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分析

合集下载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摘要】电影《寻枪》通过电影语言的多方面分析展现了丰富的内涵。

在电影主题的分析中,探讨了失落与寻找的心理层面,角色语言的分析揭示了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视听语言的分析强调了影像与声音的互动,心理语言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变化,符号语言的分析揭示了隐含的象征意义。

电影语言对影片整体效果的影响在结论部分得到总结,同时也强调了电影语言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

《寻枪》通过精妙的电影语言,引发观众深入思考,感悟影片背后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电影《寻枪》、电影语言、主题分析、角色语言、视听语言、心理语言、符号语言、影片整体效果、表达主题和情感、观众影响。

1. 引言1.1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表达出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在电影《寻枪》中,导演运用了丰富多彩的电影语言,通过主题的分析、角色语言的分析、视听语言的分析、心理语言的分析以及符号语言的分析,展现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主题的分析是解读影片的关键所在。

《寻枪》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主题贯穿整个故事,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视听元素的搭配以及心理层面的描绘,展现出了寻找自我、拯救他人和面对挑战的主题。

角色语言的分析是电影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内心想法以及情感变化。

《寻枪》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带有个人特色,还反映了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心理变化。

视听语言的分析是影片中音乐、镜头运用等元素的重要解读方式。

导演通过对画面的把握和音乐的配合,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观众在欣赏影片过程中,会受到视听语言的影响,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心理语言的分析是深入揭示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手段。

电影《寻枪》通过镜头语言和角色行为,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情感的起伏和转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世界,增强与影片的共鸣。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寻枪》是一部由导演孙俪执导,由黄渤、吴京等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无意间获得一把特殊的枪械,然后被卷入一场危险的冒险之中的故事。

本文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对电影《寻枪》进行分析。

从影片的画面语言来看,《寻枪》在呈现角度、镜头运用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出色的表现。

在角度运用上,影片采用了多种不同的镜头角度,例如特写镜头、中景、及远景等,并且在一些激烈的打斗场景中还使用了运动镜头等特效,以更好地展现出角色的英雄气概。

在色彩运用方面,影片采用了大量的暗色调和冷色调,以突出主题的紧张和刺激感。

在音频语言方面,《寻枪》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影片中的配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戏剧,同时也在关键时刻加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还采用了多种音效来提升观影体验,例如在打斗场景中使用爆裂音效,增强观众的紧张感。

在剧本语言方面,《寻枪》同样表现出色。

影片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场面精彩纷呈,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影片还运用了对白等方式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的情感语言方面,《寻枪》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影片运用了多种情感元素,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和正义感等,以此来引导观众进入情感的共鸣。

影片也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的命运之中。

电影《寻枪》在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画面语言、音频语言、剧本语言还是情感语言,都体现出了较高水准。

这些都为电影的成功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使得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观影体验。

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优秀影片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能够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加良好的视听享受。

《寻枪_》赏析

《寻枪_》赏析

电影《寻枪》对小说中刘结巴杀人动机的 修改,“周小刚造假药害人,你们要证据, 我不要,我要为民除害”,挨近了这个主 题,使得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 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 量的颠覆和维护。
一把公务用枪在这个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 的用途,马山丢枪之前,从来没有开过枪,最初 发的三颗子弹还是三颗。它的作用更多体现为象 征性的意义,即国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强势存在。 这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外来的和异己的,一把 冷冰冰的枪和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 之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此事,但全镇的人该怎 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
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 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 的国家机器内部, 因为丢枪就意味着 丢失了国家体制的 象征性存在, 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 在边远小镇修复 国家威权的过程。
2、颠覆和维护 马山寻找失枪的“轴”劲,部分地来自丢枪 这件事被夸张了的意义。公安局长的出场令人印 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 一是“三颗子弹落在坏人手里就是三条人命;落 在职业杀手手里,一枪两命就是六条”,这种夸 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老树精复述 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中三 个人,就是九条人命!”
3、本土与山外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这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 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 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 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 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公安局长 是对上面负责而非对刘结巴们负责。所以丢枪的 被夸张的危险都被放在了朝上的方向,如果枪流 到省城或北京出了事是局长无力承担的,而枪在 本地出事则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枪并没有如局长想象中那样流 到山外,成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被夸大的 宏伟叙事。故事局限在小镇之内,偷枪者 的动机是杀掉开假酒厂的周小刚,并在小 镇上制造出两起命案。国家体制的存在是 异己的,而真正的矛盾和危险则是本地化 的,这就构成了对寻枪事件所具有的秩序 修复意义的莫大嘲讽。

寻枪影评(1)

寻枪影评(1)

寻枪影评(1)
寻枪影评
《寻枪》是由肖央、常远、徐峥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

电影以买枪寻
子为主题,讲述了一群父亲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最终寻回自已失散多
年的儿子的故事。

在本片中,肖央饰演的是一位经历了离婚的父亲。

因为自己的经历,
他变得十分宠爱自己唯一的儿子,可是因为觉得儿子不爱自己,加之
喝醉酒后,说出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致使儿子跑了。

之后,饰演常远
的父亲和饰演徐峥的朋友发现自己的儿子也离家出走,于是一起找寻
儿子的过程中涉足买枪的市场,引发了一系列的笑料。

电影中的主题是危机处理,亲情再生。

随着剧情的推进,肖央等三位
父亲越陷越深,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危险,发现了各自子女的真正处境,进而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萌发了互相帮助、珍重眼前人的好习惯。

在电影的感染下,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在观众内心萌芽,寻找孩子
的毅力、绝不放弃的精神、朋友之间团结互助的情感等,深刻地触动
了观众的内心。

总之,《寻枪》是一部将人生价值观和亲情情感巧妙融合的电影,它
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延伸出深刻的社会和家庭问题,通过普通人生活
中的小事,告诉人们要珍重眼前人、爱惜当下,呼吁人们用亲情温暖
曾经的错误,一起去面对未来。

《寻枪》

《寻枪》

《寻枪》(感兴趣的其它影片)视听分析
从画面造型、镜头运动、光线、色彩声音等选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字数不低于1000字。

例:
其次,影片在镜头拍摄上独具匠心。

第一,利用大特写和大远景制造强烈情绪反差。

本片采用大量近景和特写来营造紧张氛围,如发现丢枪时马山的紧张心理就是通过脸部和枪套的大特写来传达的,而马山急忙赶到派出所开保险柜的段落则将急促的脚步、钥匙、锁孔等全部置于特写镜头下,生动地刻画了马山如惊弓之鸟般的窘态。

影片中部分段落采用大远景拍摄,追小偷段落的大远景让马山遭受的极端压力得到一次畅快淋漓的宣泄。

当然,片中更多的远景用来表现马山孤独的寻觅,显得无助而悲凉。

第二,利用主观镜头刻画人物心理。

影片字幕淡出后即是马山在摩托车上急速行驶的主观镜头,这个主观镜头充满动感,张力十足,表现了马山的慌乱情绪;影片临近结尾,马山准备只身前往火车站段落,一个通过马山视点拍摄的空荡荡的房间,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壮士慷慨赴死的悲壮而是马山对妻子和儿子的留恋,渲染了马山作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第三,利用仰拍镜头和俯拍镜头表现人物命运。

影片中数次仰拍高大的牌坊,让马山弱小的身影从牌坊下缓慢经过,制造强烈的压迫感;表现马山由警察变成嫌疑犯而锒铛入狱的镜头则采用大俯拍,表现了马山的孤立无助和陷入命运低谷的悲凉。

首先,影片的色彩处理极具特
色。

……………………………………...
最后,本片的声音处理也较为出色。

………………………………………。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

电影《寻枪》的电影语言分析电影《寻枪》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名独立女性在枪击案后寻找其失踪丈夫并寻找枪支的故事。

在本文中,将从电影的影像语言、音乐语言和剧情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电影《寻枪》在影像语言方面展现了导演张艺谋独特的视角和才华。

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视觉体验之中。

特别是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影片中充斥着孤独的画面,女主角在茫茫人海中若有所思的身影,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世态炎凉。

影片还通过对枪支和暴力场景的呈现,营造了一种紧张和扣人心弦的视听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中心的暴力之地。

电影《寻枪》在音乐语言上的运用也极为出色。

影片中采用的配乐和原声音乐,对情感和氛围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优雅且优美,配合着影片中的画面,使得影片更加充满张力和情感。

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音乐和画面相互呼应,如影片中对于寻找枪支的戏剧性场景的渲染,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让观众感受到紧张与刺激的也更能深入了解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电影《寻枪》在剧情语言上的运用也相当精妙。

该电影通过对主角生活的真实描绘和情感的挖掘,展现了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主角在寻找丈夫和枪支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浮沉,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炎凉。

影片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了社会中不同阶层和身份的差异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电影还通过讲述独立女性的成长故事,勾勒了主角在悲剧中的成长与坚韧,从而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电影《寻枪》通过影像语言、音乐语言和剧情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导演张艺谋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魅力,也让观众深入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并对影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寻枪》影片分析

《寻枪》影片分析

《寻枪》影片分析——“寻”的心路历程【影片概况】: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 The Missing Gun2、编剧:陆川3、导演:陆川4、出品: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86分钟/彩色5、获奖情况:2001年度《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2002年4月《寻枪》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03年4月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寻枪》获内地最佳处女作奖、内地最佳影片奖;姜文因为此片,获内地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11月《寻枪》获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电影二等奖【故事梗概】:西南山区小镇上的探长马山,是一名敬职敬业的警察,在参加自己的妹妹婚礼的晚上,马探长把自己的手枪弄丢了。

枪里有三颗子弹,因此必须马上将枪找到否则就有出人命的危险。

马山开始了他的寻枪旅程,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变得可疑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有偷枪杀人的动机。

在寻枪的过程中,马山遇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李小梦,李小梦后来被杀,所用的枪正是马山丢的那一把。

马山被作为疑犯拘留了起来,在阴暗的牢房中,他找到了凶手偷枪的原因。

终于,马山成功的引诱出了凶手,但是悲剧也因此发生,剩下的两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身体里。

枪被寻了回来,凶手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最后马山从血泊中站起来,微笑着走向远方。

【正文】:《寻枪》是中国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电影,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充分展现出了主角马山在寻找手枪的过程中的焦虑、彷徨、发疯以及找到枪后的释然。

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个“寻”的历程,而且在表现“寻”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温情元素比如亲情、爱情,让整部影片充满魅力。

《寻枪》是规则的线性结构,从丢枪到寻到假枪再到寻回真枪,一步步层层深入,是在寻枪,也是在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亲人和爱情。

按照马山丢枪——寻回假枪——真枪重现的过程可以将影片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正好对应主人公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丢枪后精神的失重和无所适从、寻到假枪后对待事物由偏颇到理性的执着、寻回后生命价值的回归三个历程。

影片分析:《寻枪》

影片分析:《寻枪》

寻枪影评影片一开始嘈杂的声音先进入画面,奠定了本片的复杂性,杂乱的线索。

1、第一个镜头以全景开始,昏暗的环境只有窗户处透进一点光亮,给这个密闭的空间带来一点空气,说明主人公的处境是很压抑的,主人公的姿势犹如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

在一片嘈杂的收音机声中拉开了序幕,镜头首先以马山的角度窥视着这个世界,老婆是颠倒的,瞪大眼睛看着他,一大清早还在昏昏欲睡的马山在老婆一阵阵叱喝声中惊醒,一种紧张的氛围徒然升温,隐隐之中暗示着不可预知的事将要发生。

2、主人公的妻子韩老师出镜,特写镜头,并且位置在马山之上,占画幅的一半,镜头运用反打说明两个人之间没有交流。

3、马山在看儿子的作业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认真,在教育方面对儿子的管教很宽松,从不在学习方面操心,在之后的故事中看到马山连儿子在哪个教室上课都不知道,可以反映出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4、在穿衣服的过程中发现枪套空了,加上音乐更说明了事情的不一般,镜头马上特写至枪套,让观众知道枪没了,之后全部是特写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枪”这个意象,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枪是国家的禁物,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枪支的,而且这里的枪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责任、道义、权力等等,因此马山在丢了枪之后,就象丢了灵魂一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5、儿子惧怕马山打自己赶紧拿书包跑走但是马山却误以为是马东偷了自己的枪,转而去追马东,从儿子说的话“你只知道打我”知道马山经常会打儿子而没有去真正的关心儿子再次证明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6、渐渐的妻子和儿子的说话声变得模糊飘渺,马山开始思考枪到底在哪!保险柜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地方。

7、接着出现主题“寻枪”(字在墙上用白灰刷出来的效果有什么寓意?)8、影片开始加快节奏,利用快镜头并加以摇晃来增强主人公的紧张焦虑的心情,这一段镜头多以主观视角来表现,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

从3:46开始;一直持续到4:52,之后是钥匙的特写和快走的脚步还有保险箱,到5:15钥匙插入保险箱,切入马山的表情特写来突出马山此刻的心情,极度紧张,5:25揭晓答案,枪真的不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学期论文《》的主体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接受相关的处分。

承诺人:
学号:
年月日
【评语】:
《寻枪》影片分析
——自我与本我的斗争
学号:0814101 姓名:何斐然
【影片概况】:
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The Missing Gun》
2、编剧:陆川
3、导演:陆川
4、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1年5月/120分钟/彩色
5、获奖情况: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新周刊年度新锐榜年度最佳电影
【故事梗概】:
一句话梗概:
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正文】:
《寻枪》是陆川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从中我们可以嗅探到浓重的姜文的气息。

电影《寻枪》可以说是当青年导演遭遇强势演员的产物。

《寻枪》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在分析开始时,我先提出3个问题,随着分析的开始,会被
一一解开。

第一: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被它大量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和犀利、新颖的剪辑方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它为何而为之。

第二:在第一遍观看片子以后,就对于故事交代上存在疑问。

对于偷枪的真凶是刘结巴没有感到一点意外。

这或许是我看过较多类似的悬疑片的缘故,影片中出现的越不相干的人物,越有可能是真凶。

(其实我一开始还非常怀疑马山的妻子,她有动机有能力,而且戏份不多,影片刻画的比较模糊)第三:影片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从寻枪的过程,即找的过程,我又联想发散到3个小问题,到底丢了什么?找到了吗?找到什么了?
于是我开始再次观看《寻枪》,并在网上和书籍上查阅陆川导演对于本片的谈论文字,和其他不同人对于影片的看法,这很有利于帮助我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
从影片的影像风格的范畴分析,第一人称视角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主观感受。

陆川导演利于主观镜头的特点将观众从观影者的位置拉入主人公马山的体内,跟随他的躯体一起运动。

镜头所呈现的画面即主人公目光所及,再加上恍惚,晃动的特效处理,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观感。

例如,在马山骑摩托跟踪周晓刚得轿车的过程中,先是一个中景镜头:马山,骑着自己的摩托谨慎地跟踪,立刻变成马山的主观镜头:四周闪过周遭驶过的田间地头,周的霓虹色的车尾灯在不停穿梭。

如此反复达到9次。

本片的另一个很独特的手法就是大胆的使用越轴镜头。

一般
来说越轴镜头的出现是影视作品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但是陆川导演却反复使用越轴,特别的我注意到,当被摄对象处于一个茫然无助的时刻,举例来说:一个就是马山在发现周晓刚没有枪,而自己原本最大的希望落空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当刘结巴发现自己错误地射中了马山而不是周晓刚,自己的仇可能永远也报不了的手足无措的时候。

越轴镜头间的快速切换,给人一种不真实之感,就好似数千双来自不同来源的视线对目标的批判一般,中心人物的孤立无助,得到更强地凸显。

高明的地方则是,导演狠扣《寻枪》中的“寻”字,把这个动作拍得丰富生动。

从另一个层面上概括本片就是,主人公不是在某地寻枪,就是在去某地寻枪的路上。

于是片子中大量的跟拍,手持,许多的大全景中孤立个人的行走的状态以及同周遭的事物不断变化场景融合到一起。

其实不仅是镜头跟着马上走着,找寻着,同时观众也同马山一样分析着,找寻着。

故事的叙述与观影的体验完美结合。

第二个问题: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又再一次观看了一遍《寻枪》。

当我看第三遍的时候,就惊讶的发现导演陆川在影片多处采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后续的故事发展,有些会在前部分的叙事中,会埋下伏笔。

第一处:影片一开始,马山就一个人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如同死了一样。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还以为就是死了)这与最后的镜头马山躺在车站的月台上是一样的。

这就暗示着主人公的悲
剧命运。

第二处:马山从周晓刚的住处离去时,这时候镜头一直跟着马山的背影,同时又迎面来了一个穿着雨衣,挑着扁担的人。

随后有一个镜头,仰角拍摄的周晓刚的家,周晓刚入画,出画,又是那个穿雨衣的人,紧跟着也从画面中一闪而过。

雨衣神秘人的扮相和后来杀害李小萌的同一个造型。

这里有一个暗示作用。

(头两遍都没看出来)
第三处:从情节的发展上来看,周晓刚,李小萌和马山至少有一个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但是翻看全篇没有一处同时三个人出现,这也暗示着这三个人无法最终相安无事。

前两遍看时,我总是感觉即便前面有这样的伏笔,但就因为刘结巴的一句台词:“周晓刚做假酒,你晓得吃死好多家里人!喝死了好多人”,把全片最大的包袱抖了出来,未免太简单了些,随意了些,有种头重较轻的感觉。

这个难受的结局我一直很纳闷,直到看到一篇另类的影评加上我的一些个人分析之后,似乎有了些头绪。

那么我们假定偷枪的刘结巴是马山臆想出来的人物,刘结巴根本就是马山潜意识的具象化。

依这样来说,马山因为看到周晓刚和李小萌的亲昵关系而激动,愤怒,因而喝那么多酒,并对周晓刚动了杀心。

从丢枪以后,马山还会在洗碗的时候想到李小萌,不禁喊出她的名字,说明他脑子里没有丢枪,而是只有李小萌。

片中原来很突兀地出现了一段小毛贼偷车,马山追贼缴获假枪的段子,其中那个毛贼一直不断在韵问马山为什么不会累?马山的
真的可能不会累吗?显然不可能,上述这些就是马山臆想出来的。

现实中的人会累,而想象中的不会。

这或许是导演想借此直白地表达,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

使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来解释,马山的“自我”是表现在妻子与众人面前的,“自我”是理智的。

而马山的“本我”是刘结巴,一个为了情失去理智的人,一个在电影中只与他自己有过对话的人物。

马山为什么不穿防弹衣去引诱偷枪贼出现,如此愚蠢,送死的行为,现在分析下来,导演或许要告诉我们这正是他所希望的。

“本我”的他失手杀害了李小萌,“自我”的他便利用自杀来向李小萌谢罪。

当自我无法控制本我时,唯有采用死亡来实现二者的归一。

依据这样的解析,《寻枪》就又可概述为:自我与本我的剥离,自我与本我的互相斗争,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与本我的归一。

第三个问题
这里我的分析和主流的不太一样,也请老师认真看下来。

马山的本我在本片中是丢了枪,枪之于警察,就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工具,丢了枪也就失去了维护正义的能力,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

如此看来,马山失掉的责任,失掉的是男人应该有的一种担当。

马山在家庭中是唯一的男人(儿子还太小),肩负的责任就是呵护好妻子,教育好孩子。

但是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的吵架画面就不下3次,马山与妻子的感情更是应该李小萌的出现,进一步沦陷。

马山被捕入狱时,他的儿子反过来教育他,该多读读书,出狱以后不准打他,可见马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担当的责任。

马山寻枪的过程也是他找寻丢失的责任的过程。

马山找了,也找到了。

影片最后,当马山要用血肉之躯去引诱歹徒的时候,他悔悟到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应当充当什么角色。

他留了一束小花给相扶持多年的妻子,又留了一包弹珠和六根棒棒糖给儿子,意表对于妻子和孩子最后的关怀。

当马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之后,他此刻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的灵魂回去看望他们,与他们告别。

最终他的灵魂从躯体中分离开,手里拿着的是真枪,他向着回家的方向肆意的狂笑,意表他找到了真枪同时也找到了责任。

本片电影还是存在缺憾的,陆川导演将时间的紧张性和空间的封闭性相当出色地点出,倘若能围绕此点展开影像,《寻枪》会是一部非常出彩的作品,可喜的是陆川只是做了表面文章,与关键处擦身而过。

参考书目:
《电影+2002》卫西谛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心里哲学》(奥)弗洛伊德著,刘烨编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字数:2777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