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马说》教案2课时 《马说》教案板书设计

《马说》教案2课时《马说》教案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的基本知识,包括马的形态特征、习性、食性等。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马的形态特征2.马的习性3.马的食性4.马的保护三、教学准备1.课件:马的形态特征、习性、食性的图片和介绍。
2.板书工具:彩色粉笔、黑板擦。
3.实物:马的模型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有关马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激发学生对马的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马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颜色、体毛等。
然后,教师介绍马的习性,包括喜欢群居、喜欢奔跑等。
3. 观察互动(20分钟)教师将实物马的模型或图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马的形态特征,并尝试描绘出来。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让学生彼此观察对方手中的马的模型或图片,交流他们对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的观察和感受。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马的形态特征和习性进行总结归纳,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并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马的食性和保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动物的食物链”概念,提问学生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保护马。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马的食性,包括马吃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食物为主食。
然后,教师讲解马的保护意义,包括保护马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3.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主题,例如马在保护动物方面的意义、马对农业的贡献等,并描述他们对该主题的见解和理解。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板书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整理出关键词或句子,并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马说》教学设计2课时

盱眙县第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马说课型新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读准句读;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翻译课文,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朗读,读准句读;2.通过自主、合作小组学习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学会总结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1.准确地翻译课文;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难点1.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子的翻译;2.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共案)第1课时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1.导入板书: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2.解题: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马说: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述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也称“杂说”。
而它较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写法灵活、自由。
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等。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史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二、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句读;2.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3.初步感知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_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
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
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二、忆海寻珍取精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
(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三、目标导学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生读目标。
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四、集思广益探主旨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马说》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马说》这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诗歌作品。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一、导入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探讨《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马说》的分析和理解,了解古代诗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马说》诗歌,体会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语言技巧。
2. 教师讲解《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学生分组,探讨《马说》诗歌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意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意见的机会。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从中寻找其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从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马说》进行分析和解读。
6.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马说》的文学内涵、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课堂作业:1. 学生自己写一篇类似《马说》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2. 学生准备一份关于《马说》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常识进行分析。
3.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选一篇与《马说》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马说》,探讨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解读方式和意义。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马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马说》第二课时一、文本分析(一)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合作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明确:(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然后……接下去,……。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教学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马说》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马的生活习性与习性特点。
2.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马说》课文、幻灯片、图片、电脑、小黑板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通过观察这匹马的特点,引导学生简单谈谈对马的了解。
比如:这匹马是什么颜色的?这匹马有哪些特点?2.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马说》,告诉学生我们将会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加全面地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特点。
Step 2:阅读理解(10分钟)1.教师将《马说》的课文呈现在幻灯片上,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将适当的添加一些图片,并用简明的语言解释。
2.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马经常喝水吗?为什么马经常赶在夜里才开始梳理毛发?Step 3:合作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并给予一张白纸和彩笔。
2.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一项任务,让学生协作完成。
例如:小组A讨论马的生活习性,小组B讨论马的饮食习性,小组C讨论马的睡眠习性等。
3.组长带领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在白纸上用彩笔进行记录。
4.每个小组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并展示记录在白纸上的内容。
5.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分享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4:口头表达(1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项马的生活习性或习性特点,并进行口头表达。
2.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马的生活习性或习性特点的理解。
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段有关马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特点的视频。
2.教师带领学生对视频进行观看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马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特点的理解。
Step 6:小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肯定,并进行小结,再次强调马的生活习性和习性特点。
(完整版)《马说》教案2(2课时)

《马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目标: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剖析理解文章,归纳中心的能力。
4.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法、合作、研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认识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迫残害人才的气愤之情。
2.谈论对人才的见解,建立价值观看法,争做“千里马”。
学情剖析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单爱读,并且易于成诵,教师要认真而认真地指导学生朗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粗心为准。
课时安排2 课时第1课时教课目的:认识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课要点: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构造。
教课难点:通译全文,掌握要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构造。
教课方法:朗诵法、谈论法教课手段:录音机教课资源:收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深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全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仍是拉不上去,伯乐遇到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开端来长鸣,嘶喊声直抵云霄。
2.作者介绍从古到今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有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此刻河南南阳县 ) 人,唐朝有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身世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祖先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 ) 的大族,因此他经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贬职,很受压迫。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表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发布谈论,也能够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第二课时
一、文本分析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合作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然后……接下去,……。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②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他、她、它(们);其中的;表指示,“那”或“那些”。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表让步,“尚且”。
④助词,在句中,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三)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用尽,竭尽。
(四)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
“于”相当于“在”。
三、课后作业
1、翻译全文,抄写文言字词
2、背诵《马说》
四、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托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