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民情日记随记走访记录

合集下载

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篇一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篇二驻村一个多月来,虽然有点劳累,但心情还是比较好,思绪更显活跃,回到宿舍,心中想的还是白天那一件件的小事;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的还是那一张张淳朴的脸;既然睡不着,就把今天的活动和心得记录下来现在农村条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富裕起来了,但还是有部分家庭很贫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居住条件恶劣,家中鲜有像样的电器,而家庭成员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径和实力,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今天,也许是经过雨水的滋润与洗涤,村民言语里少了点顾忌;也许是对我们冒雨前来做工作的作风表示认可,无论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们讲政策、送信息,村民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热情;我们访民情、收集,村民们也很主动;虽然今天入户数量不多,但感受颇深;他们谈到了家园建设、谈到了救灾救济、谈到了发展种养,谈到了惠农政策的宣传……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朴的表情、质朴的语言、简朴的方式,都是以往我们听汇报、看介绍、读材料所无法得知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现实问题;下一步,我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要从道路和水利项目建设上多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的支持,争取早日硬化村道、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第三是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村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第四是要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种植砂糖橘、软枝油茶、高脂松和养猪养鸡,使农民群众早日致富起来;篇三今天上午我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州交通运输局“三万”活动及精准扶贫驻点村建始县三里乡香树湾村4组,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关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村支两委干部履职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该村住宿的日子以来,与村民们交往谈心,了解到许多在单位所得不道到东西,深深地感动不开展“三万”活动怎么会有这样的收获;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与村民朋友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干群关系;走访至老党员向承鼎家中,全家4口人,小儿子智力残疾,祖孙三代同堂,居住在一栋较旧的平房内,由于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无钱修缮;家中只有1亩薄田,仅能作为饲料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儿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补贴一下家用;老人今年已经7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要打针吃药,因为没住院,药费不能报销,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辛,老人还是比较乐观豁达,他要求儿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一定要走正路,也尽量不要给政府和集体找麻烦;问到老人的愿望时,老人说,孙子就要成家了,但是房子成问题,要是有钱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香树湾村无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来源为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够;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惠农补贴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传统逐步缺失,自我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二是因学因病返贫,贫困程度加深;部分农户因子女入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入院、致残等情况,原本脆弱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医疗费而返贫,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单一,产业效益低下;农业生产受地形及水源影响,主要发展玉米、红薯、土豆等几种传统农作物种植和鸡、鸭、猪、羊等庭院式小规模禽畜养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且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和经济效益;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了解,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冷暖,是我们“三万”活动为群众办好实事的基础和前提;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万活动”,多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三万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篇一:精准扶贫走访记录】走访记录时间:走访人:被访人:走访内容:【篇二:驻村干部民情日记多篇】时间: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天气阴人物:市委组织部驻羊山镇北李庄村“第一书记”岳修广今天早晨,我们工作组一起在村里转了转,对村容村貌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群人在议论纷纷,原来是村里86岁高龄李德昌老人养的羊昨天生下了2只小羊羔,由于管理疏忽母羊因产后虚弱死亡,老人家心疼的打自己的脸,李德昌饲养这头母羊已有3年之久,他定期打扫羊圈、添加饲料、更换清水,还不时地采来地瓜秧、青草为母羊改善伙食,这几乎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母羊死后,老人悲伤不已,家人非常焦急。

我们看到老人家困难的情况,给了老人家100块钱。

但考虑到老人现在的心理状态,我们决定给老人重新买一只母羊,以缓解老人的悲伤之情。

于是我迅速联系济宁市青山羊养殖基地,赶到那里挑选了一头刚生产完、体形健壮的母羊和出生三天的两只小羊。

并在下午送往李德昌家中,向他详细介绍了饲养的注意事项。

看着健壮的山羊和可爱的小羊,老人显得非常激动,握着我的手不停的说:感谢工作组,感谢党的好干部。

经过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农村里,有些群众生活确实困难,几只羊就可能是他生活的保障,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感受到党的温暖,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时间:2012年5月22日星期五天气晴人物:县公路局驻兴隆镇皮前村“第一书记”岳梅今天刚到村,村书记李奉兵就给我反映了一个问题,新农业保险是一项让广大农民受益的政策,由于刚刚推行,有些村民不了解,不愿意接受。

特别是村里的李顺生老人乍听“交钱”二字就有些反感,说话也急了:“你们不要说了,什么新农业保险,我一分钱也不会交的!”,村书记几次上门做工作都被拒之门外,他把情况反映给了我。

还没交呢!”老李的事解决了,我心里也松了口气。

经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到:基层干部们要善于和群众“谈心”,只有心交心,农村工作就会好开展了。

记录走访贫困户的民情日记五篇

记录走访贫困户的民情日记五篇

【导语】民情⽇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设法尽快帮助解决。

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个满意的答复。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我记得:1977年我国恢复⾼考制度后,第⼀年⾼考时的作⽂题就是《难忘的时刻》。

这个⾼考题⽬,曾让千千万万个学⼦,留下终⽣难忘的时刻,激起⼀⽣难忘的记忆!因为,在考《难忘的时刻》的这⼀时刻,有⽆数学⼦,把⼈⽣的前途都压在这⼀时刻!把⼈⽣的命运都寄托在这⼀时刻!⼜有⽆数的学⼦,就在这⼀时刻改变了⾃⼰的⼈⽣,决定了⼈⽣的命运! 我今天要说的是2013年6⽉11⽇,端午节的前⼀天,这对炉迳村⼤碰村⼩组低保户、困难户、受灾户、孤寡⽼⼈的犁彩英来说,也是⼀个难忘的时刻!犁彩英,80岁,⼥性,⽣有⼀⼥,养有⼀⼦,⼥⼉已远嫁,养⼦住在全南县城,现孤⾝⼀⼈,居住在前不接村,后不触店的⼤碰村⼩组路旁边,最近的邻居也有数百⽶远。

孤村孤院,孤独⼀⼈地拿着低*⽣活。

由于端午节前⼣⼤⾬不断,中⾬连绵,导致犁彩英住的房⼦后墙壁突然倒塌!这突如其来的房屋倒塌,险些⼉就压倒了⼈,万幸中虽然⼈⾝没有受到太多的伤害,但在倒塌那⼀刻,即让她惊魂未定,恐惧万状,⽽且给她留下了终⽣难忘的时刻! ⾯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先,她想到的是“三送”⼲部,她正想和“三送”⼲部联系时,正在那⾥放⽜的刘代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说兰同志回家了,这时,犁彩英只好向村长打电话。

当我18.30分左右打着⾬伞,卷着裤脚⾛到她⾯前时,犁彩英带着百感交集⼼情说:兰同志,你来了,本来我是想给你打电话的,但听刘代华说你回家过节了,我就没有去村委会找你,⽽是打电话给谢主任了。

我说:我没有回家过节,我是到⽩⽯下的谢长古家了,因为他的房⼦在前天也倒塌了,我是刚从他那⾥过来的。

我问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她默不作声,含着眼泪,望着我…… 我⾛到倒塌房⼦⾯前,认真地察看了倒塌的墙壁,观察了倒塌时被压得乱七⼋糟的油、盐、酱、醋、茶和其各式各样的瓶瓶灌灌及碗柜。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

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3篇】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篇一立冬过后,天气更冷了。

今天一早,我跟随驻村工作队长和村干部到一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

从村社干部那里我了解到,意外的疾病让他的半边身子几乎瘫痪,家里还有正在上学的儿子和年迈的父亲。

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他做点零工和妻子种田维持。

一进家门,看到的便是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房子。

他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原来住在老房子是打雷下雨都害怕,现在搬上来了,住着都不怕了,舒服极了,住着很安心,和城市差不多了”。

他家原先居住的地点属于C级危房,住房因山体整体滑动,出现了房屋倾斜及墙体拉裂的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上半年,他家享受到了扶贫安居工程项目,在好政策的帮助下,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点,住进了漂亮的“乡村小别墅”。

从我进到家里一直到我离开,他一共说了6个谢谢,即使在我没有给他带去半点帮助的时候他依然心怀感激,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说起未来时那种激情和希望——“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帮我建了新居、建了猪舍,申请了项目入户,让我养了猪,我这个身子喂个猪还可以,猪卖掉就有钱了。

感谢你们对我的帮扶,寻找养殖大户帮带传授,还帮助我儿子申请贫困助学金。

没有党、没有政府、没有你们,我这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

”那一刻,看到他行动吃力的身体却还满心斗志,我浑身一下子也充满了干劲。

看到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干劲,我突然觉得天气再冷,但我的心却是温暖的。

今天的走访让我收获很大,也使我深深地意识到,精准扶贫真的很重要,村民生活的改善确实离不开我们的正确引导和指导。

有时候,我们的一个举措、一次宣传甚至一个建议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要做的还很多,不能一味的只看、只听,而要把行动落在实处、落在村民看得见的实惠处。

(作者为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南诏镇开南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民情日记篇二抬头望天空,繁星点点,苍山的轮廓模糊可见,耳边传来滋滋滋建筑机械作业的声音,不由自主,想起了村东头张大姐家危房拆除重建的情景。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

2023年最新的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集合3篇第1篇: 2023年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自从担任驻村队队员后,我发现在的农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许多人都不可能有整块时间参加座谈、接受调查,在刚开始那一段时间,我几乎逢人就问,有空就去走访,甚至连三轮车工和小商小贩也要有目的地聊上几句,时间不长就大体做到三个基本熟悉,即:一是对所在村的村容村貌基本熟悉;二是对所在村的党务、村务、财务等现实状况基本熟悉;三是对社情民意,尤其是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在干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怕什么、想什么等,也都基本熟悉。

每当闲下来时,注重认真写好《民情日记》,有许多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会。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感到通过调研,全方位了解掌握村里的情况,对于当好一名称职的驻村工作队员起到许多帮助作用。

驻村期间,我始终注重把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农村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当成驻村工作的重头戏。

截止目前,已先后走访各类家庭户55户,召开各类小型座谈会、调查会15次,结识了各类群众朋友。

XX村是经济比较强的村,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村两委干部和其它行政人员工作积极、自觉,都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仅凭一般听听汇报,听听介绍,满足于面上情况的了解,很难发现这个村有什么大的缺点和不足。

然而,通过全过程参与村里大大小小会议和活动,我很快就发觉一些需要纠正和克服的问题。

通过两个月的驻村帮扶工作,使我对开展帮扶工作的实际意义,同老百姓交流、增进情感的必要性,为老百姓解决哪怕一个实际困难的作用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多的体会。

我觉得下基层开展帮扶工作,直接驻村入户,群众对此很关注,所以,每名驻村干部都要展示良好作风形象,都应该用心用情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

首先要和群众拉关系、摆家常,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建立起鱼水关系才能把群众想什么了解清楚,才能去如何帮助,才能完成帮什么、促什么的任务。

驻村帮扶就是下基层接地气,更是掌握实情的关键。

最新-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精品

最新-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 精品

个人精准扶贫走访记录三篇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

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原来三组的村*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

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

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

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

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

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

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

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

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精选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篇一】我与我校刘琼、陈荣明再次深入马安镇石塔河村11组——王坡洼开展精准扶贫走访工作。

王坡洼这片即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这里十有八九的人我都差不多已经认识了,可是这里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等种种困难都挡在人们脱贫致富的路上。

经贫困户祝贵涛、陈洪林、祝贵兵反应王坡洼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饮水问题,家家户户都安了自来水,但一个个都是摆设。

即使有水也无法安装牵自来水,因为人们都住在半山坡上。

这里的农户十有八九也都精准扶贫户,都住着土木结构的危房。

特别是贫困户陈洪林、祝贵兵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房屋已破败不堪。

前者的土房无法居住,就连过年也是在亲戚家“借住”的,都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在走访的过程中,祝贵涛告诉我因自己身体不适,自己在家务农,媳妇在外务工,上有老下有小,一家的重担全落在媳妇的身上,自己则过着望着老天看收成的日子,实在是脱贫无方,发展养殖又缺劳力,发展种植又没有土地,种种原因都横在脱贫的路上,陈洪林,祝贵兵均不在家,通过电话联系,了解目前在外拼搏比在家务农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前者在十堰务工,后者在福建龙岩务工。

这两年家庭的条件比以前稍好一些。

祝贵兵说家里目前还有一个女儿在龙岩小学读书,儿子去年毕业没读书了和父母在打工,家庭的日子过得依然拮据,听到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均表示感恩,陈洪林听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时也很高兴,要是能把家里的房屋再建起来那该有多好啊,他们均表示要积极配合,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脱贫。

精准扶贫到了关键的时候了,他们都希望我每次走访时,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给他们脱贫的路上献言献策,希望他们都能早日脱贫,进入小康社会的行列。

精准扶贫个人民情日记【篇二】自今年3月份起,我到乌日根塔拉镇萨如拉塔拉嘎查担任“第一书记”,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高度信任和期望,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决心把萨如拉塔拉嘎查当成自己的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职能,竭尽全力帮助困难牧户早日脱贫。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三篇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三篇

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三篇导读:本文农村精准扶贫走访日记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今天天气预报为大风蓝色预警,电话及时通知帮扶对象,把代牧的羊群赶到避风的山洼,防止羊群走散丢失…““今天气温回升,协助扶贫户抢抓墒情,及时播种…“如上记述摘自石人子乡农技站扶贫帮扶干部工作日记的一部分。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准确了解和掌握定点帮扶贫困村和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乡农科站的帮扶干部,详细记录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每一次入户了解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帮助贫困户出谋划策,寻找联系增收渠道,为他们早日脱贫,解决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民情日记”,帮扶干部紧盯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和民生社会保障等工作难点,以钉钉子的劲头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加快帮扶对象及早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期间,农科站的干部通过民情日记等方式,事无巨细详细记录驻村情况、群众需求,共记录扶贫工作日记两万余字, 并根据记录协调有关部门提供扶贫资金,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找路子,获得了困难群众的一致好评。

篇二9月23日,我和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我们在天星镇双河村与村“三委”班子成员一道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村支书蒋贵强扶贫工作汇报,研究了部门挂钩扶贫工作。

在谈到村里的困难时,蒋支书对我们说,双河村有17个村民小组,767户2928人。

虽然全村贫困面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努力,在2019年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户1594人脱贫出列。

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群众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生活不宽裕。

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无户间作业路硬化到家家户户,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

特别是一些边远高寒的地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生存环境条件十分差,房屋破烂、生活简陋,急需异地搬迁转移安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20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一)
中寨村委会老办公楼又矮又小,最近又有施工队入住,我们3名队员在村委会挤不下,只好另选住处。

中寨小学离村委会也有一段距离,雨天还要走泥巴路,住在这里不方便来去出入。

于是,我们被安排住在迤车镇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办公楼顶的一间宿舍里。

早上起来,简单吃碗米线,我就步行8公里到中寨村麻地沟村民小组走访摸底。

春寒料峭,冷风飕飕。

跑了3
今年情况特殊,3月份要启动村级换届,5
“5+2”
炼身体又免得请基层干部接送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

80万
善人居环境。

户582人,其中贫困户24户。

麻地沟村土地少,在外打工
文明家存栏30多条菜牛。

村里烤酒的人也比较多,年产量60余吨,用于烤酒的粮食要10030户小区房。

“麻地沟村对扶贫工作很重视,为了筛选出真正的贫困家庭,还有商议建村
2月2日通过村民投票表决,评选出24户贫困户74人,纳入建档立卡范围。

村民活动场所征地涉及16户,大部分群众积极支持,有5户正在分头做工作。

”爬上一个高台,来到贫困户刘兰英家,老人眼花耳背,一直念叨说“感谢政府关心老百姓”,问我能不能让她吃低保,李光维说老人家已经纳入低保了,老人
的儿子李仁云在旁边证实的确如此。

随后去走访汤启明、李广吉家,人都不在。

汤启荣家住在村后靠近山腰的地方,他家进门的路太狭窄,院内牛粪羊粪到处都是,3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羊不时跑过来舔舔我的手,非常可爱。

汤启荣说,前些日子他经常生病住院,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家外就靠媳妇张玉芬料理。

一路上,到处是垃圾污水。

我提醒李光维组长想办法清理一下主干道上的粪堆、草堆,还有做好征地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村民活动场所。

李光维感慨地说,村官不是官,当好不一般呐,群众要配合才好干。

201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二)
2月25日星期四雨夹雪中寨村火烧寨村民小组
2016年开春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冷一些。

老天从农历正月初一就一直阴沉着脸,飕飕冷风伴着寒霜把先
开的花朵吹残冻蔫。

立春、雨水节令早已过了,气温还在个位数上徘徊。

昨天最低气温降到-2℃,中午飘起了雪花,参加迤车镇驻村
扶贫工作队员和各村总支书记会议后,我们及时与中寨村“三委”班子修改完善发展规划和脱贫实施计划。

为加快工作
进度,我和杨建军分头行动。

他听取村党总支书记计加眺介绍实施方案及项目规划,我到火烧寨村民小组入户调查。

从“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开展以来,省市县一再强调要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开展了两轮“回头看”工作,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看住房,看大件,看劳力,看产业,看负担;有机动车的不录,有新建住房的不录,有城镇商品房的不录,有公职人员的不录,有较大实体产业的不录;有重病人的优先,有重度残疾的优先,有在校学生的优先,
无壮劳力的优先,住危房的优先,重灾户优先)
放心不下,还是决定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

相貌上看不出他已经是62
际情况。

李友平面露难色,看我态度坚决,只好直说:“
去了,只有他父亲刘庭先在家。


内,房檐下挂着几串包谷。

李组长连喊几声“庭先――庭先
庭先,才46岁的人,就头发稀疏,腰杆弯曲,老态龙钟。

刘庭先寒心地说:“
着盖新房子啊!”
80岁高龄的李世成老人。

他正准备吃晚饭,见我们造访,
“我有3个儿子。

迟缓。

高文秀说,过小年前她才看病回来,医生诊断为骨膜炎,感谢党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这次住院花掉4000多
块钱,政府帮助报销了一大半,自己只出了800多块钱。

李组长告诉我,火烧寨有118户455人,其中贫困户26户,在外打工的人有30多人。

希望上级领导支持,为我们村修一条排灌渠,可使100多亩粮田受益。

要是能争取立项,我们村可集中规划建设80套左右新房,使村容村貌
有大的改观。

后山上栽了10000多棵核桃树,但严重缺水挂果不多,要是能在山上修个蓄水池,加强灌溉,产量会提高。

我们还想试种100亩软籽石榴。

我由衷佩服老组长有这样的胆识,跟他说会积极汇报争取项目,但目前村中滥堆乱放的脏乱差现象要想办法治理,还有脱贫的产业支撑也要拓宽思路,多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