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而言,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VS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VS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今天我们反方的观点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哪种方式更难。
但是,从普遍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超越自己更难。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表现和更高的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超越别人似乎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提升。
而超越自己则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
另外,超越自己也需要更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以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提升计划。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而这种过程往往比较痛苦和漫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大的勇气、毅力和自我认知。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继续为大家解释为什么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
首先,超越自己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超越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可以降低我们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而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己找到目标和方向,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探索和试错,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失败和挫折。
其次,超越自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这包括我们的思维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而在超越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来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最后,超越自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人生不是和别人比输赢,而是要不断超越自己 作文素材

人生不是和别人比输赢,而是要不断超越自己作文素材1.我参加过一次大型演讲比赛。
看到比赛规则的时候,我心里很是不平,因为组委会将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与其他成年人并成了一组。
当时我才20岁,却要与身经百战的演讲前辈同台竞争,这让我压力倍增。
到了比赛那天,我很想当逃兵:反正比了也是输,我为什么要丢这个脸,不如趁早放弃算了。
我从小就有这个毛病,遇到困难就想逃跑,遇到压力就想放弃,因为害怕输,所以总是不敢面对挑战。
那天在候场的过程中,我的手脚一直在抖,心在逃跑与不逃跑之间徘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我最终下定决心要离开的时候,主持人却喊了我的名字,我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台。
站在讲台中央,面对着正前方的摄像机以及台下一双双注视着我的眼睛,我的心怦怦直跳。
那时我已经全然忘记了对输赢的顾忌,脑海中唯一想到的就是怎样让自己找到状态,完成这场演讲。
从台上走下来的时候,我听见了阵阵掌声。
这突如其来的鼓励让我明白:任何成长都值得喝彩,即使你并没有超越任何人。
生活中处处有竞争,我们总是奋力争先、不甘落后,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我的父亲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听家里人说,与伯父们相比,以前父亲总是显得不太成熟,玩心很重,不是与侄子侄女捕虾捉鱼,就是自己捣鼓一些玩具。
可结婚生子后,父亲仿佛一夜间长大了。
他开始挑起家庭的担子,跟伯父学习经商。
不过,父亲在这方面显然不太在行,屡屡碰壁。
后来,尽管伯父在生意场上风光无限,父亲也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果断地为自己重新规划人生,转行做了建筑。
第一天随队干活,父亲的皮肤被烈日晒红,手也磨出了水泡。
那时,家里人都以为没干过粗活的父亲坚持不了多久。
但父亲坚持了下来,学会了很多技术,在这一行渐渐站稳了脚跟。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就是父亲盖的,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建成,父亲全程参与。
尽管与其他兄弟姐妹相比,父亲的一生并不辉煌,但在我心里,他棒极了。
从一个不知道家庭责任轻重的大男孩,到为家挡风遮雨的顶梁柱,他走的每一步也许没有赢过别人,但他从未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还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还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我代表反方辩论队,就“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还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这一命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
超越别人意味着我们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焦虑。
当我们不断追求超越别人时,我们会陷入竞争的漩涡中,不断与他人进行比拼,这会导致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与他人的评价挂钩。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落,因为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
因此,超越别人的难度在于我们需要不断与他人竞争,同时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
其次,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
超越自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这种过程需要我们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超越自己需要我们不断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它们。
这种内在的挑战往往比与他人竞争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需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综上所述,我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
超越别人需要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超越自己则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虽然超越自己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超越别人的挑战更为艰巨。
谢谢大家!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我是反方辩论队的二辩,我将继续为大家阐述“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还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这一命题的观点。
首先,我要强调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难。
超越自己是一种内在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这需要我们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超越自己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它们。
这种内在的挑战往往比与他人竞争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需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励志名言: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励志名言: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励志名言: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唯有行动才能改造命运。
要你珍惜。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就在我们的心中。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
何来辉煌。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
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如果您喜欢《励志名言: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记得分享给
更多好友噢!。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的立论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的立论谢谢主席!评委,观众们,大家好:我方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更难。
首先,超越是一个在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基础上,超越他人,走向成功的过程。
请大家注意,超越即超出,越过,是对现有事物的一个突破。
所谓超越自己,那一定是超越与你能力持平或是比你优秀的,否则超越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所以我方大家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强的人很多,即使今天超越了一个人,但是还有很多比你强的人。
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比自己强的人世界上永远不缺。
所以我方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要难。
原因如下:第一,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是因为他天生具有某方面的天分。
天赋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因此,超越自己,只要努力还是可以的。
然而超越他人却并不一定都能做到。
著名歌手李娜的《青藏高原》,被认为是挑战高音的热门歌曲,但试问如果你天生天赋平平,即使努力练歌,超过常人水平,又怎么可能超越那些天赋异禀的歌手呢?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冠军的!第二,超越别人一定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不一定超越别人。
为什么呢?我们说,自己相对于自己,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超越,但是你不能保证你进步的程度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那些比你优秀的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你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别人难道会站在原地等着你超越吗?!所以,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人难。
其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相对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信息,由此可见,知道了自身的实力,还需要知道别人的实力,这就是难点所在了。
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自己,但是别人呢?你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因为你读不到他的思想。
你无法预测别人将要干什么,因为你无法知道未来的事情,了解别人的过去也经常是一知半解、零零星星。
近代中国惨遭前未有过的屈辱,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尽管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改善了原有的极端落后局面,却因为固步自封,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无法超越西方列强,只能沦落至被瓜分强食的悲惨地步。
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立论

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立论第一篇: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立论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方的立场是,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
公欲善其事,必先定其义。
超越:①越过;轻快地跨过;②超过;胜过自己即自我本体,自己人,可指个人,也可指社会。
超越自己指经过努力挑战自我的信心、胆量、能力、技术、忍耐等并获得成功,它需要一个持续性和长期性的坚持和努力。
超越别人是指在某方面和多方面比别人强。
我方判断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难的标准则在于: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看超越自已比超越别人更难。
下面我将分别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论述我方的立场。
第一、从个人的角度上来,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自我约束力,二者是人自己对其本身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自我约束力,自我约束力是指自制力,自控力,自律力。
强调自我约束,立德修身,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贤。
而如今社会物流横流,贪污腐败常有发生,前有BOXI来,后有雷政富,可见超越他人欲望稍做努力便可,真正能够过达到自我约束也是难上加难,达到至善至贤的人,社会又有几个呢?再者,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来说,事实上人类最不了解的就是他自己,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各类学家研究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可见超越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迷。
而超越别人有明显的标杆,超越自己需要找到隐形的标杆,这隐形的标杆远比超越别人显形的标杆难。
第二、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上来说,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二者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终级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党章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不同时认清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再者,从社会主义的终级目标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初级社会,是过渡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高级社会,是理想社会。
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难的立论

谢谢主席!评委,观众们,大家好:我方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更难。
首先,超越是一个在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基础上,超越他人,走向成功的过程。
请大家注意,超越即超出,越过,是对现有事物的一个突破。
所谓超越自己,那一定是超越与你能力持平或是比你优秀的,否则超越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所以我方大家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强的人很多,即使今天超越了一个人,但是还有很多比你强的人。
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比自己强的人世界上永远不缺。
所以我方认为,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要难。
原因如下:第一,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是因为他天生具有某方面的天分。
天赋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因此,超越自己,只要努力还是可以的。
然而超越他人却并不一定都能做到。
著名歌手李娜的《青藏高原》,被认为是挑战高音的热门歌曲,但试问如果你天生天赋平平,即使努力练歌,超过常人水平,又怎么可能超越那些天赋异禀的歌手呢?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世界冠军的!第二,超越别人一定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不一定超越别人。
为什么呢?我们说,自己相对于自己,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超越,但是你不能保证你进步的程度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那些比你优秀的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你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别人难道会站在原地等着你超越吗?!所以,超越别人比超越自己人难。
其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相对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需要更多的智慧和信息,由此可见,知道了自身的实力,还需要知道别人的实力,这就是难点所在了。
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自己,但是别人呢?你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因为你读不到他的思想。
你无法预测别人将要干什么,因为你无法知道未来的事情,了解别人的过去也经常是一知半解、零零星星。
近代中国惨遭前未有过的屈辱,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尽管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改善了原有的极端落后局面,却因为固步自封,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无法超越西方列强,只能沦落至被瓜分强食的悲惨地步。
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作文

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作文
有时候啊,超越自己真的就像是一场默剧。
没有观众,没有掌声,但那种内心的挣扎和坚持,真的只有自己能懂。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还在那默默地努力,汗水湿透了衣服,但眼里却闪烁着不服
输的光芒。
这就是超越,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
说超越自己难,但超越别人更难啊!现代社会大家都那么拼,
想要脱颖而出,真的得下点狠功夫。
不过啊,超越别人不是要去踩
他们一脚,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别人自然而然地看到你的光芒。
这过程可不容易,得智慧、勇气还有毅力都得有。
超越别人,不是要否定他们。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闪光点,都有
值得学习的地方。
超越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丰富自己,让自己变得
更全面。
这种超越,是积极的,是让人进步的。
话说回来,超越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它需要时间,需要经验,更需要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
但你知道吗?这些困难,这些失败,
其实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别害怕,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很多人而言,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难。
而在我,情况似乎略有不同。
事实上,在很多情形下,要想判断是否能够或者已经超越别人,很难有一个既定的标准。
既无标准,又何谈对别人的超越?倒是自我超越,似乎显得稍容易一些。
毕竟,每一天的学习、思索、实践,必然会使今天的你超越昨天的你,进而又被明天的你再次超越。
人总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中实现进步的。
而于我,这样的体验尤为鲜明与深刻。
2000年,时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即将颁布,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
清晰地记得,师傅陈连兴老师不知从何处为我们觅得《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急急读来,其中的种种观念、建议、变革,对于正在数学教学改革路途中左冲右突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莫大的精神洗礼与引领。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全新阐释,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萌生出一种“试一试”的实践冲动。
在认真通读《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平均数”这一内容的相关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后,“平均数”一课以其别具一格的课题(注:以往,这一课通常都叫“平均数”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类教学的)及其“作为一种统计量”这一全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好评。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我撇开了教材中具有应用题意味的相关题材,而是选择从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的平均收入等内容人手,进而在如何恰当估计平均数、如何强化移多补少、如何根据求出的平均数预测未来数据等问题上做出了初步的尝试。
九年弹指一挥间。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后,对于“平均数”这一内容的理论认识也随之渐人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更是层出不穷。
而真正促使我重备这一课的契机,现在想来,恐怕还得追溯到参加王天蓉老师的问题化学习课题组第一次讨论。
在那次活动中,我感受到畅所欲言带来的酣畅淋漓,新名词扑面而来的头晕目眩,现在想来,当时热议的话题与内容或许早已烟消云散,但正是那一次的深入思考与交流,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统计部分教学的平均数也好,众数与中位数也罢,其实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
不同的是,同样作为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受所有数据的制约,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全貌,因而也就更加显得敏感、易变。
而众数与中位数则相对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干扰,因而也就体现出其比较稳定、不受极端数据干扰等特点来。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重新翻看多年前的平均数教案,总觉得作为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其统计的意味并不明显。
或者说,从教学的设计线索上看,似乎已经关注到其统计的内涵,但在真正的实践层面上,其作为一种统计量,尤其是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
掘。
从而,“形似”而“神异”的意味,便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一堂“平均数”的鲜明烙印。
重备这一课便显得日渐迫切起来。
之后也听过几节“平均数”的研究课,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
“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
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版本,此种教学思路的优点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尤其是,从“比总数不公平”到“比人均数公平”的自然转折,将平均数的来龙去脉刻画得极为生动、细腻。
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当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纷纷给出“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时,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笔者曾就此问题询问过不少教师与学生,均未获得十分清晰的回答)此为其一。
再者,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个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可以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的微妙的思维差异?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
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
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
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看似顺畅的教学现象背后,实则还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
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也有了这一版本的新尝试。
真正尝试备课时,其实还遇到不少新的障碍。
比如,最初选择的情境是:三(1)班仅小王一人参加年级组投篮比赛,1分钟投中5个。
如果你是裁判,在他们班的计分牌上,该用哪个数表示他们班的整体水平?三(2)班小李、小张二人参加比赛,1分钟分别投中3个、5个。
他们班的计分牌上,又该用哪个数代表他们班的整体水平?结果,“数据的代表”的表面意义呈现了出来,但“公平与不公平”“求出平均每人投中几个再比”的观点再度浮出。
“新瓶”实质上只是换上了“老酒”而已,无本质差别。
此为其一。
其二,又一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作为数据的代表,平均数既可以代表“不同对象呈现的一组数据”(比如,小李、小张、小王平均每人1分钟投中的个数),以反映这一组对象的整体水平,也可代表“同一对象某几次呈现的数据”(比如,小明三次量得某木棒的长度各若干厘米,该木棒长度究竟几何),以反映这一个对象在参差变换的随机数据背后所潜伏着的一般水平。
究竟哪种情形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建立“平均数”的意义?思
辨的最终结果让我把天平倾向后者。
毕竟,前者在某种情形下,完全可以用总数去表征他们的整体水平,而对于后者,求总数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合情理”,而找出这组数据的代表值,进而用代表值去刻画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似乎更合情合理些。
于是,在例题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了“小李三次均投中5个”的特殊数据组,以此促进学生自然建立起“用5代表他的一般水平最合适”的心理倾向,进而为随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避开“求总数”的窠臼,而直接通过“移多补少”或“先求和再均分”的思维活动,努力寻找几个数据的代表值,为平均数意义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的真实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呈现。
当然,仅仅从正面角度凸显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的意义,显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
于是,在随后的深化板块中,我借助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从平均数的“敏感与易变性”(任何数据的变化都会带来平均数的相应变化)、平均数的“齐次性”(每一数据的相同变化,如都加2,会带来平均数的同样变化,也加2)以及平均数的“均差之和为0”的特性(即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侧面进一步丰富了对平均数这一“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也有遗憾。
尤其是,随着备课及思考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自身数学素养的肤浅对“平均数”课堂的深度开掘构成了致命的制约。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命题再一次得到验证。
期待能够得到专家与同行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