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代谢:运动时,人体需要能量来支持肌肉运动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等过程。

2. 心血管系统:运动时,心脏会加快跳动,血液循环也有所改变。

运动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3. 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速度和深度都会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

运动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4. 肌肉系统:运动时,肌肉会产生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肌肉运动的机制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适应。

5. 神经系统: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传递指令给肌肉,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6. 内分泌系统:运动时,内分泌系统会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激素在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

运动生理学PDF

运动生理学PDF
2024/1/25
呼吸频率和深度
监测呼吸系统的反应,了解运动时的通气状 况。
22
06
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恢复
2024/1/25
23
运动性疲劳定义及分类
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的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反应迟钝、协调 性降低等。
分类
根据疲劳发生的部位和性质,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2024/1/25
9
肌肉类型与收缩机制
2024/1/25
肌肉类型
根据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三类。其中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产生和 维持人体各种运动。
收缩机制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包括兴奋-收缩耦联和肌丝滑行理论。当肌 肉受到神经刺激时,肌膜上的动作电位引发肌质网释放钙离 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并触发肌原纤维的收缩,从而使 肌肉缩短并产生力量。
2024/1/25
12
糖酵解系统供能特点
2024/1/25
中等强度供能
01
糖酵解系统能够在中等强度运动中持续供能,满足较长时间的
运动需求。
产生乳酸
02
该供能过程中会产生乳酸堆积,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运动能力
下降。Leabharlann 需要氧气参与03糖酵解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因此该供能系统在有氧条件下更
为有效。
13
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
8
关节类型及运动范围
关节类型
根据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关节可分为滑膜关节、纤维关节和软骨关节三 类。其中滑膜关节是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包括球窝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 节等。
运动范围
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不同,如肩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 等多个方向的运动,而指间关节则主要进行屈和伸的运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5、大脑、基底神经节、小脑如何调控躯体运动?P74-P79
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
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
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
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
第四章
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

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

如多极跳、深跳等。

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6.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城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7.细肌丝的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8.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酶活性改变。

9.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0.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1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答: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离心收缩时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

12.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子约0.4-0.5,女子约0.37-0.48。

13.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14.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15.肾糖阀: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为160-180mg%。

16.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尿的形成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人体器官系统生理功能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则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体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肌体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ATP是人体的直接能源对人体而言,生命活动要求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和利用能量的化学反应互相耦联,将有机物的不能直接利用化学能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化学能。

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动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胆汁有肝细胞分泌,其成分复杂,包括胆盐、胆色素等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

ATP-CP供能系统主要参与6-8秒极大强度运动时的功能。

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评价是wingate实验。

受试者在特定运动阻力下30—90s内以最大能力持续运动。

兴奋性又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时间3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时值越小,神经肌肉兴奋性越高;相反,时值越大,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越低。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特征: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3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4绝缘性肌管体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

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为T管。

横穿与肌原纤维中肌节之间,其作用是讲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传入细胞内。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纵管和终池是钙离子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时实现钙离子的存储、释放和再积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分支。

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醉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

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有强变弱。

,这种活动是郁制活动。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生物体对适应这种环境能力,称为适应性。

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径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除了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各种调节外,各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生物的节律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和超日节律三大类。

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功能可分为三种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制部分的影响,即受控制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的可逆的,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经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研究法。

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研究;细胞、分子水平研究。

研究方法:动物试验法、人体实验法。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直径约1-2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

肌原纤维由间两种不同的小管系统:即横小管系统和纵小管系统。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池。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为三联管结构。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

一条粗肌丝中约有200个肌球蛋白分子。

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呈双头长杆状。

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部向外突出,形成横桥。

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的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头部可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呈可逆结合。

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

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原肌球蛋白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

亚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Ca2+具有高亲和力。

肌钙蛋白的作用之一是把原肌球蛋白附着于肌动蛋白上。

当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时,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整个肌钙蛋白分子构型改变,进而引起原肌球蛋白分子变构,暴露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使肌动蛋白与横桥得以结合,最终导致肌纤维收缩。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储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又称跨膜电位(膜电位)。

静息电位相对恒定,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为70-90mV。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

离子学说认为: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静息相,去极相,复极像。

在静息时细胞处于极化状态。

极化状态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在正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

这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

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30mV),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支,称为复极化时相。

复极化是指在去极化的前提下膜极化状态的恢复。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在安静时膜上Na+通道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时相。

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内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内流停止。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传导。

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快的多。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两种情况:1.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2.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运动终板。

也是一直突触。

滑行学说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细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原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质网对Ca2+再回收。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收缩性;兴奋性。

骨骼肌的兴奋条件:1.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电流强度;2.阀强度:单位时间内,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3.利用时:用基强度刺激,引起所需要的最短时间;4.时值: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时间;5.刺激变化率,同样电流强度,变化率越大越容易引起组织兴奋。

骨骼肌根据刺激频率划分:单收缩;强直收缩;不完整型收缩;完整型收缩。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划分: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和等动收缩。

心肌绝不引起强直收缩。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张力,肌肉做退让性工作。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绝对肌力:肌肉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绝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相对力量:绝对力量除以体重。

肌肉收缩速度与张力呈反比例曲线关系。

肌肉力量增加可以提高运动速度。

一个ɑ-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成为运动单位。

一般说来,一个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目越少就越灵活,而越多则产生的张力越大。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MUI)当肌肉做持续最大收缩时,MUI可以达到最大水平,肌肉力量会随收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MUI基本保持不变。

肌纤维类型的分类:I型(红肌-慢肌ST)II型(白肌-快肌FT)一红二白几种划分肌纤维类型的方法: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纤维;2.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3.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也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所红三种类型;4.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三个亚型:Ia、IIb、IIIc。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

第二章血液血液→血浆(水、溶质)溶质→(血浆蛋白、非蛋白质的其他有机物、电解质)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血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有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

从血管中抽取出的血液一般是全血。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血小板和白细胞约占全血的1%。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约占体重的60%-70%。

内环境: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

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定的意义:保证细胞的正常代谢、正常的兴奋性、正常的机能活动。

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运输作用;调节作用(激素的运输,调节体温);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血小板、抗体)。

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近似鲜红色。

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全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液体的粘滞性和流动性互成为反比关系,即粘滞性越大流动性越小。

正常人血液的粘滞性约为蒸馏水的4-5倍,血浆约为蒸馏水的1.6-2.4倍。

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均值7.4,极限6.9-7.8.碱储备:代表缓冲酸的能力,通常以100ml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来表示。

碱储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新陈代谢情况。

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强。

渗透压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溶质分子运动造成的。

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