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引言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怎样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1.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1.1 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有效推进。
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1.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引导学生成为崇尚真理、追求卓越的优秀人才。
2.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有:2.1 增加思政教育的教育载体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将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相融合,使得思政教育成为学术学科教学的“附属品”,扩大了思政教育的教育载体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了思政教育的作用。
2.2 融合学术与思想的互动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在学习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思想教育的内容,促使学术知识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道德困境提供指导。
2.3 提高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持续地进行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至关重要。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建立更为系统和连贯的思政教育体系,使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①———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晨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41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课程思政的推行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新思路,但多年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
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以学生成长线为思路,充分挖掘每阶段核心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从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关键词]思政元素;专业教学;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7-0070-02上海作为先进教育理念推行的主要阵地,多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对思政理论课,以及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
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本科院校率先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政改革范本,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兼具特色和推广性的学校多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稍显乏力。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拥有一定办学历史和规模的理工类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思政改革,但推行至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大部分学校的共性问题,主要在于专业课教师。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问题通过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的多番宣传和强调,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表示认可,但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办学特点,使得高职专业课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具备的思政功能仍存在疑虑,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
理工科课程本身以自然知识为基本对象,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并超越意识形态,具有通约性和普遍性,不关乎思想政治立场。
理工科教师不可避免地将自身划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学科之外,专注于专业知识与实践训练。
浅谈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途径

浅谈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途径作者:刘姝来源:《科技视界》2020年第05期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通过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现状进行梳理,在未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可从提高教师思政素养,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 J70-4;G651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05.026全面推行課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和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课程是关键,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学识思想特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秉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融入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纳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课程规划制定促进思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1]。
目前,除了思政课堂,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只有少数教师才会考虑育人,没有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些教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堂上引入思政内容,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不易接受,可能与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高,教学方式单一,道德体系建设的滞后性等有关,如何有效地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课程思政教改的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改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应提高思政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老师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学生效仿的对象,老师的学识和能力,对于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明辨是非。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生物课堂的探索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生物课堂的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如果在各类课程中都能适时渗透思政教育,做到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这种潜移默化就能达到以“无招胜有招”的育人效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各科合力形成协同效应。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生物技术代表着科技前沿,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在解决人类疾病、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与思政的化学反应,于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解决问题造福人类的使命担当等,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1、激动人心的生物科技。
在讲动物细胞时,介绍克隆技术,克隆技术包括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学生畅想克隆个自己,引发学生思考背后的伦理问题,克隆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模一样吗?他和你相差12年,你以后有孩子了,他和你的孩子、老婆什么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各国反对生殖性克隆的原因。
治疗性克隆不是克隆一个人,而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出本人的器官,解决免疫排斥反应和器官移植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像换汽车零部件一样换身体的器官,也能制造皮肤,让青春不老成为可能。
但是目前这项技术还在研究中,你们可以选择投身这项事业,期待这场有你参与的医学革命。
2、力争上游的精子。
在讲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这节课的时候,视频导入大量精子奔向卵细胞的过程。
人类一次产生上亿个精子,它们都要去输卵管找卵细胞,这段距离好比人类徒步走几十公里的长途,好多兄弟死在了路上,能一睹卵细胞芳容的只有几十个,最后只有最优秀的那个才能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因此你们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潜力无限,要努力开发。
“遗传学”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2年4月第15期Apr. 2022No.15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遗传学”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闫见敏a,b,李云洲b,张万萍a,b,须 文a,b(贵州大学 a.农学院;b.蔬菜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教育有效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以“遗传学”课程为例,根据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当的思政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途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旨在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 遗传学;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番茄叶绿体外膜转运蛋白TOCGTP酶基因家族的功能验证与转运特性研究”(31960604);2021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寡日照条件下番茄叶绿体外膜转运蛋白Toc34的功能分析研究”(黔科合基础-ZK〔2021〕重点040);2019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番茄Toc159基因家族的cDNA克隆与功能鉴定”(黔科合基础〔2019〕1107号);2017年度贵州省生物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开放基金“番茄果色遗传特性及分子基础研究”(NYL 〔2017〕009FX4KT43)[作者简介] 闫见敏(1983—),女,河北邯郸人,蔬菜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李云洲(1986—),男,山西晋城人,博士,贵州大学蔬菜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张万萍(1970—),女,贵州贵阳人,蔬菜学博士,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蔬菜栽培学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探索与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探索与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发布时间:2023-02-03T01:20:30.68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李响1 田泽2 张明月3 周长萍4 钱昕鑫1 [导读]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主要应用措施就是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李响1 田泽2 张明月3 周长萍4 钱昕鑫11.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工作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2、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3、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4、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主要应用措施就是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对各种教育专业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使我国教育体系质量得到充分提高。
而学前教育作为实践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意义较大。
基于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为例,对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路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思政素养,进一步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学前教育前言:2021年十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坚持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融为一起,开展专业性的高质量教育。
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因此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各个高校教育专业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荣誉感以及爱国情怀。
一、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一)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根据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来看,虽然教师具备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严重缺少教学实践经验,导致授课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
另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方式不够创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李冲 高明 张艳(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本文以提出的教育思想论述为根本遵循,秉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大思政”理念,基于“课程思政”视域,探索在高校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政的融入问题,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提出可参考性建议,促进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中,达成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高校现阶段高校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高校心理健康专业课,应以此为根本遵循,守渠种田,将课程实证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中。
一、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目标教育不能只重视一时的分数,而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帮助学生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因此,应当高质量地进行心理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从这一指导思想来看,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性的培养目标、共同的教学内容,指引着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向。
1.共性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它是采用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思想政治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两者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思政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以《烹饪原料知识》为例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以《烹饪原料知识》为例摘要:立德树人工作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课程思政"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各高校都要充分结合自己专业特色及课程实际情况,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及其针对性,使各种课程能够同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同向并进。
本文以烹饪专业课程中的《烹饪原料知识》为例,分析了相关课程在实践中的教学现状,探索了"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并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开展相关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烹饪原料;三观"课程思政"与我们过去的"思政课程"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从形式上来看它并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是在整体上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以便于通过其他专业的教育和课程潜在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1]。
换句话说,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的思政要求元素,并巧妙地把它们融入进课堂教学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
在优秀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学校应该要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育人作用,在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加强了思想道德的修养,深入挖掘各种类型课程的意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
同时还要深入地进行了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的教育,努力成为培养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
一、现状分析技工院校的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初中时多数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收稿日期:2018-04-03基金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基于鱼类发育与功能基因研究的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水产与生命学院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室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张俊玲(1975-),女,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鱼类遗传与发育。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为此,上海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提出“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1,2]。
在纯粹的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做到将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突出育人价值?关键是要充分挖掘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遗传学》课程是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水产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首批入选的建设课程之一,笔者在讲授《遗传学》课程时,将遗传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摸索与尝试,现以遗传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设计为例,谈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体会。
一、思政进专业课堂的设计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课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路径。
要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课程的开发设计就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3]。
古往今来,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因为揭示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为后人所秉持,并发扬光大。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即首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在教学目标制定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就像遗传学中的“基因”一样,使之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灵”与“魂”;其次在课程设计时还要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生硬说教,将课堂主讲与现场讨论、网上互动等教学方式巧妙融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也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在引人入胜中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二、找准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遗传学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找准专业教学内容与价值观引领的结合点,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同时思政材料要精而管用,要生动、贴近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思维纵深发展和行为认同。
遗传学中蕴含着张俊玲(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摘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基因式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立德树人、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进课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基因式融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049-02Exploration on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ZHANG Jun-ling(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Fisheries Science Educatio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Abstract :Using the main channel fun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foster integrity and promote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to carry out a full ra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How to follow the teaching rules and teaching contents,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min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strengthe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educat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er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 education ability,is to promo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cept into the classroom.Key words :curriculum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classroom;genetic integration许多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在遗传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学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坚持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绪论部分讲授遗传学发展历史时,介绍我国早期遗传学的开拓者、国际鱼类遗传学研究之先驱陈桢院士。
陈桢是师从国际遗传学大师摩尔根的第一位中国弟子,学成归国后,他用中国所特有的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和创新,首次证明鱼类的“孟德尔式遗传”,这一突破性成果以确凿的证据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学家,陈桢也被认为是国际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先驱,开创了我国遗传学的实验研究,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形成和早期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代宗师。
同时,他的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讲授细胞质遗传部分植物雄性不育时,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在1960年7月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并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他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在讲授遗传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参与的1%的项目。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我国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 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中国因此成为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从工作量上看,1%的数量并不算大,但却意义深远。
这向全世界证明:只要目标集中,措施有力,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研究,跻身于国际生命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适当引入水产动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我国科学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水产的情怀。
通过讲授我国科学家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水产的情怀,还进而培养学生秉承“勤朴忠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架构“课程思政”体系,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1,2],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为教师参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建立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明确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其次,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
加强教师对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
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3]。
因此,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聚焦了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1]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1):6-7.[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3]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M].学习时报,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