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分析

合集下载

《寻枪_》赏析

《寻枪_》赏析

电影《寻枪》对小说中刘结巴杀人动机的 修改,“周小刚造假药害人,你们要证据, 我不要,我要为民除害”,挨近了这个主 题,使得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 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 量的颠覆和维护。
一把公务用枪在这个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 的用途,马山丢枪之前,从来没有开过枪,最初 发的三颗子弹还是三颗。它的作用更多体现为象 征性的意义,即国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强势存在。 这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外来的和异己的,一把 冷冰冰的枪和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 之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此事,但全镇的人该怎 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
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 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 的国家机器内部, 因为丢枪就意味着 丢失了国家体制的 象征性存在, 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 在边远小镇修复 国家威权的过程。
2、颠覆和维护 马山寻找失枪的“轴”劲,部分地来自丢枪 这件事被夸张了的意义。公安局长的出场令人印 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 一是“三颗子弹落在坏人手里就是三条人命;落 在职业杀手手里,一枪两命就是六条”,这种夸 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老树精复述 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中三 个人,就是九条人命!”
3、本土与山外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这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 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 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 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 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公安局长 是对上面负责而非对刘结巴们负责。所以丢枪的 被夸张的危险都被放在了朝上的方向,如果枪流 到省城或北京出了事是局长无力承担的,而枪在 本地出事则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枪并没有如局长想象中那样流 到山外,成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被夸大的 宏伟叙事。故事局限在小镇之内,偷枪者 的动机是杀掉开假酒厂的周小刚,并在小 镇上制造出两起命案。国家体制的存在是 异己的,而真正的矛盾和危险则是本地化 的,这就构成了对寻枪事件所具有的秩序 修复意义的莫大嘲讽。

寻枪

寻枪

观电影《寻枪》有感——从声音与画面结合方面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马山是一名民警,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随身佩戴的手枪不见了,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手枪。

在找枪的过程中,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也怀疑每一个人。

小偷用那把手枪杀了一个人,这让马山极度紧张,非常痛苦。

与此同时,公安局局长给他下达最后通牒,限他3天之内破案,这使得他的精神压力达到顶峰。

最后,他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那把手枪。

声音和画面都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俩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

它们出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声画分离,声画分立,声画对比。

影片一开始用了一段广播录音伴着字幕(介绍演职人员),没有画面只有字幕。

这表明老百姓最平常的一天开始了,可是对于马山来说,他平静的生活就此打破,因为他即将发现他的手枪不见了,这对于一名民警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这段显示了声音和画面的对立。

我们一般认为,此时应该出现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早饭边看新闻或者听广播,多么平常的一个早晨。

而随着画面切入,我们才发现,妻子怒气冲冲地对着马山,因为儿子马东的作文,这是马山才睁开惺忪的双眼。

这里就体现了一个对比,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接着,马山迅速奔向办公室,他一边跑,一边幻想着自己的手枪在办公室里。

这时候,导演用了快进的镜头加上打击乐来展现主人公的复杂的心情。

这一段,声音和画面是合一的。

画面表现的是主人公急速穿过马路,人群,我们甚至都看不清他遇到的是什么人,在做什么。

这就让观者感同身受。

在介绍李小萌的时候,作者用了一段特别唯美的音乐,再配上她的眼神,让观者一看就知道,她和马山的关系非同寻常。

李小萌一直在和马山叙旧情,而马山的眼神非常迷离。

一般人再遇见自己心仪的人应该会是特别欣喜,而马山因为手枪的缘故,完全没听进去,只是在想找枪,思考谁偷了这把枪。

这一段,声音和画面对立,反映出主人公完全被寻枪这件事控制住了,都到了精神恍惚的地步。

还有一个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恍惚。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寻枪》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名独立女性在枪击案后寻找其失踪丈夫并寻找枪支的故事。

在本文中,将从电影的影像语言、音乐语言和剧情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电影《寻枪》在影像语言方面展现了导演张艺谋独特的视角和才华。

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视觉体验之中。

特别是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影片中充斥着孤独的画面,女主角在茫茫人海中若有所思的身影,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世态炎凉。

影片还通过对枪支和暴力场景的呈现,营造了一种紧张和扣人心弦的视听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中心的暴力之地。

电影《寻枪》在音乐语言上的运用也极为出色。

影片中采用的配乐和原声音乐,对情感和氛围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优雅且优美,配合着影片中的画面,使得影片更加充满张力和情感。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音乐和画面相互呼应,如影片中对于寻找枪支的戏剧性场景的渲染,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让观众感受到紧张与刺激的也更能深入了解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电影《寻枪》在剧情语言上的运用也相当精妙。

该电影通过对主角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情感的挖掘,展现了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主角在寻找丈夫和枪支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浮沉,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炎凉。

影片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了社会中不同阶层和身份的差异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电影还通过讲述独立女性的成长故事,勾勒了主角在悲剧中的成长与坚韧,从而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电影《寻枪》通过影像语言、音乐语言和剧情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导演张艺谋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魅力,也让观众深入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并对影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寻枪》影片分析

《寻枪》影片分析

《寻枪》影片分析——“寻”的心路历程【影片概况】: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 The Missing Gun2、编剧:陆川3、导演:陆川4、出品: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86分钟/彩色5、获奖情况:2001年度《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2002年4月《寻枪》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03年4月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寻枪》获内地最佳处女作奖、内地最佳影片奖;姜文因为此片,获内地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11月《寻枪》获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电影二等奖【故事梗概】:西南山区小镇上的探长马山,是一名敬职敬业的警察,在参加自己的妹妹婚礼的晚上,马探长把自己的手枪弄丢了。

枪里有三颗子弹,因此必须马上将枪找到否则就有出人命的危险。

马山开始了他的寻枪旅程,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变得可疑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有偷枪杀人的动机。

在寻枪的过程中,马山遇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李小梦,李小梦后来被杀,所用的枪正是马山丢的那一把。

马山被作为疑犯拘留了起来,在阴暗的牢房中,他找到了凶手偷枪的原因。

终于,马山成功的引诱出了凶手,但是悲剧也因此发生,剩下的两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身体里。

枪被寻了回来,凶手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后马山从血泊中站起来,微笑着走向远方。

【正文】:《寻枪》是中国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电影,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充分展现出了主角马山在寻找手枪的过程中的焦虑、彷徨、发疯以及找到枪后的释然。

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个“寻”的历程,而且在表现“寻”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温情元素比如亲情、爱情,让整部影片充满魅力。

《寻枪》是规则的线性结构,从丢枪到寻到假枪再到寻回真枪,一步步层层深入,是在寻枪,也是在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亲人和爱情。

按照马山丢枪——寻回假枪——真枪重现的过程可以将影片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正好对应主人公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丢枪后精神的失重和无所适从、寻到假枪后对待事物由偏颇到理性的执着、寻回后生命价值的回归三个历程。

影片分析:《寻枪》

影片分析:《寻枪》

寻枪影评影片一开始嘈杂的声音先进入画面,奠定了本片的复杂性,杂乱的线索。

1、第一个镜头以全景开始,昏暗的环境只有窗户处透进一点光亮,给这个密闭的空间带来一点空气,说明主人公的处境是很压抑的,主人公的姿势犹如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

在一片嘈杂的收音机声中拉开了序幕,镜头首先以马山的角度窥视着这个世界,老婆是颠倒的,瞪大眼睛看着他,一大清早还在昏昏欲睡的马山在老婆一阵阵叱喝声中惊醒,一种紧张的氛围徒然升温,隐隐之中暗示着不可预知的事将要发生。

2、主人公的妻子韩老师出镜,特写镜头,并且位置在马山之上,占画幅的一半,镜头运用反打说明两个人之间没有交流。

3、马山在看儿子的作业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认真,在教育方面对儿子的管教很宽松,从不在学习方面操心,在之后的故事中看到马山连儿子在哪个教室上课都不知道,可以反映出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4、在穿衣服的过程中发现枪套空了,加上音乐更说明了事情的不一般,镜头马上特写至枪套,让观众知道枪没了,之后全部是特写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枪”这个意象,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枪是国家的禁物,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枪支的,而且这里的枪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责任、道义、权力等等,因此马山在丢了枪之后,就象丢了灵魂一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5、儿子惧怕马山打自己赶紧拿书包跑走但是马山却误以为是马东偷了自己的枪,转而去追马东,从儿子说的话“你只知道打我”知道马山经常会打儿子而没有去真正的关心儿子再次证明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6、渐渐的妻子和儿子的说话声变得模糊飘渺,马山开始思考枪到底在哪!保险柜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地方。

7、接着出现主题“寻枪”(字在墙上用白灰刷出来的效果有什么寓意?)8、影片开始加快节奏,利用快镜头并加以摇晃来增强主人公的紧张焦虑的心情,这一段镜头多以主观视角来表现,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

从3:46开始;一直持续到4:52,之后是钥匙的特写和快走的脚步还有保险箱,到5:15钥匙插入保险箱,切入马山的表情特写来突出马山此刻的心情,极度紧张,5:25揭晓答案,枪真的不见了。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寻枪》是一部关于枪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城镇的人们在寻找一支失踪的枪支中
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部电影采用了丰富的电影语言元素,如音乐、摄影、剪辑等,
来塑造影片的情感氛围和主题内涵。

首先,在音乐方面,《寻枪》采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包括背景音乐和歌曲演唱等,营
造出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情感体验。

例如,开头的场景中,一位老人在路边吹奏小号,这种悠扬的音乐声营造出了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影片即将展开的故事线索。

其次,在摄影方面,本片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技巧和色彩处理,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在镜头语言处理方面,导演夏钢采用了远景、近景、中景等多种镜头,增强了
剧情的紧凑性和节奏感。

同时,夏钢还运用了明暗对比的处理法,将画面的色调降低,突
出了人物和场景的唯美感和悬疑感。

再次,在剪辑方面,本片采用了多种切换和组合方式,如交叉剪辑和画外剪辑等,增
强了剧情的张力和持久性。

例如,影片中许多场景之间采用了交叉剪辑的方式进行构思,
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同时了解到多条故事线索,达到了加快情节发展的效果。

总之,电影《寻枪》的语言表达运用了多种手法,深刻描绘了人物、事件之间错综复
杂的纠葛,每一个细节都为整个故事构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这样的语言表达,使得影片
更加深入人心,也让人们在看完电影之后,深思人类社会复杂的心理和情感。

寻枪影评(一)

寻枪影评(一)

寻枪影评(一)
《寻枪》是一部扭曲的心理惊悚电影,是由导演约翰斯万贝格执导,
米雷德·史密斯和伊丽莎白·莫斯联袂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一起多年后,因为重大事件而心灵受创,互
相猜疑,演变成彼此之间的杀人游戏。

他们不断地体验着小幸福和彼
此之间的善意,但是这种善意并没有持续太久。

导演约翰斯万贝格在
影片中将令人厌恶的极端变成了一种贯穿整个电影的情感。

首先,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导演的掌控能力。

从一开场就能感受到,导演通过一些慢镜头、不同视角的拍摄和对配乐的运用,使得观
众感受到了电影中的紧张氛围。

同时,导演在电影中的运用用了很多
的技巧,如在镜头上的交替换警,使得影片的前后呈现出了一种紧密
的联系。

其次,影片的主演也极具吸引力。

米雷德·史密斯和伊丽莎白·莫斯
搭档在一起,两个人的演技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其中,伊丽莎
白·莫斯的表现尤为亮眼,不管是在电影的起承转合还是在电影的高
潮中,她都演绎得相当完美。

最后,影片中的小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电影中,有许多场景只是
涉及到了一些细节,例如夫妻间的日常依赖、孩子在场景的重要性等。

虽然这些情节只是停留在片刻的瞬间,但是它们在影片中的急剧转折
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电影《寻枪》充满了吸引力和悬疑感。

在影片中,约翰斯万贝
格通过对剧情的驾驭,巧妙地传达了电影中的主题。

如果你喜欢这种
深邃富有内涵的影片,那么这部电影一定不容错过。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摘要】电影《寻枪》通过角色对话的分析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交流。

镜头运用的独特手法带动剧情的发展,增强了观众的情绪共鸣。

音乐的作用分析揭示了背后的情感表达与氛围营造。

色彩的运用分析描绘了影片的视觉美感和情绪隐喻。

符号的解读分析揭示了电影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综合效果展现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情感共鸣。

《寻枪》的主题传达通过电影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电影《寻枪》在电影语言上的突出之处体现了导演的独特眼光和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和心灵的共鸣。

【关键词】电影《寻枪》、电影语言分析、角色对话、镜头运用、音乐作用、色彩运用、符号解读、综合效果、主题传达、突出之处1. 引言1.1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寻枪》是一部备受瞩目的黑色喜剧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展现了导演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对该电影的电影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从角色对话、镜头运用、音乐的作用、色彩的运用以及符号的解读等方面展开讨论,力图揭示电影《寻枪》中隐藏的精妙之处。

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以及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本文的将总结电影语言的综合效果,探讨《寻枪》的主题传达,并指出该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突出之处。

通过对《寻枪》电影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这部充满创意和思考的影片。

2. 正文2.1 角色对话的分析在电影《寻枪》中,角色对话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个性、情感和关系。

在电影中,角色对话的方式和内容通常会暗示着剧情的发展和主题的探讨。

角色对话的语言和语调可以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一个角色说话语速快且口齿清晰,可能暗示着他是一个机智聪慧的人物;而另一个角色说话语气低沉且缓慢,可能暗示着他是一个内敛沉稳的人物。

通过对角色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学期论文《》的主体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接受相关的处分。

承诺人:
学号:
年月日
【评语】:
《寻枪》影片分析
——自我与本我的斗争
学号:0814101 姓名:何斐然
【影片概况】:
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The Missing Gun》
2、编剧:陆川
3、导演:陆川
4、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1年5月/120分钟/彩色
5、获奖情况: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新周刊年度新锐榜年度最佳电影
【故事梗概】:
一句话梗概:
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正文】:
《寻枪》是陆川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从中我们可以嗅探到浓重的姜文的气息。

电影《寻枪》可以说是当青年导演遭遇强势演员的产物。

《寻枪》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在分析开始时,我先提出3个问题,随着分析的开始,会被一一解开。

第一: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被它大量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和犀利、新颖的剪辑方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它为何而为之。

第二:在第一遍观看片子以后,就对于故事交代上存在疑问。

对于偷枪的真凶是刘结巴没有感到一点意外。

这或许是我看过较多类似的悬疑片的缘故,影片中出现的越不相干的人物,越有可能是真凶。

(其实我一开始还非常怀疑马山的妻子,她有动机有能力,而且戏份不多,影片刻画的比较模糊)第三:影片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从寻枪的过程,即找的过程,我又联想发散到3个小问题,到底丢了什么找到了吗找到什么了于是我开始再次观看《寻枪》,并在网上和书籍上查阅陆川导演对于本片的谈论文字,和其他不同人对于影片的看法,这很有
利于帮助我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
从影片的影像风格的范畴分析,第一人称视角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主观感受。

陆川导演利于主观镜头的特点将观众从观影者的位置拉入主人公马山的体内,跟随他的躯体一起运动。

镜头所呈现的画面即主人公目光所及,再加上恍惚,晃动的特效处理,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观感。

例如,在马山骑摩托跟踪周晓刚得轿车的过程中,先是一个中景镜头:马山,骑着自己的摩托谨慎地跟踪,立刻变成马山的主观镜头:四周闪过周遭驶过的田间地头,周的霓虹色的车尾灯在不停穿梭。

如此反复达到9次。

本片的另一个很独特的手法就是大胆的使用越轴镜头。

一般来说越轴镜头的出现是影视作品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但是陆川导演却反复使用越轴,特别的我注意到,当被摄对象处于一个茫然无助的时刻,举例来说:一个就是马山在发现周晓刚没有枪,而自己原本最大的希望落空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当刘结巴发现自己错误地射中了马山而不是周晓刚,自己的仇可能永远也报不了的手足无措的时候。

越轴镜头间的快速切换,给人一种不真实之感,就好似数千双来自不同来源的视线对目标的批判一般,中心人物的孤立无助,得到更强地凸显。

高明的地方则是,导演狠扣《寻枪》中的“寻”字,把这个动作拍得丰富生动。

从另一个层面上概括本片就是,主人公不是在某地寻枪,就是在去某地寻枪的路上。

于是片子中大量的跟拍,
手持,许多的大全景中孤立个人的行走的状态以及同周遭的事物不断变化场景融合到一起。

其实不仅是镜头跟着马上走着,找寻着,同时观众也同马山一样分析着,找寻着。

故事的叙述与观影的体验完美结合。

第二个问题: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又再一次观看了一遍《寻枪》。

当我看第三遍的时候,就惊讶的发现导演陆川在影片多处采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后续的故事发展,有些会在前部分的叙事中,会埋下伏笔。

第一处:影片一开始,马山就一个人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如同死了一样。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还以为就是死了)这与最后的镜头马山躺在车站的月台上是一样的。

这就暗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第二处:马山从周晓刚的住处离去时,这时候镜头一直跟着马山的背影,同时又迎面来了一个穿着雨衣,挑着扁担的人。

随后有一个镜头,仰角拍摄的周晓刚的家,周晓刚入画,出画,又是那个穿雨衣的人,紧跟着也从画面中一闪而过。

雨衣神秘人的扮相和后来杀害李小萌的同一个造型。

这里有一个暗示作用。

(头两遍都没看出来)
第三处:从情节的发展上来看,周晓刚,李小萌和马山至少有一个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但是翻看全篇没有一处同时三个人出现,这也暗示着这三个人无法最终相安无事。

前两遍看时,我总是感觉即便前面有这样的伏笔,但就因为
刘结巴的一句台词:“周晓刚做假酒,你晓得吃死好多家里人!喝死了好多人”,把全片最大的包袱抖了出来,未免太简单了些,随意了些,有种头重较轻的感觉。

这个难受的结局我一直很纳闷,直到看到一篇另类的影评加上我的一些个人分析之后,似乎有了些头绪。

那么我们假定偷枪的刘结巴是马山臆想出来的人物,刘结巴根本就是马山潜意识的具象化。

依这样来说,马山因为看到周晓刚和李小萌的亲昵关系而激动,愤怒,因而喝那么多酒,并对周晓刚动了杀心。

从丢枪以后,马山还会在洗碗的时候想到李小萌,不禁喊出她的名字,说明他脑子里没有丢枪,而是只有李小萌。

片中原来很突兀地出现了一段小毛贼偷车,马山追贼缴获假枪的段子,其中那个毛贼一直不断在韵问马山为什么不会累马山的真的可能不会累吗显然不可能,上述这些就是马山臆想出来的。

现实中的人会累,而想象中的不会。

这或许是导演想借此直白地表达,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

使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来解释,马山的“自我”是表现在妻子与众人面前的,“自我”是理智的。

而马山的“本我”是刘结巴,一个为了情失去理智的人,一个在电影中只与他自己有过对话的人物。

马山为什么不穿防弹衣去引诱偷枪贼出现,如此愚蠢,送死的行为,现在分析下来,导演或许要告诉我们这正是他所希望的。

“本我”的他失手杀害了李小萌,“自我”的他便利用自杀来向李小萌谢罪。

当自我无法控制本我时,唯有采用死亡来实现二者的归一。

依据这样的解析,《寻枪》就又可概述为:自我与本我的剥离,自我与本我的互
相斗争,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与本我的归一。

第三个问题
这里我的分析和主流的不太一样,也请老师认真看下来。

马山的本我在本片中是丢了枪,枪之于警察,就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工具,丢了枪也就失去了维护正义的能力,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如此看来,马山失掉的责任,失掉的是男人应该有的一种担当。

马山在家庭中是唯一的男人(儿子还太小),肩负的责任就是呵护好妻子,教育好孩子。

但是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的吵架画面就不下3次,马山与妻子的感情更是应该李小萌的出现,进一步沦陷。

马山被捕入狱时,他的儿子反过来教育他,该多读读书,出狱以后不准打他,可见马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担当的责任。

马山寻枪的过程也是他找寻丢失的责任的过程。

马山找了,也找到了。

影片最后,当马山要用血肉之躯去引诱歹徒的时候,他悔悟到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应当充当什么角色。

他留了一束小花给相扶持多年的妻子,又留了一包弹珠和六根棒棒糖给儿子,意表对于妻子和孩子最后的关怀。

当马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之后,他此刻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的灵魂回去看望他们,与他们告别。

最终他的灵魂从躯体中分离开,手里拿着的是真枪,他向着回家的方向肆意的狂笑,意表他找到了真枪同时也找到了责任。

本片电影还是存在缺憾的,陆川导演将时间的紧张性和空间的封闭性相当出色地点出,倘若能围绕此点展开影像,《寻枪》会是一部非常出彩的作品,可喜的是陆川只是做了表面文章,与关
键处擦身而过。

参考书目:
《电影+2002》卫西谛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心里哲学》(奥)弗洛伊德着,刘烨编译,中国戏剧出版社字数:2777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