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合集

合集下载

2020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2020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2020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三篇篇一X月X日,今天我们所有都起得特别早。

早上7点,我们吃过早点迎着茫茫细雨驱车前往XX乡XX村入户走访,经过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XX村,路边辣椒笑盈盈地望着我们,玉米涨红了小脸害羞地低着头偷偷地看我们,五星红旗在XX村的上空迎风飘扬。

村委会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我们,一番寒暄后,我们沿着泥泞小路来到异地搬迁户张巨分家。

她家低矮的三间土木房,家里很乱,院里几只小鸡正在觅食。

张巨分正在打扫卫生,对我们的到来感到有点意外。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张巨分告诉我们,山上条件太苦了,缺水不说,庄稼靠天不说,还有野畜袭扰,一年下来没啥收成,加之劳动力不足,太想搬迁了。

张巨分知道自己已是搬迁户兴奋不已。

接连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再往上走,来到张坤发家,他正在地里种黄署,告诉他我们是精准扶贫工作组的,想到他家里坐坐,把我们带到他家。

家里条件还好一点,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木结构房也收拾得很干净,他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

张坤发家里五口人,我们问他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他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

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乡里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接着我又到唐海林、钟宗明、李昌海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

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五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五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五篇3月14日星期四今年,市委组织开展“学宁乡经验,实施加速赶超”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活动要求有关部门联村联企,领导联点联项,干部联户联人。

今天上午,局领导研究确定把联村事项的点放在排掌村,排掌村是我局对口建设的扶贫点,现在已进入扶贫工作第二个年头。

作为建扶工作干部,我从心底里为之高兴,联村点的确定再一次彰显了局领导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更能够为排掌村多做些实事。

3月15日星期五昨天市局确定了作风建设活动联村点,主管领导系统工会王瑞良同志决定今天到村里去调研贫困户情况。

上午10点,我和王主任一起乘车前往村里,经过1个多小时路程的颠簸到达了涟源石马山镇排掌村,老远就看见村支书梁建社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会同村委其他主要成员村主任和秘书等一班人就联户帮扶工作沟通了情况。

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312户,人口1194人,劳动力484人,外出打工260人。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7户,参保率95.1%。

2011年全村共有贫困户159户,享受低保73人。

贫困户中有16人残疾,8位孤寡老人,无房(危房)户39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480元。

在村支书的引领下,我随王主任走访了10多户村民,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坐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结构简陋,家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南部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带着孙辈们留守。

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节俭,家居却收拾的很整洁,老人们说要给孙辈们提够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好好读书,让在外打工的儿女能安心做事。

我想,老人说的几句朴实的话,就是我们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朴实的优良传统啊,不管他们自己生活的多么艰难,却一心想着不能苦了儿孙。

一路走下来,看了这许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为之一振,止不住一种辛酸的滋味涌上心头。

8月29日星期三上午,我陪同系统工会王主任和机关工会主席陈卫国来到村委,排掌村今年考上了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大学生的家境困难,局党组特别安排了6000元助学金让我们带来。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篇一立冬过后,天气更冷了。

今天一早,我跟随驻村工作队长和村干部到一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

从村社干部那里我了解到,意外的疾病让他的半边身子几乎瘫痪,家里还有正在上学的儿子和年迈的父亲。

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他做点零工和妻子种田维持。

一进家门,看到的便是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房子。

他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原来住在老房子是打雷下雨都害怕,现在搬上来了,住着都不怕了,舒服极了,住着很安心,和城市差不多了”。

他家原先居住的地点属于C级危房,住房因山体整体滑动,出现了房屋倾斜及墙体拉裂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上半年,他家享受到了扶贫安居工程项目,在好政策的帮助下,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点,住进了漂亮的“乡村小别墅”。

从我进到家里一直到我离开,他一共说了6个谢谢,即使在我没有给他带去半点帮助的时候他依然心怀感激,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说起未来时那种激情和希望——“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帮我建了新居、建了猪舍,申请了项目入户,让我养了猪,我这个身子喂个猪还可以,猪卖掉就有钱了。

感谢你们对我的帮扶,寻找养殖大户帮带传授,还帮助我儿子申请贫困助学金。

没有党、没有政府、没有你们,我这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

”那一刻,看到他行动吃力的身体却还满心斗志,我浑身一下子也充满了干劲。

看到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我突然觉得天气再冷,但我的心却是温暖的。

今天的走访让我收获很大,也使我深深地意识到,精准扶贫真的很重要,村民生活的改善确实离不开我们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有时候,我们的一个举措、一次宣传甚至一个建议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要做的还很多,不能一味的只看、只听,而要把行动落在实处、落在村民看得见的实惠处。

(作者为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开南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篇二抬头望天空,繁星点点,苍山的轮廓模糊可见,耳边传来滋滋滋建筑机械作业的声音,不由自主,想起了村东头张大姐家危房拆除重建的情景。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_日记作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_日记作文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月30日至31日,蒙蒙细雨中,古丈县住建系统一行38人在彭辉局长的带领下,再次深入断龙山镇坐苦坝村和猛虎洲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作为局里的新人,一路上悉心听着前辈讨论着前几次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

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我局自驻村以来,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强化责任,形成合力,上下联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此次我们住建系统一行分为7个小组,分别对坐苦坝村309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55户)和猛虎洲村254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53户)上门入户进行精准再识别,核定脱贫人员,及时纳入返贫人员,确保贫困人口不掉队。

小组分好后,各自小组长迅速带领自己的组员,入户调查农户现状。

我们小组分配到的任务是完成坐苦坝村干条组17户和猛虎洲村桐一、二组18户人员家庭现状的调查。

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扶贫成效显著,例如两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坐苦坝村的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油茶加工厂即将投入生产;猛虎洲村的茶叶产业已经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村民早已深入茶叶地去采茶。

其中一位茶农笑着对我们说:“现在这个时间采茶好,可以卖好价钱,大部分村民在采茶,一般每人每天采茶收入大约200元,有的甚至更多……”看着茶叶地里忙碌的茶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们心里也舒坦。

不过从走访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所在,由于一些年轻人,没有技能和资金,难以在村里发展产业,无奈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另外,由于猛虎洲村没有茶叶加工厂和懂茶叶加工技术的能人,使得该村只能便宜出售生茶,达不到茶叶种植的效果。

为了切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确保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彭辉局长边走边强调,一要强化责任,加大宣传,一把手牵头抓总、全局干部职工协助、扶贫工作队具体落实,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二要精准脱贫到户到人,“一户一档”、“ 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脱贫;三要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带动产业发展、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等方式促进村民增收。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第1篇: 2023年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自从担任驻村队队员后,我发现在的农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许多人都不可能有整块时间参加座谈、接受调查,在刚开始那一段时间,我几乎逢人就问,有空就去走访,甚至连三轮车工和小商小贩也要有目的地聊上几句,时间不长就大体做到三个基本熟悉,即:一是对所在村的村容村貌基本熟悉;二是对所在村的党务、村务、财务等现实状况基本熟悉;三是对社情民意,尤其是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在干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怕什么、想什么等,也都基本熟悉。

每当闲下来时,注重认真写好《民情日记》,有许多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会。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感到通过调研,全方位了解掌握村里的情况,对于当好一名称职的驻村工作队员起到许多帮助作用。

驻村期间,我始终注重把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农村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当成驻村工作的重头戏。

截止目前,已先后走访各类家庭户55户,召开各类小型座谈会、调查会15次,结识了各类群众朋友。

XX村是经济比较强的村,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村两委干部和其它行政人员工作积极、自觉,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仅凭一般听听汇报,听听介绍,满足于面上情况的了解,很难发现这个村有什么大的缺点和不足。

然而,通过全过程参与村里大大小小会议和活动,我很快就发觉一些需要纠正和克服的问题。

通过两个月的驻村帮扶工作,使我对开展帮扶工作的实际意义,同老百姓交流、增进情感的必要性,为老百姓解决哪怕一个实际困难的作用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多的体会。

我觉得下基层开展帮扶工作,直接驻村入户,群众对此很关注,所以,每名驻村干部都要展示良好作风形象,都应该用心用情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

首先要和群众拉关系、摆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起鱼水关系才能把群众想什么了解清楚,才能去如何帮助,才能完成帮什么、促什么的任务。

驻村帮扶就是下基层接地气,更是掌握实情的关键。

最新-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精品

最新-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精品

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

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原来三组的村*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

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

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

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

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

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

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

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

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

精准扶贫帮扶民情日记

精准扶贫帮扶民情日记

精准扶贫帮扶民情日记精准扶贫帮扶民情日记精准扶贫帮扶民情日记一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

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

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

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 2000 多口人。

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

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

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

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

疾病是农民的大敌。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篇一】我与我校刘琼、陈荣明再次深入马安镇石塔河村11组——王坡洼开展精准扶贫走访工作。

王坡洼这片即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这里十有八九的人我都差不多已经认识了,可是这里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等种种困难都挡在人们脱贫致富的路上。

经贫困户祝贵涛、陈洪林、祝贵兵反应王坡洼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饮水问题,家家户户都安了自来水,但一个个都是摆设。

即使有水也无法安装牵自来水,因为人们都住在半山坡上。

这里的农户十有八九也都精准扶贫户,都住着土木结构的危房。

特别是贫困户陈洪林、祝贵兵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房屋已破败不堪。

前者的土房无法居住,就连过年也是在亲戚家“借住”的,都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在走访的过程中,祝贵涛告诉我因自己身体不适,自己在家务农,媳妇在外务工,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担全落在媳妇的身上,自己则过着望着老天看收成的日子,实在是脱贫无方,发展养殖又缺劳力,发展种植又没有土地,种种原因都横在脱贫的路上,陈洪林,祝贵兵均不在家,通过电话联系,了解目前在外拼搏比在家务农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前者在十堰务工,后者在福建龙岩务工。

这两年家庭的条件比以前稍好一些。

祝贵兵说家里目前还有一个女儿在龙岩小学读书,儿子去年毕业没读书了和父母在打工,家庭的日子过得依然拮据,听到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均表示感恩,陈洪林听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时也很高兴,要是能把家里的房屋再建起来那该有多好啊,他们均表示要积极配合,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脱贫。

精准扶贫到了关键的时候了,他们都希望我每次走访时,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给他们脱贫的路上献言献策,希望他们都能早日脱贫,进入小康社会的行列。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篇二】自今年3月份起,我到乌日根塔拉镇萨如拉塔拉嘎查担任“第一书记”,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高度信任和期望,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决心把萨如拉塔拉嘎查当成自己的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职能,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牧户早日脱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
上午,走访董叶兰老人家,我们进去时,老人家正在吃饭,我们和她聊天,老人家很开心,边吃饭,边和我们聊天,并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但是我们发现,老人家的脸上,时不时露出笑容,这一刻令我心中很震撼,是啊,年迈的老人,或许生活过的很艰辛,但是她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艰苦的生活已经成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印记,但是,孤独才是她们真正渴望驱走的,只要有人陪他们聊天,听他们唠叨,他们的内心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

或许物质上的贫穷,并不足以令老人感到悲哀,她还可以自已去劳动争取,但孤独呢?
篇二
上午一大早,村支书李泽佳告诉我们,相对贫困户梁啟建昨天晚上回家了。

我们决定走访他,并按照要求做好入户资料的核查和登记。

到了他的家,李书记喊了一声,听到有人应,就推门进去了,一进门,梁啟建从里屋走了出来,看上去人有些腼腆,董叶兰老人家也在屋里,我们看见老人家脸上满满的笑容,很开心,一起去的同事和村支书就陪老人家唠叨。

我就向梁啟建了解情况,他说自己由于小学没毕业,文化低,目前只能在高要的一间私人厂打工,一个月一千多元工资。

因为收入不高,每个月也只能回来一、两趟给老人家三、四百块钱作为生活费,除了生活开支,没钱剩,没钱找媳妇,没钱修建房子,一直住泥瓦房,这个月没及时回家给母亲买米送钱,造成母亲没米煮饭,心里也不好受。

我们建议他,母亲已经年老,要多回家看看,要和哥哥和姐姐商量照顾母亲的问题,兄妹们多轮流陪陪老人家,听老人家唠叨,让老人家过一个有人陪的晚年,同时,可以考虑把钱提前给亲戚,让他们帮助其母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他表示以后会多回来陪陪老人家。

篇三
下午,走近梁啟建的家,房子是旧式的泥瓦房,四周是泥围墙,外围看应该占地约有七十平方,似乎在诉说着主人家曾经的繁荣,大门开着,这是扇既有古典色彩而又充满沧桑的木门,在岁月的侵蚀下,千疮百孔,进了门,门内有个小院,约有三十平米,小院有一个三级台阶,台阶上又有一个木门,应该和前面的木门是患难兄弟,我们问了声:有人在吗?没有人回应。

陪同走访的村支书李泽佳就上了台阶,看了看情况,告诉我们,有人在家。

于是,我们就一起走了进去,眼前的一幕,令人吃惊,一个老人家正坐在一张破旧的木凳上,她的旁边,摆着两个碟子和一个碗、一根汤匙,还有一个看上去很显眼(白色,感觉挺新)的电饭锅,打开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

还末来得及和老人家说话,我们环顾其家中的情
况,眼前一幕令我们震惊,一双鞋,已经感觉不出它还是鞋子了,鞋面上不知有多少破孔。

我心想,这双鞋应该可以进博物馆珍藏,富有纪念意义,鞋子旁边是张木板,木板上放着一把镰刀,看上去有点古老,一个勉强还能使用的竹篮子摆在旁边,里面还有一点绿色的植物叶子安静地呆着,木板的前面还是木板,不过应该算是床了,因为它上面挂着蚊帐,幸运的是,蚊帐还算半旧半新的,估计蚊子想进去,还得花点心思。

收回眼光,李支书和其他走访的驻村队员正和老人家聊天,其实不能算,因为老人家耳背,沟通有点困难,我们问她中午吃什么,因为真看不出吃的是什么东西,黑呼呼的,全素的“健康食品",连油都见不到一丁点儿,李书记问她怎么没米饭,我们看到老人家用衣袖擦了擦眼角,老人哭了,嘀咕了一声,我们听不明白,李书记告诉我们说,老人家叫董叶兰,今年90岁了,刚才告诉他的是家里没米了。

原来,和她一起吃住的二儿子梁啟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家一个人在家。

前两天老人家由于家中没米,向大儿子拿米,大儿媳妇不给,李书记说主要是婆媳关系较差。

我忍住心中的酸痛(那种想哭的感觉)用相机记录下了令人伤感的一幕幕。

要离开了,我悄悄地把一百元拿给村支书让他交给老人家,并决定每个月资助老人家一百元改善老人家的生活。

此刻,心里才感觉舒服了些。

但我知道,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是儿女的陪伴和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