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流派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词的发展脉络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学之路,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流派、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1 宋代社会背景1.2 文学环境1.3 对词的重视二、特点:2.1 抒情性强2.2 表现手法灵活2.3 语言简洁三、流派:3.1 西昆体3.2 江西词派3.3 宋辽词派四、代表作品:4.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4.3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五、影响:5.1 对后世词人的影响5.2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5.3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正文内容:一、历史背景:1.1 宋代社会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这种繁荣的社会背景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1.2 文学环境宋代文学以词为主流,词人众多,作品丰富多样。
文学环境的热闹和多样性为宋词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3 对词的重视宋代文人对词的重视程度很高,将词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对词的重视促进了宋词的繁荣和发展。
二、特点:2.1 抒情性强宋词以抒情为主要特点,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慨。
这种抒情性强的特点使宋词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2 表现手法灵活宋词在表现手法上非常灵活多样,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激昂的气势。
这种表现手法的灵活性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3 语言简洁宋词的语言简洁明快,字字珠玑,表达简练精炼。
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宋词更易被人们接受和传颂。
三、流派:3.1 西昆体西昆体是宋代词的一种重要流派,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
西昆体词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为特点,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江西词派江西词派是宋代词的另一种重要流派,以辛弃疾、李清照为代表。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 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 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
16
参考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意象的来源。唐 崔护《题城南》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 《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
《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秦风·蒹葭》:男主人公因失恋而惆怅,营造出一 幅秋水蒹葭、伊人道殊、可望不可即的萧索画面,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
宋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婉约派:柳永( )、秦观、贺铸、李清照( )等
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元:马致远、张养浩
2
先秦两汉: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 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词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的楚国。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词的前身,主要是民间歌谣和祭祀歌曲。
2. 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了“词”的名称。
此时,词主要是用于歌唱,歌词内容主要是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
3. 隋唐时期: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词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括描写宫廷生活、自然风光、爱情亲情等。
4. 宋代:词的黄金时代,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
此时的词已经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巨大。
歌词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山水田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亲情等。
5. 元代: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为统治者对词的偏见。
但是,一些著名的词曲家仍然在创作词曲,如杨万里、辛弃疾等。
6. 明清时代:词的创作逐渐衰落,更多的是作为韵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歌词内容也主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情感为主。
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歌词内容、音乐形态、文学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词从最初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典型作品

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典型作品一、有关词的常识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分为小令、长调、中调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词的发展脉络及典型作品(一)起源于唐代此时的词大都以反映爱情相思、寄情山水之类为题材,代表词人、词作: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二)晚唐五代词1、花间派:此派词作语言秾丽精致,内容大体以闺情为主,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伤春悲秋的闺阁情怀,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南乡子(李珣)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2、南唐词人(1)冯延巳:词风清丽,善写离情别绪,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被认为开创“以景写情”的手法,对李煜影响很大。
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李璟:其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
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宋词的发展脉络:

4、宋词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 另外如互文和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 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 难的修辞手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千古传诵的名句, 仅仅十字就写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且既有声响,又有色彩;既有 远景,又有近景。没有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 作尽在此中;未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与言 外。 2)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朦胧淡约的情思
三、 新 妇 的 柔 情
妩媚、娇憨、 多情婚后的幸 福与欢乐
四 、 少 妇 的 幽 思
2)代表人物:柳永 秦观 李清照 周邦彦 姜夔.
2、关于豪放派 1)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 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词风转变。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
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又惠 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 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这说明了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 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 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颇具阳刚之美。
3、词的别称。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 子词”; 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6、作品: 宋词现存二万多首,是一个蕴藏极其丰富 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宝库。 宋词佳作如林, 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风流蕴藉,珠圆玉润;有的痛快淋漓, 酣畅恣肆;有的沉郁豪放,雄深雅健;有 的清空骚雅,瘦硬峭拔……但最主要的是婉 约和豪放两种风格。
宋词发展脉络范文

宋词发展脉络范文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形成于宋代(960年-1279年),经历了发展和演变。
1.初期发展(北宋初期):北宋初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的繁荣,使得词歌逐渐流行。
此时的词作既有古体,也有骈文风格,表达方式较为拘谨。
以文人官僚为主要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多以宴会、相思之情、游览等为题材。
2.黄庭坚:黄庭坚是北宋中期一位词人,在词坛上提出了反对旧体词的主张,提倡“以诗入词”,即将词与诗的写作方式相结合,强调词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他的词作大胆创新,遣词造句简洁明快,影响了后来的词人。
3.李清照的出现:李清照是北宋末期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爱情、自然、家国情怀为主题,写作风格优美流畅,语言简洁明快。
李清照的出现使得宋词的发展走向高峰,也开辟了女性词人创作的先河。
4.南宋以后: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化氛围相对萧条。
然而,此时的词坛仍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词人,如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的词作表现了战乱时期的苦难和爱国情怀,具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和民族情感。
总的来说,宋词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初期的骈文风格和古体词,到黄庭坚的,重视音乐性和抒情性,再到李清照的出现,女性词人的崛起,最后到南宋时期的辛弃疾、陆游等的创作,表现了宋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变化和发展。
宋词不仅在音乐性和抒情性上有所创新,还在题材上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词的发展脉络

词的发展脉络一、词的出现和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这也体现出宋词发展之盛,以及词的地位。
王国维将其与诗等并列作为一代之文学)1.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最初)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保留了词的最初样貌。
2.唐声词: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到晚唐五代时期,词分为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
一、西蜀词与南唐词的产生及繁荣五代时期的西蜀词人与“花间词”、“花间派”多数相同。
西蜀远离战火纷扰,又有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保障,依靠着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宴游的需要,西蜀词得以快速发展。
而蜀国国主纵情声色的奢糜生活助推了文人士子享受生活的盛行。
西蜀词的繁荣,得力于王建下诏“乐营为教坊”沿用唐制,并依才能高低任用为躲避中原战乱而来的世族文人。
简述宋词发展分期和流变特点

简述宋词发展分期和流变特点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豪放派"要解放词体,打破“诗言志”(泛指情 志)而“词言情" (特指情爱)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 词媚”的风格划界。“豪放派"的发轫之始,可追溯 到与晏、欧、柳同时的范仲淹。他出身贫寒,贵不忘 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 大胸怀。进入北宋后期,神宗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一 方面在创作上步武范仲淹,以《桂枝香》等刚健亢爽 的怀古咏史词骋其政治长才、豪杰英气。苏轼“非不 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 ,他只把词当成 一种句读不葺的新体诗来作。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 史谈玄,抒爱国之志,叙师友之谊,写田园风物,记 遨游情态,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其词或表 现为平冈突骑、锦帽貂裘、挽弓射虎时的激昂慷慨, 或表现为骤雨穿林、芒鞋竹杖、吟啸徐行时的开朗旷 达,或表现为大江酹月、故国神游、缅怀英杰时的沉 郁悲凉,或表现为长路走马、酒渴思茶、叩问农家时 的随和平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 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是“豪放派"当之无 愧的奠基者。
• 南宋前期, “婉约派"只为我们贡献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词人,那 就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李清照。她的一生和创作横跨两宋。 早在徽宗时,她那些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而非由男士们代 庖的爱情词,即已以其特有的那份纯挚和缠绵悱恻而卓然名家; 但《漱玉集》中的最高成就,却主要体现在她南渡以后的作品里。 她是爱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她的《乌江》诗句句燃烧着火焰,其对于抗战之态度的 坚决,决不亚于任何一位豪放词人。可惜,“婉约派”关于词 “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她的创作,使她偏心地把侠肝义 胆都给了诗,而只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尽 管如此,她的晚期词作仍有相当高的现实主义价值。虽然她写的 只是个人在流落天涯、孤苦无告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但却典型地涵盖了当时千千万万的北方难民在国 破家亡后的共同境遇,从侧面暴露了侵略者和投降派的历史罪行。 这一· 社会功能又非“豪放派”的爱国词所可以替代。至于她的 词在艺术上的造诣,则主要是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辞 淡于水而味浓如酎。为此,她获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的高度赞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盛、中唐时期民间词已很发达,影响所及,倚声填词 在文人圈子里亦浸成风气。不过,从李白的《菩萨蛮》 《忆秦娥》到白居易的《忆江南》《竹枝词》,此期文人 词作者大多数还应算是诗人而非词人,其创作的主要成绩 也在诗而不在词,因此,这时的文人词仅处于萌芽阶段。 • 只有到了晚唐,她才可以说是基本成熟了。其标志是 大词人温庭筠的出现。温氏虽也工诗,但诗名已为词誉所 掩,这表明文人词已从文人诗那里争得了自己的独立。温 词深美闳约,精艳绝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然而 也正是在他手里,词专主艳情、香而软的传统格局定型了。
• 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至辛弃疾出而上升到了巅峰。 辛氏出生于北方沦陷区,青年时即参加义军,献身抗金复 国的大业。南归后却始终不得朝廷信用,屡官屡罢,壮岁 被投闲置散于乡里达二十余年之久,北伐宏愿蹉跎成空。 其将才相略既无处发挥,一腔忠愤遂尽托之于词。在他的 面前,苏轼的“以诗为词”都还显得保守——他干脆进一 步解放词体,“以文为词”,从此,散文句法也在词中通 行了。辛词的特色,还不止于此。由于他是来自北方的 “归正人”,颇受猜忌,动辄得咎,有些复杂的感情、过 激的言论不便直接吐露;又由于他饱读诗书,胸藏万卷, 学养博大精深,所以便在词里大量用典,甚至用生典僻典, 经史子集,悉听驱遣,信手拈来,往往有出神入化之妙。 • 刘克庄与刘过号称“二刘”,同属辛派的嫡系。其词风酷 肖稼轩,但功力未逮,浑厚不足,粗豪有余。
•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祸频仍,民不聊生,相对 来说,南方的局势却较为和平。因此,在这两块 绿洲上立足的前后蜀和南唐,理所当然地成了当 时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国度。“西蜀”、“南唐” 两大词派,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后崛起。 • “西蜀词派”亦称“花间派”,以醇酒美人为主 要创作对象,此派的作风是效法温庭筠的。《花 间集》的首选是温词,后人称温氏为花间派的鼻 祖。 • 成就最高的是韦庄。其作品主题固然多写艳情; 但偏向于自己亲历的悲欢离合,主观色彩较强烈, 风格也较清丽疏朗,有别于温词的注重客观描摹 和秾艳缜密。
•
南宋后期词坛上终于结出了两颗“格律派"的硕果—— 姜夔和吴文英。姜、吴二人都是游徙于豪贵之门的清客词 人。他们都精通音乐,长于言情咏物,为词格律谨严,音 韵响亮,措辞高雅,造句新奇,颇能传周邦彦的薪火。但 姜氏旁参宋“江西诗派"的生硬,得周之峭拔;吴氏侧入 晚唐诗人的密丽,得周之深华。分镳歧路,走向了不同的 极端。就技法而言,姜词多用虚字提唱,故结体清空,层 次的演绎和转换较为显豁,筋骨全在明处;吴词却每每排 比藻绘,故为体质实,脉络多藏在暗处,所谓潜气内转, 空际翻身。就风格而论,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张炎《词源》),吴词“如万花为春” (清况周颐《香东 漫笔》),蝶乱蜂忙。以群芳为喻,姜词似疏梗白荷,幽 香冷艳;吴词似千叶牡丹,复瓣浓薰。他们虽凭藉艺术上 的成功与辛弃疾在南宋词坛分鼎三足,但毕竟不如稼轩那 样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关心。
•
“南唐词派”前期作品的取材范围,与“西蜀词派” 大致相同。时代稍晚,代表作家主要是南唐的两位君主 中主李琮、后主李煜和宰相冯延巳。该派形成之日,已 是国祚衰微、风雨飘摇之时。后周以及代周而继起的宋, 虎视眈眈,陈兵境上,这样严峻的形势,于是,我们在 前期南唐词中就已看到了较多的冷色。要说南唐词与西 蜀词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多了一层心理上的阴 影,从而辞笔也就较为凄清,不同于西蜀词的绮艳。 都城金陵的陷落,标志着南唐国政治命运的完结,也 标志着南唐词文学价值的升华。南唐词派最后也是最杰出 的作家李煜,入宋后以亡国降虏的耻辱身分,在“日夕只 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中,写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虞美人》)等许多泣尽以血的词句。清人周 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 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温 庭筠),严妆也;端己(韦庄),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 矣。"形象地道出了三家词的特色。而“粗服乱头,不掩 国色"八字,正是对后主那些直抒胸臆、洗尽脂粉、纯用
词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流派
词的起源
•
词起源于隋代,她的诞生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她 所配合的曲调,是同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 糅和少数民族音乐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 乐”(“燕”同“宴”,因常在宴会上演出,故名)。公 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 的局面。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通贯,民族间的融合, 自必带来文化上的汇流。词应运而生,是南方和北方、 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音乐文学的水乳交融。 •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曲子”指她的燕乐曲调, “词”则指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辞。由于“曲子”的唱法 今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欣赏的,就只剩下文辞了。因 此,“曲子词”也就通行省称为“词”。
•
在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中,秦观是艺术造诣很高的一位。 秦词的特色是只以中音轻唱,只以浅墨淡抹,而旋律间自有 一种沉重的咏叹,画面上自有一种层深的晕染。他政治上屡 经挫折,远谪南荒,而性格软弱,不像与他有着相同遭际的 苏轼等人那样倔强,故其晚年之作多绝望语,格调也由哀婉 而凄厉。北宋晚期“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作家、徽宗朝曾 主管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的周邦彦,在继承柳永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 • 与秦、周同辈且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位词中雄杰贺铸。他是北 宋唯一从武官队里脱颖而出的著名词人。所作取材较广,风 格也不拘一隅,婉约、豪放,兼收并蓄,如杂花酿蜜,自成 滋味,合金铸剑,别有锋芒。
• 在词史上以“二张"并称的张元斡和张孝祥,是南 宋早期爱国词人中成就较高的两位。高宗绍兴年 间,朝士胡铨因上书反对和议、请斩秦桧之头而 遭迫害,被流放广东蛮荒之地。张元斡不畏株连, 毅然作《贺新郎》为他饯行,竞以此得罪,受到 削籍除名的处分。孝宗朝“隆兴北伐”失利后, 投降派重新得势,遣使向金人乞和,张孝祥悲愤 地在建康留守宴上赋《六州歌头》,致使主战派 大臣张浚伤心罢席。此类慷慨悲凉、骏发踔厉的 优秀爱国词作,二人集中,绝非仅见。 • 与辛同时的爱国词人,长者有陆游,平辈有陈亮, 后进有刘过。
宋初词坛是官僚士大夫一统天下。代表作家是晏殊、 欧阳修。他们都官至宰辅,词作侧重反映士大夫阶级闲适 自得的生活和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所用词调仍以 唐五代文人驾轻就熟的小令为主;辞笔清丽,气度闲雅, 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词风近似南唐冯 延巳。尚未摆脱南唐词的影响。晏殊的幼子晏几道也擅长 小令,与晏殊并称“二晏”。他是由贵公子降为寒士的, 经历了较多的人世沧桑,故其词高华之中,深寓悲凉。 市民词起步较晚,其代表作家是柳永。柳永一生飘泊, 沉沦下僚,较能接近民众;所作多描绘都市风光,传写坊 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内容比晏、欧词丰富,语言也俚 俗家常,颇合市民阶层的口味。他精通音律,长期混迹秦 楼楚馆,与民间乐工歌妓合作创制了许多新腔,大都是更 宜于表现繁复多变的都市生活的慢曲长调。层层铺叙、处 处渲染、淋漓酣畅、备足无余的作风,确与崇尚含蓄、讲 究韵味、抒情小诗般的传统文人词大异其趣。由于柳词具 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新鲜的时代风貌,故而风靡四方, 赢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