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
《2024年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范文

《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中的新兴力量。
特别地,对于大学生而言,移动学习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报告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的使用现状,为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学生本人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活跃群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更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偏好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研,以期为提高移动学习效率、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问卷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移动学习设备的拥有情况、使用频率、使用习惯等方面。
深度访谈则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使用体验和态度。
四、研究结果(一)移动学习设备拥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的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种移动学习设备,其中智能手机最为普遍,其次是平板电脑。
在设备拥有量上,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不止一个设备。
(二)使用频率与习惯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每天都会使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学习。
其中,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是主要的使用场景。
此外,许多学生还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在线课程学习、交流讨论等。
在习惯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碎片化时间(如课间、等车等)进行学习。
(三)使用偏好与影响因素在设备选择上,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的设备。
同时,设备的性能、价格以及个人喜好也是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内容选择上,学生们更偏爱于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学习资源。
此外,网络环境、电池续航能力等也是影响使用体验的重要因素。
五、问题分析(一)依赖性过高虽然移动学习带来了便利,但过度依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忽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概述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效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碎片化学习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注意力的分散和难以集中。
探讨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学习方式和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注意力的影响因素。
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碎片化学习带来的挑战。
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将揭示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将关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更全面地了解碎片化学习注意力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为优化学习方式和提升学习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碎片化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碎片化学习的时间性特点显著。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元化,大学生们往往面临着时间碎片化的挑战。
碎片化学习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如课间休息、排队等候、通勤途中等,使学习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段和地点。
碎片化学习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来自于网络课程、学习APP、社交媒体平台等,形式多样且易于获取。
碎片化学习还具有互动性和社交性。
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社区、论坛等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从而拓宽学习视野,增强学习效果。
尽管碎片化学习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对注意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中国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调查中国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探讨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偏好、目的和行为。
一、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
其中,微信、微博和QQ是他们最常用的平台。
他们通过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发布动态和传递信息。
二、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平均每天花费2-3小时在社交媒体上。
他们主要在空闲时间,如课间休息、晚上和周末使用社交媒体。
此外,他们还喜欢在吃饭、坐公交等碎片化时间内使用社交媒体,以填充空闲。
三、社交媒体使用的目的中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与他人保持联系和获取实时信息。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和经历,并参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话题。
此外,一些大学生还将社交媒体作为获取学习资料和搜索资源的平台。
四、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对中国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使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与人交流。
同时,社交媒体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虚拟社交,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降低。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也增加了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同时也可能使他们陷入信息过载的困扰。
五、中国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对社交媒体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有助于拓宽社交圈,方便获取信息和发布动态。
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过于浪费时间,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总结: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
虽然社交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大学生需要理性使用,克制使用时间,避免沉迷其中影响学习和现实生活。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
信息碎片化指的是信息传递的碎片化和学习知识的碎片化,即信息被分散和断断续续地传达和获取,学习知识的片段化和零散化。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使高校学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在网络上,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社交媒体中的短视频、微博等内容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学习。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学习困难,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增加了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
无论是网络上的学习资料还是教师们的讲解,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和筛选信息,增加了学习的负担。
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的学生来说,信息碎片化的现象使他们更加困惑和迷茫。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也增加了高校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
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各种社交媒体和信息平台上,搜索和筛选有用的学习资料。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疲劳和厌倦,对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还增加了高校学生的社交焦虑。
网络社交平台使得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接触更多变和片断化,面对大量的社交信息和关系的断断续续,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学生容易陷入社交比较和焦虑的状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应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全面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碎片化带来的挑战。
碎片化学习在高校个人知识管理中的研究

第36卷 第12期 福 建 电 脑 Vol. 36 No.122020年12月Journal of Fujian ComputerDec. 2020———————————————本文得到六盘水师范学院2019年度自然科学项目大数据下基于碎片化学习的高校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No.LPSSY201905)、六盘水师范学院2019年教改项目CDIO 模式下基于云班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Java 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o.LPSSYjg20 1915)资助。
李惠,女,1985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
E-mail:*****************。
徐妮静,女,1982年生,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
E-mail:****************。
陆孟,女,1992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云计算。
E-mail:****************。
碎片化学习在高校个人知识管理中的研究李惠 徐妮静 陆孟(六盘水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4)摘 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大部分学生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专业课。
本文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主体,调查分析学习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使用网络爬虫工具采集在校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的数据,并运用Hadoop 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构建基于碎片化学习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实现根据学生行为的知识推荐,然后利用Android 技术实现基于碎片化学习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
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将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实现知识的查缺补漏,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加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知识水平。
关键词 大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碎片化中图法分类号 TP311 DOI:10.16707/ki.fjpc.2020.12.024Research on Fragmented Learning in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 Hui, XU Nijing, LU Meng(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China, 553004)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most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e mobile device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tablets to lear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fragmented time. This paper takes the students of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as the main research bo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learners’ needs for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uses web crawler tools to collect the data of the school students using mobile devices for mobile learning, and uses Hadoop for analysis, and uses data mining to build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of fragmented learning. It realizes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student behavior, and then uses Android technology to realize a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fragmented learning. Through this system, users can take advantage of al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time, integrate the fragmentary time to realize knowledge deficiencies and make up for leakage, make their own knowledge system more perfect, 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their knowledge level.Keywords Big Data;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gmentation1 引言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种碎片化资源会越来越多,微资源趋于平民化和共享,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总结报告-2019碎片时间调查报告移动社群互联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机遇 精品

2019碎片时间调查报告:移动社群互联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机遇事实上,所谓不需要特定时间去做事的时段,都属于碎片化时间。
只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生活类(厕所、睡觉、电视机等)、饮食类(等餐、就餐中、聚会)、出行类(公交、出租车、购物)、以上皆是”等4个选项,帮助网民确认碎片化时间出现场景。
结果有超过七成的网民选择“以上皆是”选项,选择单一场景的受调查者,最高仅一成。
显然碎片化时间无处不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XX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已有5.57亿手机网民,他们是将生活中碎片化时间充分运用在网络的主力军。
碎片收益仍停留在精神层面碎片化时间每天长达45小时,并且贯穿生活始终。
那人们的收益都在哪些层面?非常遗憾的是,尽管中国网民的碎片收益多样,例如有“身心愉悦、联络社交、了解新知、学习技能”等等,但多数仍停留在精神愉悦层面,真正带来经济收益的活动不多。
毕竟,理财更多是一种预期投资,难以计算在内。
不过,若是从性价比上来看,物质收入因素吸引了多达60%多人的关注。
这意味着,其拥有大量潜在蓝海空间。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维度是,所有参与调查的用户中,71%的网民年龄在1840岁之间。
吴晓波近日在上海演讲称,80后和90后开始主导了中国的消费潮流。
同样,调查意味着互联网一代牢牢占据着话语权和消费选择权。
调查中,我们再次确认,我们正身处一个移动社群互联时代。
在碎片化时间里,最多使用的产品不出意外是落在智能手机头上,其比例高于60%。
单一的电子阅读、游戏产品,渐趋小众。
发生在身边的情况是,公共交通工具上,70%左右的人群会聚焦手机屏幕。
通过智能终端,人们完成了阅读、联络、游戏、学习等多项任务,这构成了新的移动社群互联场景。
并且,其日益成为生活的中心场景。
同时,手机网民碎片化时间最多参与的网上活动依然是社交,但其他活动十分多样。
游戏娱乐、学习阅读、资讯都是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民理财时代,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理财。
“碎片化”时代大学生阅读模式的调查研究3页word文档

“碎片化”时代大学生阅读模式调查研究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数字化时代,也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阅读生活,电子阅读逐渐冲击与替代了传统纸质化阅读,让大家进入到一个“碎片化”时代。
无论是课间休息几分钟,还是坐车,吃饭,晚上睡觉前各种闲暇等任何一个细碎时间,都可以快捷地进行阅读,动一动指尖轻轻一点,就可以实现让人们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
1.“碎片化”时代内涵“碎片化”一词最初是用来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一种形象性说法,原意为完整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其实,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一个体现[1]。
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阅读模式。
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与知识都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实现。
因此,毫无疑问,现代人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
2.当代大学生阅读模式调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3G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加快了脚步,如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不少同学则以掌中电子读物为乐,电子读物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部分,以新乡医学院为例,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近年来纸质图书流通数量却呈明显下降趋势。
那么,电子读物缘何深受欢迎?纸质读物在读者心中分量还有多少?2.1图书馆流通数量统计为了更加客观研究大学生阅读需求变化,笔者又对所在学校图书馆近六年图书流通数量做了统计,自2019年至2019年,图书借还总数由530083册逐年减少至302546册,其中社科类借还总数由296774册逐年减少至136491册,自然科学类借还总数由233309册逐年减少至166055册。
由此数据明显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纸质图书借阅需求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是社科类图书流通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与自然科学类图书相比较,文学类图书数字化较为容易实现,读者通过终端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阅读较为方便,这充分说明数字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阅读模式。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前,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书籍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相对集中;而在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碎片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高校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代,也深受信息碎片化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便利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信息的碎片化现象也非常显著。
高校学生在一天之内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朋友圈的刷屏、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新闻客户端的推送、教学网站的新课程等等。
这些信息零散分布在各个平台上,给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影响。
信息碎片化的现象已经深深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二、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1. 学术能力下降信息碎片化使得学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只是片面地了解某些问题而不是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学生可能通过快速阅读网页、微博或朋友圈来获取信息,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看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
信息碎片化的现象使得学生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导致学术能力下降。
2. 学习效率低下信息碎片化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方面,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使得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容易产生学习焦虑;信息碎片化使得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深入学习某一项内容,而是在不停地切换不同的信息。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 沟通交流困难信息碎片化也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因为他们难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容易导致在和人交流时漫无目的,表达不够清晰,影响人际交往。
4. 心理健康问题信息碎片化也会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学生面对大量不同来源的信息,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失眠等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3期2012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4,No.3Jun.2012收稿日期:2012-02-15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1-059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RC1002)作者简介:王君珺(1989—),女,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王君珺,闫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碎片时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使用质量、社会认同、情感满足和成本四个基本要素分析了高校用户在碎片时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构建了研究模型,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了使用质量、社会认同、情感满足与用户使用行为正相关,成本与用户使用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联系实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用户;感知价值中图分类号:F626;TP393.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12)03-0072-07一、引言近几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非常普及。
在上班途中、公交车里、咖啡厅或排队等待时,人们总不忘拿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发微博、玩游戏、拍照、阅读……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它能够满足更多用户更加细化的需求,也逐渐在占据人们所有的碎片时间。
在碎片化时间下,移动互联网可选择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
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相比传统网络的固定性和时段性,离开电脑后的时间可通过移动终端全天24小时的无缝衔接,移动互联网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
“移动”是移动互联网最突出的属性,若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属性,移动互联网比传统互联网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
相比于传统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
移动游戏可以在碎片化时间给大家带来休闲娱乐,手机交友应用则利用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二、研究模型与假设感知价值被认为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基于对其获取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的比较。
收益包括可见部分(如绩效的提高)与不可见部分(如娱乐),成本包括费用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和付出等。
基于个人价值观、需求、偏好等的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将感受到不同的价值。
感知价值的特点包括:顾客感知价值与提供物有关,与顾客的消费体验相关联;顾客感知价值基于顾客的主观判断。
[2-3]本文以Sweeney et al [4]提出的功能价值、感知费用、情感价值、社会价值这四个基本要素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感知价值作为一个二阶因子,包括使用质量、成本、社会认同、情感满足四个一阶因子。
使用质量是指移动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从而改善用户的生活、学习、工作;是对“替代品的功能性、实用性、自然属性等方面的能力的有效感知”,与技术接受模型(TAM )理论中的感知有用性有些相似,但后者是与工作环境相关的。
使用质量包括:稳定的信号、较快的网络速度;获得娱乐体验;终端的便携性、终端支持较多的应用类型;碎片时间的利用价值、利用效率等,可以总结为网络质量、服务质量、终端质量和时间质量。
[2,5]图1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感知价值的用户接受模型成本是指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各种代价。
在Sweeney et al [4]提出的价值框架中,成本是指消费者所估计的长期与短期的可能费用,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成本可能包括终端成本、移动应用交易成本、接入网络产生的费用等[5]。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的认可和认同的程度。
用户在碎片时间是否使用某个移动应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的人都在使用移动应用,那么用户自身根据需要也想成为其中一员。
并且,使用某些移动应用可能会彰显用户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形象,这些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2]Venkatesh etal [6]也在TAM2模型中加入社会认同的要素,来分析其他人对于消费者使用新系统的看法。
结果表明,人们更喜欢使用能够赢得他人称赞的产品或服务。
[5]已有研究表明,情感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情感满足是指产品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状态的属性。
与功能价值的外在动因相比,情感满足更强调内在的情感动机。
本研究中,认为情感满足体现了用户使用移动业务中获得的愉悦、快乐的体验。
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时,较传统的信息技术而言,更关注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如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社交等发展趋势都非常好。
使用质量、成本、社会认同和情感满足反映了感知价值的不同方面,可以作为其四个维度来测度。
H1:使用质量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关系;H2:成本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负向影响关系;H3:社会认同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关系;H4:情感满足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用户感知价值是其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其体现的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而区别于产品和服务的客观价值。
用户的使用行为是指其使用移动互联网产品及应用的情况,从使用意愿和使用频率两方面来测度。
使用意愿是指用户是否愿意利用碎片时间使用移动互联网,包括用户自身是否希望使用的意愿、愿意学习使用的意愿等。
使用频率主要包括用户是否重复使用、重复下载购买移动互联网产品等。
H5:感知价值与用户的使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对各因子采用多个指标进行测度,以验证研究框架。
这些指标基本具有已有文献的支持,以提高测度的效度。
问卷设计后,对10余位同学和朋友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试答,依照试答者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的内容加以修饰,完成了正式的问卷。
各指标采王君珺等: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用7点Likert进行测度。
2011年下半年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和收集,采用的是发放实际问卷与电子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对象确定为使用手机、接触了解过移动互联网、生活中存在碎片时间的用户。
参与调查用户大多为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年龄范围为20 30岁。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80份,在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时,同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查。
对于有漏答题目过多、明显为乱答或者答案有矛盾之处的问卷,均认为是无效问卷。
在除去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70份。
详细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调查用户基本信息%表2参与调查用户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文中提到的几种碎片时间类型中,大约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说明在碎片时间使用手机上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并且被调查者在娱乐休闲方面的使用要远远多于学习、办公,这也与之前在艾瑞咨询等研究机构推出的各类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看到的相吻合,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更多的是追求休闲放松。
在学生群体中,支持更多应用、内容更加丰富的智能手机占比日趋升高,随着智能手机价格逐渐平民化,将会成为日后终端类型的主流。
被调查者每次手机上网的时间都很短,10 20分钟占比最高,达38.5%,属于碎片时间的范畴,符合本次研究的期望。
王君珺等:基于碎片时间的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行为研究四、研究结果第一步,在模型检验之前,首先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若测量工具的信度不理想,则测量结果就无法被认为能代表应试者的一致、稳定和真实的行为表现,就可能误导对应试者的评价。
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方法来衡量信度比较常见,并且逐渐成为学术界测量信度的标准,因此将其作为本研究使用的信度测量方法。
问卷整体信度系数α= 0.89。
为增加信度,对各因素都进行了α值统计,删除了α较低的几个题目,调整后的量表α=0.896。
可以看出,量表的信度较高,可靠性或稳定性较强,得到的结果具有说明性。
第二步,在信度检验之后,采用结构效度来测量问卷的效度。
常见的结构效度有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种。
大多数的研究者都选用因数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的效度,使用其所得的因素负荷量大小来作为删除没必要问题的标准,删除的标准如下:(1)如果某一问题自称一个因子(无信度)则删除:(2)如果问题的因素负荷小于0.45就删除。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法来提取因素影响,使用相关系数作为因素抽取基础,各个变量的KMO (Kaiser-Meyer-Olkin)值(评估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都高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皆达到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问卷中各个问题指标的因子负荷都达到要求,故在后面分析中保留所有问题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问卷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第三步,量表中所有题目的KMO值为0.858,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由因素分析的结构显示,所有题目适合归纳为8个维度,即方便性、娱乐休闲、情感满足、服务质量、他人认同、成本、时间质量、使用行为。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四步,在进行了因素解释后,对量表中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因素方便性娱乐休闲情感满足服务质量他人认同成本时间质量与因素“使用行为”0.573**0.587**0.810**0.671**0.549**-0.3690.466**的相关性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五、讨论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使用质量、成本、社会认同、情感满足四个基本要素,以及经过量表因素分析整理得到的因子,都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行为具有相关性。
从相关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双侧检验的概率值基本都为0,部分不为0的都小于0.01,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显著。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因素之间相关性水平基本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其中方便性、娱乐休闲、情感满足、服务质量、他人认同和时间质量与使用行为的相关性中,使用行为和情感满足的相关性最高,和时间质量的相关性最低,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情感满足、服务质量、娱乐休闲、方便性、他人认同、时间质量。
另外,使用行为与成本为负相关,表明使用中产生的成本较高时,负向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但影响不大。
从结果还可看出,研究中通过量表设计中感知价值的四个基本要素测度影响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碎片时间情况是较合理的;四个要素均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具有影响,因此可以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碎片时间使用行为的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