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的生平
事迹材料之诺贝尔写自传生平事迹无

诺贝尔写自传生平事迹无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实业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仅发明专利就达350多项。
同时他又极其富有。
临终前把遗产捐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建立了诺贝尔奖。
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从来不去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并不断地变换住所,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静心研究自己喜欢的科研课题而已。
一次,一家出版社准备出一本瑞典名人集,向他征集照片。
他委婉地拒绝了,回复说:“我请求不要将我的小照刊载,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做该做的一点儿事情而已,无须大肆宣扬。
”一次,有人说是他发明了硝化甘油。
他一听,立刻更正说:“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学家苏雷罗发明的,我只是发明了硝化甘油的引爆方法。
”他的家人在整理家族史时,要求每个家族成员都写一份自传,写下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以及业绩。
诺贝尔一直坚辞不写。
后来,因为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已写好了自传,就缺他这一份了,这让他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
无奈之下,为了使家族全体成员满意,他便轻描淡写地写下了他的自传:“本人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之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清白做人,并时刻保持指甲的干净;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弱;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主要事迹:无。
”家人看了他的自传后,哭笑不得。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他大书特书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与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这近乎戏谑的简洁自传,与家人的期望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因此,自然是过不了关的。
于是,家人轮流出面,挨个来劝说诺贝尔重新修改一下自己的自传。
但诺贝尔始终不改初衷。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摘要: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包括的奖项有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旨在奖励那些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本文简要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着重论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由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预测了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启示。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启示第一章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概述1.1 诺贝尔生平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就在诺贝尔出生前一年,一场火烧毁了他的家,全家只好靠借债度日,父亲为了躲债,单身离家出走,幸好由母亲把家务全部担当下来。
诺贝尔凄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身体虚弱、性格内向。
诺贝尔8岁上学,仅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接受学校教育。
诺贝尔父亲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机械师,后来他父亲发明的机械在俄国受到欢迎,家境开始好转,在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俄国彼德堡。
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得请家庭教师教他们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
由于诺贝尔的勤奋学习,他的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深得教师和父亲的喜爱。
过了不久,诺贝尔的哥哥要回瑞典,诺贝尔也只好停止学业,他就到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
诺贝尔把工厂当大学,努力学习生产理论和生产技能。
为了扩大诺贝尔的视野,使他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
两年中,他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诺贝尔善于观察,认真钻研,知识积累迅速,所以在两年后回俄国时,他已经是一位精通几国语言和受过科学训练的学者。
[诺贝尔生平简介]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生平简介]诺贝尔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b50113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e.png)
[诺贝尔生平简介]诺贝尔简介(1) [诺贝尔简介]如何风趣的自我介绍风趣的自我介绍向大家(或对方)介绍自己,这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事。
如何既得体又风趣地介绍自己?下面几位名人的“自我介绍”,寓庄于谐,轻松诙谐,短小精悍,韵昧无穷,使人在拍案称妙的同时,得到许多教益和启发:原来,还可以这样介绍自己。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誉满全球后,曾多次拒绝哥哥要他写自传的恳求,最后不得已写下一段非常幽默的介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半条生命,在呱呱落地之时差点断送于一个仁慈的医生之手。
主要美德:保护指甲干净,以不累及别人;主要过失:没有家室,脾气坏,消化力弱;唯一愿望:不要被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主要事迹:无。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墓志铭是生前自己写下的一篇短小自传,全文如下:“我,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40岁时写过一篇自传,很能体现他幽默诙谐的文章风格:“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
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三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篇诗,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成,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台湾女作家琼瑶成名之后,曾写过一篇言简意赅的自传:“籍贯湖南,体重49公斤,1938年4月20日生,属虎,o型血,不抽烟,不喝酒,不爱运动。
最爱紫色,最爱冬季,最喜深夜,最爱吃柳丁。
诺贝尔生平简介

研究开发初期
• 1850年,十七岁的诺贝尔得奉父亲之命,前往西欧及 美国进行研究之旅。在其后的两年时光里,诺贝尔得的传 记几近空白,可以确定的是,他曾在巴黎待过一段长时间 研究化学,而在美国时是在瑞典籍的科学家约翰·爱利克 逊(John Ericsson)的研究室学习到有关机械的技术. 1852年,诺贝尔得回到圣彼得堡,与其二位哥哥(罗勃特、 柳都别克)共同协助父亲工厂的研究开发工作。1853年,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爆发,“诺贝尔父子钢铁 机械制造公司”因生产大量军用物资供应俄军而赚了不少 钱,但在1856年战争结束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 新政府片面毁弃了与诺贝尔父子未履行完毕的合同,这使 得公司不久后宣布破产。这是个危机也是转机.早在克里 米亚战争期间的1855年,诺贝尔父子曾取得一瓶威力强大
雷得˙诺贝尔的祖父才将这拉丁语式的姓缩短为Nobel.。 阿弗雷得˙诺贝尔的祖先有好几位是学者,并列名于瑞
典的文化史上,其中最知名的是发现“淋巴组织”的欧鲁 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 1630~1702),他是十七世 纪北欧最有名的科学家兼博物学家,也阿弗雷得·诺贝尔高 祖母(祖父的祖母)的父亲·阿弗雷得的父亲因曼纽·诺贝 尔(Immanuel Nobel,1801~1872 )天生具有绘画及机械制
图的才能,既是建筑师,也是位机械工程师;母亲安得丽 塔·亚赛(Andrietta Ahlsell , 1805~1889)坚定而聪慧, 即使在阿弗雷得小时候一段不算短的经济拮据岁月中,仍能 保有乐观的态度,并让出生后健康状况地点为杜鲁肯区的石造楼房之第二层,详细
其他发明活动
▪ 除了炸药,诺贝尔得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 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 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 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 理论与实际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 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 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 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才导 出后世的成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造 丝的生产,这是硝化纤维素的另一种利用方 法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经典语录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经典语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名人传简介
2.三个人物及其经典语录
2.1 贝多芬
2.2 托尔斯泰
2.3 诺贝尔
正文
【名人传简介】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一部描绘音乐家贝多芬、小说家托尔斯泰和科学家诺贝尔生平事迹的传记。
这部作品通过三位伟大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三个人物及其经典语录】
【2.1 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经典语录:
-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 对于那些立志成功的人,挫折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经之站。
【2.2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小说家,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典语录: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3 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诺贝尔奖的创立者。
他的发明和贡献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语录:
-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而不是积累更多的财富。
- 知识是为人类所共有的,我们应该将它传播给更多的人。
《名人传》通过三位伟大人物的经典语录,展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诺贝尔英文简介

诺贝尔英文简介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诺贝尔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简介Alfred Bainhard Nobel, Swedish chemist, engineer, inventor, manufacturer of military equipment and inventor of explosives, born October 21, 1833 in Stockholm, died on December 10, 1896.Nobel has 355 patent inventions in his lifetime, and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five continents 20 countries opened about 100 companies and factories, has accumulated huge wealth.In 1895, the Nobel authorities ordered the majority of their assets (about 9.2 million US dollars) as a fund, the annual interest income is divided into f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bel Prize, divided into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ry prize and peace prize 5 bonus (1969 Swedish bank additional economics award), awarded the world in these areas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human beings. To commemo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Nobel, artificial elements Nuo (Nobelium) to Nobel named.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人物生平School stageIn 1841, Nobel entered the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was the only school in his life to receive formal education. Nobel is the lowest attendance due to illness. But in school, he studied hard, so the results often come out on top.In 1842, the Nobel family moved to St. Petersburg, Russia. 9-year-old Nobel did not understand Russian, the body is not good,can not enter the local school. His father invited a tutor, counseling his brother three learning culture. Teachers often conduct assessment, to his father to report the situation, Nobel progress quickly.1850 years, 17-year-old Nobel, in the name of engineers to travel across the ocean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amous Allison engineers in the workshop.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ternship, he went to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for four years before returning home. In the study, every time he went to work immediately, began to work,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ountries.1850, studying chemistry for the United States.In 1852, back to St. Petersburg.In 1858, to raise his father's business funds to London.In 1859, because of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ure with his brother Yemil back to Stockholm.Research stageIn 1860, began to engage in nitroglycerin explosives research.In 1863, the Nobel returned to Sweden, with his father and his brother jointly developed explosives, accidental explosion bombardment of the factory, killing his brother, the government banned them to test. He once set the lab on a barge on the lake outside Lake Stockholm. In the fall, Nobel succeeded in inventing nitrifying glycerol detonators; in October, patented nitroglycerin explosives was obtained.In 1864, due to the explosion of nitroglycerine factory, brother Yemir tragic death, close the Swedish factory, to build factories in Germany; in Octob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itroglycerine explosives company.In 1865, the establishment of gunpowder companies in Hamburg, Germany, and in Krupp plant.In 1866, nitroglycerin explosions continued to occur around the world, so everywhere to banned, nitroglycerine company in trouble, while invented glycerol explosives.In 1867 May, won the British patent explosives, the new Nobel detonator invented the success.In 1867, opened in Europe, Nobel, the cause of explosives, and his father at the same time won the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Yaster Award.In 1871, the company founded the explosives company in the UK, working with Paul Biao.In 1873, settled in Paris.In 1876, Mrs. Stuart was employed as secretary, and later became keen on the peace movement.1878, completed the invention of plastic explosives; May, joined the oil indus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bel Brothers oil company.In 1880, won the Swedish King launched the scientific medal, and get the French Grand Medal.In 1884, he was recommended as a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the Paris Techn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Sweden.In 1887, made a patent for jet guns.In 1890, by the French persecution, and left for 18 years living in Paris, moved to San Limo, Italy, in the local creation of the Institute. In the next six years, he is constantly committed to a variety of new inventions, involving chemical, mechanical, electrical, medical and other fields.In 1893, he became an honora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of Uruguay, Sweden, teaching philosophy.November 27, 1895, made a will, the Nobel Prize was born.On the evening of December 10, 1896, died at the ruins of San Antonio in San Limo, 63 years old.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主要贡献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In October 1863, Nobel won the invention patent for explosives. The inventor called it "Nobel Pilot".1864, made nitroglycerin explosives invention patent.In 1865, he repeatedly experimented, repeated study, developed into a solid toughness fuel, and has in Swed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de explosives patent.In 1866, it created a "diatomaceous earth explosives" that could absorb three times more nitroglycerin than its own, and as hard as clay, which became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obel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Group.In 1867, the invention of safety detonator detonation device.In 1888, invented a smokeless explosive for the manufacture of military artillery shells, grenades and ammunition, also known as Nobel blasting explosives.In 1896, made a patented glass-made press nozzle with a fine hole, the invention also ha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textile industry.Nobel has made contributions not only in explosives, but also in electrochemistry, optics, biology, physiology and literature. Nobel's lifetime, only in the UK to apply for invention patents have as many as 355. In addition to explosives, Nobel has a theory of the use of nitroglycerin fuse, silent guns, metal hardening, welding, welding,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bullet, the use of gas submarine equipment is extremely safe, The actualachievements; he made in the artificial rubber, artificial leather and nitrocellulose-based manufacturing of real paint or dyes, artificial gemstones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ve created.Nobel PrizeNobel died in 1895 before the will, the majority of its assets of $ 9.2 million as a fund, with its annual interest ($ 200,000 per year) to set up physics awards, chemistry award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wards and peace prizes 5 bonuses (1969 Swedish bank additional economics award), reward those who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the above-mentioned areas of scholars. Beginning in 1901, the bonus was awarded at 4:30 pm on December 10 of the annual death of Nobel.。
《诺贝尔》课件

激励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对推动科学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 供了重要支撑。
诺贝尔奖成为全球范围内科学家和文学家 的最高荣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 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促进国际合作
提升社会认知
诺贝尔和平奖关注全球性问题,倡导国际 合作与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 了积极作用。
04
诺贝尔奖的争议和批评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公正性
评选过程主观性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中,评委的 主观因素可能导致评选结果的不
公正。
获奖者偏向性
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往往偏向于西 方科学家和发达国家,对于非西 方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存在一定
的歧视。
奖项设置局限性
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相对固定, 难以涵盖所有领域和新兴科技, 导致某些重要科技成就被忽略。
02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设立和评选
设立
诺贝尔奖由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 立,旨在奖励在科学、文学和和
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评选机构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 ,由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评选标准
诺贝尔奖评选注重获奖者在相关领 域的原创性贡献和创新性成果,同 时强调获奖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实际 影响。
诺贝尔奖的奖项和获奖者
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发引起了全球范围内 的广泛关注,提高了社会对科学、文学和 和平事业的认知和支持。
03
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和故事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
总结词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因相对论和光电效应理论而闻名于世。
详细描述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 了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最著名的理论是 相对论,其中包括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特殊相对论解释了无重力状态下物体的运 动,而广义相对论则描述了重力是如何影响 物体运动的。此外,爱因斯坦还因提出光电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生平事迹及他创立诺贝尔奖的经过。
这一课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了解到在科学领域有哪些杰出人才。
诺贝尔是一个拥有多重才能的超杰出人物。
他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内体验了多种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包括在父亲的硝化工厂工作,做化学研究,然后是文学和戏剧,甚至还涉足了爆炸领域。
正是由于这些经历让诺贝尔认识到了科学和文学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去世后用价值相当于他整个家产的财富,设立了一项可奖励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平持者的奖项,从而诞生了今天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奖”。
在本课中,我们还了解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1901年,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有了结果。
世界上有很多杰出人才都参加了这一评选活动,但最终,只有5个人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其中有2位文学家:法国著名的日记体小说家高尔基以及西班牙戏剧作家贝克斯塔夫诺;另外,有3位掌握着高深科学技术的科学家:法国的医学家帕斯特;荷兰的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和瑞典的化学家诺尔丁。
本课让我们看到了以诺贝尔为代表的一群杰出科学家、文学家和和平持者的无限魅力。
我们看到了他们那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他们不断求知、创新、突破的科学精神。
通过这些杰出人物的实际行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及其在人类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
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学习到了应该如何具备和追求科学精神和实践,以彰显现代人应有的高尚品质!另外,在本课中,我们也要学习到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家的态度。
诺贝尔奖的颁发,既是对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褒奖,也是对所有人“劳动创造的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认真学习,发扬科学精神,以更积极的态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
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1833年10月21日,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爱情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
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
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
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
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
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
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
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Sofie为'Madame Sofie Nobel'.那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锁在了Stockholm沉淀.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家族诺贝尔(Nobel)这个姓(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过去曾引起过很多猜想。
然而,我们能够肯定地说,这完全是一个瑞典姓,是从这个家庭原来居住的教区的名字,拉丁文“诺贝利叶斯”(Nobelius)略写而来的。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同他的先人一样,对家谱不感兴趣,因此,对他的家室祖先也就很少知道。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别的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去。
他曾写过:“我充分认真地问过自己:谁有时间去读传记呢?而谁又会如此天真可爱地去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呢?”然而,那些有兴趣的人可以从现存的调查良好的谱系里,从十七世纪以来的五代瑞典衣民和资产阶级中,找到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六十二名直系先辈。
他的祖先似乎是来源于斯科纳省,这个省位于波罗的海海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南端。
他父亲之前的几代人,都生在瑞典的中部。
他母亲的祖先中,有一半是斯科纳北部的斯莫兰省里的农民世系,另一半则是完全由瑞典中部地区的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构成。
父母双方所有的先人,都有着完全是瑞典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名字,父方的一两位先人,还是瑞典文化历史上著名学者,其中之一的奥洛夫·鲁德伯克,曾是国际知名人士。
这位杰出的瑞典科学家,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
他之所以值得提及,是因为诺贝尔家族明显地继承了他的一些卓越品质。
奥洛夫·鲁德伯克(1630—1702)这位精力充沛、学识渊博、激励人心的天才,具有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天赋。
他改革了乌普萨拉大学,并且一度当过它的校长;他还教授过诸如天文、数学、物理、机械、化学、植物、动物、解剖学、建筑、炮兵科学及烟火制造术等如此绝然不同的课程。
诺贝尔家族后来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也正是这些异常雷同的课题,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取得这种兴趣的。
这位真正多才多艺的人之所以名传后世,是由于他发现了淋巴系统(1653年),以及由于在一六七九至一七○二年间,出版了他的巨部历史考古学著作《大西洋》。
鲁德伯克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祖父的曾外祖父。
求学1841年,诺贝尔8岁,他终于达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
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
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当时这时候,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
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
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
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
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
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
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
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
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
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
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
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
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
”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科研诺贝尔的父亲是1859年搬回瑞典的。
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
了解各国工业状况的诺贝尔,坚定了改进炸药生产的决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法国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
其实,这个消息是不确切的。
原来,法国有名的军械专家皮各特将军,在研究改进子弹的射程和速度时,发现用现有的炸药,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必须改良炸药。
于是,陆军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炸药了。
这件事,促成了诺贝尔全力以赴,研究炸药。
诺贝尔一天到晚关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各种炸药试验。
他的父母明白搞炸药的危险,对他改变专业很不高兴。
有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呀,你的职业是搞机械,应当集中精力干份内的事,别的方面还是不要分心为好。
”诺贝尔说:“改进炸药是很重要的,一旦用在生产上,就会给人类创造极大的财富。
危险当然免不了,我尽量小心就是了。
” 从此,诺贝尔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解释改进炸药的重要意义。
这样,同情、赞助他的人越来越多,连反对他的父母,也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只好默认了。
研究炸药在诺贝尔之前,很多人研究和制造过炸药,中国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
意大利人苏伯莱罗,在184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是一种威力比黑色火药大得多的猛烈炸药。
但是,这种炸药特别敏感,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
1862年初,诺贝尔的哥哥试图用硝化甘油制造出更好的炸药。
他想:硝化甘油是液体,不好控制,要是把它和固体的黑色火药混合在一块,按说可以做成很好的炸药。
他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炸药放置几小时后,爆炸力就大大减弱,没有实用价值。
老诺贝尔失败了。
诺贝尔继续了他的研究。
过去,人们是用点燃导火索的办法,来引起黑色火药爆炸的,安全可靠。
但是,这种办法却不能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
硝化甘油既容易自行爆炸,又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除了用来治疗心绞痛外,并没有人把它当炸药用。
1862年的五六月间,诺贝尔做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实验:在一个小玻璃管内盛满硝化甘油,塞紧管口;然后,把这个玻璃管放入一个稍大一点的金属管内,里面装满黑色火药,插入一只导火管后,把金属管口塞紧;点燃导火管后,把金属管扔入水沟。
结果,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显然比同等数量的黑色火药的爆炸要猛烈得多。
这表明所有的硝化甘油已经完全爆炸。
这个情况启发了诺贝尔,使他认识到:在密封容器内,少量的黑色火药先爆炸,可以引起分隔开的硝化甘油完全爆炸。
1863年秋,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在斯德哥尔摩海伦坡建立了一所实验室,从事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
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年的年底,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
起初,诺贝尔用黑色火药作引爆药;后来,他发明了雷管来引爆硝化甘油。
1864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接着来的,是巨大的挫折。
1864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室在制造硝化甘油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
这个祸事发生以后,周围居民十分恐慌,强烈反对诺贝尔在那里制造硝化甘油。
结果,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拉伦湖,在一只船上制造硝化甘油。
几经波折,1865年3月,诺贝尔在温特维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炸药家族在诺贝尔前进的道路上,真是荆棘丛生。
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全部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
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信心,有些国家,甚至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
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诺贝尔没有灰心,他深信完全有可能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
诺贝尔在反复试验中发现:用一些多孔的木炭粉、锯木屑、硅藻土等吸收硝化甘油,能减少容易爆炸的危险。
最后,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业炸药。
这就是诺贝尔安全炸药。
为了消除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的怀疑和恐惧,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放在一堆木柴上,点燃木柴,结果,这箱炸药没有爆炸;他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 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这箱炸药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铁桶和钻孔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