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合集下载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I l —
维普资讯
气象
第 2 8卷
第 5期
图 1 19 9 2年 南 海夏 季 风指 数候 平 均 时间 变 化
的 差 异 。在 季 风 活 跃 期 , 半 球 副 热 带 西 风 北 急 流 最 强 中 心 在 我 国 新 疆 附 近 ( 0N、 5E) 4。 9。 上 空 , 在 季 风 中 断 期 , 强 中心 在 成 海 附 近 而 最 ( 5N、5E) 空 。 度 均 为 3 m ・ 。从 赤 4 。 5。 上 强 6 s 道东 风来看 , 东半 球 , 风 活跃 期 , 风 急 在 季 东 流 最强 中心在 印度 洋 , 强度 为 2 m・~ , 国 4 s 我 南 海 南 部 有 一 次 大 中 心 , 小 为 2 m・ 。 大 0 S 在 季 风 中 断期 , 风 急 流 明显 减 弱 , 南 海 的 东 在 次 大 中 心 已 不 明 显 。 东 半 球 的 这 种 东 、 风 西 急 流 强 度 的 变 化 表 明 ,0 h a青 藏 高 压 在 季 20 P 风 活 跃 时 比 季 风 中 断 时 要 强 。 从 西 半 球 来 看 , 个 时 期 的 大 气 环 流 也 有 明 显 差 异 如 藕 图 2所 示 , 季 风 活 跃 期 , 国 东 北 部 ( 2 在 美 4。 N、0~ 10w ) 近 上 空 的 西 风 急 流 强 度 为 6 0。 附 2 m ・~ . 在 季 风 中 断 期 却 为 2 m ・~ , 0 s 而 4 S 即 在 季 风 活 跃 期 西 半 球 西 风 急 流 强度 比季 风 中 断 期 为 弱 。 同 样 , 季 风 活 跃 期 , 半 球 的 赤 在 西 道 东 风 急 流 比 季 风 中 断 期 亦 为 弱 , 明 说 20 P 0 h a墨 西 哥 高 压 在 季 风 活 跃 时 其 强 度 比 季 风 中断时要 弱 。这一 特征从 高度场 也 可看 出 ( 略 ) 因 此 , 南海 夏 季 风 的 活 动 中 , 图 。 在 2 0 P 东半球 与西半 球赤 道 东风 急流 强 度 、 0h a 青藏 高压 与 墨西 哥 高 压 等存 在 反位 相 关 系 , 即在 季风 活跃 期 , 东半 球 赤 道东 风 急 流 强度 较强 , 而在 季 风中断期强 度较 弱 , 西半 球 赤道 东 风 则 相 反 , 季 风 活跃 期 强 度 较 弱 , 在 中 在 而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及其与汛期降水关系,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对流)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南海季风爆发主要的流场特征是整个南海地区(至少在5~15 o N区域) 由偏东风转为偏西南风,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从南海撤出,孟加拉湾北部的印缅槽生成,同时东亚大槽(120~130°E)减弱,并有强对流活动从5 o N附近快速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

200hPa上南海及以西区域在5月第5侯以前盛行西风,而之后盛行偏东风,陆地上的西风带减弱并北撤,低纬东风加强且范围扩大。

而且季风爆发前后全球的位势高度场也发生了大的调整。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季风强度;环流/对流场;水汽通量;特征分析1资料来源①NCEP的再分析风场、高度场和表面通量资料(平均基准是1971~2000年,网格点距为2.5°*2.5°);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平均基准是1974~2003年,网格点距为2.5°*2.5°)和月平均海表温度的数据;③国家气候中心的季风爆发监测数据以及逐月平均 500hPa 西太副高各类指数数据;④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2400个站的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和降水观测数据;。

2南海夏季风强度特征分析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分析2.1夏季风强度较往年对比分析及其强度影响因素分析2.1.1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往年对比以及诸侯演变规律本文中用低层(850 hPa)取(10~20°N,110~120°E)内南海夏季风爆发到结束期间纬向风(考虑西风)强度累积值的标准化距平值作为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当指数大于0时表示影响我国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反之则偏弱。

经计算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为-0.353,强度略偏弱。

自5月第5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强度呈波动性变化,5月6候,6月4候-7月1候,7月4候-8月1候,8月5候,9月5候,10月6侯强度偏弱,其他时段强度较长年同期偏强;其中8月1侯和 10月5侯的强度仅及常年同时段的一半左右,而6月2 、3侯,7月2侯,8月3、4侯,9月1、3侯的强度是常年同时段的2倍左右。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
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演变机制受到了季节变化的影响。

这是由于春季,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最强,由西南向东北分布,从海面上吹向北部沿海地区。

春季,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吹向北部沿海地区的风速也会减慢。

其次,演变机制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海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夏季风经向环流的演变。

南海地区有着较深的海洋深度,海面温度变化较小,这使得南海的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此外,演变机制还受到了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的,尤其是高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可以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方向和分布,进而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演变机制。

最后,演变机制还受到了海洋环流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是受到海洋环流影响的,海洋环流可以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影响演变机制。

总之,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季节变化、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预测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支撑南海海洋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强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

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起这些地区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第58卷第5期2000年10月气 象 学 报A CTA M ET EOR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l .58,N o.5O ct .,2000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Ξ毛江玉ΞΞ 谢安 宋焱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叶 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文中利用15a (1982~1996)的NOAA 射出长波辐射(OL R )、N CEP N CA R 的风场和海表温度(SST )再分析网格点资料研究了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首先发现爆发时南海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高于29℃。

季风爆发的时间与南海南部SST 年循环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

冬春季海表增暖是环流场突变的基础。

SST 超前于低层西风和对流的增强而升高,从而造成季节性的大气条件不稳定增大。

通过暖池移动过程,考察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SST 场、风场和OL R 场的演变特征。

季风环流的变化是对海表增温强迫的响应。

最大暖水轴在10°N 出现有利于ITCZ 在南海建立。

南海2西太平洋增温时,具有很强的纬向不均匀性,而印度洋则比较均匀。

南海深对流的爆发与SST 纬向梯度有关。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与SST 异常有关系。

季风爆发偏晚年和偏早年冬春季SST正、负距平区的符号相反。

偏晚年的SSTA 分布呈E l N ino 型,偏早年的SSTA 分布如同L aN ina 型。

不同类型的SST 异常对季风环流的影响不同。

在E l N ino 型强迫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南、偏西,东风在南海维持的时间较长,赤道西风出现的时间晚,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故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爆发偏早。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夏季风爆发,纬向梯度。

1 引 言季风气候学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爆发最早。

陈隆勋、罗绍华等[1]指出,南海地区的夏季风降水开始于5月中旬。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南海夏季风是指夏季南海地区的季风风系,是一种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的大气环流现象。

南海夏季风的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南海夏季风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南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环境,其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南海夏季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海地区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其次,南海夏季风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南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生物区域,其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

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南海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对于保护南海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南海夏季风的研究还可以为南海地区的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南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些天气的发生和演变都会受到南海夏季风的影响。

了解南海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可以为南海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通讯作者:江志红 ,女 ,江苏省人,教授 ,博士 ,研究领域 :气候学 。E m izj n@n i. uc - alhi g use . : a td n






变来讨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 E期 , t 认为当 80 P 5 a h 假相 当位温大于等于 36 且 2 0 P 纬向风为 3 K, 0 a h 零的开始 日为南海季风建立 日。冯瑞权等fJ 1 0 用类

要 :利用 N E C P再分析资料 ,驱动基于拉格朗 日 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 ( YSLT 4 ), H P Iv . 9 模拟追踪南
海区域 8 0h a4 6月逐 日的气流后 向轨迹 ,根据模拟 出的南海 监测区低 层气流来源 ,定义 14 - 2 0 5 P — 9 8 0 9年南 海夏 季风 的爆 发 日期 ,通过分析 6 2年南海 夏季风爆发 日期 的时 间序列 ,得 出南海季风爆发早年 占 1%,正 常 3 年 占 7 %,爆发 晚年 占 1 %。将拉格 朗 日方法 与两种利 用风场并结合温湿指标 的方法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 时间 3 4 对 比发现 ,一些年份在南海季风爆发 之前 ,南 海监 测区低空形成 的西南气流来源于 副热带 ,从而可 以排除副热

文章编号: 10 .9 52 1)30 5 .8 0 44 6 (0 o —3 70 1
基 于拉格 朗 日方法 的气流 轨迹模 式在 判定 南海夏季风爆发 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梁卓然 1 ,江 志红 ,刘征宇 一 , 2 ,顾婷婷 4
( .气 象灾 害省 部共 建 教育 部重 点实 验 室/ 京 信息 工程 大 学 ,江 苏 南京 20 4 ;2 1 南 10 4 .上海 市气 候 中心 ,上 海 2 03 0 00 3 C ne r i t eerh . et f maiR sa ,Un esyo Wi os - dsn ro Cl c c i rt f s ni Ma i ,美 国 ;4 浙 江 省气 象服 务 中心 ,浙 江 杭 州 3 0 1 v i c n o . 10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大 气 科 学Ch inese Jou rnal of A tmo spheric Sciences V o l 124,N o 11Jan 1 20001998-10-09收到,1998-12-18收到修改稿3国家攀登计划“南海季风试验研究”和中国科学院KZ 951-B 1-408项目共同资助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李崇银 屈 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主要基于美国N CEP 和N CA R 的再分析资料(1980~1996年),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对流层低层风场、对流层高层位势高度场以及大气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有极显著的变化。

南亚和东南亚850hPa 上涡旋对的发展和活动以及500hPa 副高从南海地区的东撤对南海季风爆发起着重要作用。

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孟加拉湾到南中国海一带整层湿度和500hPa 垂直上升运动都出现了极明显的增加。

对流层高层和对流层低层环流演变的特征也清楚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既是全球环流冬夏演变的一个部分,又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本文还指出南海夏季风在北部比中部和南部早建立的结论依据不足,进而补充给出了亚洲季风爆发日期示意图。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建立);大气环流;演变1 引言在未来15年实施的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CL I VA R )”计划中,季风问题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

这不仅因为季风的活动和异常直接影响许多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季风活动的异常还对其他天气气候的重要异常事件,例如对E l N in ζo 事件等有一定的影响[2,3]。

研究季风既有重要科学意义,又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亚洲季风是全世界最典型又最重要的季风系统,尽管已有一系列的研究,然而有关亚洲夏季风建立(爆发)的问题尚未完全搞清楚。

80年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明确指出,亚洲夏季风由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立性的南亚(印度)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所组成;而亚洲夏季风最早在南海地区爆发,然后分别逐渐向西北和北方扩展,最终建立起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季风[4~6]。

90年代以来,人们对南海夏季风活动更加注意,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虽然目前有关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分析结果尚有一些不一致[7~9],但已经揭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南海季风的爆发不是孤立现象,它是大气环流演变在南海这一特定地区的一种表现。

因此,要搞清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特征。

本文将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机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在第2节将介绍分析所用的各种资料,第3节将根据南海夏季风指数分析及TBB 资料分析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第4~6节将以每年夏季风爆发日期为基础,对多年合成资料分析850hPa 流场、200和500hPa 位势高度场以及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在夏季风爆发前到爆发后的演变特征,第7节将给出本文的基本分析结果。

2 资料说明本文分析研究所用的资料主要是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 CEP )和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 CA R )共同完成的再分析资料(1989~1996年),其每日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15°×215°,垂直方向为17个等压面层,要素包括风、位势高度、温度、湿度等。

这些资料是基于常规观测和非常规的卫星观测等所获得的资料,由N CEP 的全球谱模式(T 26 C 28)通过四维资料同化而得到的。

本文的分析中也涉及到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 MW F )的分析资料和日本所获得的云顶温度资料(TBB )。

它们被用来分析计算南海夏季风指数及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因为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用EC MW F 资料计算季风指数,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只用N CEP N CA R 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几个例子与EC MW F 资料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较为一致,从而未用再分析资料重新计算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3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根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重要特征——经向风分量与纬向风分量,以及南海和附近地图1 1984年(a )和1987年(b )南海季风指数I d 的时间演变区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最基本形势,我们提出了用对流层上层和对流层低层散度差构成的指数(I d )能更好地描写南海夏季风的活动[10]。

而根据I d 的时间演变,也可以指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日期。

作为例子,图1分别给出了1984年和1987年南海夏季风指数的时间演变,很明显,1984年4月29日和1987年6月9日其指数I d 都由长期的正值变成了负值,其后出现明显振荡(表示出夏季风的活跃和中断特征)。

加之该地区TBB 的演变也在上述时期有明显的突然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夏季风在1984年和1987年分别于4月29日和6月9日建立。

利用卫星测得的云顶黑体温度2大 气 科 学24卷 (TBB )可以较好地描写热带地区对流的活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季风的活动,包括夏季风的爆发[11,12]。

以1987年南海(105~120°E )地区平均TBB 值的纬度-时间剖面为例(图2),可以看到在1987年的6月8日之前,5~20°N 范围一直是TBB 的高值区,而其后再也见不到这种系统性持续TBB 高值区。

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地区在6月8日之前对流很弱,降水很少,而其后有明显的积云对流活动;也可以认为1987年夏季风爆发于6月8日左右。

图2 1987年3~8月南海地区(105~120°E )平均的TBB 值的时间-纬度剖面图中阴影区为TBB <270°K ,表示有较强对流活动 利用指数I d 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与用TBB 资料所确定的夏季风爆发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相同或前后差一天)。

据此我们确定了1980~1991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具体日期(如表1所示),它表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日期有明显的年际差异,最早可开始于4月末,最晚可开始于6月初,平均在5月16日左右。

表1 1980~1991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年198019811982198319841985建立日期5月15日5月13日5月20日6月3日4月29日4月28日年198619871988198919901991建立日期5月10日6月8日5月21日5月15日5月7日5月28日 根据上述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用N CEP 的再分析资料做12年夏季风爆发日及其前后时间的合成,再对合成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

4 850hPa 流场演变图3表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和爆发后5天平均的850hPa 流场,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夏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为反气旋环流(副高脊)控制,850hPa 主要盛行东南风或南风。

这时在华南沿海已有西南风出现,但这支西南气流来自孟加拉湾,是印巴地区的强西北气流转向而成的,不能以此认为南海夏季风已先在那里爆发。

但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始了夏季风,它由过赤道索马里气流向东扩展而成。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31期李崇银等: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图3 南海夏季风建立前(a )和建立后(b )的5天平均850hPa 合成风场副高脊已退出南海,南海盛行西南风,而且主要有三支气流,即跨赤道索马里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 地区跨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高西侧边缘的偏南风。

在合成的850hPa 流场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对流层低层环流形势的变化特征。

图4分别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两天、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所对应的850hPa 流场图。

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最大环流变化在南海地区,其次是印度洋赤道附近地区。

即使是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一二天,在南海广大地区仍主要是南风和东南风气流,南海中部和北部仍为弱的副热带反气旋(高压脊)控制。

就在夏季风爆发的当日,副高脊明显东撤到了菲律宾以东,南海地区基本上为西南和偏南气流控制。

同时,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印度洋赤道附近地区的西风气流相对较弱,它难以到达中国华南地区,而到达华南地区并形成西南气流的主要是来自印度半岛的西北气流,它在孟加拉湾地区转向而越过中印半岛。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当天及其后,印度洋赤道地区西风气流明显加强,并且可以向东伸展直到南海北部地区。

4大 气 科 学24卷 图4 合成的850hPa 风场(a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两天;(b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天;为了进一步揭示850hPa 流场演变的特征,我们以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第15天到第11天的平均流场为基础(参照),分析其后(包括爆发前和爆发后)各天流场与其的偏差,图5就分别给出了爆发前第6天、第4天、第2天、爆发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流场与参照流场的偏差流场。

这些偏差流场实际上可以反映850hPa 流场的演变特征。

首先,偏差流场在逐渐加强,例如在爆发前第6天,超过4m s 的风并不多,主要在赤道印度洋东部地区;但后来,尤其是夏季风爆发后,不少地区的风速都超过4m s 。

第二点也是最有意思的一个演变特征,是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各有一个异常涡旋对的活动。

爆发前第6天,85°E 和130°E 附近各有一个涡旋对存在,其后,东边的涡旋对缓慢向西移动,爆发后第5天它已位于115°E 附近,而西边的涡旋对主要表现为向西扩展,尤其是南面的涡旋,在爆发后第5天,西边涡旋对的南面涡旋中心的主体已位于65°E 附近。

随着由冬至夏的变化,“气象赤道”也有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对于5~6月份可以大致认为气象赤道位于5°N 附近。

这样,对于图5所示的850hPa 异常流场的演变,可51期李崇银等: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图4(续) 合成的850hPa 风场(c )南海夏季风爆发当天;(d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一天能反映了一种赤道Ro ssby 波的活动。

也可以认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可能与赤道Ro ssby 波的活动有关,虽然这尚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动力学机制的分析。

5 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演变同850hPa 流场变化相类似,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对流层中层(500hPa )和高层(200hPa )的位势高度场也有明显的改变,只是这种变化没有850hPa 那么显著,因为季风的活动主体在对流层低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