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最后镜头分析
寻枪最后镜头分析

《寻枪》最后镜头分析随着火车一声长鸣马山终于“寻”到了尽头,而这声警笛又似乎是马山对这么多天心中所积压丢枪一事释怀的怒喊。
电影的最后,导演用长镜头的方式先给全景,然后以跟镜头的方式慢慢平移给马山一个近景,其中使用晃动处理,最后镜头静止给马山脸部来个特写,至此全剧结束。
要想很好理解导演此处用意,我们不妨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剧情。
作为小镇探长的马山在妹妹结婚之夜把随身携带的手枪弄丢了,用局长的话说是:“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于是马山开始了寻枪之旅,寻枪过程中他怀疑过任何人,而旧情人李小萌的出现更将剧情推向扑朔迷离之态。
李小萌之死引发高潮,确认凶手行凶直接目的是周小刚之后,马山利用周小刚的身份诱使凶手现身,最终凶手打伤马山露出身份,但马山却用假枪使凶手用完最后一颗子弹,当警察赶到现场时,马山已经不治身亡。
看第一遍时对马山最后是否死亡有过怀疑,按常理来说肩膀中枪不会那么容易死,虽说刘结巴开了两枪,但第二枪是否打中片中没有明显的答案,在马山衣服上只看到一个枪口,然后看网上很多人对此也有争议,于是再看了一遍。
片中当马山“站起来”周围人都丝毫没有反应,由此可知马山确实死了,而在我看来,片中马山也非死不可。
对人民警察来说配枪丢失并造成命案是极其严重的一件事,纵然找回了枪支抓住了凶手,但于法律来说马山仍难辞其咎,他必须承担责任。
丢枪的影响是恶劣的,试问小镇居民如何不怕类似事情的发生,平日最信任的警察却是导致命案的间接原因。
马山自己也明白,所以他最后但求一死,这就是为何不穿周小刚给他防弹衣的原因,而他的死又是稍为光彩而又略带英雄色彩,最后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这里我们稍加了解一下他的死,对理解后面他那似笑非笑的复杂表情也能有所帮助。
导演特意用主观镜头使马山死后又回到他妻子和儿子身旁,马山的灵魂经过狭小的楼梯、阴暗的走廊通过墙壁上的一个缺口探望妻儿,其中便有放下包袱算是对他们母子的交代,又有赴死未尽夫父之责的惋惜。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寻枪》是一部由导演孙俪执导,由黄渤、吴京等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无意间获得一把特殊的枪械,然后被卷入一场危险的冒险之中的故事。
本文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对电影《寻枪》进行分析。
从影片的画面语言来看,《寻枪》在呈现角度、镜头运用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出色的表现。
在角度运用上,影片采用了多种不同的镜头角度,例如特写镜头、中景、及远景等,并且在一些激烈的打斗场景中还使用了运动镜头等特效,以更好地展现出角色的英雄气概。
在色彩运用方面,影片采用了大量的暗色调和冷色调,以突出主题的紧张和刺激感。
在音频语言方面,《寻枪》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影片中的配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戏剧,同时也在关键时刻加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还采用了多种音效来提升观影体验,例如在打斗场景中使用爆裂音效,增强观众的紧张感。
在剧本语言方面,《寻枪》同样表现出色。
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场面精彩纷呈,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影片还运用了对白等方式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的情感语言方面,《寻枪》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影片运用了多种情感元素,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和正义感等,以此来引导观众进入情感的共鸣。
影片也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的命运之中。
电影《寻枪》在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画面语言、音频语言、剧本语言还是情感语言,都体现出了较高水准。
这些都为电影的成功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使得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观影体验。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优秀影片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能够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加良好的视听享受。
《寻枪_》赏析

电影《寻枪》对小说中刘结巴杀人动机的 修改,“周小刚造假药害人,你们要证据, 我不要,我要为民除害”,挨近了这个主 题,使得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 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 量的颠覆和维护。
一把公务用枪在这个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 的用途,马山丢枪之前,从来没有开过枪,最初 发的三颗子弹还是三颗。它的作用更多体现为象 征性的意义,即国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强势存在。 这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外来的和异己的,一把 冷冰冰的枪和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 之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此事,但全镇的人该怎 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
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 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 的国家机器内部, 因为丢枪就意味着 丢失了国家体制的 象征性存在, 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 在边远小镇修复 国家威权的过程。
2、颠覆和维护 马山寻找失枪的“轴”劲,部分地来自丢枪 这件事被夸张了的意义。公安局长的出场令人印 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 一是“三颗子弹落在坏人手里就是三条人命;落 在职业杀手手里,一枪两命就是六条”,这种夸 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老树精复述 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中三 个人,就是九条人命!”
3、本土与山外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这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 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 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 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 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公安局长 是对上面负责而非对刘结巴们负责。所以丢枪的 被夸张的危险都被放在了朝上的方向,如果枪流 到省城或北京出了事是局长无力承担的,而枪在 本地出事则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枪并没有如局长想象中那样流 到山外,成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被夸大的 宏伟叙事。故事局限在小镇之内,偷枪者 的动机是杀掉开假酒厂的周小刚,并在小 镇上制造出两起命案。国家体制的存在是 异己的,而真正的矛盾和危险则是本地化 的,这就构成了对寻枪事件所具有的秩序 修复意义的莫大嘲讽。
《寻枪》

《寻枪》(感兴趣的其它影片)视听分析
从画面造型、镜头运动、光线、色彩声音等选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字数不低于1000字。
例:
其次,影片在镜头拍摄上独具匠心。
第一,利用大特写和大远景制造强烈情绪反差。
本片采用大量近景和特写来营造紧张氛围,如发现丢枪时马山的紧张心理就是通过脸部和枪套的大特写来传达的,而马山急忙赶到派出所开保险柜的段落则将急促的脚步、钥匙、锁孔等全部置于特写镜头下,生动地刻画了马山如惊弓之鸟般的窘态。
影片中部分段落采用大远景拍摄,追小偷段落的大远景让马山遭受的极端压力得到一次畅快淋漓的宣泄。
当然,片中更多的远景用来表现马山孤独的寻觅,显得无助而悲凉。
第二,利用主观镜头刻画人物心理。
影片字幕淡出后即是马山在摩托车上急速行驶的主观镜头,这个主观镜头充满动感,张力十足,表现了马山的慌乱情绪;影片临近结尾,马山准备只身前往火车站段落,一个通过马山视点拍摄的空荡荡的房间,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壮士慷慨赴死的悲壮而是马山对妻子和儿子的留恋,渲染了马山作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第三,利用仰拍镜头和俯拍镜头表现人物命运。
影片中数次仰拍高大的牌坊,让马山弱小的身影从牌坊下缓慢经过,制造强烈的压迫感;表现马山由警察变成嫌疑犯而锒铛入狱的镜头则采用大俯拍,表现了马山的孤立无助和陷入命运低谷的悲凉。
首先,影片的色彩处理极具特
色。
……………………………………...
最后,本片的声音处理也较为出色。
………………………………………。
人性的探寻——电影《寻枪》评析

。
,
主 义表 现
我们 似乎 可 以确 认 马山应 该 已 经死 了
。
不难 看 出
,
这 是 一 部 悬疑 题材 的电 影
,
,
导 演给 人 的
,
而 是用
可是 我们 似乎 又觉 得他 还 没死 肉体 死 了
,
又 或者 可 以说 虽 然
,
观影 感 受是 轻 松 的 但 是 又 不能 完全 松 弛 下来 疑式 的 叙述 加 之虚 实 杂交 的 电影 画 面 心 吊胆
其代 表 性作 品 之 一 《寻 更 是在
2 0 03
到 了 非 常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对于 结 巴 刘 和找 回 这 把枪 对 于 马山 而言 都代 表 着 最
,
枪 》 在 当年 拿 了 很 多 的国 际奖 项
年
。
影 片 中 其 中一 组 镜 头 是 说 思绪
,
马 山有 了 一 定 的
。
强烈 的 一 种 执 念
陆川 一 直都 在 以警 察 这个 普 通又 特 殊 的职 业 为着 眼 点 去 表现 他们 的心 理状 态 以及 肩 上承 担 的重 担
, ,
使 得 马 山 内心 即 痛 苦又
。
人物 情 节之 间 既相 互碰 撞 又 同步 前 进
至始 至 终都 具 有强 烈 的吸 引 力
。
,
使 得整 部 剧
。
仿徨 又想 靠 近真 相 又急 于 逃离 这种 压 抑 的处境 陆 川 在 表 现 人 的 心 理 的 时候 的语 言
,
,
包 括妻 子 至亲
包括 朋友 兄 弟
都 冷淡 甚 至漠
《寻枪》影片分析

《寻枪》影片分析——“寻”的心路历程【影片概况】: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 The Missing Gun2、编剧:陆川3、导演:陆川4、出品: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86分钟/彩色5、获奖情况:2001年度《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2002年4月《寻枪》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03年4月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寻枪》获内地最佳处女作奖、内地最佳影片奖;姜文因为此片,获内地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11月《寻枪》获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电影二等奖【故事梗概】:西南山区小镇上的探长马山,是一名敬职敬业的警察,在参加自己的妹妹婚礼的晚上,马探长把自己的手枪弄丢了。
枪里有三颗子弹,因此必须马上将枪找到否则就有出人命的危险。
马山开始了他的寻枪旅程,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变得可疑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有偷枪杀人的动机。
在寻枪的过程中,马山遇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李小梦,李小梦后来被杀,所用的枪正是马山丢的那一把。
马山被作为疑犯拘留了起来,在阴暗的牢房中,他找到了凶手偷枪的原因。
终于,马山成功的引诱出了凶手,但是悲剧也因此发生,剩下的两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身体里。
枪被寻了回来,凶手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后马山从血泊中站起来,微笑着走向远方。
【正文】:《寻枪》是中国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电影,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充分展现出了主角马山在寻找手枪的过程中的焦虑、彷徨、发疯以及找到枪后的释然。
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个“寻”的历程,而且在表现“寻”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温情元素比如亲情、爱情,让整部影片充满魅力。
《寻枪》是规则的线性结构,从丢枪到寻到假枪再到寻回真枪,一步步层层深入,是在寻枪,也是在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亲人和爱情。
按照马山丢枪——寻回假枪——真枪重现的过程可以将影片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正好对应主人公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丢枪后精神的失重和无所适从、寻到假枪后对待事物由偏颇到理性的执着、寻回后生命价值的回归三个历程。
影片分析:《寻枪》

寻枪影评影片一开始嘈杂的声音先进入画面,奠定了本片的复杂性,杂乱的线索。
1、第一个镜头以全景开始,昏暗的环境只有窗户处透进一点光亮,给这个密闭的空间带来一点空气,说明主人公的处境是很压抑的,主人公的姿势犹如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
在一片嘈杂的收音机声中拉开了序幕,镜头首先以马山的角度窥视着这个世界,老婆是颠倒的,瞪大眼睛看着他,一大清早还在昏昏欲睡的马山在老婆一阵阵叱喝声中惊醒,一种紧张的氛围徒然升温,隐隐之中暗示着不可预知的事将要发生。
2、主人公的妻子韩老师出镜,特写镜头,并且位置在马山之上,占画幅的一半,镜头运用反打说明两个人之间没有交流。
3、马山在看儿子的作业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认真,在教育方面对儿子的管教很宽松,从不在学习方面操心,在之后的故事中看到马山连儿子在哪个教室上课都不知道,可以反映出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4、在穿衣服的过程中发现枪套空了,加上音乐更说明了事情的不一般,镜头马上特写至枪套,让观众知道枪没了,之后全部是特写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枪”这个意象,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枪是国家的禁物,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枪支的,而且这里的枪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责任、道义、权力等等,因此马山在丢了枪之后,就象丢了灵魂一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5、儿子惧怕马山打自己赶紧拿书包跑走但是马山却误以为是马东偷了自己的枪,转而去追马东,从儿子说的话“你只知道打我”知道马山经常会打儿子而没有去真正的关心儿子再次证明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6、渐渐的妻子和儿子的说话声变得模糊飘渺,马山开始思考枪到底在哪!保险柜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地方。
7、接着出现主题“寻枪”(字在墙上用白灰刷出来的效果有什么寓意?)8、影片开始加快节奏,利用快镜头并加以摇晃来增强主人公的紧张焦虑的心情,这一段镜头多以主观视角来表现,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
从3:46开始;一直持续到4:52,之后是钥匙的特写和快走的脚步还有保险箱,到5:15钥匙插入保险箱,切入马山的表情特写来突出马山此刻的心情,极度紧张,5:25揭晓答案,枪真的不见了。
找寻真正的自我——电影《寻枪》中的主观镜头探析

|RADIO &TV JOURNAL 2019.11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来传情达意,而视听语言不仅包含了视听艺术的诸种语言元素及其运用规则,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实现交流传播活动,并且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①。
2002年上映的这部由陆川导演,姜文、宁静主演的《寻枪》便将电影视听语言的魅力运用得淋漓尽致。
《寻枪》以黑色幽默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枪的故事。
由姜文扮演的男主角马山是云凹镇的一名人民警察,在表妹的婚礼上喝醉后不慎丢失了自己的手枪,为了找回手枪,他踏上了一场不平凡的寻枪之旅。
在寻枪的过程中,马山的内心与意识世界逐渐被不安、焦虑、多疑、惶恐、恍惚所充斥,精神几近崩溃。
影片的最后马山找到了自己的枪,却也倒在了自己的枪下。
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寻枪展开,而寻枪的过程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电影的镜头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摄影机拍摄的视点来划分,可以将电影镜头分为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而主观镜头就是从影片中人物的视点出发,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客观世界、所见所闻以及人物关系的镜头,使得观众看到的画面与影片人物看到的内容是一致的,以此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在场感和介入感。
该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多种主观镜头的运用,从男主角马山的视角出发带观众走进他的寻枪之旅以及主观世界中,让全片在“实”与“虚”之间不停切换,这也使得影片蕴含着浓重的主观情绪,充满着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一、影片中主观镜头的表现形式电影的主观镜头根据不同的形式可以主要分为全景式主观镜头、分切式主观镜头以及连续式主观镜头这三类,不同的镜头形式所蕴含的价值与对影片主题的表现程度也有所不同。
《寻枪》这部电影可谓将主观镜头运用得淋漓尽致,多种表现形式在该片中都有所体现。
(一)全景式主观镜头所谓全景式主观镜头也称直接表现式主观镜头,这种镜头不需要画面组接,而是在一个全景画面中直接表现主观视点②。
这种全知视角的镜头可以让观众在“观看”与“被看”中获得心理满足,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电影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枪》最后镜头分析
随着火车一声长鸣马山终于“寻”到了尽头,而这声警笛又似乎是马山对这么多天心中所积压丢枪一事释怀的怒喊。
电影的最后,导演用长镜头的方式先给全景,然后以跟镜头的方式慢慢平移给马山一个近景,其中使用晃动处理,最后镜头静止给马山脸部来个特写,至此全剧结束。
要想很好理解导演此处用意,我们不妨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剧情。
作为小镇探长的马山在妹妹结婚之夜把随身携带的手枪弄丢了,用局长的话说是:“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于是马山开始了寻枪之旅,寻枪过程中他怀疑过任何人,而旧情人李小萌的出现更将剧情推向扑朔迷离之态。
李小萌之死引发高潮,确认凶手行凶直接目的是周小刚之后,马山利用周小刚的身份诱使凶手现身,最终凶手打伤马山露出身份,但马山却用假枪使凶手用完最后一颗子弹,当警察赶到现场时,马山已经不治身亡。
看第一遍时对马山最后是否死亡有过怀疑,按常理来说肩膀中枪不会那么容易死,虽说刘结巴开了两枪,但第二枪是否打中片中没有明显的答案,在马山衣服上只看到一个枪口,然后看网上很多人对此也有争议,于是再看了一遍。
片中当马山“站起来”周围人都丝毫没有反应,由此可知马山确实死了,而在我看来,片中马山也非死不可。
对人民警察来说配枪丢失并造成命案是极其严重的一件事,纵然找回了枪支抓住了凶手,但于法律来说马山仍难辞其咎,他必须承担责任。
丢枪的影响是恶劣的,试问小镇居民如何不怕类似事情的发生,平日最信任的警察却是导致命案的间接原因。
马山自己也明白,所以他最后但求一死,这就是为何不穿周小刚给他防弹衣的原因,而他的死又是稍为光彩而又略带英雄色彩,最后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这里我们稍加了解一下他的死,对理解后面他那似笑非笑的复杂表情也能有所帮助。
导演特意用主观镜头使马山死后又回到他妻子和儿子身旁,马山的灵魂经过狭小的楼梯、阴暗的走廊通过墙壁上的一个缺口探望妻儿,其中便有放下包袱算是对他们母子的交代,又有赴死未尽夫父之责的惋惜。
作为丈夫,她心中还念着旧情人;作为父亲,对儿子态度粗暴极少爱护管理;作为一家之主常以工作为借口忽略对妻儿的照顾;作为警察将手枪弄丢并且导致命案,这都是他不称职的地方。
所以当手枪弄丢之后马山整个人处于精神奔溃之态,而在寻枪的过程也如陷入黑暗中而不知所措。
导演在马山骑摩托车寻枪过程中用主观镜头并设置黑暗环境,一来这样表现丢枪后事态的严重性,一来表现马山个人心理已临近奔溃状态。
于是我们看到在他死后,浮云慢慢飘走,而太阳托着刺眼光线凛凛出现,这场景镜头出现了两次,而该场景便是前面深陷而最终获得光明的一种切合表达,也意味着马山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而解脱了。
上述部分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上面说过,当“马山”最后又站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会不经意去纠结马山到底死了没有,但看电影中周围人的反应很容易得知结果——“马山”站起来时他们是毫无反应的。
这里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我们谈谈导演为何最后以这种方式而不用其它方式去处理呢?
前面有对最后一个镜头内容有过描述,导演先用长镜头给一个全景,我们看到的景是绿树蓝天,并且十分安静,这与电影一开头各种嘈杂(主要是各种广播声)声响和影片中黑暗混乱的场面形成鲜明反差。
影片在经过一系列杂乱之事后终于安宁下来,马山也是在真凶被抓后终于得到灵魂上的喘息与安宁。
马山灵魂在行走过程中能听到掷地有声的脚步声,按理说要表现灵魂肯定不会让其发出脚步声,但导演在这里是向我们展示,他现在可以脚踏实地的去“做人”了,他不需要再为丢枪一事而背负烦恼了。
导演以跟镜头方式平移时先用静音处理,然后突然晃动镜头并且以擂鼓声为背景音,马山低头对自己手中的抢进行“上膛”,接着音乐响起镜头停止晃动以慢放式状态跟进,然后马山抬起头来看向前方。
这里主要表现马山先是克制情感以平静之态前行,而晃动镜头便是马山压抑不住情感的兴奋而欲喷发,而马山拉枪的动作则是他对丢枪闹剧的一种审视。
枪不仅仅是枪,更是某种最珍贵东西的代表,丢枪的时候失去了些什么,寻枪的时候寻到了什么,这都是马山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的一种认识与反思。
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再看镜头给马山面部表情的特写,或许我们可以说他面无表情,但也可以说他眉头紧锁。
这里跟上面是相承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状态,或许马山自己也在想他的死值不值得,从紧锁的眉头来看,似乎他并不是那种凛然赴死的态度。
即使是像刘结巴那样等着判刑的凶手也并不希望给他死刑,马山就更不用说了。
首先他是一家之主,他有责任照顾妻儿,如果赴死显然是对他们不负责的态度,更何况他之前并未尽尽一家之主的责任;作为人民警察来说,找回丢失的枪抓住嫌犯也是他应尽的义务,再找回枪支抓到嫌犯后他等待的应该是法律上的处置而不是以英雄的姿态赴死,从另一层面来说他选择赴死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的态度。
所以我们会看到他那紧锁的眉头,这是对之前面临困难抉择的痛苦心态。
可能令人眼前一亮的要数眉头解锁后脸部那复杂的表情了。
我们不能一味的认定他是笑,也不能一味的认为他在哭,这是一种纠结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马山做那夸张表情之前他嘴角稍稍掠过些许笑意,这可以看出马山在对他自己的选择的一种较满意的态度。
前面有
说过,这是马山的一种解脱,所以我们看马山这夸张的面部表情无论是哭是笑,其实都是一种对丢枪案久久压抑心头的释放。
这既哭又笑的表情能很好表现马山的所作所为,如果最后仅仅只是来个大笑或者大哭,那影片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它前面所营造的种种就已经没多大必要了。
前面的分析其实已经把这组镜头中马山的面部表情的含义已经解释了,我们这再简单谈谈。
对于笑的理解,是对丢枪一事最终了结的释怀;对哭的理解,则是丢枪所造成的影响及对自己先前所作所为的一种反省。
导演对这部电影主要表现的是人性或心理的一种态度,其实结尾如何并非重点,丢枪之后的心理状态及“寻”找过程才是导演所要表现的东西。
这是陆川的第一部作品,因此其中的缺陷可以理解,并且这类型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并不多见,所以也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