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如下:
1.名词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打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意思。
3.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
点,如“此皆良实”中的“良实”,表示“善良诚实的人”。
4.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
点,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表示“擅长”的意思。
5.动词作名词: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表示“出产的东西”
和“收入的东西”。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劳”,表示“使……劳累”的意思。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怎么样”或“以……为……”的意思,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表示“把……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完整)初中文言文_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②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比①等到比至陈。
(《陈涉世家》)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鄙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兵①兵士行收兵。
(《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诚①果真诚如是。
(《隆中对》)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乘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从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旦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殆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堵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而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凡①凡是凡所应有。
(《口技》)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方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公输》)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奉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孤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
(《愚公移山》)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
(《狼》) 两股战战。
(《口技》)故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固①顽固、固执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顾①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观①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岳阳楼记》)国①国都去国还乡。
(《岳阳楼记》)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②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两章》)躬亲自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出师表》)苟①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②如果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规①计划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归①归依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②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③聚集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过①过于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②犯错误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到,经过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好①美丽,容貌美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②友好外结好孙权。
(《隆中对》)③hào喜欢,喜爱好为《梁父吟》。
(《隆中对》)号①别号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②取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④宣称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河黄河饮与河、渭;河、渭不足。
(《夸父逐日》) 河阳之北(《愚公移山》)恨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患忧患;灾祸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会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陈涉世家》②体会,领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惠①恩惠小惠未徧(《曹刿论战》)②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或①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③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及①到了及郡下。
(《桃花源记》)②如,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极①尽头,极点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②非常初极狭。
(《桃花源记》)集鸟停息在树上沙鸥翔集。
(《岳阳楼记》)计①计算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通计一舟。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②盘算,谋划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①增加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②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③虚报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假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间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②参与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③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简①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②选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见①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②召见,接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③拜见子墨子见王。
(《公输》)将①就要;将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统率;率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③将军,将领将尉醉。
(《陈涉世家》)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津①渡口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尽①完,没有了林尽水源。
(《桃花源记》)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隆中对》)景日光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就①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②接近,趋向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③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
(《隆中对》)居①经过居数月。
(《塞翁失马》)②居住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举①举起,抬起举头望明月。
(《静夜思》)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具①详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②全,都具答之。
(《桃花源记》)绝①极点以为妙绝。
(《口技》)②消失群响毕绝。
(《口技》)③极,很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②可以刿曰“未可。
”(《曹刿论战》)怜①爱戴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②爱恋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寇入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公输》)类像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临①面对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到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③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名①命名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②有名的,著名的有仙则名。
(《陋室铭》)乃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才凡三往,乃见。
羽、飞乃止。
(《隆中对》) 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④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⑤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
(《狼》)戚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②亲,亲属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④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不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期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②期望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③期限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启开,打开启窗而观。
(《核舟记》)且①况且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②将近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③尚且存者且偷生。
(《石壕吏》)穷①走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②生活困难,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
(《愚公移山》)趋快走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去①离开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②距离③除掉入进入,与“出”相对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善善于,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少稍微宾客意少舒。
(《口技》)胜①旧读shēng,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市①买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②集市东市买骏马。
(《木兰诗》)食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②吃食不饱,力不足。
(《马说》)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使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②命令,派遣,让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唐雎不辱使命》)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适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②适合,适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②书信家书抵万金。
(《春望》)舒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
(《满井游记》)②伸展,松弛宾客意少舒。
(《口技》)孰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仔细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动词,连接属引凄异。
(《三峡》)③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④下属召令徒属曰。
(《陈涉世家》)损①削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②损害满招损,谦受益说①“悦”的古字,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②文体的一种爱莲说马说素①白色的素湍绿潭。
(《三峡》)②向来,一向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溯逆流而上沿溯阻绝。
(《三峡》) 溯洄从之(《蒹葭》)汤①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②shāng水大的样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涕眼泪临表涕零。
(《出师表》)徒只,仅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颓坠落夕阳欲颓。
(《答谢中书书》)亡①逃跑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