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有人把中国1980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底,故A项错误;“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是指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符合,故B项正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河北唐山期中)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此后中国开始(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解析: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于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青岛月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设置特别行政区C.成立自由贸易区D.开辟经济开放区解析:D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中国政府于1997年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开放举措不包括成立自由贸易区,故C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第二幅图)、珠江三角洲(第一幅图)等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D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为解决广东居民偷渡到港澳的历史难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

此后,中共中央在广东首先尝试这一主张的措施是()A.创办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解析:在广东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尝试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答案:A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1982年,上海《文汇报》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

其后,登载了《痛哉!〈租地章程〉》,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

这表明建立经济特区() A.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B.未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C.对国家主权形成威胁D.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解析:依据材料“1982年……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

”,结合教材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经济特区的建立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政府支持的结果,B项不正确;C、D两项说法本身不正确。

答案:A3.(2018·河北遵化一中高三模拟)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

此口号()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解析:时间是1984年,可知D项错误;材料主语是深圳,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结合材料口号可知,B项正确;C项是对经济特区的曲解。

答案:B4.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定,“1979~1985年”,而开发开放浦东是在1992年,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2.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故B项正确。

3.下面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2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4.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的开辟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导学号1137406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高一历史必修2自我小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含

高一历史必修2自我小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含

自我小测1《春天的故事》中唱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 A.改革开放B.科教兴国C.“文革”结束D.包产到户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B.招商引资走出国门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下列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经济特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港口B.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的交往41984年,国家划定的14个开放城市分布在…()①环渤海地区②长江三角洲地区③东南沿海地区④长江中游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20世纪80年代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有… ()①闽南三角区②上海浦东地区③长江三角洲④珠江三角洲⑤黄河三角洲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6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A.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仅限于四个经济特区B.中国共有14个城市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C.南方全面开放,北方相对封闭D.整个沿海地区基本上实现对外开放71992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A.海南岛B.深圳C.上海浦东D.广州82001年我国出口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列第6位,2004年已经上升至世界第3位。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能够快速增长,直接原因是()A.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B.我国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C.我国经济发展依赖于外贸增长D.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9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A.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程度加深B.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D.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壁垒已完全消失10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二十)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跟踪检测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二十)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跟踪检测 岳麓版必修2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解析:选B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2.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发区C.沿海开放城市D.沿江开放城镇解析:选B 长江三角洲属于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故B项正确。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解析:选B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B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发生在1992年,但这都不是开放的重点,故C、D两项错误。

4.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A.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解析:选B 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共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故B项正确。

5.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2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含解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2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含解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批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

答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1974年4月,邓小平曾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特区“特”在()A.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只允许其与外国联系C.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D.用外国人管理此地区的经济解析:“特”的主要含义是实行市场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使西方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东西为我所用,但不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3.20世纪80年代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有()①闽南三角区②上海浦东新区③长江三角洲④珠江三角洲⑤黄河三角洲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答案:D4.我国1984年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位于辽宁省的是()A.大连B.广州C.天津D.秦皇岛答案:A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决定的()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答案:B2.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为首批经济特区的原因是()①沿海地区交通便利②是著名侨乡,便利吸引外资③历史上这些地区与海外交往密切④这些地区经济发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深圳在开放前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

答案:A3.区别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是()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B.是否只是部分开放C.是否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中国是否为主权国家解析: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是在外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遭破坏的基础上的被迫开放的,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是维护主权并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开放,所以主权是否完整是前后两个时期开放的根本不同点,故选D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重要概念:经济特区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1、 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 对外开放的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点)①时间和地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②原因:发挥他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它们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线)(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面)(4)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的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的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2、加入:中国于2001年12月加于世界贸易组织。

3、意义:(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邓小平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体现了他主张A. 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B.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C.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A.开放的地点不同 B.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C.开放的方式不同 D.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3.《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解析:选B“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2.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发区
C.沿海开放城市D.沿江开放城镇
解析:选B长江三角洲属于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故B项正确。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
解析:选B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B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发生在1992年,但这都不是开放的重点,故C、D两项错误。

4.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A.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
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解析:选B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共中央决定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故B项正确。

5.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选C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6.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选A注意时间“1984年”,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故A项正确。

7.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D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①④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③错误;故D项正确。

8.《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选C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71年”“30年后”即2001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1~3,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指出图3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6分)
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一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内容和立足点同样从材料中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第二小问,关键是对“经济运行环境”的理解,充分利用图片中所提示的年代进行解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答案:(1)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形成。

(3)特点: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长期呈现出超的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