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若夫在“大清洗”时期之所为及其后果
苏联“大清洗”内幕揭秘(下)

苏联“大清洗”内幕揭秘(下)
朱赫
【期刊名称】《档案与社会》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大清洗”腥风血雨为了推进新的镇压浪潮,1936年9月25日,即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决一个月后,斯大林下令以叶若夫取代雅戈达,充任内务人民委员。
他和日丹诺夫联名给莫洛托夫等政治局成员的电报中声称,这是绝对必须和紧急需要的,因为雅戈达缺乏揭露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联盟的能力,使这一工作耽误了4年。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朱赫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2
【相关文献】
1.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与苏联大清洗运动 [J], 张万杰
2.苏联生物武器内幕揭秘 [J], 方宪生
3.苏联“大清洗”内幕揭秘(上) [J], 朱赫
4.苏联“大清洗”内幕揭秘(中) [J], 朱赫
5.苏联“大清洗”的缘由与后果──苏联解体远因探析之二 [J], 曾枝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基本状况1.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是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生的。
2.1934年基洛夫遇刺事件(导火线)3.“叛国案件”的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主要是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审判以及对“托洛斯基反苏平行总部”的镇压)4.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二.大清洗运动尾声及评价1.尾声: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的状态,斯大林才不得不控制和收缩镇压行动。
2.评价:绝不是一个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以前对于大清洗运动还有些许积极的声音,如认为它加强了苏维埃内部的团结,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然而随着大量苏联档案的解密,这多是表面现象甚或是意识形态化的说辞,所以这里的评价可以改为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参考书目(一)书籍:1.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3.(俄) 德·谢·利哈乔夫著:《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俄)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5.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 20086.瓦列里·博尔金著:《震憾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昆仑出版社,19987.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8.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9.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10.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12.陆南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二)论文:1.吴恩远:《从档案材料看苏联30年代大清洗数字的夸大》,《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2.马龙闪:《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历史的辩证的演化》,《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2期3.吴恩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9年第1期4.郑异凡:《论斯大林镇压问题研究中的某些方法和手段》,《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5.马龙闪:《试析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东亚中欧研究》,1999年第3期6.吴恩远:《苏联“大清洗”问题争辩的症结和意义》,《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7.吴恩远:《苏联30年代“大清洗”人数考》,《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8.马龙闪:《苏联战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9.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10.徐海燕:《中外学者论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三期11.丁笃本:《重评苏联三十年代的肃反运动》,《世界历史》,1988年第1期.。
79年前的今天——苏联“酷吏”叶若夫被处决

79年前的今天——苏联“酷吏”叶若夫被处决
1940年2月4日,苏联前国家安全总政委(1937年1月28日授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Ежов,1895年俄历4月19日—1940年2月4日)被处决。
他曾是苏联党政领导人、苏共中央内部监督委员会主席、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苏联水路运输委员会人民委员(1938年4月8日—1939年4月9日在任)。
他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从1936年到1937年在大清洗运动中,叶若夫领导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了150万人,并处决了其中的半数,可谓是劣迹斑斑,血债
累累。
这张照片后来经处理,将叶若夫的身影给抹掉了。
内务人民委员部一干军官的合影。
前排右一是叶若夫
在沙俄军队中服役的叶若夫,照片摄于1916年的维捷布斯克。
(这张照片现藏于俄罗斯国家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
叶若夫和莫洛托夫
前排左二是叶若夫,他的左手边是赫鲁晓夫。
叶若夫和贝利亚
五一节在红场举行的盛大活动,花车上的巨幅叶若夫像(佩戴的国家安全总政委军衔)
后排右一的小个子便是叶若夫,走在他前面的是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斯大林。
佩戴国家安全总政委衔的叶若夫。
_大清洗_的文化透析

学习时报/2006年/2月/27日/第009版中外历史“大清洗”的文化透析闻一在普遍告密现象遍及全国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状态极端错位。
文化教养、道德规范和教育程度不再是一种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
帷幄策划、暗中编排、秘密勾结、由上而下的严密监视成了生活中的一根准绳,抓住这根准绳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生活成了许多人生命的维系所在。
在这种严密监视下,求生意识和活的本能控制了人的一切行为。
于是,怀疑、告密就发展到了极其荒唐的地步,那种在字纸篓里寻找“反革命标语”,在厕所里搜罗“反领袖罪证”的闹剧、丑剧就层出不穷。
1937年8月,有人告密,一家制造厂生产的榨油机叶片“酷似法西斯的‘’字标记”。
这事惊动了中央监察委员会,派出的重工业组经查明此事“属实”,移交内务人民委员部。
“移交内务人民委员部”,这是当时最可怕的决定,这就意味着该案件的所有人员将面临最终裁决,不得上诉。
仅仅一个莫须有的“酷似”,就使难以计数的人被卷入内务部的审讯、裁决和镇压之中!而在苏联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告密者和审讯者又人为罗织了多少个“酷似”呢?像酷似法西斯‘’字叶片这样在荒诞告密基础上形成的案件又有多少呢?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周而复始运转的镇压机制就是历史无法躲开的命运了。
1937―1938年的这种镇压运转机制就是:普遍告密——大规模搜查和逮捕——内务部人员罗织罪名——刑讯——殃及亲人的镇压(其中包括极刑、监禁、劳改营、放逐)——欢呼镇压“人民之敌”的胜利——更大规模的告密——更大规模的镇压。
1937年7月30日,叶若夫草拟了一份镇压前富农分子和反苏维埃分子的命令,他俨然以一种庞然大物的神态写道:“我命令,从1937年8月5日起,在所有共和国、边疆区和州,开展镇压前富农分子、积极的反苏维埃分子及刑事犯罪分子的战役”。
在这份命令里,叶若夫的所谓镇压就是将已经判过刑的、刑满释放的、关在监狱中没有判过刑的、集中营里的劳改犯重新处理,人员涉及自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的所有敌人:各种各样的前富农分子、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在内的反对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人、前白匪军人、宪兵、官吏、讨伐队员、土匪、土匪帮凶、偷渡国境者、归国侨民、宗教积极分子、神职人员以及进行犯罪活动和与犯罪团伙有联系的刑事犯罪分子。
德国反间计和苏联大清洗

德国反间计和苏联大清洗作者:方慧颖来源:《百姓生活》2018年第01期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在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以前,就开始了对苏联的间谍活动。
德国最大的一个阴谋是实行了反间计,加速了斯大林的党内清洗。
反间计让苏联将军们,纷纷在自己人的枪口倒下。
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图哈切夫斯基事件”,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无法定论。
历史已成迷雾,有一点确定的是,在德国对苏联的这次间谍活动中,最终结果是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8人全都因犯“间谍和叛国”罪被处决。
紧接着,斯大林开始了对苏联红军的大清洗。
从1937年至1938年,共有3.5万名军官成了牺牲品,差不多占全军军官的半数。
苏联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集团军司令级干部中的13名,85名军长级干部中的57名,196名师长级干部中的110名,406名旅长级干部中的220名,所有11名国防部人民委员,以及最高军事委员会80名委员中的75名都被清洗了。
上校以下的军官有3万名被清洗。
不久,军事法庭5名成员中的两名元帅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也被处决了。
苏联红军丧失了全部的军区司令、90%的军区副司令和参谋长、80%的师级指挥员。
三分之一的团长被指责,中下级军官损失惨重,技术人员也未能幸免,仅空军就有5616名飞行员被清洗。
苏联军队的基础遭到巨大的摧残。
德国对苏联开战时,苏联节节败退无法抵御,这也是其内部重要原因。
造成这场苏联大地上血雨腥风的背后主谋,是德国的海德里希和他的上司希姆莱。
可以说,斯大林对图哈切夫斯基功高震主的恐惧,犹如装满了子弹的手枪,而海德里希和希姆莱帮他扣下了扳机。
这是后来不共戴天的敌人,在二战前一次无言的默契而达成的合作。
1936年年底,俄国在巴黎的流亡将军斯科布林,向海德里希保安处提供一个情报。
内容是苏联出现了一个试图用暴力来推翻斯大林的集团,为首的是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这个斯科布林,有人质疑他是个双面间谍。
但无论他是否是间谍,这份情报到了海德里希的手里,犹如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他立马形成自己的阴谋计划,并对其美妙前景感到陶醉。
《苏联大清洗70年祭》摘评解读

《苏联大清洗70年祭》摘评国家自戕:1937-1938年,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自戕”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
后世称“大清洗”。
200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原为步兵训练基地)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于斯大林大清洗的遇难者。
整整70年了!普京曾负责的“联邦安全局”,其前身便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克格勃”(KGB),它正是大清洗的最重要执行者。
历史谜案:基洛夫,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
他党内资格不老,却拥有极高声望。
1934年12月1日,夜间,一名叫尼古拉耶夫的青年工人在“斯莫尔尼宫”内近距离枪杀了基洛夫。
尼古拉耶夫被捕后供称,刺杀动机是基洛夫介入了他的感情纠葛。
基洛夫之死,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斯大林自己的阴谋,因为基洛夫迅速上升的声望威胁到了斯大林。
基洛夫原来是斯大林一手提拔的亲密盟友;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是斯大林在1926年战胜党内对手季诺维也夫之后,在对手势力范围内“掺沙子,甩石头”的安排。
基洛夫并非手软之辈,他清洗季诺维也夫、消灭富农,一点不含糊。
他用25万劳改犯完成“白海-波罗的海远河”工程,当时被称为“白骨与鲜血”的运河。
斯大林亲自为办理基洛夫案的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指示方向:“政治谋杀”。
雅戈达在极短时间内,将数千人流放、判处徒刑,枪决了一些人。
斯大林的敌人、已经倒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成为被告,判处有期徒刑。
但是,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
于是,全新的人马重审基洛夫案,不久有了令斯大林满意的结果:1936年8月19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案”在莫斯科开庭。
掌声太久:1934年1月,苏共举行十七大,基洛夫给斯大林捧上许多响亮的头衔:伟大的“掌舵人”、伟大的“战略家”,“斯大林的结论就是党的法律。
”但是,斯大林没有糊涂,他敏感地意识到,长久的掌声,潜伏着正在发生的阴谋。
浅谈叶若夫在“大清洗”时期之所为及其后果

浅谈叶若夫在“大清洗”时期之所为及其后果“大清洗”对于苏联来说以一场难以弥合的浩劫,对于当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教训,启示后人加强和完善民主法治的重要性。
标签:“大清洗”;民主法治;时代1940年4月2日,随着莫斯科卢比扬卡的一声枪响,一个死刑犯倒在血泊之中。
在肃反时代,这里执行死刑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这位被执行死刑的人的身份与以往不同——国家安全总委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这个绰号“刺猬”的矮子是苏联“大清洗”时代的象征,是“大清洗”的推手和行刑者,同样也是被他一手推动的疯狂时代吞噬的悲惨人物。
一、叶若夫崛起——肃反肇始1934年基洛夫被刺引发了苏联持续多年的肃反运动,从清理“恐怖分子”开始,苏联将政治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前白卫人员和富农。
结束内战以来,内务人民委员会(前身是契卡和格别乌;下文简称NKVD)的权力遭到了极大的限制,人民委员会取消了格别乌的逮捕与处决权,将它附属于检察机关。
但苏联集体化建设中的骚动,肃反形势的不断扩大,党内斗争的显现,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都促成了苏联对一个极其强力的国家意志执行机构的需要。
这便使苏联开始强化格别乌的权力:1930年苏联赋予格别乌管理全苏边防军和劳改营的权力;同年授予其审查新闻、媒体与电影的权力。
权力的不断扩大,令它在基洛夫案发生之时几近恢复操决生死的权力了。
此时掌握NKVD的是亨利希·亚戈达,他是第一个将基洛夫案扩大为全国肃反的人,他的地位也在1935年成为元帅级的国家安全总委员时达到了顶巅。
同时亚戈达也在攫取权力,并暴露出他的野心。
作家法捷耶夫曾参加亚戈达的某次私宴,宴会上亚戈达痛骂斯大林,表现出“从暴君手里解放苏联”的愿望。
这足以说明亚戈达和NKVD的某些官员并非与斯大林一体同心。
而斯大林因为亚戈达和布哈林派系的密切联系,对这个会成为布哈林枪杆子的人也很不放心。
1936年,亚戈达被解职,他的职务被做副手的叶若夫取而代之。
苏联肃反运动的结果如何

苏联肃反运动的结果如何苏联肃反运动,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或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苏联肃反运动的结果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肃反运动的过程苏联肃反运动的过程是从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刺杀事件为开端的。
当天傍晚基洛夫在列宁格勒的斯美尔尼宫被刺杀。
刺杀基洛夫的凶手尼古拉·耶夫被抓获,但是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反而引起了一场席卷整个苏联的肃反运动。
有了基洛夫刺杀事件作为借口,斯大林称党内有一些极端分子正在对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府进行反扑,有必要进行一次党内清洗工作。
借助这个机会,刺杀当天晚上,苏联中央政府就通过了《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很多苏联高层领导人接受了审查。
接受这次审查的主要苏联领导人有季诺维也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其中季诺维也夫被以刺杀基洛夫的幕后凶手罪名被处决。
在这次审查和清洗工作中,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会长官的叶若夫粉墨登场,他成为了这次肃反运动的另一个主角。
在叶若夫的推动下,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米尔诺夫等16人在审查后被处决。
在审查过程中,根据其中一份所谓的“供词”宣称,苏联境内存在一个名为“托洛茨基平行总部”的反党组织,以刺杀苏联的高层领导人为目的。
因此有牵连出皮达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人。
这次审查涉及到17个人,其中13人被处以死刑。
因为布哈林、李可夫等人和被审查的这些人有某些联系,因此也被认定为同谋,布哈林、李可夫等19人也被处以死刑。
紧接着,反对派的一些主要成员,全部在这次清洗中被逮捕和处死。
最后肃反运动无限扩大,成为了打击异己,迫害政敌的一个主要手段。
叶若夫在此期间,大肆搜寻证据,迫害他人。
1938年12月,苏联肃反运动的过程也接近了尾声。
叶若夫被他的副官拉夫连季.贝利亚告发后处决,苏联中央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下令结束了肃反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叶若夫在“大清洗”时期之所为及其后果作者:赵思航来源:《各界·下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大清洗”对于苏联来说以一场难以弥合的浩劫,对于当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教训,启示后人加强和完善民主法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清洗”;民主法治;时代1940年4月2日,随着莫斯科卢比扬卡的一声枪响,一个死刑犯倒在血泊之中。
在肃反时代,这里执行死刑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这位被执行死刑的人的身份与以往不同——国家安全总委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这个绰号“刺猬”的矮子是苏联“大清洗”时代的象征,是“大清洗”的推手和行刑者,同样也是被他一手推动的疯狂时代吞噬的悲惨人物。
一、叶若夫崛起——肃反肇始1934年基洛夫被刺引发了苏联持续多年的肃反运动,从清理“恐怖分子”开始,苏联将政治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前白卫人员和富农。
结束内战以来,内务人民委员会(前身是契卡和格别乌;下文简称NKVD)的权力遭到了极大的限制,人民委员会取消了格别乌的逮捕与处决权,将它附属于检察机关。
但苏联集体化建设中的骚动,肃反形势的不断扩大,党内斗争的显现,法律制度的不健全,都促成了苏联对一个极其强力的国家意志执行机构的需要。
这便使苏联开始强化格别乌的权力:1930年苏联赋予格别乌管理全苏边防军和劳改营的权力;同年授予其审查新闻、媒体与电影的权力。
权力的不断扩大,令它在基洛夫案发生之时几近恢复操决生死的权力了。
此时掌握NKVD的是亨利希·亚戈达,他是第一个将基洛夫案扩大为全国肃反的人,他的地位也在1935年成为元帅级的国家安全总委员时达到了顶巅。
同时亚戈达也在攫取权力,并暴露出他的野心。
作家法捷耶夫曾参加亚戈达的某次私宴,宴会上亚戈达痛骂斯大林,表现出“从暴君手里解放苏联”的愿望。
这足以说明亚戈达和NKVD的某些官员并非与斯大林一体同心。
而斯大林因为亚戈达和布哈林派系的密切联系,对这个会成为布哈林枪杆子的人也很不放心。
1936年,亚戈达被解职,他的职务被做副手的叶若夫取而代之。
1895年出生的叶若夫出身工人,没受过什么教育,却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铁的手腕。
斯大林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认为他可以取代不可靠的亚戈达。
实现以强硬手段来排除“反对派”捣乱,达到维持国内稳定、实施集体化工业化和准备战争的目的,于是叶若夫于1936年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
但斯大林没想到,他虽然借助叶若夫消除了反对力量,却没有实现他维持稳定的预期,反而导致了更大、更残酷的混乱。
二、叶若夫之年——1937年、大审判与血腥侏儒(一)高光时刻1937年,叶若夫被授予“国家安全总委员”。
布尔什维克的元老,高加索革命的发起人,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曾代表中央政治局说:“向叶若夫同志学习斯大林的工作作风,就像他向斯大林学习一样!”此时中央将仅次于斯大林的赞美之词,献给了这个此前在党内名不见经传的叶若夫,而不是在党内早有声望的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人。
这个“中央政治局的赞美”,足以表明叶若夫这时的地位——全党全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加之他此时掌有NKVD大权,党政大员纷纷站队讨好,民间也展开了“叶若夫崇拜”热潮:随着叶若夫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落在他头上的桂冠和花环就愈加多,如“荣誉肃反工作人员”、“苏联人民最喜爱的人”等。
但实际上,叶若夫并不如赞美诗中那样伟岸正派,这个矮个子,在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将肃反运动推动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二)作秀审判与清洗如图表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在1936年之前的肃反运动中,每年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是1000到2000人上下。
而叶若夫上位后的1937年和1938年,处决人数飙升,达到每年30万人左右。
这样的数据,是内战时也未能企及的。
肃反最开始的时候,镇压对象主要是地主富农与前军官贵族。
但在叶若夫上位的37—38年,惩戒之剑却指向了党政军大员与党员群众。
这一时期,叶若夫主要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三次“莫斯科大审判”和“图哈切夫斯基反苏中心案”。
在这些大案中,他既是法官与执刑者,又是“证人”和“证据来源”,更是这几次大作秀的幕后导演。
他在审判席上装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样子,然而在私下却利用一切心机伪造证据,使用肉刑让受害人屈打成招,从而成为他的板上鱼肉。
(三)登峰造极的恐怖手腕NKVD通过设置“三人小组”来压榨审理案件时间,使得许多案子还未认真审理、查明真相,就大笔一挥判处了嫌疑犯。
在逮捕程序上,NKVD毫不遵守检察院“先下发传票再执行”的正规逮捕程序,无视苏联司法机构的存在而非法逮捕当事人:苏联元帅叶戈罗夫于1939年2月22日被判处死刑,但他的逮捕证明直到2月10日才被补办。
正是叶若夫领导下的“先抓、先杀、后补办”措施,导致了大批无辜者来不及申辩就遭冤狱冤杀。
在众多审理过程中,NKVD成员通过诱骗和威胁的方式使得受审人“招供”并且在诬陷他人的文件上签字,并且有时非法逮捕当事人的亲属人员做要挟。
此外,NKVD罔顾《苏联刑法典》上禁止肉刑的规定,对涉事人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根据亲历者描述:涉及图哈切夫斯基一案的人在审查过程中都被施以肉刑,而亚戈达被审讯时被人剥光衣服殴打。
以上这些都是不符合《苏联刑法典》的明文规定的,但一切正是叶若夫之所为。
布哈林曾说:“统治国家的是内务人民委员会。
”这句话形容叶若夫时代是正确的。
正是这一系列极端血腥残暴的恐怖措施,使得他一路登峰造极,也给他留下了“血腥侏儒”的恶名,更成为他急转而下悲惨死去的推手。
三、叶若夫之死——失势与被处决在“大清洗”最疯狂的两年里,叶若夫几乎无人可阻,甚至身为当时斯大林二把手的莫洛托夫都无可奈何。
他的战友阿罗谢夫曾向他打电话求助“被盯上”该怎么办,莫洛托夫也只无奈地告诉他“安顿好家人”,足见叶若夫权势之大。
這样的恐怖之下连斯大林嫡系都自身难保,何况普通群众?37—38年滥捕滥杀的事情确实很严重,在全党全军全国导致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全国上下互相揪斗,为“肃反”而肃反,闹得人心惶惶。
斯大林主观上是不愿看到这样的,他最多也只想利用叶若夫和NKVD的强力手腕干掉党内和军队中布、季、加等反对派和军队山头,巩固政权的。
但这种几乎让国家停摆的情况是他不想看到的:社会越混乱,死的人越多,越对政权和他本人不利,而且给列强提供了下口机会。
所以必须在局势彻底失控前(一定程度上说,37到38年斯大林已经无法控制NKVD了。
后世解密叶若夫曾制造了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甚至斯大林的黑材料)结束这种状态,而结束这种状态则需要把那个惹下众怒的人当作替罪羊,以谢天下,“那个人”正是叶若夫。
1938年11月17日的No.07142号文件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文件中,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严厉批评了包括不加侦察分辨的大规模逮捕、潦草审讯和草菅人命的问题。
做出削减和分散NKVD的权力、取消“三人小组”等决定。
虽然没有点名批判叶若夫,但它无疑针对的是叶若夫以及其手下官员在肃反中的一切政策。
几天后他被解职,贝利亚取代了他。
叶若夫于1939年4月被捕。
1940年叶若夫在经一系列审讯后被判处死刑,无从得知他在审讯中是否也经历了骗吓与肉刑,也无从得知其他具体的细节。
从克格勃解密的部分档案中可以知道,他招供了一切NKVD列出的罪行,但在终审时候翻了供。
可笑的是,叶若夫大力鼓吹“口供是最重要的证词”的理论,但最后他却自己翻供了。
不管怎样,叶若夫以间谍罪、参与亚戈达集团、谋害斯大林、滥用公职、对妇女不端和贪污受贿的名义被处以死刑,我们不知道这几条罪名的证据充足与否,真伪与否。
但就滥用公职罪来说,他一手扩大肃反,制造冤案,大肆清洗这样的滥用公职行为,也足够他一死了。
四、叶若夫的咒诅——对苏联破坏的教训“大清洗”是每一个苏联人都不可忘却的伤痕,冤假错案最疯狂的时候,几乎家家有冤狱。
而叶若夫的极端的肃反扩大化措施,严重影响了苏联正常的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生态。
(一)“大清洗”即肃反扩大化造成的严重破坏1.严重破坏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苏联在建设中的民主法制。
在肃反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惨遭迫害,比如火箭专家科罗廖夫、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等人。
他们本应该研究科技、转化成果,为苏联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但他们却遭受叶若夫的冤狱,在监牢里浪费了研究的大好年华。
此外,叶若夫还罔顾苏联宪法和苏联刑法典,非法逮捕和拷打无辜者,严重破坏了苏联的法制,使得苏联人民群策群力献言献策集成的各种社会主义法律弃做了一纸空文。
2.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文艺,扭曲了人民思想,降低了社会主义的威信。
在“大清洗”中,许多NKVD人员曲解文意,制造构陷他人的文字狱,导致许多优秀学者和知识分子蒙受不白之冤。
这使得苏联文坛一度万马齐喑,除了描写革命的著作。
“歌颂”类著作,再也没有其他有思想深度的文字出现。
在社会上,大清洗引发了社会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使得一度人人告密,人人自危,几乎将苏联自新宪法颁布后开始成长的民主生态扼杀了。
“大清洗”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案,也使得一些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对苏联失去了信心,比如在西班牙受到大清洗波及的国际纵队战士乔治·奥威尔。
3.严重破坏了苏联的军队建设,导致了苏军一度战力下降。
图哈切夫斯基一案标志着大清洗的矛头指向了军队系统,在对红军(陆军与航空兵,不包括海军)的清洗中,5位元帅中的3位、全部11位国防人民委员、所有的军区司令、16位集团军司令员中的14位、67位军长中的60位、199位师长中的136位和397位旅长中的221位都被处死。
所有被杀的军队人员里,近80%是高级将领。
这令红军高级指挥员出现了大断代,许多有才华有党性的军事指挥官无辜蒙难,军队思想一度混乱,人才数目下降。
也使得红军在大战将临时“无可用之将”,白白遭受了卫国战争前期的一系列挫折。
(二)“大清洗”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1.脱胎于长期君主专制沙俄的苏联人民的民主意识不充足,常有盲目从众和盲目崇拜的思想。
2.苏联国家体制里对于政治机构的监管与制衡的考虑不足。
苏共中央不断加强本应属于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管辖的NKVD的权力,从而制造了这个无可制衡的极端的国家暴力怪胎。
3.斯大林对于肃反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和寄希望于利用肃反统一国、党、军内声音和巩固统治,打击地方山头的不合理想法。
30年代苏联存在有党内派系问题、军队山头问题和地方官僚主义问题,斯大林粗暴地认为这一系列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利于“革命斗争”,于是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政治运动来一蹴而就。
但这一想法实际上是犯了“左”稚病和忽略了大规模政治运动的双刃剑问题的。
4.叶若夫等文痞和流氓无产者乘虚而入。
叶若夫本人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在肃反过程中也不会依照常理常识和法律条文来审讯,然而NKVD内部却一度产生了这样以扭曲法律为荣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