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长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语文-高中必修一-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本词上阙写独立寒秋,故 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 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 情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 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 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 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 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 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游泳是 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项目。 他对游泳总结出独到的体会: “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 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 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 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 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下阕写了什么?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 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 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长 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 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 书法家。
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 意境壮阔,记载着近半个世纪的 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 内涵。代表作有:《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 山》等。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所选作品多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的代表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语言优美,意境壮阔,情感豪迈,是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词,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处于初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课 沁园春 长沙((含答案)) 高一语文()

第1课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掌握文中字词。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知识点01 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
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知识点02 文体知识词,又名 曲子词 、长短句 或 诗余 ,是 隋唐 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到了 宋代 ,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 词牌 ”,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但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
有的词还在它的下面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 主题 ;有的词还有小序,用来说明作品的 写作缘由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下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词从字数上分为 小令 、 中调 和 长调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 小令 ,59字至90字为 中调 ,90字以上为 长调 。
词可以和乐演唱,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
一段在音乐上叫 一阕 或 一片 。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以两片居多,称“ 上片(阕) ”“ 下片(阕) ”。
知识点03 生字注音沁(qìn )园春 橘(jú)子洲 百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 róng ) 岁月稠(chóu ) 遒劲(qiújìng ) 浪遏(è)飞舟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4 解释词语百舸:许多船。
舸,大船。
漫江:满江。
寥廓:高远空旷,词中是指宇宙的广阔。
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
文中指兴衰。
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不平常。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沁园春·长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这首词,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114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描绘的长沙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115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新诗的接触相对较少。
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词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壮志豪情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沁园春 长沙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三则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学习诗词的朗诵技巧,能够根据诗词的特点进行美读。
2、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3、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美读,并能通过美读,体味诗词意境,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诗人的豪情,唤醒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淀,体验胸怀天下的伟人情怀。
教学设想: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简单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和词的常识,指导诗词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在阅读中体会。
分析比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每一个年轮转过,都留下一个秋天的印痕。
不同的人,对于秋天的理解却各不相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落榜才子张继笔下的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看破世事的“诗佛”王维笔下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客居他乡的王勃笔下的秋。
一个人,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诗人,那他笔下的秋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要求背诵《沁园春-雪》(1936-2)《长征》(1935-10)2、检查词的常识,教师予以补充。
(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
(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
3、检查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中的生字词,读音,注释情况。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沁园春-长沙》三、朗读1、听录音范读或师范读。
2、学生自读,抽读课文。
3、PPT显示读书的要求(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一
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长沙”。
词的分类 •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 短; 双调:两段,也叫两片,或两阕或两遍,上 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 四叠极少见。
二、知人论世:走近毛泽东
• 1、下片有无领字?如有的话,它管住了哪 几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之峥嵘岁月:
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 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 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大声朗读吧
四、赏析上片
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写出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独立寒秋图” (1)交代了时间——寒秋
寒秋(时节), (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 (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 (3)交代了人物—作者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 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 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个立
(4)中中 中. .流 伤
zh ōng z h ò n g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书.生. 意.气.,很后悔当年没有听从父母的教诲。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重难点解析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重难点解析
1、重点:
⑴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
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作者这样描写秋景,是因为他内心充满了革命豪情。
特别是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精心整理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特别是往事回忆中跟少年同学们在大风浪中游泳的片段。
“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而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