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

合集下载

《国语之邵公谏厉王弭谤》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国语之邵公谏厉王弭谤》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已经不敢再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治民者,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历史的发展一再告诉我们:那些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的领导者,人民群众也不会把他们放在心里!而且,说到底,他们的所谓“官运”,是由“民心”决定的!因为,归根到底,社会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的,人民பைடு நூலகம்众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
这个典故的寓意很深,它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不要以为掌握了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够把老百姓的嘴巴堵住;当然,这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是,终归是要被老百姓赶下台的。一些古代的统治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常常说出这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谓民意难违,就是说的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但是,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些思想糊涂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水平几乎比那些明智的封建君主还要“落后”,他们对如下的信条深信不疑: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谁掌握了权力,谁就能决定一切。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等说法,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这些人认为,芸芸众生,名义上是“国家主人”,其实只不过一些由当权者随意驱使的阿斗罢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谈谈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2013-09-02第16版:党校教育专刊综合文化
作者:宋惠昌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597
中国古代的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封建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对所有的臣民都有绝对的生杀大权。所以,一般的大臣,对皇帝只能是唯命是从,至于那些所谓“草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值一提了。由此,有些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封建社会中,是统治者决定国家的命运,而芸芸众生,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这样说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个原理,在这个历史时期岂不是错误的了吗?其实,这个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就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老百姓——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里引用我国的古典文献《国语》中的一部典籍,作些分析。其中《国语捠周语》中的《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XX-05-0101:54作者:陈奕伦点击: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渐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于是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这样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局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很快,在长父的带领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原本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自己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所谓的“专利”,也就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控制。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所以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发展农业。

我们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根据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无论是好是坏,肯定是侵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于是很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古文翻译题 5. 填空题7. 文学作品赏析9. 词语解释10. 理解分析单项选择题1.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 )A.《史记.李将军列传》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C.《左传.郑伯克段于鄢》D.《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正确答案:D解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召公劝谏周厉王的话,让厉王应当听从百姓的意见,适当调整统治政策。

2.下列关于《诗经》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B.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C.古人将其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D.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此后才被称为“诗经”正确答案:B解析:《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后来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3.《左传》最擅长的是叙写( )A.心理B.环境C.对话D.战争正确答案:D解析:《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

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4.(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A.《春秋》B.《国语》C.《左传》D.《尚书》正确答案:B解析:《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实。

5.按照《史记》体例,全书的纲领是(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正确答案:A6.“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赤壁赋》B.《赋篇》C.《李夫人赋》D.《归田赋》正确答案:B7.影响杜甫思想最大的学派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佛家正确答案:C8.《苦恼》的作者是下列哪国的作家( )A.英国B.俄国C.法国D.美国正确答案:B解析:《苦恼》的作者是契诃夫,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9.苏轼的文学主张是( )A.“辞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B.“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C.“明道”“致用”“事信”“言文”D.“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正确答案:D解析:A选项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B选项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人书》;C选项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D选项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10-05-01 01:54 作者:陈奕伦点击: 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步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因而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如此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场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操纵。

特别快,在长父的带着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本来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本人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确实是所谓的“专利”,也确实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操纵。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因而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开展农业。

我们也不明白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按照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不管是好是坏,确信是进犯到了特别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因而特别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作品介绍】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统一。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本文在写作上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
1.文章详于记言。记言部分既阐明了事理,又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如召公的谏辞: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重后果;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12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才能“事行而不悖”; 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最后得出结论:老百姓的口是堵不住的。最后一句“其与能几何”是暗示不久会出乱子。这些喻证和例证,既把“弭谤”之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得非常透彻,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表现出了召公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善于言辞。

防民之口

防民之口

周朝第十任国王姬胡,贪财好色,狠毒残暴,谥号厉王。

姬胡即位第30年,他亲近、重用大奸臣荣夷公,把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全部改由朝廷经营(公有制),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对。

大夫芮良夫进谏说:“荣公只知独占财利而不了解会有大难,招来的怨恨非常多,他拿这种残暴的做法引导你,你在位能长久吗?普通人独占财利,人们就把他叫做强盗,大王你也照着去做,人心就离散了,周室一定会败亡。

”但厉王一意孤行,就是不听,反而采取高压手段,重金聘请很多卫国的巫师,在首都镐京建立秘密警察,这些充当特务的巫师巡回大街小巷,凡是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立即下狱处决。

这样,议论的人是少了,但四方的诸侯都不来朝拜了。

到了34年,厉王更加严苛狠毒,国内民众都不敢发表意见,亲朋好友在路上相见也只用目光示意。

厉王高兴,自夸他能消除诽谤和反叛。

召公谏说:“这只是堵别人的嘴而已。

防民之口,胜过防川,水被堵塞而堤坝就会崩溃,伤害的人会更多。

治水应疏导,治国也应该是宣泄使言路畅通,仅只堵嘴不能解决问题。

”厉王还是不听,民众忍无可忍,公元前842年政变发生,军队攻进皇宫,厉王只好出奔,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县境内),14年后死去,巫师全部被砍杀。

厉王逃跑后,军队还要杀他的儿子姬静,幸而召公、周公保护,才免一死,但不允许继位。

由召公、周公共同摄政,主持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史学家称“共和政治”。

共和第一年,即前841年。

名人名言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

——爱德蒙柏克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安卜罗斯皮尔斯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

——列宁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疏和堵的名言

疏和堵的名言

疏和堵的名言以下是五个关于疏和堵的名言及其赏析:1.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大禹治水》赏析: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了治理问题时采取疏导的方法比单纯地堵塞更为有效。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用了疏导河流的方法,将洪水引向大海,从而解决了水患问题。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直接阻止或堵塞往往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通过引导和疏通,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国语·周语上》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堵住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还要危险。

河流堵塞后一旦决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社会管理中,不能简单地采取堵塞言论的方式,而应该倾听民意,解决问题的根源,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3. “宣之使言,导之使谏。

”——《国语·周语上》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引导人们畅所欲言,让他们敢于进谏。

与堵塞言论相比,引导和鼓励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

这句名言强调了开放沟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赏析: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百尺高楼,常常因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忽视微小的隐患或漏洞,因为它们可能会逐渐扩大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的。

5. “宜疏不宜堵。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赏析: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疏通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堵塞。

与堵相比,疏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根本,避免问题的恶化。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方法,选择最适合的解决途径。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采取疏导和引导的方法比单纯地堵塞更为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

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

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

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

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

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

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

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

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

”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

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

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

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溢于言表。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

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

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

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

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

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满腔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去抵罪。

他们得知大臣召公虎家里收留了太子,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

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

现在我交出太子,会不会有
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好让王安心,现在若是交出太子,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国人见找不到太子,他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他考虑再三,决定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没有被国人杀死。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

这卫武公,叫共伯和。

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是前来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已经散去。

于是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

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

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的时候。

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

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却在执政、问事上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

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周厉王死了,太子姬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

召公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说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

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

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

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