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理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法
人体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 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 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调查法
数学建模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 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 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促进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通过按摩、热敷、冷敷等理疗手段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
心理调适
采用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 运动性心理疲劳,提高运动员自信心 和斗志。
07 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 略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关节结构
关节功能
关节疾病与损伤
纤维关节、软骨关节、 滑膜关节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 腔
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 围、吸收冲击
关节炎、关节脱位、韧 带损伤等
肌肉结构与功能
肌肉结构
肌纤维、肌膜、肌 束膜、肌外膜
肌肉收缩与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类型
骨骼肌、心肌、平 滑肌
肌肉功能
产生运动、维持姿 势、保护内脏器官
有氧氧化系统概述 介绍有氧氧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代谢途径及其在运动中的 供能作用。
脂肪酸的氧化与利用 详细阐述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代谢过程,包括脂肪酸的活 化、转运和氧化等步骤,以及脂肪酸在运动中的利用情况。
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氧化 探讨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有氧氧化代谢的过程,包括葡萄糖 的摄取、转运和氧化磷酸化等步骤,以及碳水化合物在运 动中的供能作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心数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
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而进行的。
在转动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
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3、前庭反射: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5、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extreme)。
6、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7、运动后过量痒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
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运动处方: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9、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0、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的现象二、填空1、引起兴奋的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2、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代谢:运动时,人体需要能量来支持肌肉运动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等过程。
2. 心血管系统:运动时,心脏会加快跳动,血液循环也有所改变。
运动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3. 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速度和深度都会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
运动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4. 肌肉系统:运动时,肌肉会产生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肌肉运动的机制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适应。
5. 神经系统: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传递指令给肌肉,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6. 内分泌系统:运动时,内分泌系统会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激素在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
运动生理学

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
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
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
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
第四章
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
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
如多极跳、深跳等。
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6.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城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7.细肌丝的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8.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酶活性改变。
9.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0.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1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答: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离心收缩时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
12.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子约0.4-0.5,女子约0.37-0.48。
13.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14.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15.肾糖阀: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为160-180mg%。
16.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尿的形成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分支名)

引言概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条件下各种生理功能的变化。
它关注的是人体在运动中的呼吸、心脏、血液循环、肌肉、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和适应过程,并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一、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运动时,肺部需要更多氧气供应给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2.肺活量的增加:长期运动会增加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使肺部更能有效地吸入和排出气体。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心脏收缩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会增加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使心脏能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2.血管弹性的增加: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弹性和血流量。
三、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1.肌肉力量的增加: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数量和大小会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2.肌肉耐力的增加: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并提高线粒体的功能,使肌肉更具耐力和持久力。
四、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1.脂肪代谢的增强: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脂肪氧化能力,利用脂肪作为能量供应源,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减少体脂肪含量。
2.糖代谢的调节: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五、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运动可以增加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髓鞘化程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身体反应更敏捷。
2.大脑功能的改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增长和连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总结: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过程。
通过对运动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对人体的益处,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期末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卷(2)
一、填空(共10分,每空格1分) 1、构成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分子,而构成细肌丝的分子至少包括__ ____、 肌动蛋
白和__ ____蛋白三种。
2、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__ ____,__ ____, __ ____和余气量。
3、红细胞中含有__ ____,它是运输O2和CO2的重要载体。
4、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__ ____,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__ _______。
5、眼的调节是通过__ ____调节、__ ____调节和双眼汇聚三个方面进行的。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粗、细肌微丝长度都改变,肌节缩短,引起肌肉收缩。
( )
2、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就越强。
( )
3、无论运动量大小运动后均能引起超量恢复。
( )
4、心缩力越强,心室排空得越完全。
在心舒期时,
心室内压愈低,静脉回流量愈多。
( ) 5、氧容量量是指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进行结合的最大量。
( ) 6、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 )
7、足球运动员的绿色视野较其它项目的运动员大。
( )
8、形成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协调配合的更加完善。
( ) 9、训练初期VO2max 增加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的增大;训练后期VO2max 的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
( )
10、优秀长跑运动员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并且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 )
三、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把最恰当的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 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A 、兴奋阈值低,收缩速度快;
B 、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 、收缩速度快,力量小;
D 、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2、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A、4%
B、6%
C、8%
D、10%
3、与骨骼肌相比,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复极过程(),突出表现是存在()。
A、迅速;快速复极期
B、缓慢;平台期
C、迅速;平台期
D、缓慢;快速复极期
4、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回流血液的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
C、心房收缩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5、在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A、等容收缩末期
B、心室收缩末期
C、快速充盈期
D、快速射血期
6、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A、肺通气功能
B、心脏的泵血功能
C、血红蛋白的含量
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
7、关于视野的错误叙述是()。
A、指整个视网膜的感光能力
B、鼻侧与上侧较小
C、颞侧与下侧较大
D、绿色视野比蓝色视野大
8、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
A、屈肌反射
B、紧张性牵张反射
C、γ紧张
D、位相性牵张反射
9、欲使运动中堆积的乳酸尽快消除,运动刚结束后应采用的有效恢复措施是()。
A、平卧休息
B、静坐
C、从事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
D、活动性休息
10、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枪响到起动的时间属于()。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加速度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3、乳酸阈
五、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2、简述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3、简述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4.、根据儿童少年骨、肌肉与关节的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
六、论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2、一份运动员体检报告如下描述:某男,22岁,心率55次/min,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有心脏肥大现象,超声波检查进一步发现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明显。
血压测量结果为收缩压115mmHg,舒张压73mmHg,心电图检查正常。
问题:这种现象是否正常,该运动员从事什么项目,为什么?
试卷 2 答卷
一、填空(共10分,每空格1分)
1、肌钙原肌球
2、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3、血红蛋白
4、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情况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情况
5、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错对错对错对对对对对
三、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把最恰当的答案题号填入括号内)
B C B D A B D B D A
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3、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4、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五、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动周期以以心房收缩作起点,在此之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由于此时心腔内压力很低,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
心房压相对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启,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接着,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容积减小,压力升高,进一步将心房内的血液挤压入心室,完成心室充盈。
其后,心房舒张,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当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向心房回流,返流的血液推动房室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关闭,心室处于等容收缩期。
随着心室的继续强烈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时,血液冲开半月瓣,心室内血液大量射入主动脉,完成射血。
射血后,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血液推动半月瓣关闭,随后室内压的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打开,又开始了心室的充盈,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2、简述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
3、简述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1)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
在发展无氧耐力的间歇训练中,要考虑练习强度、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要以运动中能够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
因此,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
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供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
(2)缺氧训练缺氧训练是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缺氧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在平原特定环境条件下模拟高原训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如利用低压舱(或减压舱)。
4.、根据儿童少年骨、肌肉与关节的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
儿童骨骼具有硬度小,韧性大,不易完全骨折,但易弯曲和变形的特点,儿童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较易脱位。
儿童少年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而且全身各部位肌肉发展不均衡,小肌肉群发展的较慢。
(1)采用正确姿势。
(2)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
(3)柔韧性运动项目进行早期训练。
(4)力量练习不宜过多。
六、论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试述肌肉收缩的三种基本形式,试比较它们的力学特征及其应用。
答:依据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和张力的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三种,它们的力学特征及应用:
缩短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做正功。
在人体运动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肉被拉长,长度增大,做负功。
在人体运动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长度不变,做功为零。
在人体运动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2、一份运动员体检报告如下描述:某男,22岁,心率55次/min,胸部X光片检查发现有心脏肥大现象,超声波检查进一步发现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明显。
血压测量结果为收缩压115mmHg,舒张压73mmHg,心电图检查正常。
问题:这种现象是否正常,该运动员从事什么项目,为什么?
答案要点:要求学生指出这种现象是运动性心脏肥大,从事的是耐力性项目,并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出现窦性心动徐缓;每搏输出量增多;运动性心脏肥大;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