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样本.doc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地质勘察,并提供详细的地质情况、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通过本次勘察,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勘察区域概况1. 地理位置勘察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理坐标为XX度XX分XX秒北纬,XX度XX分XX秒东经。
2. 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山脉、河流和平原组成。
山脉分布较密集,海拔高度在XXX米至XXX米之间变化;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山脉之间,地势相对平坦。
3. 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为XX摄氏度,年降水量为XX毫米。
三、地质勘察结果1. 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野外调查、钻探取样、地质剖面观测等多种方法。
2. 勘察结果(1)地层构造:勘察区域地层主要由XXX、XXX、XXX等层组成,形成了一定的地质构造。
(2)岩性特征:岩石主要为XXX、XXX、XXX等类型,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该区域地下水位较浅,水质优良,可供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4)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历史灾害数据分析,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具体的风险评估结果见附表1。
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1. 滑坡防治(1)加强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质体变形和地下水位变化。
(2)加固措施:对潜在滑坡点进行加固,采取土工措施,如护坡、加固墙等。
(3)合理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避免建设在潜在滑坡区域,合理规划建设项目。
2. 泥石流防治(1)疏导水流:清理河道,保持河道通畅,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堤坝、拦挡坝等设施,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3)加强预警: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1. 引言2. 勘察目的3. 勘察方法与数据收集4. 地质背景与调查区域概况5. 勘察结果与数据分析6. 勘察结论与建议7. 参考文献引言本报告旨在描述对某地区的地质勘察结果,并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及结论,以便为后续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勘察目的本次地质勘察的目的是评估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确定地质构造、地质体特征、岩性及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等情况,并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地质技术指导。
勘察方法与数据收集在本次勘察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包括地质测量、地质剖面观测、钻探及取样、岩石试验等。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现场调查、卫星影像、航空照片等多种数据来源,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质背景与调查区域概况调查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貌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勘察点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考察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体和岩层进行了详细描述。
勘察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勘察获得的数据及所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该区域主要由花岗岩、片岩和砂岩等岩层组成,其中片岩和砂岩层具有较高的倾角,存在一定的滑坡风险。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矿藏的存在,并初步判断其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勘察结论与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滑坡风险,需要在后续工程设计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 花岗岩等岩石类型适合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3)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地质防灾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1] 地质测量方法,地质学报,2020年。
[2] 岩石力学试验与分析,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8年。
[3] 地质勘察手册,中国地质出版社,2017年。
总结本报告根据对某地区的地质勘察数据及分析结果,针对勘察区域的地质背景及潜在地质灾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这将为后续工程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报告西宁2014年XXX工程岩土工程详勘报告工程编号:2014-01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二0一四年九月报告名称: XXX工程勘察阶段:详勘工程编号:2014-01勘察单位: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勘察日期:二0一四年九月经理:审定:工程负责人:总工程师:审核:目录1.拟建工程概况 (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指标评价及地基土承载力 (4)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 (5)5.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5)6.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5)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6)8.地基土的冻胀性评价 (7)9.结论与建议 (7)10.附图、附表 (8)毕业设计项目岩土工程详勘报告1.拟建工程概况我公司受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委托,为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拟建XXX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基础。
1.1勘察的目的及技术要求1.1.1勘察目的勘察目的主要是为XXX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和不良地质作用提出建议。
1.1.2技术要求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进行评价。
2)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5)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详勘报告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1.2 勘察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人:XXX勘察团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一、勘察背景为了满足xxxx工程建设需要,本勘察团队于xxxx年开始实施xxxx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现报告如下。
二、勘察范围本勘察范围包括:xxxx地块xxxx平方米范围内,根据建设规划和需求进行的细节勘察。
三、勘察内容1. 勘察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现场情况,勘察区域位于xxxxxx,地处xxxxx地区,是一块地勘察地点(超过100字)。
2. 勘察区域地质构造(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3. 勘察区域地下水环境(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4. 勘察区域地层状况(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5. 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四、勘察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建设地点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存在x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2. 建设地点地下水环境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3. 建设地点地质构造状况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4. 建设地点地质灾害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五、建议1. 在xxx地段建设前应仔细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排除地质隐患;2. 建设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查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制定防洪与排水的建设方案;3. 建议对xxxx进行xxx措施,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为了保证xxx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上述方案,希望各部门能够参考我们的勘察报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平稳进行。
XXX勘察团队XXXX年XX月XX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名称:渭源县莲峰镇镇区道路工程编号:HGYTS-10KC-67项目负责人:编写:编录:审定:审核:院长:(正文共8页,共35页)核工业天水工程勘察院二O一O年八月十八日目录第一部分文字报告1、工程概况2、勘察工作3、自然地理条件4、工程地质及地下水埋藏条件5、场地地震效应6、岩土工程分析评价7、筑路材料8、结论及建议第二部分附图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钻孔柱状图3、工程地质剖面图4、颗粒分析成果图表第三部分附表1、土工试验表2、土腐蚀性分析报告3、黄土湿陷量计算表4、地层分布统计表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渭源县莲峰镇镇区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工程概况受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镇政府委托,核工业天水工程勘察院于2010年7 月16 日开始,对其拟建的渭源县莲峰镇镇区道路工程建筑场地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于2010年7月24日结束现场工作。
拟建公路为市政公路,由一号路、西一路和西二路组成,一号路长约1140m西一路长约583m 西二路长约883m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1 )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及其时代成因、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3)提供场地土的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划分对建筑物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4)查明埋藏的河道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提供合理化处理方案或建议;( 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并评价对混凝土的侵蚀性;(6)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2、勘察工作勘察工作量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版)的相关规定,该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因此,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勘察的任务和要求,共布置15个勘探点。
其中探井10 个,钻探孔5 个。
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一、前言1。
1拟建工程概况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
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
2.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
1条与条文说明第3。
1。
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勘察等级划分表表1-21。
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
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1。
4 勘察依据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报告一、地质概况。
本次地质勘察的目标地区位于XX省XX市,地处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岩层分布不均匀,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
二、地质勘察范围。
本次地质勘察范围包括XX山脉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对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下水情况、地下矿产资源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三、地质勘察结果。
1. 地质构造,经过勘察,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倾角较大,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2. 岩层分布,该地区岩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等组成,岩性较硬,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但在部分地区存在着岩层疏松、风化严重的情况,需要加强防护和支护工程。
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着地下水位较浅、水质较差的情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地下水的排水和防渗工作。
4. 地下矿产资源,在勘察范围内发现了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存在,但资源储量较为有限,开采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四、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该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和支护工程,提高工程的抗震、抗滑、抗崩能力。
3. 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避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和布局矿区,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五、结论。
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全面了解了目标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未来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中,能够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2)(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4)(三) 水文地质特征 (4)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附件: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地质柱状图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设计要求,依据相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如下:
1.2.1、查明建筑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1.2.2、查明有无液化地层,并对液化等级作出评价;
1.2.3、查明湿陷性土层厚度、分布情况,判明场地的湿陷性等级;
1.2.4、评价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1.2.5、对场地进行抗震地段划分,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为抗震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1.2.6、根据场地和施工条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值,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1.2.7、对基坑工程提出建议,提供有关的岩土参数;
1.2.8、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1.2.9、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1.2.10、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3、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主要执行以下勘察文件和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2013.0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第3.1.4条确定:
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为甲类建筑。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12条确定: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3.1.2条确定:拟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
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1.5.1、布置原则
⑴按中等复杂地基详勘布置。
⑵勘探点沿建筑物角点、周边及中心布置。
1.5.2、勘探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井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⑴钻探采用XY-150型钻机,回转钻进,采用双管单动取土器,将钻进与取土合二为一。
取土、标贯间距20.0m以上为1.50m,20.0m以下为2.00m。
⑵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设备及操作均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节规定进行。
⑶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成井,人工在井壁刻取土样,从地表下1.0m开始取样,取土间距为1.0m。
⑷静力触探试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3节规定进行。
设备为ZJY-15型静力触探车。
采用JTWJ-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对标定好的双桥探头进行自动记录。
双桥探头技术参数:锥头截面积为15cm2,探头直径为43.7mm,锥角为60°,摩擦筒侧面积为300cm2,摩擦筒长度为219 mm,贯入速度为匀速20mm/s。
试验结果曲线横坐标表示锥头阻力q c和侧壁阻力f s,纵坐标为深度h。
依据静探曲线对土层进行力学分层,并参照钻孔分层结合曲线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分层界线,划分时已适当考虑超前和滞后的影响。
⑸波速测试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8节规定进行。
测试仪器为CDJ-P28型拾震器,FD-P204系列全程浮点动测仪,采样间隔10μs-65ms。
采用单孔测试法:将内置三分量传感器探头放入K61#钻孔中,在
地表距钻孔中心1.50m放置木板,零时传感器埋置在板下地表面,在板上放置重物。
用大锤敲击木板两端产生剪切波,由地表零时传感器和孔内传感器分别接收剪切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器记录。
测试间距为2m,测得随深度和岩性变化的剪切波速走时T,最后根据:V=△H/△T,计算出土层的剪切波速值。
式中:V为剪切波速,△H为测试土厚度,△T为测试土层中剪切波速走时。
⑹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
本次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为《工程地质勘察CAD(GICAD)》(VER8.5)。
1.5.4、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
⑴常规试验
常规试验主要测定土的分类指标及物理性质、状态指标,试验项目主要为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
本次勘察对144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试验项目。
⑵固结试验
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对土样进行了常规压力固结试验。
⑶颗粒分析试验
对所取砂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对扰动粉土样进行了黏粒含量分析(采用六偏磷酸钠做分散剂)。
⑷湿陷性试验
为查明地基土的湿陷性,对探井原状土样进行了土的湿陷性分析。
⑸扰动土定名分析
对扰动土样进行了土的定名分析。
⑹土腐蚀性分析
为查明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地下水位以上基础埋深范围内所取土样
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
⑺水腐蚀性分析
为查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所取水样进行了水的腐蚀性分析。
以上工作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勘探点一览表”、“土工试验成果总表”及所附有关测试试验结果图表。
3、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地形、地貌
勘察期间场地地形是否平坦。
勘察钻孔以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地采用全站仪测设,选取标高测量基准点。
3.2、地基土构成及岩性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野外记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原位测试,同时参考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所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岩性构成及分布。
3.3、地下水
本次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确定地下水类型,水流流向。
4、岩土参数统计与选用
4.1、岩土参数的统计
⑴、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按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详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探井)”。
⑵、参加统计的指标舍弃不合理数值。
当统计个数n≥6时,提供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n=4、5时,提供范围值、平均值;n≤3时,只提供范围值。
⑶、静力触探指标为各孔根据土层按厚度统一进行加权平均,对于过于离散的峰值不参与统计。
⑷、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的杆长修正在20.0m内按《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进行,杆长超过20.0m时按0.7折减,统计表中提供标
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和修正击数。
⑸、对沉降变形计算所需的各级压力下的压缩参数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压缩)”。
4.2、岩土工程参数的选用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次勘探所用钻探工艺、取土器及取土方法,本次勘察探井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钻孔土样质量等级接近Ⅱ级。
为此在选用岩土参数时:
⑴、第②层采用探井所统计数据, 其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标准值 Φk =γs 〃Φm 。
式中 Φm --岩土参数的平均值
注: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
±—按不利组合取“+”或“-”或按经验选用
⑵、其它各层岩土参数选用应按不利组合考虑,具体可根据指标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和指标的用途及重要性,按不利组合分别取最大(最小)平均值。
δγ⎪⎭⎫ ⎝⎛+±=2678.4704.11n 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