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在18世纪初的英国,人们只能依靠肌肉、风力和水力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动力;早期的磨坊用水力,而夏季的干旱或冬季的严寒就会威胁到这一动力源。

上述问题在英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得益于()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C.火车的发明
D.工厂制的确立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从根本上实现了动力的革新。

答案 B
2.下图显示了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图中①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将人类社
会带入了()
A.铁器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解析图中①点处于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答案 B
3.根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1/2。

这直接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引发了生产力的飞跃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
D.促进经营理念革新
解析材料显示,从“18世纪初”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急剧增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英国已
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史实,综合判断可知,材料直接说明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 B。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堂知识演练+课后巩固提高+详细答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堂知识演练+课后巩固提高+详细答案必修2

第7课课堂知识演练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答1~4题。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凯伊发明飞棱B.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C.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D.富尔顿发明汽船【答案】 B2.下图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项发明,它的名称是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C.骡机D.飞梭【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

【答案】 A3.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生产组织形式是A.工场B.作坊C.工厂D.机器【答案】 C4.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是A.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B.产生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C.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解析】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这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答案】 A第一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回答5~10题。

5.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A.大机器的推广B.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C.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D.工厂的广泛建立【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含义。

它指的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飞跃。

【答案】 C6.下列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答案】 C7.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A、C两项表述不正确,应排除。

B、D两项比较应排除B项。

【答案】 D8.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B.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C.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是一道最佳选择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单选题1.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

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A. 圈地运动的进行B. 蒸汽动力的应用C. 石油工业的发达D. 电器的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蒸汽动力的应用,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浓雾不散,于是有了题干“18世纪末……‘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A 项早于题干中“18世纪末”,故排除;CD两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迟于题干中“18世纪末”,故排除。

故选B。

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是()A.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B.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C.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D. 18世纪80年代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3.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

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及答案 精校打印版 名校用过

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及答案 精校打印版 名校用过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右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3.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5.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

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6.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7.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8.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 B.市场因素C.理论因素D.劳动力因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瓦特是发明家,发明源于需要,故促使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应该是市场因素,故选B。

答案:B2.(2012·天津高考)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D.机械动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莱特发明的是水力纺纱机,再结合图片可知,他所创办的工厂建在河流边上。

因此答案选B。

答案:B3.史学家统计英国19世纪人口结构(①农民②工人③资产阶级),下列图表中合乎史实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表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9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和资产阶级的数量急剧上升,农民数量下降,故选B。

答案:B4.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解析: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C项正确。

答案:C5.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

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B.荷兰C.西班牙D.英国解析:依据“19世纪中叶” “满载着原料归来”“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等信息可推断,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史实,故选D。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新全球史》中“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

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

”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A.推动了经济转型B.造成了阶级分化C.加速城市化进程D.激化了社会矛盾2.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民主政治完成,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3.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达到4∕5。

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4.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

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B.工业革命后出现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5.据王斯德《世界通史》载:“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

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

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

”这说明()A.工人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B.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阶级对立C.欧洲的社会经济严重倒退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巨大变化6.《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时作业7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A)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B.海外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D.工场手工业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发展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B、C、D三项错误。

2.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解析: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反映了16至18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推动了英国和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A项正确。

3.美国科学哲学家雷切尔·劳丹曾说:“科学受益于蒸汽机的,要比蒸汽机受益于科学的要多。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A.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极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B.技术发明与科学理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C.蒸汽机的改良没有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D.科学的发展开始于蒸汽机的发明解析:由“科学受益于蒸汽机的,要比蒸汽机受益于科学的要多”可以看出,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故A 项正确。

题干比较的是科学与技术相互受益的多少,不能得出B、C 两项的结论。

D项错误,科学理论的发展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牛顿经典力学的确立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达标训练,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达标训练,包含答案)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1、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A.积累了丰厚的资本B.市场需求不断扩大C.雇佣劳动力充足 D.生产技术持续进步2、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

这“两个先决条件”是( )A.政治制度和阶级基础 B.世界市场和技术积累C.自由劳动力和资本积累 D.土地和自由劳动力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

17世纪初,英国就颁布了《专利法》,明确规定发明人可享有14年的技术专利垄断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

此后200年间,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

这些举措使得英国(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D.取得海上霸主地位4、英国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这句话旨在强调( )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B.廉价商品是人们首要的追求目标C.社会需求推动了技术的革新D.社会变革与工业革命同步发展5、在工业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材料中的“它”是指( )A.珍妮纺纱机B.改良蒸汽机 C.火车 D.汽轮6、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交通信号灯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煤的广泛使用 B.电的广泛使用C.工业革命的兴起D.汽车等新式工具的出现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D.农民
2、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

”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A.爱迪生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D.瓦特
3、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

……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垄断组织的形成
4、阅读下图,对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表述准确的是( ) 1700—1959年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
A. 18世纪后半期农村人口数量骤减
B. 19世纪中期发展到顶峰
C. 20世纪上半期城市人口锐减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稳发展
5、工业革命后,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
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说明铁路发展( )
A. 促进了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
B. 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C. 彻底结束了英国的贵族制度
D. 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6、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

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

对这一规定理解准确的是( )
A. 贫困者主要是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
B. 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失灵
C. 有利于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普遍愿望
7、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可见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是( )
A. 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C.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8、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不能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小农经济高度发展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9、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10、下图是英、德、美、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
意图。

这一国家是( )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1、工业化过程引发了男女劳动力的新一轮分工。

妇女被建构成了技术进步的“绊脚石”,而男性与技术之间的自然联系得以复制与强化,它镌刻着“父权制的社会准则”。

上述现象说明工业革命()
A.没有冲击到传统的社会观念B.把妇女社会地位再次边缘化
C.强化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D.导致专制主义思潮重新抬头
12、下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C. 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D. 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
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的人文化等方面。

可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

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

从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1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图2是最近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欧洲的一种现象。

占领华尔街的示威口号席卷全球,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

问题: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

(2)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请结合19世纪英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 C
4、D
5、B
6、C
7、C
8、B
9、C 10、A 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

(任答两点即可)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理由:
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14.(1)体现: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及拓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2)①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较多席位。

②中国:a政治: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b 经济:中国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