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 京天文台 100 周年记 念志作成 时の资料-その3-8

合集下载

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1课时课件

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1课时课件
古巴、海地。 班牙的殖民地。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大西洋、美洲南、 完成了环球旅行,
太平洋、菲律宾、 证实了地球是一 印度洋、好望角、 个球体。
大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达尔文发现
《进化论》的 历程让你有什 么启示?
听故事——瓦特与蒸汽机
(3)归纳几位航海家航行的重要意义。 (4)这样伟大的历史航行有中国航海家的出 现,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人物
郑和
人类航海事业的里程碑
时间
代表国家
路线
主要成就
1405--1433
中国
七次下西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中国认识世界, 世界了解中国开
辟先河。
哥伦布
1942年
西班牙
横渡大西洋,到 发现“新大陆” 达巴哈马群岛、 梅州,扩大了西
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 人。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它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 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
日 心
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 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说 发 现 的 意 义
日心说的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 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 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 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
发 现 了
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

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
亮环绕地球运行。
《榜样的力量——哥白尼》

天文知识简短100条

天文知识简短100条

天文知识简短100条1.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

2.长庚是中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

3.太阳系中大气活动最猛烈、表面风速最快的行星是、太阳系中大气活动最猛烈、表面风速最快的行星是海王星。

4.制造“侯风地动仪”测量地震的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张衡。

5.在北京,小熊座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星座。

6.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

7.地球到月亮的平均距离是380,000公里。

8.肉眼看来,星空中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

9.中秋节时月亮升起的时间是日落时。

10.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高度大致是(四万)公里。

11.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人造卫星一号。

12.月球上的“斑点”是星体撞击形成的。

13.流星的尾巴是因为与大气摩擦使其燃烧。

14.最早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15.为便于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中国古代很早就将黄赤道附近的天区分为二十八宿。

16.太阳现在的年龄约为50亿年。

17.银河系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

18.水星、火星都是类地行星。

19.我国正在建造的LAMOST望远镜的等效口径大概是4米。

20.国家天文台的大多数光学望远镜属于反射式望远镜。

21.昴星团位于金牛座。

22.银河系的大小约(10万)光年。

23.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

24.在黄道上的星座大多由动物名称命名。

25.土卫六是太阳系目前最大的卫星。

26.月球地貌最显著的特征是“环形山”。

27.我国古时有嫦娥奔月,现在我们正在实施“嫦娥”工程计划到2007年实施绕月飞行。

28.神舟飞船在轨道上主要分为轨道舱和载员舱两个部分。

29.现在通用的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它起源于古罗马。

30.按千支记年法,2008年是戊子。

31.深深隐藏在星际尘埃之中的天体,天文学家用红外线望远镜来进行观测。

32.在我国农历中,日食一般发生在初一。

33.我国是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

34.儒略·凡尔纳是最早设想太空飞行的科幻作家,在今天他的很多幻想都已成为现实。

天文科普古代的天文学著作有哪些

天文科普古代的天文学著作有哪些

【导语】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学孕育了丰富的天⽂典籍,古代天⽂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分珍贵的天⽂学遗产。

现在让我们到⽆忧考⼀起来看看古代的天⽂学著作吧! 《三统历》 西汉刘歆(?-23)作,⼀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成.这是现存最早的⼀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法,包括回归年、朔望⽉长度、⼀年的⽉数、交⾷周期、计算朔⽇和节⽓的⽅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法,包括五⼤⾏星的会合周期、运⾏动态、出没规律、预告⾏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中⽓的⽉份置闰,并选取⼀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有的沿⽤⾄今.清代学者钱⼤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和西⽅⽂字. 《乾象历》 汉献帝建安⼗⼀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次提出⽉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算出近点⽉长度,并在⼀近点⽉⾥逐⽇编出⽉离表,⼜⾸次提出黄⽩交⾓是六度(兼数),⾸次提出交⾷计算中推算⾷限的⽅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 《皇极历》 隋⽂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皇极历》考虑太阳和⽉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合朔的3时刻,创⽴了等间距⼆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创⽴了任意间隔⼆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学史和数学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五星运动使⽤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法并继续发展. 《⼤衍历》 唐⽞宗开元⼗五年(公元727年)僧⼀⾏(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景整理成⽂,开元⼗七年(公元729年)颁⾏,使⽤到天宝⼗年(公元751年).开元⼆⼗⼀年(公元733年)传⼊⽇本,在⽇本使⽤近百年.《⼤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法.另有历议⼗⼆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为《⼤衍历》写的论⽂,通称《⼤衍历议》.《⼤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数据,这是科学的⽅法.经过《⼤衍历》的制定,对太阳⽉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千年来流传的“⼨差千⾥”的谬说.在计算⽅法上,《⼤衍历》创不等间距⼆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起《皇极历》来⼜是⼀个进步. 《授时历》 元世祖⾄元⼗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明代《⼤统历》继续⽤它的⽅法,前后共使⽤三百六⼗多年,是古历法中⾏⽤最久的,也是在天⽂数据、计算⽅法各⽅⾯发展到⾼峰的⼀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以后就有西⽅天⽂知识传⼊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但各种数据⽤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元⼗⼋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主持完成.他“⽐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衍历》;但采⽤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五星位置,⼜⽤弧⽮割圆术和类似球⾯三⾓的⽅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经⾚纬,这两种⽅法在天⽂学史和数学都具有重要地位.⽬前,有许多中外学者在对《授时历》进⾏研究. 《崇祯历书》 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引进了欧洲古典天⽂学知识,内容包括天⽂学基本理论,三⾓学,⼏何学,天⽂仪器,⽇⽉和五⼤⾏星的运动、交⾷,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六种,⼀百三⼗七卷,采⽤第⾕(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法中翻译了哥⽩尼(1473—1543)《天体运⾏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星的运动》⼀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法⽽改成⼏何学⽅法,这是中国天⽂学史和历法⼀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历书,清代开始使⽤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成的。

gongkao基础知识

gongkao基础知识

著名导演谢晋曾导演了影片《女篮5号》,最近又拍摄了一部反映女子足球的电影是:->《女足9号》,“美轮美奂”起初是用来形容:->新建的房子,区分轻轨铁路和地铁的标准是:->载重量的大小,“梦笔生花”是下列哪位诗人少年时做的梦?->李白,大雁飞翔时的队形变化与下列哪项有关?->风向的变化,“亚洲”一词原意是:->日出之地,国际象棋棋手的最高等级是:->特级大师,能够在夜间释放氧气的植物是:->仙人掌,“隔世之感”的“世”在古代是指多少年?->30年,火车转弯的地方钢轨一样高吗?->不一样,外轨高,北京天坛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祭天,塑料合金是由什么合成的?->塑料与塑料,中央电视台捐助的遂川荧屏小学为培养学生特长着重抓的“三小”训练是:->小记者小播音员小主持人,鲸在什么情况下,头部会喷水?->呼气,“中南海”中的“海”的意思是:->大水面,北方人年夜饭一般都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更岁交子,“九九艳阳天”是指冬九九中第几个九天?->最后一个,“春风得意”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他当时是因为什么事这么高兴?->考中进士,按惯例,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反应时间短于多少秒就被认为是抢跑犯规?->0.1秒,“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其实是:->一个蚁穴,世界上第一部长动画片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国儿童少年安全成长计划”简称是:->安康计划,“学究”最初指的是:->科举的一科,“醍醐灌顶”一词中的“醍醐”本意是指:->纯酥油,美术片中,移动人物后的背景,我们就会感觉人物在走动,这是利用人的:->运动知觉,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地龙”是指:->蚯蚓,“功亏一篑”指一件大事只差一点而没能完成,这里的“一篑”指的是:->一筐泥土,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所指的老年人最低年龄是:->60周岁,把海螺壳扣在耳朵上,听到的声音是:->头部血液的流动声,人们熟悉的“八卦”出自:->《周易》,巧克力最早是一种:->饮料,“破绽”最早是指什么的裂缝?->衣裳,“侧目而视”最初形容的是什么神态?->敬畏,接种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原因是人体接种疫苗后可产生:->抗体,密码最早用于:->通信,我国首条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线是在哪个城市开通的?->上海,所谓“走马灯”原指的是一种:->供观赏的花灯,“不胫而走”的“胫”是指:->小腿,扬子鳄在什么地方产卵?->草丛中,目前我国邮政储蓄异地取款手续费的最高限额是:->50元,“丑小鸭”这个形象来自:->安徒生童话,世界各地天文台观测室的屋顶一般为:->半圆形,CD光碟表面以什么形状来记录二进制数位?->小坑和空白,“天子门生”是宋代以后人们对以下哪种人的称呼?->进士,希腊语中,“彗星”一词的原意是:->长发,20世纪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在“世外桃源”这个典故中,那个武陵的打渔人是从什么地方进入桃花源的?->山洞,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为了:->增加传导散热,以下哪个时段手机的辐射值最大?->信号刚接通时,“一笔勾销”与宋朝范仲淹有关,那么他“一笔勾销”的是:->不称职的官员,含氟冰箱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它会:->破坏臭氧层,蚊子的嗅觉非常灵敏,而且择味而叮。

百年品牌北极星钟表人的家国情怀

百年品牌北极星钟表人的家国情怀

百年品牌北极星钟表人的家国情怀佚名【期刊名称】《钟表》【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84-89)【正文语种】中文1915年7月,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在烟台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机械制钟工厂——烟台宝时造钟工厂,这就是今天北极星钟表的前身。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今,北极星钟表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向世人展现着百年风采,讲述着家国情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列强忙于争霸,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控制,使我国民族工业稍得发展之隙。

1912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由上海水路北行赴北京议事,途经烟台做短暂停留。

在烟台各界举行的欢迎会上,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说,倡导发展制造业,杜绝“利权外溢”,使烟台商界不少人士深受启迪,其中就有在场的李东山。

1915年初,李东山注意到市场上经销的一部分日本马球牌座钟和零件。

他认为,造钟工业在我国是个空缺,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抱定一个目标:一要造中国自己的钟;二要让国人用得上、买得起国产钟。

1915年7月,李东山出资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械造钟企业——宝时造钟厂。

宝时造钟厂创办初期,许多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为此,他在1915年至1918年,先后三次以经销者的身份,亲自赴日本大坂的马球钟厂观摩学习。

李东山自幼未曾读书,对所看到的、听到的技术全凭脑记,回国后苦心研制,并从德国购进造钟设备,经过近三年的苦心研制,终于1918年初试制成功第一批座、挂钟,注册商标“寶”字。

宝时造钟厂的创办和“寶”字钟诞生,标志着我国造钟业由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进入机械化、工业化的新阶段。

“寶”字牌座、挂钟一问世,就面临着与洋钟的激烈竞争。

当时,各种外国时钟充斥市场,其中尤以日产“马球”牌时钟占有优势。

当时的胶东半岛与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在这种背景下,势单力弱的“寶”字牌座、挂钟要与日产马球牌时钟竞争,可谓以卵击石。

但宝时造钟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华美的外观,低廉的价格和高精度赢得用户。

211110539_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

211110539_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卷#"#"$年$第%期%%#.&%%!!"#$"%&#'#()*+&,-.)+/"#0%'/)+1).23%#&3#,&4!#3"&)-)51&'()*!!#"#"$$+(*%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张&瑶&王学志#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摘&要&关于紫金山天文台现存明代浑仪'过去学者在论著中往往将它的天常赤道环刻度与明代简仪百刻环刻度混同一谈("#"%年'中国科技馆在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获取的外形数据等比例仿制青铜浑仪的过程中'发现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的刻度并非简仪的百刻分划'与我们所知的唐宋元时期的十二辰刻制均不相吻合(笔者经多方考证分析'推测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上的百刻分度应是某个历史时期在浑仪上使用过的特殊计时方法'这种特殊的十二辰刻制对于考证明代浑仪的原型究属哪个历史时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百刻制&十二辰刻制&浑仪&简仪&天常赤道环中图分类号&+#,"e 2%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0#%#.0#,&&&收稿日期%"#"%0%%0%/+修回日期%"#"%0%"0$#&&&作者简介%张瑶'%,/"年生'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与设计+王学志'%,<,年生'中国科学技术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展览设计(&&&基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馆"#%,年科研项目)中国古代青铜天文仪器#简仪$外形数据测量建模研究*#项目编号%fa _U 0L 0"#%,0#.$(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天体测量的传统天文仪器(现存于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浑仪是我国至今保存的最早的一座浑仪'为明正统二年至四年间#%!$/&%!$,$仿宋元浑仪铸造而成'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该浑仪最早存放于北京齐化北门城上的观象台'也就是今天建国门的古观象台(%,##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国人将其劫掠到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离宫'直到%,"%年才根据凡尔赛合约归还我国'重新安置在北京古观象台()九4一八*事变之后'明代浑仪等古仪于%,$"年被迁往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明代浑仪堪称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罕有的大型传世天文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通过这件实物'可以让今人更真实地了解宋元明时期的天文观测情况和水平(自上世纪早期以来科技史界就对明代浑仪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基于明代浑仪的历史渊源,构造功能等(如"#世纪$#年代初'中央观象台的常福元在!天文仪器志略"中简述了明代浑仪的构造,用途和来历-".+七八十年代'潘鼐对明制浑仪的源流,制作过程,作用和历史价值以及迁徙等做了详细研究-$'!.+李约瑟,伊世同,杜癉云等学者对明代浑仪的原型进行过不同的论&%期张瑶等%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证-1&/.+%,,<年'李东生将明制浑仪与玑衡抚辰仪做了对比研究-<.+近两年'周维强通过新发现的中西史料还原仪器被劫与归还的历程-%.'陈志辉着重于%,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人对仪器之研究-,.(科技史界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从器物本身的材料工艺与保护修复出发(%,1$年'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分析过仪器个别部位的化学成分-%#.(%,<$&&&%,,#年'紫金山天文台曾组织过对浑仪,简仪的修复(在此次修复的基础上'吴坤仪,王金潮,李秀辉对明代浑仪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李秀辉,吴坤仪对明代浑仪的材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此后'王金潮与谢盨对浑仪的室外带锈防护与修护做了系统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明代浑仪的复制,仿制工作也相继开展(北京古观象台,上海科技馆等都曾制作过明代浑仪仿制品("#%,年'中国科技馆为更深入认识此重要科技文物的丰富内涵'尽可能地留存该文物的空间结构与器身形貌信息'也为更好地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实施了)明代天文仪器简仪,浑仪#文物$外形数据测量建模项目*'运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获取了明代浑仪,简仪文物的精确外形数据("#"#至"#"%年期间'中国科技馆利用此数据成果先后仿制了%e %全青铜)简仪*)浑仪*展品#图%$各一件(图%&中国科技馆的明代浑仪等比例仿制品!"关于天常赤道环刻度的疑问作为古代的天文仪器'浑仪的科学信息主要存储于它的测量系统中(明代浑仪的测量系统主要由三组圈环组成%外面一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环,天元子午环和天常赤道环+中间一层叫三辰仪'由四道圈构成一个整体'分别是黄道环,游旋赤道环,二分环和二至环+最内层为四游仪'由四游环和窥管组成(这些圈环中'除二分环以外'其余各环上都有刻度和刻字(因此仿制浑仪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于每个圈环刻度的精准复制(在三维扫描/#%中&国&科&技&史&杂&志!!卷取得的数据中'由于设备和技术的原因'获取的圈环刻度非常模糊'难以辨识(为此'我们通过照相比对的方式'将所有刻度在电脑中进行了模拟还原#图"$(图"&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还原刻度分段图在还原圈环刻度之后'我们对六合仪中的天常赤道环的刻度产生了疑问%天常赤道环上的刻度并非正常的百刻分划(天常赤道环又称天常环或百刻环'是同地平环和天元子午环倾斜相交的单环'平行于赤道(环表面刻有三层刻度'外层是十二时辰'中间是百刻分划'最里层是细分刻度(通过观测太阳的方位'在此环上可读出当地的真太阳时(明代浑仪天常环外层是十二时辰'中间一圈的刻度是将昼夜百刻平均分布于十二时辰之中'每时辰分为初,正两个小时'每个小时分为!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一大刻'在每个时辰的最后列一小格'代表一小刻(这样'一个时辰分为八大刻一小刻(最内层按周天刻度$.1%Z !度分划'每度又分为%#格'一共分为$.1"格(引起我们疑问的是中间一圈百刻分划'通过中圈与内圈的刻度对比可知'一个时辰的大刻长度大约为内圈的$/&$<格'其小刻的长度大约为1格'考虑到手工刻画的误差'我们将其定位大刻$/*1格'小刻1格'小刻仅为大刻的%Z /*1(这样一个时辰不是正常的<%Z $刻'而是<%Z /*1刻(照此计算'十二个时辰共包含,.大刻'%"小刻'%"小刻相当于%*.大刻'则总刻数为,/*.刻'不满百刻'如图$,图!所示(明代浑仪为明代仿宋元浑仪所作'宋元时期十二时辰与百刻制的配合一般采用的是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二个小时'每个小时分为四大刻一小刻'每小刻等于%Z .大刻(每个时辰为八大刻两小刻'即<"Z .刻(十二个时辰共分为,.大刻'"!小刻'小刻换成大刻相加'正好是一百刻(如元赵友钦在!革象新书")时分百刻条*里所述%)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始日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1.图$&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每个时辰的排列#以丑时为例$<#%&%期张瑶等%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图!&明代浑仪百刻环局部照与明代浑仪同时铸造的明代简仪上亦有百刻环'其百刻环上的大小刻的排列便与上述文献相同#图1,图.$(此外'简仪最内层的环度并非中国传统的$.1%Z !度'而是$.#度(划分方法是将每大刻分为$大格'%小格(大格分为%#等份'小格分为.等份(即每大刻$.等份'每小刻为.等份'每个时辰分为$##等份'%"个时辰为一圈共分$.##等份(图1&明代简仪百刻环每个时辰的排列#以酉时为例$图.&明代简仪百刻环局部照,#%中&国&科&技&史&杂&志!!卷#"对于天常赤道环刻度疑问的推测与分析#K!"历史上是否有过此种特殊的十二辰刻制*明代浑仪天常环上的刻度很不寻常'与我们所知的宋元时期的十二辰刻制不相吻合'那么是否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的时制呢0自汉代以来'为了更准确地报时'天文学家一直在寻求将十二时辰制与漏刻使用的百刻制配合使用的记时系统'从而催生了十二辰刻制的出现(但由于十二时辰与百刻之数不成整数倍'配合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历史上也多次尝试过改变一昼夜刻数的变革(#%$一百二十刻制(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年$六月'汉哀帝曾经采用夏贺良的建议'改用一百二十刻制'不过这种时制只用了两个月就废除了(在王莽称帝期间#公元,至"$年$'也是使用的一百二十刻制(#"$九十六刻制(南朝梁天监六年#1#/$'梁武帝曾改用九十六刻制'每个时辰为整八刻(#$$一百零八刻制(梁大同十年#1!!$'又改为一百零八刻制'每个时辰为整九刻(此法用至陈文帝天嘉年间#1.#&1..$仍恢复百刻制-%..(由于百刻制根深蒂固的影响'以上时制虽然更便于计算和使用'却没能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将十二时辰与百刻制配合起来'从隋朝起'就有从每辰的起点开始顺数流逝的刻数的辰刻制'按照这种时间的划分'一个时辰分为<%Z$刻'<刻为大刻'%Z$刻为小刻-%/.(十二个时辰分为,.大刻'%"小刻(%"小刻又刻换算为!大刻'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刻(唐代中期以后'又出现将每个时辰划分为两个小时的迹象'分别称)初*)正*'但当时使用还不普遍(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普遍地分为初,正两个小时来记时'每小时得!%Z.刻(这%Z.也称为小刻(这种十二辰刻制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以后又改用九十六刻制'直到现在(综上可见'中国的计时制度史上虽然经历多次变革'但以往未曾见过此种刻制的记载(#K#"明代浑仪的特殊百刻分划是误刻还是有意为之*明代浑仪的百刻制'似乎最接近于隋唐时期使用的从每个时辰的起点顺数八刻有零的方法#图/$(王立兴先生在!纪时制度考"中曾制作了此法对应的钟点表格图#表%$-%..(根据他的研究'宋)在皇 #约%#1#$漏刻表中'其日出入的时刻'仍是从5时正6起'顺数5八刻有零6*-%..(相比之下'明代浑仪应是根据宋代实行的时初,时正的制度'将这顺数的八刻改为初一,二,三,四,正一,二,三,四以及最后的小刻#畸零$(图/&)从每个时辰的起点顺数八刻有零的方法*钟点图#%%&%期张瑶等%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表!"时初起顺数M刻及畸零+各刻开始相应钟点表刻辰#%"$!1./<7Q7Q7Q7Q7Q7Q7Q7Q7Q子正&&&&&&&&&&#%"#".*!#!#*<#11*"丑%#%%!*!%"<*<%!$*"%1/*."%""".*!"!#*<"11*"寅$#$%!*!$"<*<$!$*"$1/*.!%"!".*!!!#*<!11*"卯1#1%!*!1"<*<1!$*"11/*..%".".*!.!#*<.11*"辰/#/%!*!/"<*</!$*"/1/*.<%"<".*!<!#*<<11*"巳,#,%!*!,"<*<,!$*",1/*.%#%"%#".*!%#!#*<%#11*"午%%#%%%!*!%%"<*<%%!$*"%%1/*.%"%"%"".*!%"!#*<%"11*"未%$#%$%!*!%$"<*<%$!$*"%$1/*.%!%"%!".*!%!!#*<%!11*"申%1#%1%!*!%1"<*<%1!$*"%11/*.%.%"%.".*!%.!#*<%.11*"酉%/#%/%!*!%/"<*<%/!$*"%/1/*.%<%"%<".*!%<!#*<%<11*"戌%,#%,%!*!%,"<*<%,!$*"%,1/*."#%""#".*!"#!#*<"#11*"亥"%#"%%!*!"%"<*<"%!$*""%1/*.""%"""".*!""!#*<""11*"夜子初"$#"$%!*!"$"<*<"$!$*""$1/*.&&&&&&&&然而这其中仍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按照此种百刻划分法'最后的小刻应该是!*<分钟'也就是%Z$刻'但明代浑仪上的小刻却只有%Z/*1刻(依照此法'一大刻不再是过去的%!*!分钟'而是%!*/1分钟'小刻只有"分钟'完全违背了百刻制的计算方法(似乎唯一的解释便是明代工匠在仿制过程中出现了刻绘失误'小刻与大刻的长度比例不准'导致无法凑够一百刻(作出此种推论之际'笔者深感匪夷所思(毕竟明代浑仪为皇家天文仪器'在封建王朝'发生如此重大疏漏很容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后果非常严重'且也不会被允许一直留存至今(根据!明史4天文志"记载'明弘治二年#%!<,$'钦天监监正吴昊称)观象台旧制浑仪'黄赤二道交于奎轸'不合天象'其南北两轴不合两极出入之度'窥管又不与太阳出没相当'故虽设而不用*'后经批准修改了浑仪黄道刻度()嘉靖二年'修相风杆及简,浑二仪*'浑仪又和简仪一起经历了一次检修-%<.(由此可见'明制浑仪在使用过程中曾被发现问题'而且也经过几次检修(天常环上若有刻度错误'也一定会被发现和改正'所以说误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为了确认是否存在刻绘的误差并考证当时的制造精度'笔者详细统计了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时辰,大刻,小刻分别对应内圈刻度的格数'具体统计见表"(%%%中&国&科&技&史&杂&志!!卷"%%表#"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时辰 大刻 小刻对应格数统计表#单位%格$时辰刻度初一二三四正一二三四小刻子$#!$/$/$<$/$/$/$<$<1丑$#1$/$<$/$<$/$/$<$<1寅$#!$<$/$/$/$<$<$/$/1卯$#1$/$/$<$/$<$<$<$/1辰$#!$<$/$/$<$/$/$/$<1巳$#!$<$/$/$/$<$/$<$/1午$#!$<$/$/$/$/$/$<$<1未$#!$/$/$<$/$/$<$/$<1申$#1$<$/$/$/$<$/$<$<1酉$#!$/$/$<$/$/$/$<$<1戌$#1$<$/$<$/$/$/$<$<1亥$#!$<$/$/$/$/$/$<$<1从表"可知'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十二时辰刻度累计共有$.1"格',.个大刻的刻度格数为$/或者$<#其中!#个大刻为$<格+1.个大刻为$/格$'%"小格刻度均为1格'每个时辰所占刻度格数为$#!或者$#1(时辰)丑*)卯*)申*)戌*所占刻度为$#1格'且这四个时辰刚好分布在连续四组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说明工匠在排布时辰,大刻,小刻时已关注到误差的问题'并且巧妙解决了此问题(忽略读数误差'说明十二时辰是完全均布在天常赤道环'并且当时的加工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在排除了明代工匠的刻绘误差之后'我们又产生了新的怀疑%解放后明代浑仪也曾经历数次检修'那么是否在检修过程中发生过更换百刻环的情况呢0为此'笔者查阅了主持%,<<年浑仪修复工作的王德昌先生撰写的!紫金山天文台古代青铜天文仪器的全面修复"一文'根据文中记载'解放后明代浑仪经过了1#年代,.#年代,<#年代的几次小修' %,<<年完成了一次全面修复'均未提及更换天常环的情况-%,.(另外'曾经参与过%,<<年浑仪,简仪修复的罗宝琪先生亦向笔者亲证了此事(由此分析'明代浑仪天常环的特殊刻度'不应是因为当时工匠疏漏或后期修复出现的错刻所致'而是有意为之'或为某个历史时期曾在浑仪上使用过的特殊计时方法(其法与隋唐至宋初使用过的)八刻有零*类似'但将小刻进行了弱化'似乎只是示意性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介于百刻制和九十六刻制之间的时制(然笔者究非专业人士'具体作何解释'不敢妄断'只能提出疑问'期待方家就教($"天常环特殊百刻制可能说明的问题笔者认为明代浑仪天常环上特殊的刻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奇怪的是以往的浑仪研究者并未提及此现象-"#&"$.'在研究纪时制度或浑仪的文章中'基本是将明代浑仪&%期张瑶等%明代浑仪天常赤道环刻度之疑与析$%%与明代简仪百刻环的刻度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个同时期铸造而成的天文仪器'在百刻环上却体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刻度分划(首先中层的百刻刻度如上文所述大相径庭'度和$.#度的差别(笔者认为这两个区别'有助于探讨明代浑仪其次里层的刻度是$.1%Z!的源流问题(关于明代浑仪的源流'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常福元,伊世同等认为其原型应为宋遗浑仪'其中常福元认为是仿自皇 仪-".'伊世同认为仿自元 仪-"!.+李约瑟,杜癉云等认为其原型为元代浑仪-1'/.'潘鼐先生曾考证认为明代浑仪很可能仿制的是郭守敬制作的玲珑仪-$.(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过仿自明洪武浑仪说-$.("#%,年'清华大学的张楠博士对玲珑仪是明代浑仪原型一说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多条证据-"1.(对此'笔者认为'由明代浑仪和明代简仪百刻环上刻度的差异来看'如果两件仪器由同一人设计并在相同时期内制造'应该不会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时制(且简仪百刻环内层刻度是按一圆周$.#度划分'说明郭守敬受阿拉伯天文仪器$.#度制的影响'对百刻环进行了革新设计+而浑仪天度(如果明代浑仪真是仿自郭常环上的内层刻度仍然刻的是中国传统的周天度数$.1%Z!守敬设计的玲珑仪'应该也会在同样功能的器具上体现这一设计创新(如此看来'明代浑仪天常环的刻度分划应是为玲珑仪原型说提供了新的反证(从其十二辰刻制和周天度数划分的特征来看'似乎更接近宋代浑仪(依笔者浅见'明代浑仪天常环的刻度是研究十二辰刻制的一个重要史料'对于探讨明代浑仪的原型究属哪个历史时期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期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致&谢&感谢胡维佳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 感谢两位外审专家细致的阅评与建议 同时感谢赵洋博士 李亮博士的阅读与点评参&考&文&献%&周维强Y北京观象台天文仪器之被劫与归还史事拾补-I.Y自然科学史研究'"#%,'$M#!$%!#1&!$,Y"&常福元Y天文仪器志略-U.Y北京%京华印书局'%,"%Y/&%#Y$&潘鼐Y现存明仿制浑仪源流考-I.Y自然科学史研究'%,<$#$$%"$!&"!1Y!&潘鼐Y南京的两台古代测天仪器&&&明制浑仪和简仪-I.Y文物'%,/1#/$%/Y1&李约瑟Y中国科学技术史-U.Y北京%科学出版社'%,/1Y!%!Y.&伊世同Y灵台仪象&&&北京古观象台的早期和晚期仪器-I.Y天文馆研究'%,,.#%Z"$%"%&""Y/&杜癉云Y玲珑仪新探-I.Y中国科技史杂志'"#%#'$!#!$%!!"&!!.Y<&李东生Y明制浑仪与玑衡抚辰仪之比较研究-I.Y中国科技史料'%,,<#!$%<#&<.Y,&陈志辉Y近代与否之辨%%,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人对北京古观象台的双重印象-I.Y自然科学史研究'"#"#'$Q #!$%!/.&!,#Y%#&张柏春Y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U.Y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Y,%Y%%&吴坤仪'王金潮'李秀辉Y浑仪,简仪制作技术的研究-I.Y东南文化'%,,!#.$%%1Y%"&李秀辉'吴坤仪Y浑仪,简仪合金成分及材质的研究-I.Y文物'%,,!#%#$%,Y%$&谢盨'王金潮Y污染大气中浑仪'简仪的带锈防护-I.Y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Y%!&王金潮Y简仪'浑仪修复与室外带锈防护-I.Y文物修复与研究'%,,1%%%&""Y%1&全和钧Y我国古代的时制-I.Y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Y中&国&科&技&史&杂&志!!卷!%%%.&王立兴Y纪时制度考--.Y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集-:.Y北京%科学出版社'%,<!Y%&!/Y%/&陈久金Y中国古代时制研究及其换算-I.Y自然科学史研究'%,<$#"$%%%<&%$"Y%<&#清$张廷玉'等Y明史%第二册-U.Y北京%中华书局'%,/!Y$1,Y%,&王德昌Y紫金山天文台古代青铜天文仪器的全面修复--.Y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集-:.Y北京%科学出版社' %,,!Y%<<&"%,Y"#&吴守贤'全和钧Y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U.Y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Y!"%&!""Y"%&陈美东'华同旭Y中国计时仪器通史%古代卷-U.Y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Y.!&.1Y""&潘鼐'徐振韬Y明制浑仪--.Y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Y北京%文物出版社'%,<,Y$$,&$!.Y"$&郭盛炽Y中国古代的计时科学-U.Y北京%科学出版社'%,<<Y%/$Y"!&伊世同Y明铸浑仪考原--.Y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论文集-:.Y北京%科学出版社'%,,#Y.$&./Y"1&张楠Y玲珑仪新考-I.Y自然科学史研究'"#%,'$M#%$%1$&..Y\16*+:)4*.4;H4.>E*:*)@+56F6>6*+:.>S^1.+)/7:4B F.>:=/.+:)4)@+56_:4B<E4.*+E H/2:>>./E C956/6\J-+Ca8(&P-+C_?4O73#$"%&,23%#&3#,&4!#3"&)-)517*'#*9':#%;%&5%##%#%'$"%&,$H=*+/.8+&-=H(5>7485Q3))85G=W7454(H>74U3;AK G;8=>G7(?=493;>742?5W)4U(?;>83; b@=45F8>(5G'=D7()85=78F4(H>4;D(;H?=49>74=D8)4(H3>=D4)4=>38)4`?8>(538)53;AV3>7>78>(H>74 8@539A4985Q3))8(H>74=8Q4W453(9*^;"#"%'>74ED34;D48;964D7;()(A G U?=4?Q(H:73;8?=49>74 D(;>(?598>8(@>83;49@G$K)8=45=D8;;3;A>4D7;()(A G>(54W)3D8>4>74@5(;O485Q3))85G=W74543; 4`?8)W5(W(5>3(;=*K?53;A>78>W5(D4==3>V8=H(?;9>78>>74=D8)4(H3>=D4)4=>38)4`?8>(538)53;A V8= ;(>>74=8Q48=>74(;4(H>748@539A4985Q3))8'V73D7V8=;(>D(;=3=>4;>V3>7>74M;(V;%">V(07(?5 W453(9==G=>4Q(H>7468;A'E(;A8;9a?8;9G;8=>34=*-H>45Q?)>3W)4>4[>?8)8;8)G=3='>748?>7(5 =W4D?)8>4=>78>>74%##0W453(9=G=>4Q4;A58F49(;>74D4)4=>38)4`?8>(553;A(H>7485Q3))85G=W7454 =7(?)9@48=W4D38)>3Q3;A Q4>7(9?=49(;85Q3))85G=W7454=9?53;A8D45>83;73=>(53D8)W453(9*674 =W4D38)Q4>7(978=54H454;D4F8)?4H(5>4[>?8)54=485D7(;>744[8D>73=>(53D8)W453(9(H>7485Q3))85G =W7454(H>74U3;A K G;8=>G?;945`?4=>3(;YJ6E-)/;*&%##0W453(9=G=>4Q'%">V(07(?5W453(9==G=>4Q'85Q3))85G=W7454'8@539A49 85Q3))8'D4)4=>38)4`?8>(553;A。

巍巍紫金山悠悠七十年--读《紫金山天文台史》

巍巍紫金山悠悠七十年--读《紫金山天文台史》

巍巍紫金山悠悠七十年--读《紫金山天文台史》
王耀华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 紫金山,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仿佛每个人都能毫不犹豫地把它与天文台联系起来,可是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多少了解呢?这个词汇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意味深长却又不为所知的历史呢?中国现代天文学生命何以薪火相传,代代相依?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科学圣地丛书,由江晓原、吴燕写作的<紫金山天文台史>一书,给出了答案.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紫金山天文台的背景、创建和发展,以大量的资料数据,详实地介绍了中国现代天文学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坎坷历程.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王耀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紫金山天文台太阳黑子手描观测记录的精度分析∗ [J], 李冉阳;周团辉;季凯帆
2.紫金山天文台科普巡礼——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 [J], 张旸;
3.紫金山天文台55 yr手绘黑子数据系统差分析 [J], 孙雪兵;郑胜;何慧灵;曾曙光
4.我国负责历书编算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J], 王悦毅;宁晓玉
5.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画 [J], 张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慶祝天文台成立130周年迎接天文台吉祥物的誕生-香港天文台

慶祝天文台成立130周年迎接天文台吉祥物的誕生-香港天文台

慶祝天文台成立130周年迎接天文台吉祥物的誕生適逢天文台成立130周年的大日子,天文台吉祥物「度天隊長」面世了!作為天氣家族(光仔 , Q仔 , 小賓 , 阿迪 , 菲菲 , 阿紫 和霹靂頭 )之首,「度天隊長」無論身形或面容皆顯露了一脈相傳的族系基因。

作為公眾教育活動的親善大使,它的第一個任務便是推廣自2004年上一次更新後天文台最新的抱負、使命與信念。

「度天隊長」身上的特徵正好反映了天文台信念的所有元素(竭誠服務[S erve] ․ 用心關懷[C are] ․ 靈活創新[I nnovate] ․ 熱誠不懈[E nthuse] ․ 培育傳承[N urture] ․ 群策群力[C ollaborate] ․ 追求卓越[E xcel])。

「度天隊長」手持溫度計測量氣溫,密切監測市民關心的天氣狀況。

它的工具箱內還儲存了各款氣象儀器和天氣警告,準備在不同天氣狀況下應用,以竭誠服務,用心關懷的態度維護社會的福祉和安全。

帽子的設計結合了散發能量及溫暖的太陽和帶來希望的彩虹,鼓勵我們不忘以專業發展為目標,熱切地學習求進步。

展望未來,透過公眾教育,培育傳承,熱誠不懈地把知識傳遞,激發新一代。

相互交織的卷曲髮型,模擬風雲和海浪的起伏流動,象徵天文台與其它同行、用戶及持份者互動交流,群策群力,充分運用知識與資源,達致最大的協同效應和豐碩成果。

閃電形狀的肩帶標誌著靈光的啟發,讓產品和服務發展可以不斷靈活創新;背後的披肩帶動我們追求卓越,再闖高峰。

「度天隊長」一身超級英雄的裝束,充滿權威和力量,保障市民免受災害的威脅。

但它卻同時展示著開放、友善的姿態,通過以人為本的處事方式面對新的挑戰。

吉祥物的設計概念和元素啟發自香港氣象學會聯同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和香港天文台在2012年年底合辦的小學生天氣吉祥物設計比賽之得獎作品。

為在今年初誕生的天文台吉祥物命名,天文台最近舉辦了一個有公眾參與的命名比賽,邀請了「天文台之友」、「社區天氣資訊網絡」成員及天文台職員參加,並由一個包括天文台策略諮詢委員、香港電台代表及天文台管理層組成的評審團在眾多參賽名字中選出「度天隊長 - Dr. Tin」作為天文台吉祥物的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東写真アーの資料イブ室3-」2)ドー
ドーム真7枚の紹
写真石取付 写真
東京天文台)
ーカイブ新聞料-その3-室新聞第35の9項目のームアーチ取ム壁面構造組枚、7)岡山天紹介である。

真1は、ド付、スチール 真3、4の 写真3
アーカイブ
国台100周年記聞第793号-」について53号(2010の中の188㎝取付工事写真組上げ工事写天体物理観測。

ーム下部コルサッシ切バ 写真1 2枚は、ドー
メインアーブ新聞 (2国立天文台・記念誌作成時(2015年4て、その具体年6月21日㎝望遠鏡関連真 2枚、3)写真 5枚、測所航空写真ンクリート工バメの説明が ームのメインーチ取付
015年5月・天文情報セ時の資料-そ月30日)か体的資料につ日)「東京天文連の、1)大成)アーチ構造5) ドーム機真:4枚、8工事が終了時がある。

写真
ンアーチ取付
15日 第80センター・特その3-8-から「東京天いて記事を書文台100周年成建設によるからドーム壁機械系写真)岡山天体物時点の写真、真2は2枚あ 付工事、写真 写真4
01号)
特別客員研究(188㎝光望天文台100周書いている。

年記念誌作成ドーム下部工壁面組立て工2枚、6) 完物理観測所完写真2は、ある。

写真2 5、6はメイ
メインアーチ究員 中桐正望遠鏡ドーム周年記念誌作。

今回は、ア成時の資料-工事写真 工事写真2枚完成したドー完成記念品写裏面に「水インアーチかチ工事
夫 ム工事作成時アーカ-その3枚、
枚、4)ーム写真 1
水切り
からド
ーム壁 写真
真であ側かぐ構造
壁面へと進む 真7、8はドある。

写真ら温められた造であること
写真む様子が写っ写真5 ドーム外壁組10、11、12た空気が2とがわかる。

写真7 9
っている。

組上げ工事写を見るとそ重構造の中
写真、写真9、その構造からを上昇して上
写真10
10、11は、ドーム壁面上部から抜け
写真6 ドーム内側壁面は2重壁にけ、ドーム内 写真8
写壁面組上げ工になっており内の気温上昇写真
11
工事写り、外昇を防
写真 写真 写真
真12はドー真12 スリ真14、15、
ームスリットット駆動部 16、17は完 写写真16
ト開閉機構の
完成したドー写真14
の駆動部、写 写ーム写真7枚
真13はドー写真13 ドー枚のうちの
写真ーム回転用機ーム回転機構4枚である。

写真
17 機構。


真15
写真号(2793号らの写ドーム月12 写真
真18、19、2015年4号の航空写真写真には保税ム建設工事が2日の日付が 真22は岡山
20、21は岡月30日)の真は撮影年月税倉庫が写っが終わった時がある。

写真18 写真20 山天体物理観
写真岡山天体物理記事の航空月日が分かっっているが、時点の写真で 観測所開所記真22
岡山天理観測所の航写真ネガ発見っており、昭、今回のこれであることが
記念に配られ
天体物理観測航空写真であ見のものとは昭和37年9れらの写真にがわかる。

写 た記念品の写
測所開所記念るが、アーカは別にあった月24日であには保税倉庫写真の裏面に写真19 写真21
写真である。

念品
カイブ新聞第たものであるある。

そして庫が写っておには昭和35。

第793る。

第てこれおり、年12
これらアーカイブ新聞の記事にお気づきのことがあれば、編集者中桐にご連絡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中桐のメールアドレスは、arcnaoj@pub.mtk.nao.ac.j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