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

民国时期北方出版业的佼佼者:《北洋画报》成功原因初探梁丽哲
【期刊名称】《中国市场》
【年(卷),期】2016(0)22
【摘要】《北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持续的时间长达11年,发行总量1587期,可谓当时报业的佼佼者.究其原因跟它的办报宗旨、拥有一支精英团队,取材广泛,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良好的经营策略相关.这是《北洋画报》办报的可取之处.
【总页数】2页(P290-291)
【作者】梁丽哲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看民国时期的报业"选秀"活动——以《北洋画报》的"四大女伶皇后"选秀为例[J], 韩红星
2.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 [J], 李从娜
3.民国时期《北洋画报》中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 [J], 孙爱霞
4.民国时期画报的广告经营——基于天津《北洋画报》史料 [J], 韩红星
5.现代画报建构的成功故事——以《北洋画报》为例 [J], 阴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画报建构的成功故事——以《北洋画报》为例

数 量 \ 赛 场 有 关 游 泳 表 演 社 会 活 动 的 肖 像 照
1 l 1 3 5 l
( 图一 )
共出版 3 2 卷, 1 5 8 7 期, 以“ 传播时事 、 提倡艺术 、 灌输知识” 为宗旨, 可 以说 是当时 “ 最老” 、 “ 最 大” 、 “ 最美” 的画报 ,
的可 能 。
突起华南 , 纵横 国内, 已号无双 ; 飞耀远东 , 亦称第一 , 且数
年来 保持 游 泳 壬 座 , 更 无 后来 居 上 之 人 ……” 此 后 , 她 在 第六 届全运 会上 痛失 金牌 , 在世界 运动 会 上 的表 现 , 都 客 观 地呈 现在报 纸 上 。还 有 1 3幅 照 片 表现 的是 杨 秀 琼 在 获 得
与 上海 的 《 良友 》 不 分 伯 仲 。这 样 一 份 现 代 画 报 关 于 成 功 故事 的讲 述是 对现 代社 会 的生动 解读 。它 所 建构 的成 功 的
《 北洋画报》 一共选登了杨秀琼 3 O幅照片, 基本上呈现
了杨 秀琼 作 为一 名运 动 员 的成 功 历 程 。其 中 的 l l 幅 照 片
奥运会上未能进入决赛背负骂名。北画见证了她的所有成 功与失败 , 这样的成功是生动而鲜活的。另外, 杨秀琼在当
南昌为新运动中心 , 各界在蒋耳提面命之下 , 卫生规矩等项 均在突飞猛进中, 尤其与卫生表里之体育 , 经当局之锐意提
譬
现 代 画 报 建 构 的 成 功 故 事
为 文提倡 普 及国 民体 育 后 , 既 有 本 市 培才 学 校 校 长 国术 家
本文 选择 了体 育女 明 星杨 秀 琼作 为阐 释 北 画 ( 以 下都 作为《 北 洋画 报 》 的 简称 ) 建 构 成功 故 事 的言 说 视 角 。杨 秀 琼作 为新 时代 新女 性是 北画 创 造 “ 一个 美 的 世 界” 的 新 精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研究
研究背景:
《北洋画报》是中国民间第一份图画杂志,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杂志之一,创办于1904年,共发行了1151期,直到1940年才停刊。
早期的《北洋画报》内容以图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新闻为主,并且成为了各种思潮和政治主张的发声平台。
它对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洋画报》的内容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探讨其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贡献,为进一步研究近代中国新闻传播提供一个范例和参考。
研究问题:
1. 《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特点是什么?
2. 《北洋画报》对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3. 《北洋画报》的新闻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哪些意义和贡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
首先,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北洋画报》的文献材料,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通过对杂志内部的新闻报道和编辑理念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其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贡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北洋画报》对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北洋画报》的新闻传播特点和贡献,为了解近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作出贡献。
同时,也可以为丰富和改进我们对于传统新闻杂志的认知提供一个实证分析的范例。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相应的新闻传播历史和文化交流问题,为推动中国的传媒学和文化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和参考。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

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研究一、本文概述《北洋画报》作为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一份重要文化产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媒体与艺术的交融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北洋画报》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以及其在民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这份画报如何成为当时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本文将首先概述《北洋画报》的创刊背景,探讨其在民国时期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应运而生,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随后,通过对画报内容的深入分析,展示其涵盖的广泛领域,如社会新闻、文化艺术、时尚潮流等,以及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北洋画报》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它对民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北洋画报》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与同时期其他媒体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北洋画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它在民国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以《北洋画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内容特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揭示这份画报在民国时期天津乃至全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北洋画报》的创办与发展《北洋画报》是民国时期天津地区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刊物,其创办与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揭示了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北洋画报》的创办,源于一群热爱艺术、关心社会文化的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
他们看到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急需一份能够反映都市生活、引导艺术潮流的画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画报》应运而生,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阅读体验。
画报创办初期,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和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读者。
它不仅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注重报道天津本地的社会动态,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新闻和评论。
北洋官报 名词解释

北洋官报名词解释北洋官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刊之一,它于1902年创办,是当时清政府的官方喉舌。
该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洋官报的名称源自于其创办地北京,也体现了该报的政治属性。
它由清政府主办,其编辑、记者多由清政府派遣或委派,因此被视为官方报纸。
北洋官报成为清政府用以传播政策宣传、加强舆论引导的平台,同时也宣传封建专制的理念与观念。
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媒体形式以文字为主,纸质报纸的形式主导,适应了当时的传媒通信环境。
北洋官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北洋官报的创办标志着中国传媒事业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它引进了时尚的报纸业态,在内容、排版和印刷等方面都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理念,开启了传媒的现代化之路。
其次,北洋官报是中国首家政府主办的报纸,使中国传媒事业与政府的关系日益紧密,催生了国家媒体的发展。
无论是宣传政策还是引导舆论,北洋官报都成为了清政府宣传力量的重要工具,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洋官报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清政府官方媒体,北洋官报在政治方面是宣传清政府的重要平台,通过刊登清政府的文件公告、教育与宣传文章、颁布政策、宣传科学知识等方式,加强了政府对民众观念的塑造。
同时,北洋官报也报道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如战争、政局动态、外交事务等,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局势和国际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培养了民众的新闻意识。
北洋官报的创办不仅仅意味着传媒的现代化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紧密化,同时也承载着清政府对抗西方列强入侵的使命。
由于清政府面临日益严峻的外敌威胁,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意识形态引导,北洋官报在内容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观念。
通过对国际形势的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的报道、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强调,北洋官报努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反抗外敌的意志。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4.民国初期的报纸发展
• 武昌起义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繁荣景象,半年内报纸增至 500家,总销量达4200万份,被称之为“报业的黄金时 代”。当时无论是政论性报纸还是商业性报纸都有所发展。 直到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对新闻舆论进行严 格控制和专制统治,报馆纷纷被查封,报人也受到残酷迫 害,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 • 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禁锢言论,大多数报纸 和报人成为军阀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在这一时 期,也出现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 白水、胡政之和张季鸾等,同时报纸的结构有了变化,产 生了副刊,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 活林》都是当时著名的副刊。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历程
古代报纸的发展
中国古代报纸称为“邸报”,也可以称 为“邸抄”、“报”、“状”、“朝 报”、“邸吏状”等,这些名字并非某 一张报纸的名称,而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统称。
• 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 代大中进士孙樵曾在《经纬集》中著有一 篇名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叙述 了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 日条事,不立首末”,且内容以记载和报 道皇帝和官僚活动、朝廷政事为主。孙樵 后将这些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 较,发现“条条可复”,报道内容有根有 据,因此他把这些内容称为“开元杂报”。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维新派最早报刊中外纪闻1895年11月康有为黄遵宪和陈立三等在上海创办强学报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时务报189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澳门创办知新报1897年严复等在上海创办国闻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但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改良派报纸几乎全部被封或停刊
2.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10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10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1、新文学运动: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以鲁迅、郭沫若为领袖,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把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文风引入中国,反对传统文学,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先河。
2、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30年代,更为广泛的现代文学运
动掀起,以鲁迅、毛泽东、茅盾、汪曾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者和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古典派”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新文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新文学运动的思想及其
文学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鲁迅、茅盾、顾长卫、郁达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和以胡适、钱钟书、叶圣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文学时期。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1、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鲁迅、郭沫若为领袖,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把西方现代文学的思想、文风引入中国,反对传统文学,把社会实践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先河。
2、现代文学运动:现代文学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报关系的考察 自 然意 义重大。
“ 画报小说 ” 在论述摄影 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生产 的关系时 , 不能 不首 先提 到 球 场上底 蔷薇 , 这是一 部 非常有 趣 的作品 , “ 集 画报” 之大 成 , 可称为 “ 画报 小说” 作 。 者不但与 时俱进 , 直接把 风 行一 时的时 尚画报写入小 说, 画报还具 有塑造人物 、 推动情 节的重要功能 , 更重
种种原因, 画报 上的通俗小说未 能得到专门研究 , 而是 混同于 一般的报刊研究 。 现代照相铜版 画报作为一种特 殊载体 , 与其他报刊有显著区别, 主要体现 在摄影 图片 即视觉形象首次 占据主导地位 , 它给读者带来全新 的阅 读体验的同时, 也深刻影响了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 尤为值得注意 的是 , 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 , 通俗文学
的考察 ,可以进一步细
关键词 : 北 洋 画报 、现 代 通 俗 小说 、 刘云 若
北洋 画报 》 ( 以下简称 北 画》)在中 国现代 画报 史上 占有重要地 位 。12 年7 日至 13 年7 9 9 6 月7 9 7 月2 日,( ( 北画 共 出版18 期 , 5 7 是北方出版时间最长 和出版 期数 最多的综合 性独 立画报 , 堪称 北派 摄影 画报的代 表, 与上海 良友 构成现代画报的南北双峰。 北 画》 共连 载过 八部 长篇通俗 小说 , 中四部为社 会言情小 其 说 , 整体质量较高。 北画》在创刊号上推 出 “ 晴雨 且 喜 轩 主” 梅健 庵的长 篇小说 津桥蝶 影录》, 了天津通 开 俗社会言情小说采 用现实题材、 反映都 市生活的先 例。 之 后 连 载 的 吴 秋 尘 ( 酸 们 的 故 事 》、 薰 风 《 场 上 ( 穷 李 球 底 蔷薇》、 刘云若 换巢鸾凤》都是沿 着这一 题材继续 开掘。 本文 将以北 画上的通俗 社会言情小说 为考察对 象, 探讨摄影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生产的关系。 研 究界早 已注意到近现 代通俗小说创作与报纸 期 刊的密切 关系 , 在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 的 “ 味” 津 小说作 家及评论者 笔下, 民国时期的天津通俗 文学作品甚至被 直接称 为 “ 人小说” 特 别是最 近几年 , 报 。 由于通俗文学 研 究的升温 , 通俗作家与现代报刊出版 的关系得到进 一 步梳理 和讨论 , 涌现出许多有价 值的成果 。 是 , 但 由于
3 / 现代 中文学刊 4
要 的是 , 为作 者提 供 了观 看 都 市、想象都 市 的独 特 它 方式, 甚至 小说 在 整体上与 画报具 有同构 性 , 者 可 读 以把 整 部小 说看 作 一本大 型画报 。 实上 , 事 关于 报刊 版式 对文学结 构的影响 , 克卢汉已经提示 我们 :“ 麦 报 纸 的版式 即它的结 构 特征 ,自然 被波德 莱尔 之后 的诗 人接 受 过 来 , 以唤 起一种 无 所不包 的 知觉 。……报 纸 曾经较早地给艺术 和诗歌 的象征主 义和超现 实主义 以 启示 , 何人读 福楼拜 和兰 波的作 品都可 以发现 这种 任 影响 。 如果 当做 报纸形 态去看, 乔伊斯 的小说 尤利西 斯 》和艾 略特 四重奏》比之前的任 何诗 歌都更容易赏 析。 勇在论 述 “ 尚杂志 与海派文学 的生产 ” , ”张 时 时 认为时 尚画报 的照片或新 闻拼 贴、 品插 图等为新感觉 作 派作 家提 供了灵感, 为他们结 构 小说的重要 形式 。 成 2 因此, 所谓 “ 画报小说”, 不仅就 题材内容而言, 更是指 摄影画报在通俗社会言情小说中所起 的结 构性功能, 以 及对小说形态的深刻影响。 《 场 上底 蔷 薇 讲述 的是纨 绔 少 年 吕小 恭和 球 女大 学生 伍梨琳 的爱 情纠 葛 , 以及他们 各 自的社会遭 遇与学校生活。 天津闺秀伍梨琳是北京燕西大学学生 , 她 周末 回家, 结识 了秦小姐 , 回校 时顺便带她去北京游 玩, 在火车上遇 到同学吕小芳 的哥哥 吕小恭 , 因反感吕 小恭的纠缠不休 , 梨琳大大 戏弄 了他一番。吕小恭 感 伍 情严重受挫 , 向其 他女性 , 转 但均 以失败而 告终。因妹 妹 吕小芳的关系, 他参与了燕西大学与其宿敌震东女子 大 学 的篮球 比赛 , 担任计 时员, 急中生智, 解 了燕 并 化 西女队的危局 , 最终取得胜 利 。 这一举动赢得伍梨琳 的 好感 , 在后 者的主动下, 两人很快恋爱 、 婚, 结 故事就结 束在 婚礼之上 。 小说 在伍梨琳 出场之前, 先通 过众人之 口点明她 的公众人物 身份 一~ 画报封面女郎, 并为男女 主人 公的相识埋 下了伏 笔 :“ 你再 买几张 画报的 话, 尤
《 北洋画报》与现代通俗小说 的生产
◎ 陈 艳 ( 中国现代文学馆 )
内容提要 :
摄 影画报作为现代通俗 小说的独特载体 ,深刻影 响了后者 的生产和传播 。天津 北洋画报 》作 为北方 “ 开 风气之风” 的重要 画报 ,其连 载的长篇 通俗 社会言情 小说与画报本 身具有互动乃 至互文的关系。而对 这一关 系
的 中心从南到北 , 由上海向平津辐射,“ 北派”通俗小说 后来居上, 入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新高潮。 进 在这股 潮 流中, 画报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发表 园地。 90 月6 13 年7 日, 刘云若 主编的 天津商报 图画周刊 》创干 , U 以长 篇社会 言情小说 ( ( 红杏 出墙记 号召读者。 天津 商报 图画周 刊》 完全模仿 北画》, 可惜格调不 高, 类似于上海小报 型 画报 , 与北画不 可同 日而语 , 唯有 刘云若加 盟, 通俗 小说连 载一 开始就夺人耳 目, 大受读 者追捧。 战爆发 抗 后, 画报更是成为平津通俗小说 的主要发 表阵地 , 中 其 比较重要的有 《 三六九 画报 、 天风 画报 》、 立言 画 报 、《 一四七画报 、 星期六 画报 》 等等 , 均有重要 的 北 派作品连载 。 可以说三四十年代平津 画报培养 了 一批 著名的通俗作家, 对于北派通俗文学 的发展功不可没 。 这 种不 同于以往报刊杂志 的新型大众媒体, 对现代通俗 小说的生产及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 ( 北画》作为这 历史链条 的源头之一 , 对其通俗社会言情小说连载 与
双刊2 第 总l) 月 0 1 第期 1 期( 6 2 年
Bm nh y N . , 0 2 S m N . 6 i o t l O 1 2 1 u O 1
l ・ { j r
J
J u n l f M d r h n s t d e o r a o o e n C i e e S u i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