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从江际望去,只见碧水携着无数的白浪,任意从江面荡来荡去,远远的水面浮着一片朦胧的雾气。
不见江上的人,只看到了白浪戏起阵阵涟漪。
走近去,我看到了小木舟中的男子,端着一杯清茶悠然地站在小舟边上。
时而悦心一笑。
我不知他在干什么,也不知他在为何而喜。
也许是夹在水面和千丈底下青石子之间嬉戏的鱼,也许是抬头一眼看不到顶的连山,也许是时而飞过的水鸟偶然停在了他的肩头,也或许&&身在如此的美景中,欣喜的理由实在太多。
我随着他的小舟漂进了一处蔽阴中,我奇异于上天眷顾他赏予了如此美景。
从山峦的底部,半腰间生长着许多年迈的树,一条枝蔓缀连着一条青藤,早已分不清一片叶子原本的摇篮。
从山中划开出一道缝隙,九曲多折,一股清泉顺势流下,在底部的涓涓溪水里汇合。
只会听到泠泠的清脆声,却寻不见它的头尾。
只见那人侧首找寻着什么。
哦,那是巢中的鸟儿在放声吟唱!也许在欢迎他的到来,也许在讲述自然的鬼斧神工吧!蝉似乎也在附和着鸟儿的叫声&&
他不禁感叹:在官场中怎会见到如此的山水和藏匿在树枝中的太阳?。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
朱元思书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朱元思的思想和他所提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朱元思在书中探讨了许多重要的议题,如人性、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等。
他对于这些议题的思考非常独特,并且具有启发性。
他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了解一个社会,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还要深入研究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此外,朱元思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观点。
他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并认为人性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劣的一面。
从他的观点来看,人性的复杂性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达到人性的最大完善。
这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个人的道德发展。
此外,在书中,朱元思还对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
他批评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政治改革的想法。
他认为,政治不应该只是个别人或特权阶层的事情,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的事情。
这让我对政治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政治改革的思考。
总而言之,朱元思书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朱元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人性、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热情和责
任感。
我相信,通过继续学习和思考,我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想,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朱元思书-吴均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

《与朱元思书-吴均》导学案
一、导言
《与朱元思书/吴均》是唐代闻名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诗歌。
本文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进修目标
1. 了解王维的生平宁文学成就;
2. 理解《与朱元思书/吴均》的内容和主题;
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王维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进修《与朱元思书/吴均》: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韵脚、节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欣赏和朗诵:让学生欣赏《与朱元思书/吴均》的原文,并进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教室作业
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与朱元思书/吴均》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并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欣赏和解读,也可以启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初二读后感游富春江

游富春江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细品完《与朱元思书》这篇骈体文,一幅生动的画作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青白色的江水湍急的跃动着,江面上是一叶扁舟,舟中并无船桨,只一位随意披散着墨发的男子斜靠在船头,随着江流的方向漂浮荡漾。
他慵懒地躺在船里,单手撑头,另一只手轻轻的拨着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水珠从指缝溜走,带来丝丝凉意。
那清澈的河水,仿佛千丈内也能见到底。
河底满是细小、圆润的石子,清晰可辨,各色的鱼儿在水里摆动着鱼尾互相嬉戏,不时有几条游至水面,见有人在就一个跃身又游至水下,还有那么几条胆大的在水面肆意游动着,好似一伸手便能捉住。
夹江两岸都是高而险峻的山,山顶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任谁见到此景,都不由得心生寒意。
巍峨的高山延绵不绝,成千上百的山峰似乎都在争着插入云霄,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敬畏。
空荡荡的山谷周围是一群飞翔着的鸟儿,在他看来,这些鸟儿可以与那传说中的青鸾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
山涧里泉水激打着石头,泠泠作响,似在演奏打击乐。
鸟儿们互相和鸣着,声音和谐动听,似在演唱民族乐。
蝉在不停的叫着,猿也在不停的啼着。
这些美妙的声音汇聚于这幽深清静的山林中,就似在大自然中开了一场音乐会,听得人心醉享受,不想离开。
男子从舟中缓缓站起,破旧的小舟也随之剧烈摇晃。
他抬头望向四周,心想:这山水竟有一种平复人心的奇异能力,这美景大概是天下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了。
若非辞官后隐尘避世,或许此生不会见到如此美景了!念此,他又想到了他的旧友——朱元思,官场上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就犹如那遮挡住阳光的枝条啊!不知昔日故交是否安好?若他也能像我一样辞官归隐,我定要邀他一同来赏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把酒言欢,远离这世事嘈杂。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朱元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豪放著称。
朱元思的诗作中,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朱元思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思书》是朱元思的一部散文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朱元思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朱元思的才华和智慧深表敬佩。
在《朱元思书》中,朱元思以自然为背景,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同时,他还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生就像大自然一样,充满了变化和无常,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朱元思的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欣赏自然的美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然而,朱元思的作品告诉我们,只有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用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去欣赏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除此之外,朱元思的作品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朱元思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他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阅读朱元思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热爱和敬重。
总的来说,读完《朱元思书》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朱元思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智慧和才华让我深表敬佩。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朱元思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平常心的生活态度,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自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只有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朱元思的作品将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朱元思《书读后感》。
朱元思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而著称。
他的《书读后感》是一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读书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篇文章深刻而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在文章中,朱元思首先谈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说,“读书之人,其知识虽不至于广博,却也能够充实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看法,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他还强调了读书的方法,认为要有所取舍,不能贪多嚼不烂,要有所专攻,不能浅尝辄止。
这些观点都对我们进行有效的指导,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接着,朱元思谈到了读书的心态。
他说,“读书之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修养。
”他认为读书的人应该具备一种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人请教,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还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
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朱元思谈到了读书的作用。
他说,“读书之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情怀。
”他认为读书的人应该具备一种高尚的情操,要有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朱元思的《书读后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对读书的重要性、方法、心态和作用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还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读书的方法和心态,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朱元思的这篇文章,无论对我们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作者以书信短札的形式,向朋友朱元思倾诉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之美。
全篇以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样一幅美景,仿佛就在眼前。
作者以游船为载体,让读者随着他一起在江流中漂荡,任意东西。
这种自由自在的感受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旅游方式,我们常常在旅途中奔波,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劳累,而忽略了路途中的风景。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感受旅途中的美好。
文章中作者对水、山、鸟、蝉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十分生动细致。
这些景物不仅有美感,还有作者的感受在其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文章中,作者还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比如他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景象;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来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寒气逼人的景象;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来形容泉水流淌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读完《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后,我对南朝时期的山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南朝时期的山水文化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
这种文化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力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此外,《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还让我对旅游有了新的认识。
在旅途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目的地而忽略了路途中的风景。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感受旅途中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3)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把握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请大家先猜一猜,这篇课文可能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1)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字词。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可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喜欢的句子等。
4.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2)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字形。
5.课文分析(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6.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在富春江游览时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7.情感分析(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8.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课文结构,探讨了课文主题。
(2)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四、板书设计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2.生字词3.课文结构4.课文主题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都比较到位,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主题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一这篇文章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本市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的信,不过作者在文中生动的将富春江近百里的秀丽风景,用一百四十多字完美的展现在众人眼前,文章共可分五段。
第一段,总领全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句话总写了富春江路上之景。
第二段,写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字字如生,将富春江优美,壮观的场面完整体现。
第三段,写山。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的蜿蜒连绵,雄伟浩荡被作者写的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第四段,写声音。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鸟鸣,蝉叫猿啼,都是那么动听,美妙。
第五段,写感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水傍依,猿啼鸟鸣,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流淌出来,令人悠然神往,真如:有山有水有声音,有感有想有悟境,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
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
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
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的读后感二这美丽的富春江。
这缥缈的江水是富春清澈的双眸,有一抹温柔、又有几许自由和不羁,又饱含着沉稳,显得格外地妖娆、这山、这景,煮一壶茗茶,我细细地品读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连绵不断。
远眺苍茫的山峦!
此时,啊,别有一番韵味。
那黄昏中燃烧未尽的太阳将她最后的光芒射向了富春江的水面上,整个江面映出了太阳红彤彤的影子、这自然。
啊,呵,这江、这水,时而令人有海阔天空之想,好不爽快!漫漫富春江之上,望这自由不羁的一叶孤舟,那放诞浪荡的江水,不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吗?
停船靠岸,望那一座座高山直上云霄,巍峨高耸。
富春那的缥碧的江水、刚毅,但更多的还是历经沧桑后的伤怀,时而又令人仿佛进入了那纸醉金迷之境,有的负势竞上,有的争高直指,一叶小舟在水中自由地飘荡,真是“任意东西”,这就是美丽的富春江,那火一般的晚霞荡漾在江面上,真想痛饮一杯!黄昏中的江面上,回荡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朗朗笑声,是啊,一端又牵着那堪称是人间仙境的西子湖畔。
富春江的水,清澈见底,又有多少寂寞孤独的心灵啊!
“连娟落日依山尽,寂寞寒湖蘸岸平。
要识放翁新得意,
蓼花多处钓舟横。
”这是陆游失意后为富春江写的一首诗,白首为功名,他也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了呀!
富春那的轩邈的山,有刚毅,有放诞,还有沉稳,扑向自然的怀抱,望着那一望无际荡漾着涟漪的江面,近看脚下渊源流长、一望无尽的江水,这山水之间寄托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报国之志;又沉浸了多少文人墨客忧国思乡之泪……有多少放诞不羁的灵魂,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知己吗,水中好像盛开着一朵艳丽的牡丹,与此起彼佛的水波相映成趣!富春江一端在雄伟巍峨的黄山脚下流过,躺在江面上小睡一晌?醉了,就任这小舟在下游的江面上缓缓飘荡;而富春江畔的山,时而湍急,时而平静。
到了水流湍急的地方,自己也仿佛置身于那一片令人魂牵萦绕的山水之中了……
我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富春江的黄昏,弄一叶扁舟,坐在舟尾啊,美丽的富春江,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