以溶解, ③ 不能溶解。(填序号即可)
4.空气是 无色 、 无味 、 透明 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易错环节归类训练
一、基础达标练
1.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2.连一连,将蔬菜与相似的形状连起来。
3.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2)
( )
二、能力提升练
4.选一选。
(1)下面( )不会流动。
A. 玻璃
B. 空气
C. 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3)水是( ),空气是( )。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5.判一判: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2)
( )
6.选一选。
(1)如图所示,盐放入水中后( )。
A. 融化了
B. 消失了
C. 溶解了(2)如图所示,搅拌( )。
A. 能使小石块溶解
B. 能加快盐的溶解
C. 能减慢红糖的溶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达标练
1.【答案】(1)×
(2)√
【解析】【解答】(1)西瓜是球形的,不是方形的。
(2)玻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透明。
2.【答案】
【解析】【解答】
3.【答案】(1)×
(2)×
【解析】【解答】(1)空气是无色透明的,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2)水虽然和空气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但是水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与空气有区别。
二、能力提升练
4.【答案】(1)A
(2)C
(3)BC
【解析】【解答】(1)液体和气体都能流动,玻璃是固体,固体不能流动。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
5.【答案】(1)√
(2)√
【解析】【解答】(1)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非常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2)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6.【答案】(1)C
(2)B
【解析】【解答】(1)盐在水中发生的科学现象是溶解。
(2)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