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铸就中将传奇一生
堪称战略中将的程世才

堪称战略中将的程世才作者:夏明星张宁刘红峰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4期夏明星张宁刘红峰1990年12月30日,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痛悼程世才同志》,饱含深情地写道:“在大别山区,在西征路上,在川陕根据地,在长征途中,在河西走廊,在风雪祁连山,我们同命运、共呼吸,带领部队浴血奋战,迭摧强敌,战胜重重风暴和苦难,经受过数不尽的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披肝沥胆、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
”对于程世才的军旅生涯,李先念予以了高度评价:“世才是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智勇兼备,能攻善守,屡建奇功,是人民军队的一员战将。
”能够得到李先念如此评价,可见程世才将军的不凡。
一、“一个团长,竟然想吃掉敌人13个团,有战略眼光啊!”1912年8月8日,程世才出生于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县)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养成了勤劳勇敢、敢于反抗的性格特点。
1930年4月,大别山区的红军队伍整编为红1军,在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领导下,这支只有2000人的工农武装不断壮大。
程世才就在这支队伍里开始军旅生涯。
1931年1月,红1军改编为红4军,程世才升任第11师第33团特务连排长。
10月,李先念从地方上调入红4军工作,担任红33团政治委员,他很快认识了程世才,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他任排长,年仅19岁,头脑清晰,性情豪爽,作战勇敢,虎虎有生气。
”由于一贯作战勇敢、忠诚革命,程世才很快被发展为中共党员。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担任总指挥。
在徐向前指挥下,程世才每役必与,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历任红3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1师党支部书记、红33团政治委员。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向西实施战略转移。
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在枣阳新集遭敌重兵包围,红11师奉命夺路突围。
激战中,红33团团长吴云山牺牲,程世才临危受命兼任团长,他拔出大刀冲向前线厮杀,身负重伤兀自不退,直至突围成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
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
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还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或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前线,王近山都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屡建奇功,所向无敌。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提了4个字:“一代战将”;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智勇双全,歼灭日军观战团和共和国的许多将军一样,王近山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
他中等身材、面孔白晰,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极为和善的眼睛,嘴角常常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就是这样一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却有着一个与他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
他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中谈笑点兵,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往前冲,在血火交织的战场上以“王疯子”之名勇冠三军,闻名遐迩。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一二九师刘邓首长之命,率三八六旅第十六团从太行山回师陕北,保卫延安。
全团2000多名官兵在王近山的率领下,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很快就来到了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一带。
前方侦察员报告韩略村村旁的公路上常有日军经过,且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作者:吴志平来源:《湘潮》2019年第04期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次武装起义。
开国中将、株洲市天元区人刘先胜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起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湾军事会议负责警卫1901年6月,刘先胜出生于湘潭县石潭-个贫苦农家。
他9岁入私塾读书,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到江西省萍乡县安源镇一家小鞋厂当学徒,16岁到安源煤矿做工。
1922年,他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当选为工人代表。
1924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7月后的一天,中共安源煤矿窿内支部书记刘昌炎对刘先胜等人说:“你们到矿警队去。
枪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要把资本家的武装变成工人的武装!”于是。
刘先胜等进入矿警队。
在矿警队,刘先胜等共产党员积极做党的工作,从穷苦农民出身的矿警士兵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
后来,党组织为了加强对矿警队的掌控,又给矿警队派来了中共党员陈鹏、王雁等人,陈鹏当了矿警队大队长,王雁当了矿警队副大队长,其他人分任队长,刘先胜升任排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马日事变”发生,反革命开始向党组织活动活跃的安源进攻。
许克祥几次进攻安源,铁路工人每次都拉响汽笛向矿警队预先报警。
矿警队员听到警报就进到矿井里,再从紫家冲出来,撤到山上去,弄得反动军队毫无办法。
随着反革命的气焰的日益嚣张,萍乡豪绅地主乘机猖狂活动,威迫数万之众,把安源围得水泄不通。
在党和工会的统一领导下,矿警队、工人纠察队和其他的工人都守卫在四周山上。
矿上炸药多,大部分工人都会用炸药。
矿警队就组织爆炸队,用洋锡皮子包炸药,插上雷管和导火索,当手榴弹用,打得敌人叫苦不迭。
他们说:“洋晶古打死人,死尸入棺材不赢。
”意思是说:炸药包打死的人太多,连装棺材也来不及。
有一次,矿警队捉到了二十几个敌人,对他们说:不要替土豪劣绅拼命,要和工人兄弟在一起。
说完,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串钱作回家路费。
他们回去一宣传。
被胁迫来的人散了不少。
1985年第一军老山作战“1.15”大捷

1985年第一军老山作战“1.15”大捷即可免费订阅!商务合作联系QQ:3445901655长按下图指纹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血染的风采】中越老山轮战进入1985年后,老山战区的形势逐渐向中国军队一方倾斜。
这时越军高层又出新招,通过电台广播提出:为了使越中人民过好传统的春节,建议从元月16日起至2月26日,双方在边界停火。
这就是留名老山战史的所谓“春节停火”骗局。
因为中越两国的历法计算有不同,中国当年的春节是2月20日,越南则是1月20日。
坚守老山的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有关军师领导进行了研究。
他们根据当面越军的动向和电子侦听获得的情报,判断越军的这一提议是要麻痹中国军队,恐怕还想乘机在军事上捞一把。
军前指决心积极进行抗击越军反扑的战斗准备,同时寻机主动出击,拔掉越军的若干前沿要点,改善阵地防御态势。
在请示了昆明军区前指后,傅全有指示主守老山的第1军1师,在准备抗敌反击的同时,组织部队在1月16日之前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和老山主峰前沿的968高地实施出击作战。
不管越军是不是真的到时候按承诺停火,先将其前沿要点拔掉再说。
1师奉令后,将出击任务交给了1团、3团,由师、团炮兵群进行火力支援。
各团根据师命令制定了战斗预案,由1团3营9连负责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实施出击作战;3团3营7连负责对968高地实施出击作战。
根据战区气象观察,判定1月15日上午11时前有浓雾。
据此,指挥部命令各出击部队在15日之前完成一切进攻准备,待命出击。
同时,1团经过对战场全局的判断,认为越军如果要在1月16日之前实施反扑,其重点将在地形便于进攻的在翼那拉方向。
于是调整部署,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那拉方向,将防御要点选择在了142号、145号、168号等高地,并提前屯集了机动兵力,拟制了防御和增援的各种预案。
在1月15日之前,双方都以炮火向对方阵地和纵深实施间断射击,战场的气氛进入了一种很怪异的状态。
做过贺龙副官的开国中将顿星云

做过贺龙副官的开国中将顿星云作者:张瑞安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6期张瑞安顿星云,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团长、旅长、军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司令员,装甲兵副司令员等职。
先后参加创建黔东、湘鄂川黔苏区和反“围剿”及长征,率部参加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等战役战斗。
他忠诚于党,英勇善战,文武兼备,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丰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莫如让我出去闯闯,说不定有个出头的日子”1912年2月,顿星云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邹家剅口乡弓扒丈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贫,顿星云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回家种地了,生活的苦难激发了顿星云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
1928年3月,石首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组织,邹家剅口乡农民协会由秘密转到半公开,顿星云参加了少先队,任中队长。
在党的启发教育下,顿星云逐渐成长起来。
1930年2月,石首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苏维埃政府号召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怀着对革命的向往,顿星云积极响应。
当给家人说了后,母亲哭,祖母拦,就是不让他走。
顿星云劝慰老人说:“莫如让我出去闯闯,说不定有个出头的日子。
”老人拗不过,只好同意。
5月初,顿星云参加了红军,在红6军第16师第46团1营2连当了一名战士。
7月,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兼第4军军长贺龙率部进至公安,与红6军会师,共同组成红2军团,贺龙担任总指挥。
9月22日拂晓,红军分三路向监利攻击前进。
红6军第16师一部攻占毛家口,红2军第4师一部攻占堤头,红6军第17师从正面进攻监利。
顿星云随部队一起投入攻城战斗。
城内国民党军新3师教导团和监利保安团共2000余人,在红军战士的持续进攻下,终于抵挡不住,纷纷溃退。
顿星云随先头部队突进城里。
残余国民党军1个营据守着大庙和城南江堤顽抗,红军从四面八方压过来,直打到23日晨,国民党军才缴械投降。
顿星云在这次战斗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因作战勇敢受到上级表扬,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开国中将曾绍山

│202201三过草地历艰辛曾绍山,191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丁家埠东湾村(现属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曾绍山从小聪明伶俐,10岁时被送到村里一家私塾读书。
但因家境贫寒,他去私塾的时间总是断断续续,经常回家帮忙放牛。
就在此时,商城南部已经有了中共地下组织,到1926年冬,丁家埠一带的农民运动逐步发展起来,平时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被当众游街,受苦受难的农民扬眉吐气。
当地农民运动的开展对曾绍山影响很大,他也逐渐萌发了革命思想。
师组建,县、区、乡农民协会相继成立。
在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曾绍山满怀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参加了农民运动,一起跟农友们打土豪分田地。
在斗争中,他看到了农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和希望,提高了阶级觉悟,并于6月参加红军。
参加红军后,曾绍山在第32师第97团团部任勤务兵,之后被调到第32师师部当传令兵。
不久,他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
12月中旬,商城县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驻军发生混战,第32师决定趁敌人混乱之际夺取该城。
25日晨,部队趁风雪弥漫,运用偷袭战术,│2022但行动敏捷的曾绍山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地传送命令,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1930年3月,鄂豫皖苏区部队进行整编,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成立。
第32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之后曾绍山被调往红1军手枪营传令班任班长。
次年1月,红1、红15军在湖北麻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曾绍山先后任红4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和红4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长。
1931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成立,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多次“围剿”,被迫向西进行战略转移,曾绍山随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战斗,跟随部队向西北的秦岭转移。
秦岭山高路陡,最高处海拔4000米。
曾绍山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由于风吹雨浸,腿脚磨出不少伤口。
尤其令人惊心的是那悬崖峭壁,有人没留神滑下去,永远留在了秦岭。
曾绍山暗暗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11月29日,红四方面军由新口子出发,翻越秦岭,南进汉中。
傅连障:从基督徒到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生

傅连障:从基督徒到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生作者:马荣升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8年第11期他非行伍出身,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也几乎没有摸过枪,却是共和国的开国中将。
他出身基督教徒,矢志不渝追随革命,但直到44岁才被接纳入党。
他对毛泽东等我党高级领导人有过救命之恩,却因坚持原则而遭到林彪等人的记恨,最终被迫害致死。
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我军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傅连暲。
医者仁心:从教会院长到红色院长傅连暲的老家位于福建省距汀州(今长汀县)数十公里的柏公岭村,父母皆为贫苦农民,全家仅靠租种的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拖家带口逃离家乡,一路流落到汀州城。
1894年中秋节这一天,母亲官福娣生下傅连暲。
因他出生时正值日出,故起名“日新”,后改名“连暲”。
由于受生活所迫,傅连暲的父母加入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当地开办的教会,因为入教可以得到些许生活补贴,子女还可免费进入教会学校读书。
就这样,傅连暲在教会创办的学校里读完了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教会创办的“亚盛顿医馆”学医,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完成学业后,先后受聘为汀州八县旅行医生、红十字会主任医师、汀州福音医院常驻医师和助教、汀州省立七中与女子师范校医等职。
他对劳苦人民满怀同情之心,经常为穷人免费诊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傅连暲在行医的同时,还以医者的仁爱之心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播撒为人处世的朴素道理。
大革命激发了傅连暲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他曾签名通电全国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并参加反帝示威游行。
汀州福音医院院长赖·查理担心受到革命波及,遂和外国医生一道仓皇逃离。
善良正直、医术精湛的傅连暲被推举为院长。
这一年,他31岁。
1926年,傅连暲首次接触瞿秋白主编的《新社会观》,思想受到很大触动,革命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发。
1927年对傅连暲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一年是后来组织上认定他开始投身革命的一年。
庄田:从华侨工人到开国中将

在将星璀璨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本是贫寒子弟,早年漂泊南洋,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艰难度日,尝遍了生活的苦头,受尽了资本家的欺辱。
后来,他步入革命道路,毅然回归故园,从此金戈铁马、南征北战,经历了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他一生中几度出国,或为求生存,或为求深造,或为求胜利,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海外工运、求学和打仗经历的高级将领,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铸就了不朽的功绩。
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人民军队将军谱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名字叫庄田,一位从普通华侨工人成长起来的解放军高级将领。
回望他的人生传奇,让我们探寻人民军队那段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
南洋寻梦,奔走异国他乡踏上革命道路当20世纪的历史卷轶翻过最初几页时,中华大地正处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困境之中,偏居南方一隅的孤岛琼崖(今海南省)也不例外。
许多农民迫于生计,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1906年11月19日,庄田(原名庄振凤)出生在琼崖万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虽然小庄田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因家庭贫困,还是早早地辍学了。
1925年秋,19岁的庄田跟随同乡一起漂洋过海,辗转来到了新加坡。
当时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正加紧开发掠夺那里的资源,从中国东南沿海贩卖了大批“猪仔”充当劳工。
起初,庄田被介绍到一家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厂做工。
工头见他年轻力壮,便将最重、最累、最脏的活儿分配给他。
他从不挑剔,总是任劳任怨,工作也干得十分出色。
但这里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资本家还经常强迫加班加点,无缘无故吹毛求疵,稍有不顺就破口大骂,甚至拳打脚踢,完全不顾工人死活。
庄田看在眼里,内心十分愤恨。
他看不惯工头的骄横跋扈,经常保护那些遭受无端打骂的工友,结果被资本家开除了。
后来,他又好不容易在荷兰人经营的货轮上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工作。
熟料,天下乌鸦一般黑。
他起早贪黑,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稍有怠慢,还是会遭到船主的打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tit"> “三起三落”铸就中将传奇一生 </div> <span>作者 : 冯喆鲍沈平</span> <p> 沈阳军区原副司令员刘转连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屡建功勋。
曾任红军“模范师”师长、三五九旅旅长、军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革命战争年代,他以其智其勇创造出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军战史上记载着他叱咤风云的辉煌。
然而,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刘转连有过关斩将的荣耀,也有走“麦城”的低谷,正如路有高低不平,月有阴晴圆缺―― <br/> <br/> 新婚之妻遭调戏“模范师长”诉冤屈 <br/> <br/> 刘转连,原名叫刘昌发,1912年9月11日出牛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石陂村。
1926年秋,中国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湘赣大地,只有十几岁的刘转连积极参加识字夜校,还加入了由农会组织的童子团,初步受到了革命斗争的熏陶和锻炼。
不久,刘转连参加了红军,在红六军团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闭长、师长。
在长征期间,朱德总司令命名的“模范师”师长的刘转连,率领全师作为军团的开路先锋,血战甘溪,抢路突围;围城打援,忠堡奏捷;强渡澧水、沅江;将军山设伏歼敌;甘孜受命,攻克两当,一路过关斩将,打了一个义一个胜仗妙仗。
陈伯钧军团长称赞这支部队“是好样的,不愧是模范师”。
刘伯承总参谋长称赞他们这种以少胜多、顽强坚决的战斗精神值得发扬。
<br/>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全民抗战爆发。
8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协定,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此时,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改编为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下辖七一七、七一八两个团)。
时任红六军团“模范师”师长的刘转连,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团长。
<br/> 抗日战争时期,任团长的刘转连,带领全团在三井镇重创日军,歼敌300多人;四十里峪机巧设伏,全歼日军田原大队(310人),烧毁敌军车38辆;在五台山的上下细腰间与日军狭路相逢,勇猛出击,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歼灭日军700余人。
<br/> 1941年春,三五九旅奉命开进了南泥湾,一边保卫延安的南大门,一边从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
部队开进南泥湾初期,刘转连却没有随部队去南泥湾,应他本人请求于1941年1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br/> 刘转连要求离开战斗部队,去党校学习,其主要原由是碰到了一件极不顺心的事,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原来,刘转连作为一团之长带领部队在前线与日军拚杀的时候,他新婚不久的妻子邸某,在驻地却意想不到地被人调戏,而且此人还是刘所在部队的领导。
刘转连从前线回来,听妻子哭诉事情经过后,大为光火,他到当事人当面对质,与其大吵了一架。
此事闹到王震旅长那里,这位纵横疆场威震敌胆的勇猛战将,在处理这件事上却粗了心,“各打五十大板”不说,最后又以组织名义认定为:地主子女出身的刘妻勾引党的干部,破坏干部团结。
如此定性这个问题,刘转连不能接受。
之后,在一次从旅部开完会返回团队途中,他向团政委打了个招呼,便到所属部队巡视工作,顺道去了妻子工作的清涧小住了两日。
此事,被那位与他有“矛盾”的上级抓了个把柄,将“私自离队,擅离职守”等过失凑起来,竟给了刘转连一个“撤职”处分。
<br/> <br/> 刘转连万万没有想到会这样,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结论,便按组织程序向上级机关申诉。
期间,经上级有关领导批准,受撤职处分的刘转连,于1940年9月到延安治病,做了一次“取弹片”手术。
接着又休养了两个月,之后就去了中央党校学习。
<br/> 刘转连的申诉,引起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视,军委责成总政治部有关部门认真调查处理此事。
总政组织部副部长胡耀邦亲自过问,并专门派人详细调查了解这件事。
经调查确认,第三五九旅党务委员会于1940年8月8日对刘转连处分决定是不妥当的。
处分以“未经首长与政治机关的审查和批准竟与条件不够的地主女子结婚”、“不尊重党的组织与纪律”、“擅离职守,违反军纪”等为理由,均与事实不符。
八路军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于1941年2月8日作出决定,纠正了三五九旅党务委员会对刘转连所作的错误处理,取消了对刘的处分。
<br/>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2万多人进犯富县地区。
在陕北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保卫战中,刘转连所在的七一七团英勇作战,威震敌胆,曾创下“一个班打垮顽军一个营”的战斗奇迹。
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全团官兵,热情赞扬道:“你们到东边,东边安全;你们到西边,西边安全。
你们是一支能打仗会生产的部队,敌人不来就生产,敌人来了拿起枪杆去战斗”(见《楠泥湾革命纪念锄展览资料)。
后来,毛主席亲自对三五九旅王震等领导讲了搞好团结的问题,并说:“三五九旅的团结搞不好,由你王震负责。
” <br/> 1942年春,刘转连在中共党校学习尚未结业就被调回到三五九旅,升任旅参谋长。
他直接由延安去南泥湾,参加并指挥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r/> <br/> 冲锋在前却降职不气不馁立战功 <br/> <br/> 1945年6月,以三五九旅等部队组成的八路军南下二支队在司令员刘转连、政治委员晏福生率领下,离开延安,南下抗日。
部队就要出发了,告别延安,告别党中央,告别南泥湾这片火热的土地,刘转连的心情激动不已,他很想再见见毛主席,亲聆主席的教诲和指示。
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毛主席亲切约见了他和苏进副旅长。
谈话中,主席讲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景、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组织南下部队抗日的重大意义,对三五九旅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强调了部队南下应注意的战略战术问题、政策问题、团结问题等等。
毛泽东满面春风,侃侃而谈。
不知不觉谈了一上午,毛主席还兴致勃勃地和他共进了午餐。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部署下,这支英雄的部队,横穿晋西北,翻越吕梁山,边打边走,渡过汾河,跨越黄河,很快进入河南省地界。
<br/> 9月中旬,他们欣闻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此时,正在南下途中的刘转连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停止南下,立即北上,向东北挺进。
刘转连率部辗转穿行于敌伪的夹缝里,人不卸甲,马不停蹄,连续行军近2个月,于初冬季节抵达沈阳,部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刘转连任三五九旅旅长,部队扩充到7000多人。
三五九直打到黑龙江,从南满、东满打到北满,一路势如破竹,1946年4月解放哈尔滨。
之后,又相继解放了安东(今黑龙江省密山市)、虎林、宝清、林口、鸡西、富锦、勃利等北满十几个县。
三五九旅部队所到之处,敌匪无不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他们和兄弟部队一道,将号称“四大旗杆”的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和孙荣久等土匪头子一一擒获或击毙。
<br/> 1947年1月,三五九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刘转连任独一师师长。
独立第一师自始至终参加了三下江南的战役行动,打了不少漂亮仗,但是,在苇子沟战斗中却没有打好。
刘转连这位身经百战的勇将,这一次却走了“麦城”。
<br/> 1947年春,刘转连奉命率独一师部队过松花江,向德惠方向前进,准备攻打从德惠出来增援靠山屯的敌人,以保证五师攻打靠山屯的战斗。
他们拂晓渡过松花江,在向德惠开进途中,于当日下午接到命令,要他们立即调头向西,于次日拂晓前到达指定地点靠山屯西北集结待命。
于是,独立一师部队就前锋变后卫,后卫改前锋,又由东向西挺进。
当晚,靠山屯守敌被歼。
第二天拂晓,刘转连率先头部队赶到靠山屯指定地点,后面大部队和电台还没有赶到,就由打靠山屯的五师转来东总的电报,命令独立一师立即南下截击由农安出来增援靠山屯回窜的敌人。
刘转连和李信副政委没等后继部队赶到,便立即出发,带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急行军一天多,赶在回窜之敌的前锋部队之前。
由于他们只有1个营,主力部队在后面还没上来,而敌人是一个师(八十七师)。
他们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消灭了一部分敌人,敌人主力部队却利用夜暗由向东改为向南跑掉了。
<br/> 到了嘴边的食物没有吃上,眼看敌人一个师从眼皮底下溜掉,据说林彪当时气愤之极,怒道:“师长应该枪毙!”然而,刘转连也有说不出的委屈,他带着先头部队一个营上去了,别的师领导带着师主力在后面支锅造饭,躲避敌机,致使师主力姗姗来迟而失掉战机。
但这话他怎么能讲出口啊,无论如何,未能完成阻歼任务,作为师长的刘转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由独立一师师长降职为独立三师副师长。
本来,由红六军团改编的三五九旅到东北后,扩编时至少应该考虑扩为一个纵队(军级单位),而实际上只改编成一个师。
八路军的一个旅,是红军队伍压缩后的大旅,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到东北后不成了“东总”司令员吗。
据刘转连后来在广州休息时向家人回忆,在部队发展问题上,林彪是有亲有疏的,在东北时,三五九旅部队发展受到限制,可能与此有关。
他这个红军时期的师长、八路军的旅长,到东北解放战争结束时,还是个师长。
<br/>刘转连到独立三师上任时,该师师长曹里怀就已经调走了。
1个多月后,任副师长的刘转连指挥独立三师打北吉林外围战斗,全歼国民党第六十军一个团,俘虏敌团长及其以下720余人,受到东北民主联军刘亚楼参谋长的表扬,随即任命他为独立三师师长。
刘转连率领独立三师又在韭菜坨子附近打了几仗,连战连捷。
<br/> <br/> 九年迫害无宁日知足长乐心如海 <br/>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转连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副军长、军长兼赣西南军区司令员,任广东某军军长兼粤东军区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员。
1962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就在刘转连在这个岗位上大刀阔斧、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了,一场横祸无情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br/>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到沈阳军区机关。
11月,攻击沈阳军区领导的大字报就陆续张贴出来了,其中就有攻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刘转连的大字报。
一个多月后,上边来人,在军区的一个干部会上,点名说刘转连是贺龙的人,是贺龙在沈阳军区的“黑爪牙”。
之后,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造反派抄了刘转连的家,当刘转连回家看望的时候,造反派从二楼把他拽了下来,腿摔成骨折,送到医院之后也不让家属去看,未治好病就给撵出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