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021.09.16
学习目标
1、能利用v-t图像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式 = 0 +
1
2 ,进一步体会利用物理图像分析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2
2、能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式 2 − 02 = 2,体
(2)飞机在航母上降落时,需用阻拦索使飞机迅速停下来。若某次
飞机着舰时的速度为 80 m/s,飞机钩住阻拦索后经过 2.5 s 停下来。将这
段运动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此过程中飞机加速度的大小及滑行的距离各
是多少?
上面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具有一般意义,原则上对于处理
拓
展 任意形状的 v-t 图像都适用。对于图 所示的运动物体的位移,
1
2 ,是一个二次函数。
2
2、公式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的矢量性:
0 、 、 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应先选取正方
向。一般以0 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取正值,
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则a取负值。
4、公式的特殊情况:
1 2
(1)如果v0=0,则x= at ,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刚好减为0。
【特别提醒】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
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这个公式求解,往往会更简便。
【例题2】动车铁轨旁两相邻里程碑之间的距离是1km。某同学乘坐
动车时,通过观察里程碑和车厢内电子屏上显示的动车速度来估算动车
减速进站时的加速度大小。当他身边的窗户经过某一里程碑时,屏幕显
示的动车速度是126km/h。动车又前进了 3 个里程碑时,速度变为 54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位移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s = v0t + 1/2at^2。其中, s 表示位移,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该公式描述了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 系。通过该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移。
3
2.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上。
实验器材和步骤
3. 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一 端垫上木块,使小车在木板上能
匀速下滑。
4. 用细绳将小车与钩码连接, 跨过滑轮,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绳
与木板平行。
5. 接通电源,释放小车,让小 车在钩码的牵引下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
实验器材和步骤
6.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 上打下一系列点迹。
通过直线的斜率求得加速度。
s-t图像特点及应用
特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表示速度的方向,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s-t图像特点及应用
• 抛物线的顶点表示运动的起始点。
s-t图像特点及应用
应用
通过计算抛物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求得某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
通过图像直接读取某时刻的位移。 通过求导得到v-t图像,进而求得加速度。
加速度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为:a = (v - v0) / t。其中, a 表示加速度,v 表示末速度,v0 表示初速度,t 表示时 间。
该公式描述了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速度变化 量及时间的关系。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可 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可以由运动学公式推导得到,具体分为两种情况: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位移 = 速度 ×时间
其中,位移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时间表示运动的时间长度。
2. 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
位移 = 初速度 ×时间 + 0.5 ×加速度 ×时间²
其中,初速度表示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加速度表示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描述了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下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
注意,这个公式的适用条件是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的形式,可以使用二次函数公式来描述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例如:位移 = a ×时间² + b ×时间 + c,其中a、b和c是常数。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适用于学生自学、家长指导、知识点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t,其中v为恒定速度,t为运动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0t+(1/2)at2,其中v0为初速度,t为运动时间,a为加速度。
图像表示位移:纵轴为位移,横轴为时间,位移-时间图像。
[知识点分析]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计算相对简单,但理解如何获得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图像中速度线段和横纵坐标围成的面积为位移。
举例:汽车以恒定速度7.3m/s直线行驶在公路,请问行驶20秒后汽车的位移是多少?思路:分析是何种运动在运用该运动的相关公式。
分析过程:汽车速度恒定且直线运动,则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t,则7.3m/s*20s=146m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一样,在图形方面都是速度-时间图像中速度线段和横纵坐标围成的面积,匀变速直线运动围成的图形是梯形,在理解梯形面积为位移时,运用将梯形分割成很多小梯形,然后每个小梯形用很接近小梯形的长方形近似代替,则可以理解梯形面积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一般懂得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计算相关物理量。
举例:汽车从静止状态直线以6.4m/s加速5s后,稳定行驶,请问汽车从静止到稳定行驶前的位移是多少?思路:先分析物体是何种运动以及已知物理量,再考虑用相关公式计算问题。
分析过程:汽车从静止直线恒定数值加速,即可知物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已知物理量有:初速度0m/s,运动时间5s,加速度6.4m/s2,需要计算的是位移,相关公式可想到x=v0t+(1/2)at2,计算位移为:0m/s * 5s + (1/2)* 6.4m/s2* 5s * 5s = 80m三、图像表示位移速度-时间图像展现速度和时间信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斜率为速度;同样展现位移和时间的信息,可以建立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位移的坐标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考点归纳】(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at2。
(2)公式的推导①利用微积分思想进行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
②利用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改变的,它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时间t内的初速度v0和末速度v的平均值,即=.结合公式x=vt和v=v t+at可导出位移公式:x=v0t+at2(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某一段时间t,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2=v0+a×t=,该段时间的末速度v=v t+at,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整理加工可得===v0+at====v t/2。
即有:==v t/2。
所以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又等于这段时间内初速度和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4)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公式: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常数,即△x=x2﹣x1=aT2.拓展:△x MN=x M﹣x N=(M﹣N)aT2。
推导:如图所示,x1、x2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加速度为a。
【命题方向】例1:对基本公式的理解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行驶,当汽车遇到交通事故时就以7.5m/s2的加速度刹车,刹车2s内和6s内的位移之比()A.1:1B.5:9C.5:8D.3:4分析:求出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汽车刹车停止后不再运动,然后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2s内和6s内的位移。
解: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2s所以刹车2s内的位移=45m。
t0<6s,所以刹车在6s内的位移等于在4s内的位移。
=60m。
所以刹车2s内和6s内的位移之比为3:4.故D正确,A、B、C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集结知识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at2.公式的推导①利用微积分思想进行推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虽然速度时刻变化,但只要时间足够小,速度的变化就非常小,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应用我们熟悉的匀速运动的公式计算位移,其误差也非常小,如图所示.②利用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改变的,它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时间t内的初速度v0和末速度v的平均值,即.结合公式x=vt和v=v0+at可导出位移公式:x=v0t+ at2例题精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例1.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是1m,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是()A.2m B.3m C.5m D.8m例2.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A.1m/s2B.2.25m/s2C.3m/s2D.4.25m/s2例3.2015年9月2日,“抗战专列”在武汉地铁4号线亮相,引得乘车市民纷纷点赞.若该地铁列车先从甲站开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位移L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到乙站停下.则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时间为()A.B.2C.2D.4当堂练习单选题练习1.一个物体在水平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3m/s,经过4s它的位移为24m,则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A.1.5m/s2B.2m/s2C.4m/s2D.0.75m/s2练习2.小球以某一较大初速度冲上一足够长光滑斜面,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小球在沿斜面上滑过程中最后一秒的位移是()A.2.0m B.2.5m C.3.0m D.3.5m练习3.“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假设某次海试活动中,“蛟龙号”完成海底任务后竖直上浮,从上浮速度为v时开始计时,此后“蛟龙号”匀减速上浮,经过时间t上浮到海面,速度恰好减为零,则“蛟龙号”在t0(t0<t)时刻距离海平面的深度为()A.B.C.D.练习4.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是1m,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是()A.2m B.3m C.5m D.8m练习5.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A.1m/s2B.2.25m/s2C.3m/s2D.4.25m/s2练习6.2015年9月2日,“抗战专列”在武汉地铁4号线亮相,引得乘车市民纷纷点赞.若该地铁列车先从甲站开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位移L后,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也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恰好到乙站停下.则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时间为A.B.2C.2D.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新知导入
对于运动问题,人们不仅 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希 望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 移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新知讲解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t,它 的v-t图象是平行于t轴的一条直线。
新知讲解
对后一过程,末速度 v=0,初速度 vM = 15 m/s。
由 v2 = vM2 + 2ax2 ,有
动车进站的加速度大小为 0.167 m/s2 ,方向 与动车运动方向相反;还要行驶 674 m才能停下 来。
知识拓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1.平均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对于某一段时间t,其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t=v0+a× t=v0+ at, 该段时间的末速度v=v0+at,由平均速度的 定义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整理加 工可得。
新知讲解
分析:由于把动车进站过程视为匀减速 直线运动,因此可以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计算动车的加速度。本题 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因此需要建立 一维坐标系来处理相关物理量的正负号。
新知讲解
解: 沿动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把 动车通过3000m 的运动称为前一过程,之后到停下 来称为后一过程。 设在前一过程中的末位置为 M 点。初速度 v0 =126 km/h=35 m/s,末速度vM=54 km/h=15 m/s,位移 x1 = 3000m。 对前一过程,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 关系式,有
V0 0
由图可知梯形的面积:S梯形=(V0+V
即位移:x
1 2
(v0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
【解析】
子弹运动的逆过程可看成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 v 的匀加速
直线运动,子弹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 1∶( 2-1)∶( 3- 2).则 子弹实际运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 ( 3- 2)∶( 2 - 1)∶1,故 D 正确. 1 由 x= at2 知,子弹运动的逆过程由右向左穿过第 1 块、前 2 块、前 3 块 2 的时间之比 t1∶t2∶t3=1∶ 2∶ 3,再根据 v=at 知,子弹由右向左依次“穿 出”3 个木块的速度之比为 1∶ 2∶ 3.则子弹实际运动依次穿入每个木块时 的速度之比 v1∶v2∶v 3= 3∶ 2∶1,故 B 正确.
1 2 由位移公式: x v0t at 2
又由速度公式: 可得:
2
v=v0+at
2 0
v v 2ax
对公式vt2-v0=2ax的理解与应用 1.该公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中四个矢量v0、vt、a、x要规定统一的正方 向. 3.当v0=0时,公式简化为vt2=2ax;当vt=0时,公 式简化为-v02=2ax. 4.在分析和解决不需要知道运动时间的问题时,使 用vt2-v02=2ax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起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1∶3∶5∶……,所以,所求位移之
比为1∶(3+5)∶(7+9+11)∶……=13∶23∶33∶……,D
对.
【答案】 D
4.如右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着三个完全相同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