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公开课)

合集下载

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篇一】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北京市第三中学段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z提高对论点的认识。

2 .指导学生通过"寻找、替换、更改"等方法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文童观点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内合作,讨论、鼎交、辨析关键性的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2 .朗读与写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理解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策略1.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本文的论证特色是逐层深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很多,学生容易思路混乱,所以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使他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进而消除对创造性思维的畏惧感,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出示思维小训练(1)—张桌子砍掉四个角,还剩几个角?(2)1+1=?导入小时候,我们常常为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兴奋。

现在,我们则要探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背后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班级:姓名:学习等级:组别:语文组学科主备人:肖凤明学科审核人:薛承聪审定时间:11月21日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情感)1、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3、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4、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约3分钟)听写生字词,小组长批阅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约12分钟)1、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5、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6、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8、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三、【小组交流,互帮互学】(约8分钟)1、小组长组织组员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2、组员各抒己见,小组形成统一最优答案。

3、合理安排发言成员,每小题一个人4、对其他组发言有异议的,课举手纠正或点评四、【问题探究,点拨指导】(约8分钟)师生共同解决不解的问题,教师点拨重点。

五、【达标训练,拓展提升】(约6分钟)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小编整理饿了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文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希望对于同学们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有所帮助和益,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参考!“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 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质课件
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 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 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 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 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 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第九页,共十六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 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 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 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 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第七页,共十六页。
这三个要素在5、6两段中就已呈现,那么 是否能删去7、8两节呢?
*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
机和排版术。
*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 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 革命。
第八页,共十六页。
贝多芬
第二页,共十六页。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轻而易举 )
(2)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
无成就。( 一事无成)
(3)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
实践证明生效。( 行之有效)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不言而喻
第三页,共十六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能证明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最佳论据是 商鞅因变法被车裂,伽利略为科学被焚烧,但真理在他们一边。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一次做试验时药品爆炸,但他身上带血从实验室跳出,兴奋地狂呼:“我成功了。” 英国作家克里西初学写作曾被连续退稿743份,但他把这些退稿当作镜子,总结经验 教训继续写作出版了560部著作。 陈景润为攀登数学高峰,演算的稿纸 有几麻袋,失败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
读一读,想一想
重要句子理解一
如果认为只有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对比论证
01
02
重要句子理解二
理清思路
论 证 过 程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层层深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卡通圣诞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
议论文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欧克”),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01
。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02
作者名片
复习议论文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PART.01
1、什么是议论文?
2、议论文的要素
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 主张和看法。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 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 理由和根据。
运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练习一 填空: 1、本文论述了只要确立 的思维方式,具备 的条件, 坚信任何人都拥有 ,就一定能成为 一个 。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

《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突破策略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课前准备搜集材料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请找出作者的观点,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个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正是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想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有赖于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深入探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12段,思考: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探究问题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⑴请同学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①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⑵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第二课时)-事物的正确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第二课时)-事物的正确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第二课时):事物的正
确答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过程: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

(10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

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 环节二:探究质疑(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环节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
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感谢您的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例: 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生活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4)答D。因为D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 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 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 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 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 有几个角?
4- 1= 3
4- 1= 4
4- 1 = 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下列算式成立吗?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3、9+3=1 (9个月+3个月=1年) 4、30+30=1 (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8小时+16小时=1天)
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生活是一张照片,记录着真实的市井百态。 生活是一个调色板,调试出人生的多姿多彩。
生活是一支梭,穿透了人生的层层壁垒。 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果。 生活是一场梦,模拟着人生的虚虚实实。 生活是一幅画,临摹出人生的曲折漫长。 生活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间的善恶美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锲:雕刻 镂:雕刻)
关于“推敲”的典故: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 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 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 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 (见于《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 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们要做一个拥有创造能力的人。
2: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 法?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论据.
讲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 证相结合.
自学指导二 四人小组合作用5分钟的时间 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 的气势。 3、体会设问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事 物 的 答 案 不 止 一 个
中心论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确立创造性思维
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 逐 层 深 入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拓展延伸
-பைடு நூலகம்-------------高考作文欣赏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 同,结论也不相同。
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点。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品位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一
四人小组合作用3分钟时间完成下
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