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学习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这一主题时,有些知识点容易出错,也存在一些重难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并分析这些易错点、重点和难点。
一、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概念古代农耕经济是指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来源。
农耕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并以农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为核心。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如水利灌溉、旱田耕作、农作物选择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产和农耕经济的发展。
三、农产品的流通与交换农耕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产品的流通与交换。
古代中国的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流通与交换,以实现农民个体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古代中国的农产品交换方式主要有物物交换、货币交换和长途贸易等。
这些交换方式的发展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
四、农民的地位与权益保障在古代农耕经济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和经济主体。
因此,保护农民的地位和权益对于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和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减税减租、土地制度的稳定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耕经济的影响与意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农耕经济推动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其次,农耕经济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农耕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然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一方面造
成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 着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藕断丝连,含混不 清。从纵向看,始终保留着各个阶段的经 济成分;从横向看,中国与西欧的庄园制 不同,其农耕经济含有手工业和商业等成 分。这在总体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独立发 展。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 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 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2.保守性格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坚韧性,宋元以后 渐趋保守,汉唐之际尚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 分。
2.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 程。
*3.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 有何影响?
讨论题: 1.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 内在联系?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地主和农民主要的生产品是谷物,无法充 分生产消费品(这与西欧封建制的庄园经 济不一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 区域间的货物流通障碍,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但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仍存有依 附性,其发展呈波浪形,对应于农耕经济 的繁荣与否。
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见课本P33。原因之一在于 封建统治阶段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当农耕经 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 之繁荣;反之,则受到严重破坏。但就总的趋势 而言,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向上的趋向。商 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始终存有依附性,但随着生产 力的整体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商品经济仍 呈整体上升趋势。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 了一定发展,但私人的海洋商业受到了政府的限 制和歧视,因此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
问题:商品经济与赐贡贸 易有何区别,利弊如何?
第二节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从根本上讲,这种状态是由中 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 的,同时这种状态制约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中国历史的早熟未能促其成熟 发展,相反却凝重了传统农耕 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梦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农场视察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对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经典描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采用手工工具;分散性。 小农经济体制下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育水平。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1.土地国有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 《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 2.土地买卖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时期的“田里不鬻” 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民的买卖” 3.打破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形态过渡 《汉书.食货志上》“男子力耕”,“女子纺织”,“一夫不 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阶级 《汉书.食货志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经历着一个循次演进的过程
自然经济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二牛抬杠,儿孙满堂 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耕作画像石(左) 宋代织耕图(右)
所谓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 ,是与以 交换为目的 、 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 。 具体地 说 , 自然经济下的生产者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和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 , 为了氏族、庄园、家庭等经济单位的物质需求。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基础。
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追述先古“有道帝君”的作风,便是孜孜以农业为怀的君子,《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
周道之肖,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唆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列国竞雄,政治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竞为列国所仿效;著名的商鞅改革,其“耕战”政策使秦国的大军在关东所向披靡。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_第二讲_经济基础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清朝的旗袍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的分布及特征
•
•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 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 遗存。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 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 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 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 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分布图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蛋壳黑陶文化
•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 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 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 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 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 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 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专题五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

三族有三种说法:父子孙三族说,父母、 三族有三种说法:父子孙三族说,父母、 兄弟、妻子三族说,父族、母族、 兄弟、妻子三族说,父族、母族、妻族三 族说。 族说。 九族之内都是有服的,即供奉一个祖先共 九族之内都是有服的, 有一座祠堂的大家族。 有一座祠堂的大家族。 所谓五服, 所谓五服,指古代丧礼居丧期间五个等级 的丧服
无服的叫做党——父党 母党、妻党, 无服的叫做党——父党、母党、妻党,都 父党、 指九族之外的宗亲和亲戚 乡党, 乡党,指乡里乡亲 昭穆,表示同宗男子的辈分关系,它体现 昭穆,表示同宗男子的辈分关系, 在宗庙、 在宗庙、墓冢和祭祀上 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按辈分先 后分为昭穆两代
大王(古公覃父)——大伯、虞仲、王季, 大伯、 大王(古公覃父)——大伯 虞仲、王季, 这是昭辈。 这是昭辈。 王季——文王 虢仲、虢叔,这是穆辈。 文王、 王季——文王、虢仲、虢叔,这是穆辈。 文王之子武王为昭辈, 文王之子武王为昭辈,武王之子成王为穆 辈。 昭穆制度体现在宗庙墓冢的祭祀上, 昭穆制度体现在宗庙墓冢的祭祀上,始祖 居中,昭位在左,穆位在右。 居中,昭位在左,穆位在右。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左传.僖公五年》 《左传.僖公五年》
父之兄为伯父(世父),父之弟为叔父,统称伯 父之兄为伯父(世父),父之弟为叔父, ),父之弟为叔父 伯父叔父之妻称为伯母(世母)叔母( 叔。伯父叔父之妻称为伯母(世母)叔母(婶)。 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从父晜弟,俗称堂兄弟, 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从父晜弟,俗称堂兄弟, 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称为姑。 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称为姑。 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 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 ), 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其子称为 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 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伯叔, 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伯叔, 堂伯叔之子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 )、从祖晜 堂伯叔之子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从祖晜 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
(一)诸子并存,百家争鸣 (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三)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吸收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 的凝重性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 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 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 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 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 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 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 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 稳定的基本格局。
忆昔开元金盛日, 小邑又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在农业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为 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 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 目的成就。 (三)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 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 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 (二)商品经济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 (三)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追述先古“有道帝君”的作风,便是孜孜以农业为怀的君子,《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
周道之肖,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唆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列国竞雄,政治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竞为列国所仿效;著名的商鞅改革,其“耕战”政策使秦国的大军在关东所向披靡。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更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域的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的边患日趋严重,战火的蹂躏,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战乱的压迫下,中原优秀的农耕男女大批向南迁徙,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沿海各地。
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而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要供应地,“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
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面对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曼扰,中原历代王朝无不竭尽全力加以抵御。
然而安居乐业的农耕民族终究无法与“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晁错传》)的游牧人在军事上作长期的追逐争锋,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等远征漠北的短暂行为,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处于守势的中原农耕人,他们世代相沿用以抵御游牧人的最基本策略是“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桓宽:《盐铁论·本议》)。
历尽艰辛前赴后继而修筑起来的万里长城,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防御心态。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唐时期开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中原农耕文明博取游牧文明的精妙结晶。
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农耕区,固然给农耕区人们带来许多痛苦,但因而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
汉族的“百家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羌、胡等游牧民族姓氏直接转化而来的,即使是赵、钱、孙、李、陈等较为古老的汉族姓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少数民族的血统,“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血统融合史的整体趋势。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特别是当以征服者身份进入农耕区的游牧人,在先进优裕的农耕文化氛围中,往往“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①,而出现农耕化的趋向。
这一趋向的结果,不但进一步充实了农耕文明的内在涵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华夏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他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这与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欧洲文明史截然不同。
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藕断丝连,含混不清。
因此,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为乡族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再如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亦长期并存于农耕经济之中,直至明代,江南“富家大族役使小民,动至千百,至今佃户苍头有至千百者”②。
贵族分封制度,虽然从秦汉以后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历代不绝,如明代的藩王勋戚经济就成为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横的方面来考察,华夏民族“早出暮人、耕稼树艺”的农耕经济,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农耕经济是自然经济体系,这是借用了西欧中世纪庄园制自然经济体系的用语,实际上,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差异甚多,二者不可画等号。
西欧中世纪自然经济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依附农奴等,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并不很突出。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并且不时相互变换。
中国的个体家庭经济,很早就与市场有着一定的联系,早在战国时,孟子就指出农家“以粟易械器……纷纷然与百工交易……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是“天下之通义”(《孟子·滕文公上)》):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下述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清之际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棉花、桑蚕的生产,是农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顾炎武:《肇域志,江南九》)。
以食租为特征的中国地主,在广置田产的同时,也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嘉靖江阴县志·市集》)。
中国农耕经济就是这样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能力,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维系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流不息。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在中国内地广阔农耕区的东南面,有浩瀚的大海。
海洋事业的开拓,是促进欧洲文明特别是近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有力杠杆。
然而,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的理念之中,他们把“皇天眷命,奄有四海”,“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尚书·大禹谟》)作为治道的高妙境界。
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当建立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
唐宋时期,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渐次加强,东南沿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韩愈:《昌黎先生全集·送郑尚书序》)。
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成了闻名世界的贸易港口,出现了“市井十洲人”(《诏诗别裁·送泉州李使君之任》)的繁荣景象。
但这时的海外贸易,一方面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夸示海外,“远抚蕃夷”,而且在不少场合是“赐品”多于“贡品”,不计经济得失。
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与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较少发生联系。
这种朝贡式的贸易直至明代前期犹然。
明成祖以“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为己任,当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时,明成祖的答复是“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明史·食货志》)。
互市在政治上的意义仍然超过经济的意义。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的进步,海洋商业收入已在福州、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白银货币的输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明末福建郑成功家族的海上势力,操中国、日本、东南亚之间海洋贸易的牛耳,收复台湾,顶住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的东进,中国的海洋事业一度出现勃勃生机。
但是,政府对于私人海商集团的扼杀以及对海外贸易的严格控制,限制了清代海洋商业的顺利发展,而明清以来移居海外的商民,也被政府视为“自弃王化”的刁民,备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