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点预埋施工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为了解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沉降现象,进而判断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沉降观测,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项目组织和管理2.观测人员:负责实施沉降观测工作,包括安装测点、测量数据记录等。
3.设计人员:负责制定观测方案和观测数据处理方法。
三、工作步骤和流程1.观测方案制定: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规模确定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数量和位置、观测周期等。
2.测点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负荷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测点位置,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测点标定:在测点位置进行标定,包括建立参考基准点和确定测点坐标系。
4.测点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测点设备,包括测点支撑物、测点盘等。
5.数据采集:按照观测方案规定的周期,进行数据采集工作,记录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校正、数据拟合等。
7.结果评估: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8.报告编制:根据评估结果,编制沉降观测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安全措施1.观测人员必须熟悉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并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2.在观测过程中,严禁随意移动或拆除已安装的测点设备。
3.在观测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确保周围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设备和材料1.测量仪器:包括测距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2.测点设备:包括测点支撑物、测点盘等。
3.数据处理软件:包括测量数据的录入和处理软件。
六、预算和时间计划1.预算:根据项目规模和要求进行预算,包括设备采购、人员费用等。
2.时间计划:根据工作步骤和流程,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确保项目的按时完成。
七、质量控制1.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熟练掌握观测工作的操作技能。
2.观测设备必须经过校准和调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下室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地下室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引言地下室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实时监测地下室的沉降情况,为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下室沉降观测点的施工方案,包括选点原则、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选点原则1.应选择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上方靠近地下室的区域作为观测点,以保证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地下室的沉降情况;2.观测点应尽量远离可能引起沉降的影响因素,如施工设备、挖掘等;3.观测点的位置应均匀分布在地下室的不同区域,以全面了解沉降的空间分布情况。
施工方案步骤一:确定观测点位置1.在地下室区域绘制网格线,并确定每个网格的尺寸;2.根据选点原则,在每个网格内选择一个观测点,并用永久性标记标记其位置。
步骤二:准备测量设备1.测量设备应包括沉降仪、水准仪等;2.定期检查和校准测量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步骤三:安装观测设备1.根据选点位置,在每个观测点处挖掘一个足够深的孔洞,孔洞直径约为30cm,深度约为50cm;2.在孔洞中放置沉降仪,并使用固定设备将其固定,确保其稳定性;3.在孔洞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以防止人为破坏。
步骤四:测量和记录数据1.按照预定的测量频率,进行沉降观测;2.使用水准仪对每个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并记录数据;3.每次测量后,及时将数据记录到电脑或纸质表格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1.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2.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地下室的沉降情况;3.如果某个观测点的沉降量超过警戒值,应立即采取行动,并根据需要调整施工方案。
结论通过合理选择观测点位置、正确施工观测设备以及科学分析测量数据,地下室沉降观测能够对工程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施工中,施工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地下室的稳定和安全。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一、工程背景和目的沉降观测是土地沉降现象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沉降进行观测,可以监测土地沉降的情况,为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提出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点布置方案1.选取观测点位置:观测点应选取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且能够代表该区域的沉降状况。
选取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工程活动情况等因素,选择处于地层变化明显的地点,并避免选取近期施工活动频繁的区域。
2.确定观测深度:观测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质条件来确定,通常需要选择相对于地表深度较小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深度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
3.确定观测点间距:观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来确定,通常要求观测点间距均匀、分布合理。
观测点间距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土体的变形规律和沉降的特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布置监测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设备的布置方式。
观测设备应选择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
同时还应充分保护和防护设备,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土地调查: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土地调查,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等情况。
包括地表形态、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
2.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根据前期的土地调查资料,结合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
包括观测点位置、观测深度、观测点间距等。
3.施工准备:根据观测点布置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施工设备和材料、组织人员、编制工程施工计划等。
4.观测点开挖:按照观测点布置方案,在选定的位置进行观测点的开挖工作。
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地层的完整性,避免破坏或扰动地层。
5.安装监测设备:在开挖好的观测点中,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
包括测量仪器、观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的安装。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稳固性和防护措施。
6.数据采集和处理:安装完设备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一)、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二)、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三)、固定水准点;(四)、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五)、《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的要求二、地基回弹观测基础开挖前,在建筑物的纵横主轴线上设置观测点,测定其原始标高;在基坑挖至底面时,找出其测量标志,再测出其标高;在浇筑砼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
三、建筑物自身沉降观测以主楼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二级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外轴线共设置12个观测点,测设点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仪器、附合观测路线等路线。
结构施工阶段,每加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截止到沉降量小于1mm/100d。
观测前将仪器放在室外30min,使其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天气恶劣时严禁观测。
当建筑物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出现,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四、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全部竣工后的观察次数: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出下沉曲线图,找出变形规律,做出今后的变形观测趋势预报,提出今后的观测建议。
五、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一)、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二)、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规定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
(三)、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前言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是指为了及时监测建筑工程在施工、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地基沉降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以期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工程背景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是保障建筑物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可能会因为施工的震动和载荷的加速等因素导致地基产生沉降,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就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崩塌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沉降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沉降观测施工方案1. 沉降观测目的a. 对建筑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b. 对建筑工程使用和维护阶段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监测,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2. 沉降观测方法a. 表面沉降观测:常用的方法有测斜仪观测、水准仪观测和位移传感器观测等。
b. 孔内沉降观测:通过在地基中设置孔内沉降仪器,对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监测。
c.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基稳定性情况。
3. 观测方案a. 施工前的基准观测: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地基进行基准观测,确定地基的初始状态。
b. 施工期的实时观测: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对地基进行实时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变化情况。
c. 使用和维护期的定期观测:在建筑工程使用和维护阶段,对地基进行定期观测,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4. 观测仪器和设备a. 测斜仪:常用于表面沉降观测,能够实时监测地基的倾斜情况。
b. 水准仪:常用于表面沉降观测,能够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
c. 位移传感器:常用于表面沉降观测,能够实时监测地基的位移情况。
d. 孔内沉降仪器:常用于孔内沉降观测,能够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
e. 地下水位监测仪器: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5.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a. 观测数据的采集:对观测仪器和设备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和记录。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本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本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2)1.3 施工流程概述 (3)二、沉降观测点布设 (4)2.1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6)2.2 沉降观测点的类型及选择 (7)2.3 布设位置的确定方法 (8)2.4 观测点的固定与保护 (9)三、沉降观测周期与频率 (10)3.1 初期观测周期与频率 (11)3.2 定期观测周期与频率 (12)3.3 特殊情况下的观测安排 (13)四、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4)4.1 数据采集与记录要求 (15)4.2 数据处理方法 (16)4.3 沉降量分析与评估 (17)4.4 变形趋势预测与预警 (17)五、沉降观测设备与工具 (18)5.1 观测仪器选型原则 (20)5.2 设备安装与调试 (20)5.3 设备维护与保养 (21)六、沉降观测施工组织与管理 (23)6.1 施工团队组建 (24)6.2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 (25)6.3 施工质量监控体系建立 (26)6.4 安全防护措施 (27)七、沉降观测施工安全与环保 (28)7.1 施工现场安全规定 (29)7.2 环保要求与措施 (30)7.3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31)八、沉降观测施工总结与评估 (32)8.1 施工成果总结 (33)8.2 成效评估方法 (35)8.3 改进措施与建议 (35)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确保建筑安全、预防工程事故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价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沉降观测,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建筑物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为科学决策、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特制定本次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以指导本次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方案遵循安全第质量至上的原则,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力求实现沉降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桥梁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1. 背景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和提前发现潜在问题,本文档旨在介绍桥梁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2. 目标本施工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沉降观测来监测桥梁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沉降问题,以确保桥梁的使用安全性。
3. 施工步骤以下是本专项施工方案的具体步骤:3.1 安装沉降观测点在桥梁的关键部位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桥梁结构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并确保能够全面覆盖桥梁的重要部位。
3.2 安装沉降仪器在每个沉降观测点上安装沉降仪器,用于监测桥梁的沉降变化。
沉降仪器应选择准确可靠的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准和调整。
3.3 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采集沉降仪器所记录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桥梁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3.4 报告编制与汇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汇报。
报告内容应包括桥梁沉降情况的概述、趋势分析和建议措施等内容。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桥梁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定期检查和维护沉降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
-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沉降的异常情况。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桥梁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通过安装沉降观测点和沉降仪器,定期采集和分析沉降数据,旨在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相关事项,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沁苑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粤长辉龙岗德沁苑商住楼工程地处深圳市龙岗区龙溪,邻近龙岗府路,对面是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办事处龙岗会堂,属新建住宅小区。
现场东、南二侧紧邻市政道路,西、北二侧为已成型的建筑。
交通较为便利。
1、原有建筑及基坑的沉降、变形观测
由于德沁苑工程地处龙岗商会大厦的东侧,基坑边距路边很近。
德沁苑工程地下一层,基坑较深。
由于基坑沉降、变形对道路和周边建筑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施工期间,将沿建筑边线设置观测点,定时按期进行沉降及位移观测,并做好记录。
若发现异常变化,我们将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
对基坑的监测是本项工作的重点。
基坑的安全将直接影响到地下室施工的安全和施工进度。
监测方法如下:
个监测点。
准点,每7天观测一次,当位移趋于稳定后,则每隔15位移观测采用正倒镜投点法求出位移。
决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此项观测工作包括:偏移观测和沉降观测两部分内容。
因此,可用GTS-311全站仪的三维坐标测量模式来进行。
其测量方法是:选取两个可以通视的基准点,其坐标和高程已定出(即已知其三维坐标),把全站仪架设于其中一点上,另一点作为后视点,可定期对监测点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即可得出监测点的偏移值和沉降值。
2、新建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反映新建筑物沉降的重要手段。
沉降观测点布置位置详见结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本身应当牢固,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必须有明显的突出之处。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一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
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个观测,一个复核,一个跑尺。
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
工程竣工前将沉降值绘制成沉降观测曲
沉降观测要求:
⑴、观测点设置完成后观测一次,作为原始数据;
⑵、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
⑶、装修期间每月观测一次;
⑷、竣工前观测一次;
⑸、做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及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前将沉降观测值绘成沉降观测曲线;
⑹、每次观测后如发现沉降异常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共同采取措施;
⑺、首次观测时,必须经过两个测回,以确保首次观测精度;
⑻、工程竣工交验前可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设立永久性观测点。
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应对整个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作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预埋件采用直径20mm圆钢精加工作而成,植入柱内250mm,伸出柱边50mm (预埋件如图所示)。
预埋件在柱砼浇注完成,未初凝前,在模板上钻孔植入柱内。
施工方案:待柱模板支设加固完成后,在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的柱模板上抄出+0.500的标高线,根据本柱的钢筋布置,辟开钢筋位置,在柱的中部定出沉降观测点位,用十字交叉墨线定出沉降观测点预埋钢筋中心位置,并用红油漆做好标记。
当本柱浇筑完成后,在柱模板上沉降观测点位处钻Φ20的孔,植入预埋沉降观测点铁件。
埋设完毕进行标高复核。
预埋件随柱砼浇筑进度随浇完一根柱子埋设一根。
预埋件及埋设高度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