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1年《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背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
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
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一、导入情境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__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朱元思书》,使学生掌握朱元思的基本生平、书法艺术以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朱元思的基本生平、书法艺术以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领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元思的生平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余时间,自主收集有关朱元思的书法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精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朱元思的书法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朱元思书法的艺术魅力。
2.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技巧要点。
3. 开展书法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创作能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_1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__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与朱元思书》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句;(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3)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稿;(2)相关背景资料;(3)写作指导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准备写作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2)导入课文《与朱元思书》的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句子;(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3)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
4. 朗读与默写:(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2)学生默写课文,巩固记忆;(3)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和默写情况。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练习;(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3)学生互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根据课堂所学,进行一次写作练习,题目自拟。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诚信、友善的品质。
(2)领略朱元思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课堂练习:(1)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学反思_《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学反思_《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范例一我执教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一课,。
我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这一课的教学,真是获益匪浅。
一、重引导。
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呈现出资源丰富、信息多元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教师二、炼板书。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的“清水课”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
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副板书,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一节课下来,我倒是比较恰当、适时地完成了整个板书,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试背了课文,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但是,望着黑板上满满的一片,我觉得“为了板书”好辛苦!是陈老师的话使我豁然开朗:“你去想着板书了,就离不开讲台了。
”是啊,偌大的阶梯教室使我和学生的距离倍增,我在“三尺讲台”的范围内进退维谷,教案再熟悉、预设再充分,我都感觉走不到学生中去,原来黑板是无形的手牢牢抓住了我,都是板书惹的祸!范例二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导入部分化的时间多了一点;其次在分析“奇山”一段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串讲,反而浪费了不少时间。
造成的后果是,背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同时“奇山”一段也讲得比较匆忙。
其实这一段也应该让学生去自己找出“山”的几个特点,在用原文来印证,这样可能条理会更加清楚。
范例三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
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
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
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文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对文中艺术手法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与朱元思书》,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与朱元思书》,提问:“朱元思是谁?这封信是谁写给他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信的内容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1、《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教材解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
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
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
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
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 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句 一般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世称“四六文”。
骈体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 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使得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整齐 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5)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巩固: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 骨大则玲珑绝少, 以至山高水乏, 石峻毛枯: 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 绝也。 石色苍润, 石骨奥巧, 石径曲折, 石壁竦峭, 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you guxuán yán),庵宇皆 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 而天目雷声甚小, 听之若婴儿声, 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 地作琉璃海, 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 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 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 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 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 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引出 下文)
(2)课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 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总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写法, 表现水之清之急)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 峰”写山,根据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 里。(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地描 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二、独学、对学、群学:给白文断句,加上标点符号。
三、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
韵( )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
四、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1)本文评价了天目山的独佳处。一开头,作者用“ ” 四个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点,又用“ ”三字赞叹其奥妙, 逗人兴趣。
2)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列举了天目山的“七绝”。通过 视觉写天目山的--、--、--、--、--、;通过听觉写天目山 的--;通过去、嗅觉和味觉写天目山的--和--。
3)翻译句子: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 绝也。
(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段意:(具体描绘了山之奇:高耸、陡峭、群峰 相聚,山间景色优美,各种鸣声和谐成韵)
(2)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请找出具体语 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骈体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 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韩、柳提 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骈句是骈体文的句式,也叫骈偶句。两马并驾பைடு நூலகம்做骈,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
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 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 水景物,称为“吴均体” , 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 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 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 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 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 ,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 帝不许, 于是私撰 《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 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 ,未及 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2)本段写水清澈,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找出 原文抄下来。
正面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的流势湍急,
《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附:课后巩固参考答案:1)幽邃奇古 不可言
2)水 石 小庙 云 松 雷声 茶 笋
3)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 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上的第一篇课文,设计是2个课时,但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