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样本模板
地勘报告(模板)

XXXX唐克防洪堤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修订稿)XXXX二○一二年一月项目名称:XXXX唐克防洪堤工程编制单位:XXXX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1 前言 (1)1.1工程概况 (1)1.2勘察任务 (1)1.3勘察技术要求 (1)1.4勘察方法 (2)1.5完成工作量 (3)2区域地质概况 (4)2.1地形地貌 (4)2.2地层岩性 (4)2.3气象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5)2.4地质构造、地震及稳定性评价 (6)3堤防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8)3.1基本地质条件征 (8)3.2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 (11)3.3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3)3.4堤防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5)3.5堤防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18)4天然建筑材料 (19)4.1砂砾石料料场地概况 (21)4.2 堤身填筑料及质量评价 (24)4.3第一湾块石料场 (25)5结论及建议 (26)1 前言1.1工程概况白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工程区位于白河与黄河交汇口上游9.9公里处的唐克乡白河右岸,为唐克乡乡政府所在地。
工程区有红原到唐克到若尔盖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
工程区距XXXX城60Km,防洪堤沿白河右岸布置,全长2675m。
初拟堤型为护坡式堤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Ⅴ级.我院于2011年10月中旬进场开展地勘、试验工作,11月上旬完成地勘外业工作,2011年11月完成内业整编工作1.2勘察任务(1)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特殊土层、粗粒土层及腐植土层等的分布、厚度及性状。
(2)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及其对砼的腐蚀性。
(3)基本查明堤线附近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等的性状、位置、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堤基渗漏、稳定的影响。
(4)确定堤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参数。
(5)对堤基的渗漏、渗透稳定、抗滑稳定等问题进行评价,并对堤线进行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6)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地质勘探报告范本

地质勘探报告范本一、前言本次地质勘探工作旨在对_____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勘探工作由_____地质勘探队承担,工作时间从_____年_____月至_____年_____月。
二、工作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工作区域位于_____省_____市_____县,地理坐标为东经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北纬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
(二)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等。
山地海拔高度在_____米至_____米之间,地势陡峭;丘陵坡度较缓,海拔在_____米至_____米之间;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在_____米以下。
(三)气候条件区域属于_____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_____℃,年降水量为_____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季。
(四)交通条件区域内交通较为便利,有_____公路、_____铁路穿过,为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勘探目的与任务(一)勘探目的1、查明工作区域内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
2、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水质特征。
3、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基础资料,评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二)勘探任务1、进行地质测绘,绘制比例尺为 1:_____的地质图。
2、布置钻探工程,共施工钻孔_____个,总进尺_____米。
3、采集岩石、土壤、水样等进行分析测试。
4、开展物探工作,包括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
四、勘探方法与技术(一)地质测绘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并绘制地质草图。
(二)钻探使用_____型号的钻机进行钻探,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
钻进过程中严格控制钻进速度和回次进尺,保证岩芯采取率达到_____%以上。
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模板

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模板工程勘察地质勘探报告报告编号:XXXXXX 日期:XXXX 年XX月XX日项目名称:XXX工程勘察项目承担单位:XXX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摘要:本报告针对XXX工程勘察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我们对该项目的地质情况和勘察结果进行了全面评估。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和建议,以供参考。
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XXXX地区,计划建设XXXX。
项目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米。
1.2 勘察目标本次勘察的主要目标是:- 详细调查项目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 评估岩土工程性质和建设条件;- 提出合理的地质勘察建议,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和过程2.1 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实地勘查,我们对项目区域进行了地形、地貌、岩石露头等观察和记录。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土样采集、地下水位测量等工作。
2.2 室内分析测试采集回来的土样经过室内分析测试,包括粒度分析、含水率测试、压缩试验等。
地下水样品也进行了水质分析和测试。
3. 勘察结果3.1 地质构造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项目区域主要由XXXX岩层组成,分布较均匀。
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断裂、隆起等现象。
3.2 岩土工程性质针对土样和岩石样本的室内测试结果,我们评估了其岩土工程性质。
根据实验数据,土壤属于XXXX类,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抗剪性。
3.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较深,约为XXXXXXXX。
水质良好,不含有害物质。
4. 勘察建议根据对项目区域的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地基处理考虑到土壤的工程性质,建议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处理或土壤改良。
4.2 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到岩石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地下水管理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地下水管理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5. 结论本次地质勘察工作全面了解了XXX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勘察结果。
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一、前言1。
1拟建工程概况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
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建筑物设计参数表表1—11。
2.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
1条与条文说明第3。
1。
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勘察等级划分表表1-21。
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
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1。
4 勘察依据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宜昌市共升村搬迁安置房-东苑小区地下车库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湖北万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二○一七年六月项目名称:宜昌市共升村搬迁安置房-东苑小区地下车库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号: -kc-工程地址:宜昌市伍家岗区建设单位:宜昌市伍家乡共升村村委会勘察资质:专业类乙级,B24 110项目负责:牛英朝报告编制:朱灵一校对:冯丹审核:牛英朝总工程师:牛英朝单位负责:谭敦才勘察单位:湖北万泰岩土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交日期:二零一七年六月目录一、拟建工程概况 (5)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5)(一)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5)(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6)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6)(一)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6)(二)勘察方法 (6)(三)工程量的布置与完成情况 (7)四、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地质构造 (8)(一)场区地形、地貌 (8)(二)区域地质构造 (8)(三)场区地质构造 (10)五、场区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10)(一)水文气象 (10)(二)水文地质条件 (10)(三)环境水、土的腐蚀性分析与评价 (11)六、场区岩土结构与分布特征 (12)七、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13)(一)岩土参数的统计 (13)(二)岩土参数分析和选用 (14)八、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5)九、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7)(一)场地周边环境评价 (17)(二)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17)(三)地基土均匀性与适宜性评价 (17)(四)基础方案评价及建议 (18)(五)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 (18)(六)场区边坡分析评价 (21)十、结论及建议 (21)(一)结论 (21)(二)建议 (21)附表附表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1页附表2 勘探点地层厚度一览表 1页附表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2页附表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 3页附表5 土工、岩石试验汇总表 4页附图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 16张附件1、《宜昌市共升村搬迁安置房-东苑小区地下车库勘察设计委托书》1页2、审查意见及回复(后附)宜昌市共升村搬迁安置房-东苑小区地下车库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一、拟建工程概况宜昌市共升村搬迁安置房-东苑小区地下车库项目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共升村,已建汉宜公路南侧。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板

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阶段:一次性勘察工程编号: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自审意见1安置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按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及相关规范执行的。
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合理,钻孔深度控制适当,取样数量及试验项目符合规范要求。
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提交报告资料齐备,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清晰,附件齐全。
对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正确,选择的基础持力层和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安全适用,提供的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据,符合地区经验,本报告已达详勘的精度,送工程勘察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施工使用。
审核:1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目录1、概述 (1)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 (1)1.2、勘察工作目的及任务 (2)1.3、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2)1.4、勘察范围确定、勘察阶段及等级划分 (3)1.5、以往工作的完成情况 (3)1.6、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质量评述 (3)2、工程地质条件 (5)2.1气象水文 (5)2.2、地形地貌 (5)2.3、地质构造 (5)2.4、地层及岩性 (6)2.5、基岩面特征、岩体风化特征 (6)2.6、不良地质作用 (6)2.7、水文地质条件 (6)2.8、水、土腐蚀性评价 (7)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7)3.1、重型动力触探测试资料分析整理 (7)3.2、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8)3.3、岩石试验资料的分析统计 (13)3.4、波速测试成果整理分析 (13)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 .................................................................................... 154、工程地质评价 (15)4.1、现状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15)4.2、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 (15)4.3、地震效应评价 (15)4.4、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 (16)4.6、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19)5、地基评价 (29)5.1、地基均匀性评价 (29)5.2、地下水作用评价 (30)5.3、岩土承载能力评价 (30)5.4、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 (31)5.5、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31)5.6、拟建工程对相邻建筑的影响评价 (32)6、结论与建议 (32)6.1、结论 (32)6.2、建议 (32)附图: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500 图号:1-1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图号:2-1~2-883、钻孔拄状图 1:100~1:200 图号:3-1~3-4094、动探曲线图 1:50 图号:4-1~4-10附表:1、钻探点数据表2、测量成果表及测量说明附件:1、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波速测井报告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3、建设工程勘察合同4、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5、外业见证报告1、概述1.1、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1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设方”)拟在1工业园1建设1安置房项目,特委托1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对1安置房项目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性勘察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地质勘察报告 样本

三、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依据了下列规范、规程、文件: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3、《建筑工程抗震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2008 年版) 5、《湖北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42/242-2003) 6、《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7、《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 10、《深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
设计拟定勘探孔全为钻探孔,共布设 114 个,勘探点距一般为 10-30m 之间,其中塔楼部分间 20-25m,部分间距 10m 左右。勘察工作中,考虑本 场区的地层特点,我院另沿地库外围及场区中间布设了 32 个静力触探孔, 其中 22 个为配打孔,以满足基坑支护设计及评价的要求。
勘探点深度塔楼部分 A1 区控制性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岩层 15~20m, A2、A3 区控制性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岩层 10~15m, 塔楼部分一般性钻孔 进入中风化 8~10m;各区多层部分控制性钻孔深度进入强风化岩层 5~8m; 一般性钻孔均进入了中风化岩层 3~5m 终孔;基坑周边静力触探孔深均不 少于 2.5 倍基坑深度,孔深为 40m 左右。勘察工作满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每个钻孔施工完毕均按要求进行了回填处理,封孔回填遵循“以土还土, 以砂还砂”的原则,采用钻机振捣、分层回填捣实。
地质勘察报告正式版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拟建工程由**房地产开发公司筹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委托**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工程位于启**路北侧,**路西侧,场地原为**地块,勘察时原有建筑已拆除。
本工程总规划用地面积12200平方米,南北长约157米,东西宽约48~100米。
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02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2100平方米。
由一幢39层宾馆、办公、公寓式酒店主体建筑以及4层的商业裙房组成,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建筑物概况见表1:表1:拟建工程概况二、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勘察阶段及勘察目的: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及勘察阶段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勘察工程等级划分为甲级。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2、勘察目的为拟建工程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对地基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1)查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并查明类型、成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2)查明场地内有无古河道、沟浜、暗塘、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土层类型、成因、埋深、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及变化规律等,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其承载力特征值,评价地基的稳定性、适宜性、均匀性;(4)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别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对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选择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或地基处理方案;(6)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估算单桩承载力,提供桩基沉降设计参数;分析沉桩的可能性及其对周围环境设施的影响;(7)提供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方案、基坑开挖支护设计参数及基坑周边地质模型;分析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设施的影响;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1.1、工程概况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拟建建筑概况见表1.1。
表1.1 拟建建筑概况1.2、勘察目的与要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设计要求,依据相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如下:1.2.1、查明建筑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1.2.2、查明有无液化地层,并对液化等级作出评价;1.2.3、查明湿陷性土层厚度、分布情况,判明场地的湿陷性等级;1.2.4、评价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1.2.5、对场地进行抗震地段划分,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为抗震设计提供有关参数;1.2.6、根据场地和施工条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值,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1.2.7、对基坑工程提出建议,提供有关的岩土参数;1.2.8、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1.2.9、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1.2.10、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主要执行以下勘察文件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2013.0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第3.1.4条确定: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为甲类建筑。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12条确定: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3.1.2条确定:拟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
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1.5.1、布置原则⑴按中等复杂地基详勘布置。
⑵勘探点沿建筑物角点、周边及中心布置。
1.5.2、勘探方法本次勘察采用钻探、井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⑴钻探采用XY-150型钻机,回转钻进,采用双管单动取土器,将钻进与取土合二为一。
取土、标贯间距20.0m以上为1.50m,20.0m以下为2.00m。
⑵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设备及操作均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节规定进行。
⑶探井采用机械洛阳铲成井,人工在井壁刻取土样,从地表下1.0m开始取样,取土间距为1.0m。
⑷静力触探试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3节规定进行。
设备为ZJY-15型静力触探车。
采用JTWJ-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对标定好的双桥探头进行自动记录。
双桥探头技术参数:锥头截面积为15cm2,探头直径为43.7mm,锥角为60°,摩擦筒侧面积为300cm2,摩擦筒长度为219 mm,贯入速度为匀速20mm/s。
试验结果曲线横坐标表示锥头阻力q c和侧壁阻力f s,纵坐标为深度h。
依据静探曲线对土层进行力学分层,并参照钻孔分层结合曲线的形态特征来确定分层界线,划分时已适当考虑超前和滞后的影响。
⑸波速测试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8节规定进行。
测试仪器为CDJ-P28型拾震器,FD-P204系列全程浮点动测仪,采样间隔10μs-65ms。
采用单孔测试法:将内置三分量传感器探头放入K61#钻孔中,在地表距钻孔中心1.50m放置木板,零时传感器埋置在板下地表面,在板上放置重物。
用大锤敲击木板两端产生剪切波,由地表零时传感器和孔内传感器分别接收剪切波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器记录。
测试间距为2m,测得随深度和岩性变化的剪切波速走时T,最后根据:V=△H/△T,计算出土层的剪切波速值。
式中:V为剪切波速,△H为测试土厚度,△T为测试土层中剪切波速走时。
⑹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本次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为《工程地质勘察CAD(GICAD)》(VER8.5)。
1.5.3、勘察工作完成情况勘察外业工作于2013年5月5日~2013年5月15日完成,室内土工试验于2013年5月21日完成,内业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于2013年5月24日完成。
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孔12个。
其中勘探钻孔8个,孔号K57~K64,孔深65.00m~80.50m,钻孔间距21.17m~24.09m;取土试样探井2个,井号T17~T18,井深均为8.00m;静力触探试验孔2个,孔号J18、J19,孔深31.35m、35.15m;波速测试孔1个,测试深度50.00m。
外业钻孔进尺566.70m,探井掘进进尺16.00m,静力触探进尺66.50m,总进尺649.20m。
波速横波测点数25点,孔口高程测量12点,取原状土样144筒,取扰动土样61件,做标准贯入试验152次,取土腐蚀性分析试样1件,取水腐蚀性试样1件。
1.5.4、室内试验室内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
⑴常规试验常规试验主要测定土的分类指标及物理性质、状态指标,试验项目主要为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
本次勘察对144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试验项目。
⑵固结试验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对144件土样进行了常规压力固结试验。
本次勘察固结试验压力如下:0.0-5.0m 200kPa5.0-30.0m 800kPa30.0-60.0m 1000kPa60.0-80.0m 1200kPa⑶颗粒分析试验对所取23件砂样进行了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对22件扰动粉土样进行了黏粒含量分析(采用六偏磷酸钠做分散剂)。
⑷湿陷性试验为查明地基土的湿陷性,对10件探井原状土样进行了土的湿陷性分析。
⑸扰动土定名分析对38件扰动土样进行了土的定名分析。
⑹土腐蚀性分析为查明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地下水位以上基础埋深范围内所取1件土样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
⑺水腐蚀性分析为查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所取1件水样进行了水的腐蚀性分析。
以上工作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勘探点一览表”、“土工试验成果总表”及所附有关测试试验结果图表。
3、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3.1、场地地形、地貌勘察期间场地地形基本平坦,各勘探钻孔绝对标高介于794.11m~794.26m之间。
勘察钻孔以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地西侧K1(X=58912.161,Y=13858.049,Z=793.874)、K2(X=59045.294,Y=13875.591,Z=793.572)采用全站仪测设,以K1(X=58912.161,Y=13858.049,Z=793.874)为标高测量基准点。
场地地貌单元属汾河西岸Ⅰ级阶地。
3.2、地基土构成及岩性分布特征根据钻孔野外记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原位测试,同时参考区域地质资料,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沉积时代成因类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2ml),以第①层杂填土的层底为界;第四系全新统中、早期冲洪积层(Q41al+pl),以第⑤层粉土的层底为界;第四系全新统晚期冲洪积层(Q3),以第⑥层粉土层的层顶为上界,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在所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岩性构成及分布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杂填土层(Q42ml):呈杂色,包含砖块、碎石、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及煤渣等生活垃圾,该层结构松散,组成杂乱。
K60~K62、K64钻孔在层底下部存在厚度0.70m~2.30m的素填土层,素填土呈褐黄色,含云母、砖屑、煤屑、氧化铁、植物根等,岩性主要以粉土为主。
稍湿,稍密。
②湿陷性粉土层(Q41al+pl):岩性以粉土为主,局部夹有细砂、粗砂薄层,呈褐黄~黄褐色,含云母、煤屑、钙质菌丝、氧化物等,具虫孔。
稍湿,稍密,中高压缩性。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C判定不属于新近堆积黄土。
标准贯入实测平均击数5.8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 C加权平均值2.46MPa,侧阻力f s加权平均值68.3kPa。
③中粗砂层(Q41al+pl):呈褐~褐黄色,主要由中砂、粗砂组成、局部砾砂,矿物组成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氧化物、砾石等,局部夹粉土薄层,颗粒形状主要为圆形或亚圆形,颗粒级配不良,稍密~中密。
标准贯入实测平均击数13.0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 C加权平均值6.26MPa,侧阻力f s加权平均值136.0kPa。
本次勘察T17~T18探井未揭穿该层。
揭露厚度0.50m~0.70m。
④粉土层(Q41al+pl):呈褐~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夹有粉砂、粗砂、圆砾、粉质黏土薄层,稍湿~湿,中密,中压缩性。
标准贯入实测平均击数6.5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 C加权平均值1.25MPa,侧阻力f s加权平均值31.2kPa。
另钻孔K57、K61在层底为厚度1.00m、2.00m砾砂,K59钻孔在13.70m~15.40m 处为砾砂,稍密~中密。
标准贯入实测击数14.0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 C加权平均值5.35MPa,侧阻力f s加权平均值242.9kPa。
⑤粉土层(Q41al+pl):呈褐色~褐黄色,含云母、煤屑、氧化铁、零星砾石等,夹有细中砂、粗砾砂、粉质黏土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