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

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时 不退位减》授课课件优秀课件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时 不退位减》授课课件优秀课件PPT
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情境导入
中国金牌数第一。
同学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 你你知从道图这中届能奥发运现会什的么金数牌学榜信吗息?吗?
探索新知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6-2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多少用减法计算。
36 - 23 =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 流计算方法。
新知应用 (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1. 48 – 18 = 30 48
– 1 8 说一说个位上
得几?怎么写?
( 30)
个位上8-8=0,写 在个位的下面。
25 – 21 = 4
25 –21 ( 4)
说一说十位上 得几?怎么办?
十位上= 64 48-18= 30
我会用
(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
十个
45-3= 42 45
-( 3 )
( 4 2)
十个
64 - 42 = 22
(6 4 ) -( 4 2 )
(2 2 )
归纳总结: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方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把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相减所得的 数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相减所得的 数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87
48
- 23
- 18
64
30
66-12= 54
66 - 12
54
说一说你是怎 么算的?
3、帮小动物回家。
61
64
36
25
26+38
77-52
68-32 98-37
4.明明和红红写大字,红红写了38个字,明明 写了49个字。
(1)红红比明明少写了多少个字? 49-38=11(个)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例8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前面例1~例5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这些都为例8尝试估测物体长度打好了基础。

通过例8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初步建立的1厘米和1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提高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和估测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做好铺垫。

(二)核心能力通过这节课,要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长度单位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观察,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长度的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长度的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学习重点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五)学习难点有逻辑地表达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想法。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教学课件,直尺。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测量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借助自己的身体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想一想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还记得自己的身高有多高吗?(二)课堂设计1.检测预习,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比一比的游戏。

要求:我说你比,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

昨天在家大家都已经量过自己的1拃的长度了,谁来说一说你的一拃有多长?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身高?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唤醒学生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表象,为新授课做准备。

】2.问题探究生活中到处都有长度需要测量,瞧:这是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场景。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练习一(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练习一(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练习一(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练习一(1)。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2.掌握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1 引入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5个饼干,小红有3个饼干,他们一共有多少饼干?”1.2 进一步引入假如小红给了小明1个饼干,那么小明和小红一共还剩下多少饼干?2. 教学内容2.1 定义“十以内的加减法”是指在10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2.2 运算方法加法: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和。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

2.3 计算小练习2.3.1 写数字请写出如下数字:7、9、2、4、5、8。

2.3.2 画图请画出7个小鸟。

2.3.3 加法计算请计算:2+3=?5+4=?6+1=?2.3.4 减法计算请计算:5-2=?4-1=?8-7=?3. 认知拓展3.1 情境演示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小明家里有8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现在他还剩下几个苹果?”3.2 解题过程小明家里有8个苹果,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这个数量:8小明吃掉了2个苹果,所以我们需要减掉这个数量:8-2=6所以,小明现在还剩下6个苹果。

4. 课堂练习将以下题目分发给学生练习:1.小明有3个球,小红有5个球,他们一共有多少个球?2.小猫有4只,小狗有3只,小鸟有2只,他们一共有多少只动物?3.在5个葡萄中,小明吃掉了1个,小红吃掉了2个,现在还剩几个?4.一本书共有8页,小明已经看了3页,他还需要看几页?5.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i安阳市王村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课题名称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所需课时1课时课时进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复备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纽扣,语文书等学习过程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新授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

师: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i n g s i n t h e i r 2.讨论: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020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全套(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全套(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全套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认识米》同步练习一.填空题。

1.3米-12厘米=()厘米。

2. 一把椅子高50()。

3.一棵大树高10()。

4.300厘米=()米。

二.选择题。

1、量一根标枪的长度,应选择()做测量工具。

A.米尺B.小尺C.量角器D.圆规2、530厘米=()米()厘米A.5 30B.5 3C.53 0D.3 503、量一个手机的宽度,应选择()做测量工具。

A.米尺B.小尺C.量角器D.圆规4、一条绳子长400个1厘米,这条绳子长()米。

A.40B.400C.4D.1三.判断题。

(1一个别针长5米。

()(2)小刚身高120米。

()(3)铅笔长5厘米。

()(4)3米=300厘米。

()四.计算题。

1. 39米+7米+2米=()米2.20厘米+()厘米=1米3.1米+4米+()米=15米4.76厘米-18厘米+14厘米=()厘米5.34厘米+(28厘米-14厘米)=()厘米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答案:3米-12厘米=(288)厘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的掌握情况。

1米=100厘米,3米=300厘米。

300-12=288,所以3米-12厘米=288厘米。

2.答案:一把椅子高50(厘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填写合适的单位不但要看填写单位的物体,还要看给出的数是多少。

椅子的高一般不到1米,给出的数是50,所以本题应该填写“厘米”这个单位。

3. 答案:一棵大树高10(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填写合适的单位不但要看填写单位的物体,还要看给出的数是多少。

大树的高是比较长的物体,因此本题应该填写“米”这个单位。

4. 答案:300厘米=()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的掌握情况。

1米=100厘米,300厘米里面有3个100厘米,所以300厘米=3米。

二.选择题。

1.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画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2. 教学难点:线段的含义及画线段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点、直线、射线等,引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线段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线段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度量。

(2)画线段教师先示范如何画线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在学生画线段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段的含义及画线段的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线段的特点,并尝试画一些线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线段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认识线段和画线段1. 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度量。

2. 画线段的方法:(1)画出一个点A;(2)画出另一个点B;(3)用直尺连接点A和点B,得到线段AB。

六、课后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线段的实例,如尺子、书本边缘等,进一步巩固线段的概念。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第1单元第4课时,认识线段和画线段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画线段的方法”。

画线段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线段概念的关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湖学校李小红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什么收获?
• 哪些同学有哪些表现好?
• 你给自己打打分!
第二条
( 4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6 )厘米。
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2
)厘米。
观察质疑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从尺的刻度0开始, 画到3厘米的地方。
探究新知
学生尺 米尺 皮尺 在测量的时候根据长短,选择 测量工具 合适的测量工具。 软尺 钢卷尺
探究新知
画一条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探究新知
做一做 在距离 处画一棵 3厘米处画一朵 ,10厘米处画一个 ,5厘米 。
小学数学精品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市实小 清风制作
Leabharlann
责任 品质 诚信 创新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复习旧知
填空: 30米+8米=( 11 )米
12厘米-7厘米=( 5 )厘米
27厘米+6厘米=( 33 )厘米
54米-4米=( 50 )米
复习旧知
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 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2 )厘米
)里画“√”
比1米长(
比1米短(



7、一根木料长14米,第一次锯掉了3米,第二 次又锯掉了7米,这时剩下的比原来短多少 米? 7米 3米
3+7=10(米)
8、一个同学从起点向前跑了10米,又向后 跑了20米,这时他离起点多少米? 后 起点

10米 20米

20-10=10(米)
心灵感悟
选择一个问题说一说!
约是( 2 )米。
2、量一量
( 1 )米( 5 )厘米
练习巩固
3、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宽60( 厘米 ) 长1( 厘米 ) 长28(米 )
练习巩固
4、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的(
)里画“√”
比1米长(
比1米短(



练习巩固
5、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的(
)里画“√”
比1米高(

比1米矮(


6、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的(
探究新知
旗杆的高
一根旗杆的高度 是13厘米还是13米?
探究新知
1厘米的长度:
13厘米的长度:
13厘米
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探究新知
我有1米高 旗杆应该是13米高。
探究新知
10个小朋 友的身高加起 来差不多和旗 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的长度跟13厘米 接近,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练习巩固
1、量一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