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

2.解释词语。

二、导入1导语 2作者简介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尊重和传承不同的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端午的鸭蛋》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文解析(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课后的写作练习,以detl 描写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或习俗。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化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意义。

六、课堂活动(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剧。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七、作品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短剧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师和同学们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欣赏并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端午的鸭蛋》(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端午的鸭蛋》(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本文的语言。

3.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品味端午的鸭蛋,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美食,品味文章的语言让我们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和魅力,让我们一同品味吧!课堂实录一、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品析本文的语言】语言赏析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交流点拨】1.“平淡而有味”:①“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①“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此时,我敏感的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今年是第一次将端午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生活中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学生刚刚学习了《端午的鸭蛋》,正是对这一节日最感兴趣的时候,何不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了解民俗、感受文化呢?为此我先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让人怀念的物品没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发现美、诗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合作探究,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在这时,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交流,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重视探究性阅读批注方法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内隐的涵义,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同时将自己融入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始终保持零距离状态,平等的对话换来的却是不等同的尊重。我想,“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将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堂内容丰富,使得课堂更高效,更直观,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收获更多。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1.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门楣、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棕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很多,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铜山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课题17端午的鸭蛋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62、63课时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奇特追求。

【力量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尝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1、培育同学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发觉诗意。

2、激起同学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宠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骄傲感。

重点通过品尝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解读文本,品尝经典学法指导讲读课教具预备多媒体学习过程旁注与补充一、情境导入:说风俗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这些宏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宠爱家乡,宠爱生活。

)2、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那么咱铜山地区的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4、那么,我们今日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状况吗?(同学简要介绍汪曾祺)5、那么,汪曾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都有哪些风俗活动?(七种)其中跟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可能与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是什么?6、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7、既然期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8、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高邮鸭蛋:好、奇、名。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四、整体感知五、合作探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七、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1、口语色彩浓厚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八、课文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

2.解释词语。

二、导入1导语 2作者简介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课内扩展:
我手写我心: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18、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汪曾祺 《咸菜茨菇汤》
由学生熟悉的习俗谈起让学生有话可说
让语文学习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捕捉语文。
了解作者,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11、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学法指导
讲读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习过程
旁注与补充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2、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那么咱铜山地区的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4)思想
15、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1)独特的生活
(2)丰富的思想
(3)特色的语言
(4)精当的结构
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
16、教师小结:
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 罩一层异样的光 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3)这有什么好看呢?
(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1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12、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 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6、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7、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8、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14、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 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让学生总结汪曾祺作品的风格,教师提示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选材
(2)结构
(3)语言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 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培养学生从细节处解读文本
带着问题8、9深入读文,圈点勾画出鸭蛋的特点,以及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行文结构
理清文章的结构
板书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反复读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的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语言还是很有特点的,让学生了解即可。
随堂练习:
教学追记(体现得、失、改):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 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高邮鸭蛋:好、奇、名。)
9、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什么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10、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可能有学生说这是流水帐)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 ,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备课组长签字
端午的鸭蛋
课题
17端午的鸭蛋
课型
教授课
授课时间
使用者
主备
课时序数
总第62、63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4、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
5、那么,汪曾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都有哪些风俗活动?(七种)其中跟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可能与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是什么?
11、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 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2、文章结构分析:
端午的风俗(铺垫 背景)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11、(1)为什么会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后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失去改变生活的渴望,他们成功了吗?
(1)系百索子。
(2)贴五毒。
(3)贴符。
(4)喝雄黄酒。
(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