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

合集下载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想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可以借助它的译文和注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1)弭(mǐ)谤:消除议论。

弭,消除。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

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

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

瞽,无目,失明的人。

(12)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寓意,分析召公的谏言艺术。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感受《赤壁赋》的豪放气势,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教学重点1.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谏言技巧。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3.感受《赤壁赋》的文学魅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艺术。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再别康桥》的过程中,领略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赤壁赋》时,体会到苏轼的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召公谏厉王弭谤》1.导入介绍召公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召公为何敢于谏诤?他的谏言有何特点?2.阅读让学生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引导学生关注召公的谏言技巧。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召公谏言技巧的理解。

4.分析教师分析召公谏言的特点,如婉转、含蓄、借古鉴今等。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1.导入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徐志摩为何创作《再别康桥》?2.阅读让学生阅读《再别康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课时:《赤壁赋》1.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创作《赤壁赋》?2.阅读让学生阅读《赤壁赋》,引导学生关注赋中的豪放气势。

3.分析分析赋中的景物描绘、人物塑造,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赋中情感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摘抄《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技巧,并进行简要分析。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文章。

3.概括《赤壁赋》中的景物特点和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谏言艺术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是否能够领略到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苏轼的文学成就?4.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7,为民者宣之使言8。

故天子听政9,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曚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5。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29。

词句注释1.召:一作“邵”。

弭(mǐ)谤:消除议论。

弭,消除。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6.壅(yōng):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

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

宣,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2篇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左传·哀公十九年》的一篇。

该篇通过
召公谏告厉王兄弟之间的内讧和相互中伤的行为,旨在告诫君王要重
视国家大义,不以个人私欲而忽视国家利益。

下面将逐段为您翻译并
注释这篇文言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县令者,其先武公也。

武公卒,故以县令奉君子也。

士授县令,
是有礼也。

君子出于社稷,而不可以县令为贫鄙,又非君子所任也。

注释:
- 召公:即“召公奭”,召姓,公名。

- 县令:即“召公奭”在逝世前担任的县令之职。

- 故以县令奉君子也:指召公奉命出使各国,在途中担任了县令一职。

- 礼:指封建社会中的礼仪规范。

- 社稷:国家的根本利益,泛指国家大事。

(待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2)公卿:指执政大臣。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材料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语》中有芮良夫论荣夷 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 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 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 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 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 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ng) 矇 (mé i) 耆艾 (qíà
庶( shù)
悖( bè i )
瞍 ( sǒu )
彘 ( zhì)
箴( zhēn )
• 障: 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
堵塞、阻隔。
是障之也
译一译
译文: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目: 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译文: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 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去,毫不可惜。” —— 鲁迅
良 药 苦 口 利 于 病
弭谤失败之缘由
忠 言 逆 耳 利 于 行 召公失败:
想一想
1、直谏惹王发怒---民不堪命矣 根本 厉王虐 2、断言令王扫兴---是鄣之也 原因 3、直言使王不悦---胡可壅也? 其与能几何?
成功谏例:
投其所好,循循善诱---《庄暴见孟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触龙说赵太后》 巧取譬喻,现身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 转移目标,剖析利害---《烛之武退秦师》
左氏《国语》,其文深宏杰异,固 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国语· 序》
厉王何许人也?
“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左传》 厉,是谥号。谥号是送给死去的帝王、皇后或大 臣的称号,对其一生做总体评价。 用“厉”表明其品性是?暴虐。
帝王的谥号
好听的有哪些? 不好听的呢? 文、武、景、 幽、灵、纣。 庄、孝、穆。 将相的谥号呢? 王安石叫“文”,欧阳修叫“文忠”, 范仲淹“文正”,岳飞“武穆”。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为:治
译文: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 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 们畅所欲言。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古今异义。 • 亲戚:
古:家族内外的亲属;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 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译文: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 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
省略句: 被动句: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 不敢言!) “乃流于彘”, “于是王被人民流放到彘。”
文中难点的虚词归纳 把 介词 以告 道路以目 用 介词 以 是以事行而不悖 因为 介词 其所以阜财用衣 “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 …… 的办法 食者也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
“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 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 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 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 的死寂。
问题: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为民者宣之使言”。
问题: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
“防川” ( 1)
喻1
• 训练发散思维。联系生活扩展。
生活中哪些与本文的道理相似? 1历史:百姓怨言大了,就会自杀,起义,造反。 2生活:吃饭上火,怎么办?泻火。退退烧。 3政治:政府有信访办,了解民情。 4传说:治河用导的办法,最早有谁?大禹治水。 5经商:商店以聋子为顾客“宣”的对象。
劝谏实战练习
练一练
吸烟有害健康,针对以下情况,你该如何劝说? 1、面对长辈: 2、面对同学: 3、面对公共场所陌生人: 参考:
解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谏: 动词,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 弭: 消除,阻止 谤: bà ng 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劝说厉王消除公开批评职责别 人的过失
整体感知,触发语感
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 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
让我来读一读
扫除文字读音障碍
壅( yōng ) 瞽 ( gǔ )
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 没过失时该怎么做 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 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有过失时怎么做
意 见 王“斟酌”采用意见 效 果 事行而不悖
问题: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的好处的呢?
喻3 民之有“口” 土之有“山川” “原隰衍沃” 产 说 出 出 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 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 行善而备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 司马迁传》
《国语》成书过程:
最初是左丘明传诵 时人传习
经列国之瞽史改编, 润色而成 瞽-----眼睫间有缝,内
(大约在战国 初年)
有眼珠不能见物; 瞍-----眼中无珠; 朦-----双睫能开合, 不能见物, 相当现在 青光眼
《国语》风格:
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 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民之有“口
句句相衔,如第一段“虐”是“谤”因,“谤”是 “虐”果,民不堪命源于“虐”和“谤”,而王 “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谏的反应,由 “怒”而“监”由“监”而“杀”,“莫敢言,道 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
文章特色之二
精炼
在结尾作者只用了十八个字,其中只用了 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后 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实史?国人三年 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 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 精彩情景等等,作这都没有写,只用了四 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堪称精炼的典范。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百姓的口对国家有什么意义?
口可生才用、衣食。
百姓口里有江山社稷。
问题: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
效果呢?
效 果
王不听
后 果
流王于彘
水能载舟,亦能载舟覆舟
文章特色之一:进谏艺术
防川 防民之口 喻 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 ” 逻辑严密
喻 巧设比喻
说理艺术

教学环节
常识积累 文字梳理 召公劝谏艺术探究 弭谤失败之缘由 劝谏实战练习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 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 百九引戴仔语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 谋议之得失也。
──《释名· 释典艺》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尚互联共享
良乃入,具告沛公 就 副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才 乃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代词 乃不知有汉 竟,却副词
副词
问题: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虐”、“怒”、“杀” 暴虐、凶残、昏庸 “喜”“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
问题: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 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
1、您看,上了年纪,健康最重要,吸烟防害健康, 您就别抽了。 2、吸烟刺激大脑,会降低记忆力,况且中学生不 允许抽烟,我们要能严格要求自己呀。 3、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为了你我的健康的文言知识要点。 (写在知识归纳本上) 2、探究作业:比较召公与邹忌的 讽谏艺术、厉王与齐王的人物形 象。
“防民之口”
说明
民言不可堵
(2)壅川的后果
壅民言的后果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喻2
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的危害
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消极方面
第一个比喻
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 “防”。
层层
深入
积极方面 •“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 第二个比喻
•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问题:“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使
《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 《吴语》《越语》八部分。
内容: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
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 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 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 件上。
别称:有《春秋外传》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