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市群整合及发展战略研究
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思路的重新思考

的政策 机遇 , 中部 六省 在实施 中部 崛起 战略 时 ,需
要有 明确 的思 路与 战略性 的设 计 。 只有这 样 ,才 能
在科 学 发展观 的正 确指 引下 ,走 出有 中部 特 色 的协
史 发展 过程 。在这 个过 程 中 ,模 式 的选 择更 加 突出
济社会 发 展 中快 速 发展 带来 了机遇 。 中部地 区的发
展开 始得 到各界 的关注 ,中部崛起 问题 提上议 事 日
了 创 新 在 区 域 经 济 、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 1 J 。 中部 地 区在 不 利 于 自身 发展 的外 部 环境
调 发展 之路 。 区域创新 是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核心 动 力 。中部 地 区区域 发展模 式 的形成 经历 了从 单 一到 多元 、从 被
党 的十六 届 四中全 会上 提 出了加快 中部 地 区快 速发
展 的中部 振兴 发展 战略 ,这 为 中部地 区在新 一 轮经
动到 主动 、从 分异 到 同步 、从传 统 向创新 发 展 的历
势 和经 济优 势 ,促 进 中部地 区 崛起 。 党 中 央 、国 ” 务 院关 于促进 中部 崛起 的发展 战 略 ,无 疑给 中部地
区的发展 带来 了希望 ,指 明了方 向 。面对 如 此难得
新 的 世纪 ,我 国 区域经济 进入 到 以均衡 、全面 和协调 为 主题 的发展 时期 。在 大力 实施西 部大 开发 战略 和振 兴东北 老 工业基 地 的背景 下 ,为了促 武汉 经济 技术 开发 区 、东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功能定位及其整合思路

城市作为地 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 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 间的 内在联 系 ,在特定 的空间 相互作用而共 同构成 的一个相对 完整 的城市与 区域 综合 体。城市群的 出现是生 产力发展 、生产 要素逐 步优化 组
积极性 、创造性 ,着重发挥 各地 比较 优势 ,以实 现区域 空间开发格 局更 加 系统 和完善 ,加 快发 展经 济。因此 , 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 的研究 与探讨 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 的
群一般是指在特定 的地域范 围内具有相 当数量 的不 同性
质 、类 型和 等 级 规 模 的城 市 ,按 照 一 定 的 规 律 和 结 构 关 系 ,依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条 件 ,以 一 个 或 两 个 特 大 或 大
的要求 ,它能够利用 中央给的政策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
周边地 区产生 强大的辐 射和带 动作用 ,特别是 中心 城市
极 化 作 用 将带 动 综 合 经 济 中心 的 形 成 ,成 为 本 区 经 济 振
息等要素 向城市群聚集 ,有效 地实现商 品和各种 生产要 素 的集聚。而生产要 素的积 聚,有 利于在城 市群 内部形 成协调有序 、分工合理 的产业体 系和产业 集群 ,减 少产 业雷同 ,避免盲 目竞争 和资源浪 费,从 而使城 市群规 模
加速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圈整合

131E nterprise E conomy加速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圈整合的研究□邓水兰刘雪斌[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
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城市经济圈整合;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2)12-0131-06[作者简介]邓水兰,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31)刘雪斌,南昌大学期刊社编审,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江西南昌330047)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ry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rapid and coordinateddevelopment by means of urban economy.China is no exception.The practices of the economic circl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Pearl River delta,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ity group,have shown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al city groups is the key to accelera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regions,we should take the measures of breaking system obstacles,strengthening the legislation safeguard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deepening industrial divisions,expan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perfecting the urban system,and cultivating subprovincial cities to integrate a economic circle of “Wuhan,Nanchang and Changsha ”city group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s in China.Key words:economic circle of Wuhan,Nanchang and Changsha city group;integration of urban economic circle;coordinated devel-opment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区域发展政策上推行非均衡增长战略以来,即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率先开放开发的“先富”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中部区域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济 圈间应 当加强合 作 , 势互 补 , 体推进 。本文 优 整
将 在 此研究 基础 上 , 一步 深 入 比较 中部 六 大 城 进
市群 相关指 标上 的发 展 差 异 , 而 更具 体 地 揭示 从
各 自的优劣 势 , 突出各 自的发 展重 点 , 更好 地实 现 “ 势互补 、 优 整体推 进 ” 的战略 崛起 。
究, 包括产业作用机制 、 贸易、 教育、 综合竞争力 等 , 对城市 群 间 的研 究则 明显 不足 。现 有 的有 而
关城 市群 的研 究 中 , 主要 是 比较 中部 城市 群 与东 部发 达 城 市 群 间 的发 展 差 异 , 如刘 承 良、 春 等 刘
确反映出哪些地区竞争力相 当, 哪些地 区竞争力
越来越源于城市囤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问
的分 工 、 作 和 竞 争 , 定 新 的 世 界 经 济 格 合 决 局 ” _ 因此 , 应 市 场机 制 , 力培 育 城 市 群 的 。2 顺 努 快速 形成 , 区域 的整 体发 展尤 为重要 。 对
自中央实施 “ 中部崛 起 ” 战略 以来 , 加上 面 临
选取 若 干指标 , 分析某 一时点 上 的发展 状况 , 根 并
市群 ( 徽 ) 环 鄱 阳 湖城 市 群 、 原城 市 圈 ( 安 、 太 山 西) 。各 城市 群 问 纷 纷 角 力 , 欲 打 造 成 支 撑 中 意 国经济 发展 的又 一重要 战 略引擎 。 围绕 “ 中部 崛 起”, 学术 界 也进行 了较 广泛 的 研究 。这 些研 究 多是 围绕省域 范 围进行 的比较 研
东部 产业转 移 的 契机 , 中部 六 省均 提 出了各 自的 城市 群发展 规 划 , 分别 为 : 汉城 市 圈 ( 武 湖北 ) 中 、
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影响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因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提高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测度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揭示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评估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问题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如何?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目的与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方法收集中部地区相关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学术文献等资料,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整理,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02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构建一个综合指数,以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统计学方法,提取多个指标中的主要成分,计算综合得分,用于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综合指数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方法VS采用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衡量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运用交通密度、水利设施覆盖率等指标,评估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通过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指标,综合反映中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030201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测度中部地区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比较色。
地域性影响因素:分析自然地理条件、政策导向等地域性因素对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
通过以上测度方法和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城市群战略研究

城市群战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市场的日益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战略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从城市群战略的概念、现状、问题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群战略的概念城市群战略是指城市间形成控制地域范围内多个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城市群由多个城市、小城镇、乡村和农业区域组成,具有一定的经济联系,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特点。
城市群战略强调在城市群范围内展开现代产业、服务业和创新活动,将多个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形成有机的经济体系,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生产力内外贸协同发展。
二、城市群战略的现状近年来,城市群战略专项规划纷纷问世。
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环渤海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等等,城市群战略规划的出现表明,城市群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
目前,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如火如荼。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宜兴、徐州等江苏、浙江两省市共9个城市组成,总GDP约为12万亿元,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环渤海湾城市群:由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廊坊等5省市组成,总GDP超过4万亿元,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核心,包括武汉、南昌、合肥、宁波、杭州、苏州、成都、重庆等一批城市。
三、城市群战略的问题城市群战略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城市间的竞争问题: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不平衡,竞争激烈,一些城市未能完全实现优势互补,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
2.区域间的协调问题:城市群的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同时考虑与邻近城市、省份和国家的协调关系。
3.资源配置问题:城市群的建设需要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但财政和资源分配不平衡,阻碍了城市群的发展。
四、城市群战略的特点城市群战略是以城市群为单位,集中整合多个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资源,实现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统一市场和统一产业、统一环保和统一交通的经济活动。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1与全国水平 比较 .
中部地区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 阶段 。 但与全 国平均水平相比。 城市化率低 。 城市规模较小、 层
次低。
从城市化率来看 。 中部只有湖北省城市化率 超过全 国平均水平 , 达到4 . % 。 32 其余 五省城市
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市数量来看 ,03年 。 20 在全 国 60个城 6 市中。 东部地 区有 各类城市 30个 。 0 占全 国城市
45 2 1 元 。 徽 为 4 18 0 9 . 7 安 7 . 5元 。 南 为 河
4024 元) 4 .2 。这种现状 , 中部地区消费需求和 使 投资需求缺乏足够 的支撑力 。 其投资乘数效应远
低于东部。 2 中部省与省 比较 . 从中部各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 , 中 部各省城市化发展差距大。从城市化率来看 。 湖北 省最高。 4 .0 河南省最低 。 3.5 , 为 32 %, 为 06% 相差 l.5个百分点。从 建成区面积来看 , 25 湖北省最 大, l 3 . 平方公里, 为 21 4 江西省最小, 616 为 3. 平 方公里 。 湖北省的建成区面积是江西省的 22 倍。 .7
收 稿 日期 :06—1 20 2—1 6
道路面积等省际差距均比较大。
作者简介 : 中贤 (9 2一) 男 , 童 16 , 湖南汉 寿人 , 副研究员 , 究方 向为城市 问题 、 共管理 。 研 公
维普资讯
第1 期
童 中贤 , 周海燕 :中部地 区城 市化发 展战略研究
一
、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
地 区城市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较弱 。 没有很好 地发挥载体作用 。 加上地理因素 、 交通条件、 经济联 系等多方面制约, 中部地区城市难以发挥扩散效应。 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 从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来看 。04年全国城乡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地区城市群整合及发展战略研究童中贤、肖琳子、熊柏隆、佘纪国,分别来自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
区域整体竞争力替代单个城市竞争力,以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城市群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推展,驱导着各行政区间的社会经济资源要素不断向中部极核型城市与极域型地理空间流动和集聚,中部各省都在着力围绕省域中心城市构建相应的城市群,并把它作为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
如何推动中部城市群又快又好发展,对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现状观察〖1〗(一)中部城市群的进展情况1.中原城市群的进展情况中原城市群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郑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纳入国家规划,郑州机场列入国家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
安排4亿元资金支持黄淮4市加快发展。
引导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竞相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对先进县市及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所有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均超5亿元,其中48个超10亿元。
在核心区建设方面,制定了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谋划推动建设“郑汴新区”。
统筹“郑汴新区”规划布局,推动“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加快发展,建设以航空运输、公路快运、铁路高速客运和集装箱转运为重点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在区域内率先实现规划统筹、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生态和环境保护合作,逐步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复合型新城区、综合改革核心试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服务的区域服务中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根据中原城市群规划,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半小时交通圈”区域为紧密层、“一小时交通圈”内城市为辐射层,积极构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的“一极两圈三层”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近期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机场空港、城际快捷通道建设,搞好郑州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
2009年开工建设郑焦城际铁路,开通郑新、郑许等城际公交。
此外,郑州、开封在实行公交“一卡通”的基础上,还对医疗服务进行了沟通和研究,为了方便两地市民就医,郑州、开封两地居民就医将实现异地刷卡。
电信同城业务也开通了。
2.武汉城市圈的进展情况武汉城市圈为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联系及开启“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启动了6条一级公路的建设,即武汉东西湖至汉川公路20公里,江夏天子山公路32.87公里,江夏凤莲线18.41公里,汉南汉沙公路纱帽绕城段4.8公里,新洲平江公路至汉英高速公路连接线10公里,黄陂黄武线大潭至武湖段12公里。
这6条一级公路和武汉稍前建设的8条快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后,武汉中心城区到外环、到省内周边城市100公里、到邻省周边城市500公里,将形成半小时、1小时和4小时的快速经济圈。
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被列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其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在2008年又被国家列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重点内容是城市圈“碧水工程”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环保科技示范工程、环境监管监测能力等。
当前,湖北正在积极与环保部协商,力争将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增补为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并纳入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此外,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还启动了立法工作,其工作进展情况已向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肯定。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要求,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区域规划、行政协调、产业布局、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保障,为“改革”、“试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根据《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各市、各部门拟定的改革事项,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制定了2009年改革试验工作计划,其中,省级管理的20个重点改革项目,主要涉及6大领域,包括资源环境领域7项,“两型”产业发展领域3项,土地领域2项,财税金融领域3项,城乡统筹领域3项,对外开放领域2项。
对列入省级管理的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目标考核。
3.长株潭城市群的进展情况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机构在相关政策制定、经济样式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08年,国家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给予众多政策支持,使其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面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强。
长株潭城市群内新开工京珠复线岳阳至湘潭、衡阳至临武,二广高速澧县至常德、常德至安化,杭瑞高速岳阳至常德,厦蓉高速、随岳高速湖南段,以及长沙至浏阳、衡阳至南岳(大源渡)、炎陵至睦村、益阳绕城高速、娄底至新化等高速公路,常吉、韶山高速建成通车,城市群内城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洞庭湖区国、省道主要渡口改渡为桥;新开工湘桂复线改造、衡茶吉铁路等铁路项目;城市群内长沙机场改扩建顺利进行。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
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融资、排污权交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试点;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全面启动。
基础设施共建取得突破,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顺利开工;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三市实现通信同费。
环境同治有力推进,启动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纳入整治项目1377家(个),湘江风光带建设深入推进。
产业支撑能力增强,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同时,还部署了发挥长株潭三市在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作用,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在“3+5”区域乃至全省积极探索建立一批省级改革试验区;尽快开工建设城际轻轨、长沙地铁和洞株、铜霞、天易、坪塘、九华等一批城际干道项目;推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启动湘江风光带建设二期工程,统筹建设长株潭组合港和岳阳港;全面启动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综合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等项目。
4.皖江城市带的进展情况皖江城市带在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相继又提出了打造江淮城市群的构想,这个城市群的范围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宣城、滁州9市,国土面积约7.35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52.7%左右,人口约2900万人,占全省43%左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在国家各种示范区提法颇多的情况下,专门针对一个区域建设“后花园”式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是第一个。
这将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2008年10月,安徽省发改委牵头起草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由此进入国家层面推进。
2008年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编制前期工作启动。
目前,示范区涉及的9市发改委、省发改委、专家等各方对规划编制初步达成共识,示范区编制的基本思路是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安徽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在沿江、沿交通干线、沿大桥、沿港口等地方,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
示范区规划将于2009年上半年编制完成,年内可望正式启动建设。
该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将整合现有开发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同时支持开发区扩区,增加规划面积。
届时将对开发区用地指标进行单列,并对开发区实行零收费制度。
在吸引沿海企业方面,示范区将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保证转移过来的沿海企业享受不低于原来的政策和服务。
此外,还将建立产业转移奖励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建设奖励。
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管理,该示范区考虑吸引沿海开发区到安徽省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也可能将安徽省工业园区委托沿海开发区进行经营管理。
安徽省政府也将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2009年40项重点工作之一。
2009年的目标是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并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选择一批区位、交通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开发区先行先试,培育一批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承接产业转移园区。
加快皖江两岸城镇和北岸交通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的对接,建立合作发展的有效机制。
在皖江城市带一体化建设上,马鞍山与池州、芜湖、铜陵、宣城、安庆、黄山这皖江六市共同建立了区域性人才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该平台的建立,七市的人才及招聘信息将被整合成一个大数据库,今后求职者可以从各市人才网进行即时查询,只要在这七个城市的任意一个人才网站投递求职简历,就可以被其他城市的用人单位搜索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足不出户进行人才网上在线交流便可竞聘招聘。
5.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进展情况江西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提出了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
其主要目标如下。
——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江河湖水系得到优化;林业及湿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防旱、防涝、防血吸虫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新型产业集聚区。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前沿区。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改革,全面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环湖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成为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
——城乡协调先行区。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江西崛起带动区。
区内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全省一半左右,争取达到全省2/3左右,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