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题型介绍: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2分,共58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单选题1.由于生源存在差异,某中学将学生按入学成绩高低,分为快慢班,该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因材施教B.正确,有利于资源配置C.错误,不利于教育公平D.错误,不利于均衡发展参考答案:C2.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
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择中正确的是()。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参考答案:B3.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石老师的做法()。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B.正确,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利措施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参考答案:D4.吴老师把可从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提炼为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这表明吴老师具有()。
A.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B.良好的可从管理能力C.良好的课堂开发能力D.良好的校本研修能力参考答案:A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B.课程标准向农村倾斜C.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D.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参考答案:B6.某初级中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权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是()。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一、(共9小题,满分70分)1.(8分)看拼音,写汉字。
(1)今天,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dúzì一人在家。
(2)今年暑假我去了ōu zhōu的一些地方。
(3)妈妈的画被我bǎo cún了起来。
(4)万里长城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zhìhuì。
2.(12分)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形态名扬戏珠学富遥望清清3.(6分)比一比,组词语。
佳住洲州魂魄4.(6分)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反义词。
(1)妈妈的手很粗糙..,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是为我们操劳的结果。
(2)脱掉的冬装,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5.(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座桥不但..美观。
(用加点词语写句子)..坚固,而且(2)在我国古代灿烂的艺术宝库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换一种说法)(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6.(6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代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赵州桥的设计不但,而且,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
(3)《纸的发明》中,发明的造纸术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7.(5分)口语交际。
许鸣非常贪玩,经常因为打电脑游戏而忘记做作业。
假如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告?8.(8分)课内阅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悠闲:(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4

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句子用了比喻修辞的是()。
A. 在草原上,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
C. 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树黄色的泪珠里。
D. 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正确答案:A,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面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C.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正确答案:D,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 )可用来考査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A. 选择题B. 是非题C. 论文题D. 填空题正确答案:D,4.(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也!”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A.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B.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C.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正确答案:B,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A. 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B.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C.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D. 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正确答案:B,6.(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A.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B. 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C. 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D. 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正确答案:A,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写出“三吏”、“三别”的唐朝诗人是()。
小学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变①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确实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有什么事就说吧。
〞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④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
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⑥"哦,则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⑦"就是您老人家呀!〞⑧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中突出表现马市长"变〞的一对词语是和。
3、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4、文中第⑤句里的"这样〞的含义是:〔1〕〔2〕5、你认为文中的马市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二〕走进书里去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局部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拟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浅薄,反响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拟,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2023年8月全国事业单位联考D类《综合应用能力》(小学)

2023年8月全国事业单位联考D类《综合应用能力》(小学)一、给定材料材料1(352136)小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成绩在班上一直比较落后。
为了帮助小敏提高学习成绩,增加和其他同学交流,班主任柳老师特意将她的座位安排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小李和小周中间。
一个星期过去了,柳老师发现小敏有些闷闷不乐,好像比以前还更加沉默寡言了;其他老师也反映,上课提问时她不举手,小组讨论时她也不发言。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柳老师特地约小敏到办公室谈话。
小敏告诉柳老师,她觉得小李和小周在各方面都很好,但跟他们没什么好交流的,他们懂的自己不会,她再怎么努力都没法像他们那么优秀。
柳老师又问:“小组讨论时你怎么不发言?”小敏的头似乎更低了,半天挤出一句话:“我知道的,他们都会。
我一发言,他们就笑我。
”柳老师心想,该怎样帮助小敏呢?材料2(352137)朱老师入职不久,学校安排他上一次新教师入职汇报课,朱老师很不情愿,抱怨说:“那么多新老师,为什么安排我?”教研组长表示,新老师都要上汇报课。
为了准备这节课,朱老师上网看了很多关于这节课的课例视频,研读了大量教学资料,战战兢兢地完成了第一次试讲。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觉得他的教学照搬优秀课例、脱离学生实际、知识点没有踩准、重点不够突出,需要修改。
之前那么多努力都白费了,朱老师感觉很郁闷。
看到朱老师情绪低落,教研组长肯定了他的努力,并提出这一次和他一起好好准备。
第二次试讲前,朱老师把新的教学设计展示给大家,请大家提意见,大家都觉得比上一次改进了不少,针对设计中的不足,大家又给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
汇报课后,学校觉得朱老师的进步很大,打算推荐他参加区级青年教师比赛。
这次朱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深感磨课对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
接到这个任务后,朱老师又阅读了不少相关教学资料,教研组老师们也群策群力,为他出谋划策,教研组长手把手为朱老师修改教学方案,学校还请来区级教研员对他进行指导。
朱老师又一次感受到,一节课的背后藏着多少看不到的付出和努力啊……材料3(352138)为上好《观潮》这一课,荣老师提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外阅读理解(二)(含答案+详细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外阅读理解(二)(含答案+详细解析)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3——课外阅读理解(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画画星期天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画画。
我先用绿色的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片森林。
森林碧绿碧绿的,树木长得很茂密。
我又在森林的上方画上了蓝天。
天上还飘荡着一朵朵洁白的云。
接着,我在森林里画了几只小鸟,黄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很有趣。
最后,我给这幅画取了个名字:《小鸟的家》。
1.短文一共有_______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__________句话。
2.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森林( )的云( )的羽毛3.“我”在纸上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我知道了()A.小鸟的家在森林里B.小鸟是白色的C.画里有一只小鸟二、阅读大闯关。
小麻雀拜师小麻雀对老鹰说:“先生,您可以收我为学生吗?”老鹰高兴地回答:“行啊!”小麻雀又问:“飞行苦不苦?”老鹰认真地回答:“苦!我们天天要搏击风雨,翔(áo)翔蓝天啊!”小麻雀为难了,低声说:“那我可不敢学了。
”小麻雀又找到鸵鸟:“先生,我想拜您为师可以吗?”鸵鸟愉快地回答:“好!我们天天要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奔跑。
”小麻雀害怕极了:“太累了,我不想学了。
”小麻雀后来又想跟鸭子学游泳,跟百灵鸟学唱歌,都因为怕累而没有学成。
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有学会。
结果它只能贴着地皮低飞,只会在地上,叽叽喳喳地叫上几声。
5.短文一共有______个自然段,最后一自然段有_______句话。
6.小麻雀曾分别向老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拜师求学。
7.小麻雀很快变成了老麻雀,什么本事也没学成,是因为_______。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填序号)A.不想学可以不用学B.学习要不怕苦和累,要学会坚持C.要学会选择三、快乐阅读。
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份现代文阅读试题二及参考答案解析

苦恼【俄国】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
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
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
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
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
约纳如坐针毡。
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
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
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
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
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周恩来有着这样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为百姓谋福祉,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故答案应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本文主题“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课外阅读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她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国文老师也感慨地说:“我教了十几年书,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课内外阅读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
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
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马很机灵。
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
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
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 )他的脸,然后嘶(s 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1、用“——”画出马的特点。
2、写一句话,用上“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把字句变成被字句)昏迷不醒的战士被马送回了部队。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反问句变陈述句)这样的马,不能不让人喜欢。
这样的马,让人喜欢。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字词语。
驷马难追马到成功马马虎虎一马当先龙马精神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马,我真想亲眼看看你!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骑兵战士,你拥有一匹好马,好好爱惜它呀!爸爸,我也想拥有这样一匹马!篇二:《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梅寒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
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
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
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
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
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
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
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
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
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
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
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
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
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
那天风刮得邪行,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
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
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
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
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
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
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
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
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
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
那条腿却是瘸了。
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还有马的那只右眼。
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
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
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
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
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
再苦再累不流泪的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
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他不比老马更好。
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
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
他和马,却是老了。
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
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
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他不管儿子押不押。
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
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
没人愿意来。
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
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他去找学生。
拎了两斤老白干。
他说。
学生听。
学生听完,面露难色。
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
他伤了心。
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
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
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
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
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
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
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a.这篇小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文章没有扑面而来的震撼,却在华丽精巧的文字背后潜藏着动人力量。
b.老人是大山里小学唯一的老师,如果不是“确实老了”,他还会一直义无返顾地接送学生上课——给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
c.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d.老人老去了,不得不离开大山,他的学生最终成了他的接班人,也将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
e.小说以第二人称为主要叙述视角,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穿插以第三人称,使叙述的对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
17.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这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老人的精神、老人的忧虑和学生的纠结加以探究。
(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a、e (a项华丽改平淡。
e项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互换。
)17.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出寒凉的氛围,烘托学生纠结的心情。
②与最后一节首尾呼应,通过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人物的心理转变。
(每小点2分,共4分)18.①任劳任怨: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
但仍然毫无怨言担起重任。
②默默奉献:默默工作近三十年,不求回报接送学生,给学生上课。
③担心忧虑:他确实老了,担心没有接班人,为乡村教育的困境而忧虑。
(每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给4分)19.①老人是大山里唯一的老师,任劳任怨,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令人敬佩。
②老人确实老了,可是没有人愿意来接班,四处奔波。
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仍旧艰难的乡村教育现实,令人心酸和深思。
③老人想叫学生接班,学生面露难色,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最终答应。
人都想过上好生活,可以理解。
但在物质和精神有冲突的情况下,学生最终选择薪火相传,继承老人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①点2分,②③每小点3分)篇三:《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篇四:《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篇五:《学生和马》阅读理解答案【 2013年山西省】 ( 二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7 ~ 11 题。
(12 分 ) 马说( 韩愈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 ( 祗 ) 辱于奴隶人之手【2013年山西省】(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12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