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含答案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鲦鱼出游从容..( )(2)请循其本.(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国人道之.B.以我酌油知之.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3.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年与.时驰C.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3)我知之濠上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6.庄子始终坚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心理状态。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邓秀琴单位名称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难点名称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之”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由于判定“之”的用法有时需要根据句子成分来判定,很多学生不会分析句子成分,所以判定不出来。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例句的讲解,细致的分析句子成分,帮助学生理解。

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也是经常考到的一个虚词,所以掌握“之”字的用法就比较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之”字有哪些作用。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出示“之”字的七种用法1、用作代词2、用作动词3、用作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5、放于句子中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6、宾语前置的标志二、结合具体例句讲解“之”字的用法1、用作代词代词(1)人称代词 “我”“他”“他们”“它”“她”例如: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之:代词,石兽 “它”(2)指示代词 “这”“这样”“那” “那样”等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用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例如: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之:动词 “到”“去”3、用作结构助词。

相当于“的”例如:小大 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结构助词 的格式:定语+之+中心语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之: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格式:主语+之+谓语5、放于句子中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注:用在形容词、副词或者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起末尾调节音节的作用6、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正确语序:孔子云:“有何陋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宾语+之+谓语7、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马之千里者。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与朱元思书》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从流飘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互相轩邈猛浪若奔任意东西蝉则千转不穷(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之字的用法

之字的用法
学段:人教版初中语文 知识点:文言虚词“之”的用析文言文虚词“之”字在 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义。
一、“之” 作代词用: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这时,所指 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我、他(它)、他 (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
(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 铭》)
3、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
(三)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1、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持 续的状态。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2、用在不及物动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 作用。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谢 谢 大 家!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二)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 等。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格式:动词+之
二、“之”作动词用 翻译为“到……去”或“往”、“到” 例句:
1、(陈涉)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杜少府之任蜀州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 表示地方的名词
三、“之”作助词用 (一)结构助词“的”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格式: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4.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6.字音字形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8.文章主旨《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人教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五)

人教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五)

人教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五)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出入之迂也②甚矣,汝之不惠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课 木兰诗(第02课时)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8课 木兰诗(第02课时)

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当户理红妆..()(2)著.我旧时裳()(3)朔.气传金柝()(4)雌兔眼迷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品味文中“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地赞扬了木兰热爱国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2)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3.“开”“坐”“脱”“著”“理”“贴”这六个词表达了木兰多年女扮男装之后终于可以还原女儿身时重点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设悬念的手法。

木兰停止织布,连声叹息。

她在叹息什么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原因。

与后面的“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形成一问一答的格式。

这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

“思”“忆”反复出现,反映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理活动。

3.“昨夜见军帖”“军书十二卷”隐含了什么信息?“军帖”夜传,军书有“十二卷”,表明军情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同时也为下文木兰代父从军做了铺垫4.本诗的详略是怎么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这首诗内容安排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详写了木兰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艰辛与思亲、凯旋辞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等,略写了木兰从军十几年的战争生活。

这样处理,意在突出木兰勇于担当、孝敬父母的品质,她的英勇善战和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同时也寄托着作者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5.从木兰的身上,我们应该汲取哪些积极力量?木兰是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子,也是一个勇敢刚毅的战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 “之”字的常见用法
单位:恩阳区下八庙初级中学
授课人:王小刚
一、“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
“之”作宾语前置标志的用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 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②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③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 《隆中对》) ④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 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变诈”、 “狱”)或名词性短语(如“东北角”) 时,“之”作结构助词“的”用。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
如: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 楼记》)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 纳谏》)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 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 词(谓语)之间时,“之”用作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这种用法,在Leabharlann 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 《陈涉 世家》) ③.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但 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 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三、“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 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 词,如例句中的“垄上”、“广陵”、“蜀州”;前 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陈胜)”、“ 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 去某地”的句式。一般译为:往、到 ……去。
五、“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 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林嗣环 《口技》)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蒲松龄 《狼》)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1.“之”作结构助词“的” 。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 主谓间取独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助词“的”
知识小结
以上我讲的都是我们初中阶段 已经遇到的或者即将遇到的关于 “之”字一些常见的用法。当然, 里面的例句我只列举了其中的一部 分,其实,我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 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希望大家 平时有时间可以将学过的“之”字 的例句找出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同 学们,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 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 间副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意。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作代词,代指知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作代词,代指狼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四、“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如下列语 句中的“之”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 二章》) ②.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十二章》) ③.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 字用作代词,代指上下文中的(人、 事、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形如这样的 “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时,“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
二、“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用
在初中“之”作定语后置标志的常见用法有三种: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常语序:居高之庙堂,出远之江湖。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数量词 例:尝贻余(之)核舟一。 (魏学洢《核舟记》) 正常语序:尝贻余(之)一核舟。
参考资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中国青少年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