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0高考语文语言理解题专项训练(一)

合集下载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

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字: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只小麻雀无家可归。

牠找到了一块平台,上面放着一顶小帽子。

小麻雀躲在小帽子下面,寻找温暖。

1) 文字中的小麻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2) 小麻雀找到了什么东西作为避寒所?A. 平台B. 小帽子C. 大树D. 人类的屋顶3) 小麻雀隐藏在小帽子下面的原因是什么?A. 找到了食物B. 受到了攻击C. 寻找温暖D. 找到了新家4) 以下哪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冬天的天气?A. 炎热B. 潮湿C. 寒冷D. 凉爽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5-8题。

文章: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耍。

那是我的第一次体验轮船。

当时,我坐在船头,随着轮船划过湖面,感受到了风的呼啸。

湖面上的水波荡漾,仿佛给我带来了宁静和平静。

5)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A. 妈妈B. 儿子C. 爷爷D. 作者6) 小作者第一次体验的是什么?A. 飞机B. 轮船C. 火车D. 自行车7) 文章描写了轮船行驶过的是什么?A. 汽车B. 湖面C. 草地D. 山脉8) 小作者在轮船上的感受是什么?A. 安静B. 恐惧C. 紧张D. 无聊二、完形填空阅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早上,人们们在意大利的一条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只小狗从水中呼救。

__9__牵了一块绳子,拉着一只小船跳到河里去救狗。

小狗被救上了小船。

船已离岸很远,当那人把绳子 _10__小船时,他突然晕倒在船上。

小船漂到了河的对岸,__11__救人的人就这样被陌生人救活了。

9) A. 有人 B. 没人 C. 一个人 D. 那个人10) A. 连到 B. 系到 C. 接到 D. 连接到11) A. 于是 B. 然后 C. 所以 D. 但是三、作文题假设你是李华,你的好友张明要给你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请你根据你的了解,帮他完成这篇作文。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旁骛恣意桎梏恣意妄为B. 摒当斡旋恣睢恣情纵欲C. 摒除斡旋恣肆恣意妄为D. 摒当斡旋恣肆恣情纵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勤奋好学,因此成绩优异。

C.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那座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

D. 那片云彩像一匹奔跑的骏马。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

B.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热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事物。

D.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她虽然年长,但是知识浅薄。

C.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她虽然年长,但是知识渊博。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答案:1. C2. A3. A4. C5. B二、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新题训练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新题训练

2010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新题训练1.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

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言外之意:。

应对:。

2.在当今青年成才过程中,人们对机会与努力何者更重要,存在不同的观点。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你会怎么说呢?正方:中国古代有个姜子牙,民间称他为姜太公。

他虽有匡时济世之才,终因缺乏机遇而穷困大半生。

直到年过七十在渭水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他的抱负才得以施展,辅佐两代贤君,实现了兴周灭商的伟大理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由此可见,机会比努力更为重要。

答:。

3.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

正方:如果衣食不足就能知荣辱,那么请问:为什么在大灾之年会有易子而食的惨剧?反方:如果衣食足方能知荣辱,那么请问: ?4.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即可。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

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

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

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5.请你选取某一采访对象,围绕“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这一中心话题,设计三个具体问题。

6.下面是王老师在办公室接到李明同学电话的内容实录。

请你根据王老师的话,推断一下李明同学的说话内容,补写在横线上。

李明同学的话:。

王老师的话:哎,我就是!/什么问题,你说吧! /别着急,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也是正常的。

你已尽力克制,这就很好。

我想我们还是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图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估.量/姑.且孤.寂/箍.桶沽.名钓誉/呱呱..坠地B.倒嚼./皎.洁搅.拌/姣.美骄.奢淫逸/侥.幸过关C.吝啬./萧瑟.赦.免/艰涩.不事稼穑./敷衍塞.责D.伛.偻/觊觎.茱萸./阿谀.尔虞.我诈/滥竽.充数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汗流浃背幅员辽阔棉里藏针家具座右铭B.剑拔弩张共商国是好高骛远编辑口头禅C.各自为政声败名裂各行其是装潢破天荒D.缘木求鱼弥天大谎娇生贯养寒暄磨洋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远处,天的尽头一片彩光。

我怀疑自己看见海市蜃楼,但又觉得那还是一片彩虹而已。

我的双眼模糊,有如隔岸观火....,什么也看不清楚。

B.近来交通事故和矿难不断出现,仅2月14日孙家湾矿难中就有二百多人失去生命。

交通事故和矿难此起彼伏....,接连发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C.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富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梦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心积虑....,死而后已。

D有人认为,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他们势必大失所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比往年大幅度增长。

B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C政协提案在网上征集民意,进而以民意为基础进行重点督办,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民意内容的制度创新。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理解专项训练题1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理解专项训练题1

备战2010高考语文语言理解题专项训练一试题1:一百多年来,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个时期的代表。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A: 现代语言学发展了一百多年B: 现代语言学经历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三大时期C: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D: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答案: B试题2: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就会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抓、陆绿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下列判断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有一部分板块在海洋下面B: 裂谷都存在于板块边界处C: 所谓板块消亡带亦即地冲带D: 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都处在板块的活动构造带上答案: C试题3: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解析一、1.答案:C。

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汉字字音,应该说不难,只要能够认真复习课本,就答出本题。

A中的“厉兵秣马”中的“秣”的读音错误,应该是“mò”;B中的“倾轧”中的“轧”读音错误,应该是“yà”,D中的“解剖”中“剖”的读音应该是“pōu”。

2.答案:B。

A中的成语“始作俑者”的意思是:“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明显感情色彩不合。

B中的“移樽就教”的意思是:“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符合句义的要求。

C中的“声情并茂”的意思是:“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明显对象不合。

D中的“附庸风雅”的意思是:“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

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明显感情色彩和对象都不合。

3.答案:B。

A中的“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是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我们斟酌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是“我们斟酌后拟以大师的儿子的说法为标准。

”C中的“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并列的两部分无法并列,建议改成“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中的错误比较隐蔽,它在“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中的“采取”没有宾语,属于成分残缺。

4. 答案:A。

这类试题解的时候其实是有规律的,首先要知道它好象是语句,实际是一个文段阅读,也许就是高考的阅读化体现吧。

它应该遵循着文段的规律,注意段落内部的要求。

分析第一句和第六句,就会发现第一句的前面有个“也”,而且与第六句说的是同一个话题,因此两句不能分开,顺序是6、1,排除了B、C选项。

从题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理解专项训练题101

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理解专项训练题101

备战2010高考语文语言理解题专项训练十试题91: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

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 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B: 中国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有很早的起源C: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D: 中国教育源于夏、商、西周答案: C试题92: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的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都是通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B: 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C: 西方文化中,哲学的作用不如宗教明显D: 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答案: A试题93: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宗教印痕,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都受宗教的制约。

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难以尽说。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 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影响着其他各种文化现象B: 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C: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D: 宗教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答案: A试题94: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中,虽然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复杂,但仁、义、理、智总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

2010年高考汉语试题(正卷) (1)

2010年高考汉语试题(正卷)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汉语标准化考试试题卷一、阅读理解(50题,80分)1~3茶是一种传统的饮料,很多家庭都会备有茶叶。

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 1 。

此外,品茶还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

很多喜欢喝茶的人不仅 2 泡茶的方式、时间、次数,而且对茶具也很有研究。

各种各样的茶杯、茶壶,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又 3 了浪漫的情调。

【1】文中1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3】文中3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意义A追求B成果B增添C能力C提高D功能D丰富【2】文中2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讲究B练习c爱好D把握4~6礼貌待人并不只是一种外表形式,也是 4 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

如果大家都能 5 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美好,而且可以减少和避免某些不必要的 6 ,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详。

在这种美好和睦的环境中,人们就能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更好地学习、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4】文中 4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6】文中 6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发挥A冲突B创造B错误C影响C障碍D沟通D失败【5】文中上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轻易B严格C主动D彻底7-9香蕉价廉物美,人见人爱,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候也总是喜欢拿香蕉作为礼物。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香蕉的价值。

它是一种近乎十全十美的水果,具有非常7 的效果。

研究表明,两只香蕉就可以让人坚持做完90分钟钟8 费力的体力活;此外,它还能预防和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9 ,研究人员建议,在每日的食谱中可以把香蕉置于重要的位置。

【7】文中7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9】文中9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成功A因此B神秘B于是C合C总之D神奇D从而【8】文中8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辛勤B复杂C繁重D艰难10~12在邮票诞生之前,信件是10 页数和距离计费的,并且由收件人支付费用,收费的标准也很高。

1837年,英国人罗兰·希尔发表论文,主张11 这种昂贵复杂的计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10高考语文语言理解题专项训练一试题1:一百多年来,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个时期的代表。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A: 现代语言学发展了一百多年B: 现代语言学经历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三大时期C: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D: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答案: B试题2: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就会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抓、陆绿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下列判断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有一部分板块在海洋下面B: 裂谷都存在于板块边界处C: 所谓板块消亡带亦即地冲带D: 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都处在板块的活动构造带上答案: C试题3: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就会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抓、陆绿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A: 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B: 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C: 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D: 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线或陆地之上答案: B试题4: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就会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抓、陆绿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 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B: 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C: 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D: 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答案: D试题5: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

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

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

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B: 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50亿年C: 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D: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答案: D试题6: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

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

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

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原始地球再生过程发生在:()。

A: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B: 地球平均温度达2000℃时C: 液态铁质地核开始形成的时期D: 大气和海洋开始形成的时期答案: A试题7: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

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

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

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按产生先后次序正确排列的一项是:()。

A: 地核、地幔、地壳、水B: 地核、地壳、地幔、大气C: 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D: 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答案: C试题8: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

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

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

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

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

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

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

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

不属于“分异作用”的一项是:()。

A: 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中心部位B: 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C: 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D: 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答案: C试题9:现在,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的笔下,而且在报刊、书籍上也屡见不鲜;读者的讹误,不仅出现在一般人的口头上,而且在广播和电视中也时有所闻。

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 现在,语文不规范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见怪不怪B: 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到了非纠正不可的地步C: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新闻工作者承担着重要责任D: 语言文字不规范,新闻工作者应负重要责任答案: C试题10:调查报告,不是单纯写的问题,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做好,用什么样的办法也写不出好的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