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人性的观念和生活处事

人性的观念和生活处事在古代的哲学中,人性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人性是指人类个体内在的本质和特质,是人类共同的本质和特征。
人性的观念对于人类的生活处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性有所变化,但人性的观念和对待生活处事的态度仍然是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性的观念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人性被认为是善的本质。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善良和真理的,而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的自我实现。
在这种观念下,人类的生活处事应该是以追求善良和真理为目标的。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他认为人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特长。
他强调个体的特点和个人的努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因此,他的观念认为人类的生活处事应该是根据个体的特长和天赋来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近代的哲学中,人性的观念更加复杂。
尤其是在尼采的思想中,他对人性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他认为人性是虚无和意志的表达,人类的生活处事是处于无休止的意志冲突和矛盾之中。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解放和超越人性的限制,达到超越人类的境地。
无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传统观点还是现代哲学中的新观点,人性的观念对于人的生活处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对人性的理解和个人意义的探索,将直接影响其在生活中的品行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功利和物质追求。
这种观念的改变导致了一些人在生活处事中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乐善好施的精神。
然而,仍然有一些人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这些人认为人性的观念应该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处事方式中。
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关心,才能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和快乐。
对待生活处事,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有些人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人性假设理论案例分析

人性假设理论案例分析人性假设理论是指人们在分析和评价行为时所做出的一种假设,即人们的行为基本上是出于自私和利己的动机。
这一理论引发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人性假设理论的适用性。
首先,我们可以以经济学领域为例。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通常会利用资源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福利最大化。
例如,一家企业的经理会尽力提高公司的利润,以达到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薪资提升。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做出决策。
这些经济行为都体现了人性假设理论中的自私和利己动机。
其次,人性假设理论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的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合作伙伴,并尽力争取最大的利益。
例如,两个人合作创业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技能和能力来分配工作,并且在经济利益分配上也可能出现一些争执和冲突。
而在家庭关系中,人们也会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例如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期望孩子将来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回报。
此外,人性假设理论还可以用于分析政治行为。
政治家和政府机构也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来做出决策。
例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执政目标和民众的支持,决策往往会偏向于符合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另外,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取选民的支持并争取选票,这也体现了人性假设理论中的自私和利己动机。
总的来说,人性假设理论在分析各种行为和决策时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无论是在经济、社会还是政治领域。
当然,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道德观念、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此不能仅仅将行为归因于自私和利己动机。
但人性假设理论为我们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和框架。
管理学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管理学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现代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性是以人为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也体现了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
一、主要的几种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也被称作“唯利人”或“实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源来源于经济因素,工作就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报酬。
所以,管理者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又称为“人群关系理论”。
主要观点是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人的工作效率随着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
“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是“社会人”假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体内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复杂人”假设西方管理学家沙因等人,认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以及“自我实现人”假设等理论,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只适合特定的时代和人,而人的动机却又是复杂的,不能单单把人的动机假定在一两种情况之上。
因此他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基于“复杂人”假设,摩斯和洛希提出了“全面管理”的理论,也叫“应变管理理论”。
“应变”是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叫“超y”理论。
(五)“知识人”假设也称作“学习人”或者“文化人”。
它的基本观点:首先“知识人”具有利己性:在知识社会里,知识员工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力;其次“知识人”具有公益性:学习型员工作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以损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来换取的个人利益,而且经过自身修养和外界引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愿意使其追求的个人利益符合组织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后“知识人”具有理性,即为自身利益的理性和为社会利益的理性。
管理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应用

管理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应用摘要:领导是涉及组织中人问题的职能,为了让人发挥最大效用,管理学根据人性特点的研究,制定出许多管理模式,西方关于人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提出四种假设,分别是“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的假设。
管理学在心理学家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这四种假设下对人的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字:人性研究四种假设管理模式企业中的应用本书总结:这本书以导入案例、阅读材料、故事的形式,增加了许多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插入大量实际工作的典型案例,且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探讨性,这些内容让一些概念更立体的展现,全书共有10项任务,每项任务首先进行任务解析、任务导入,然后介绍核心技能与概念,再进行研讨与质疑,课堂讨论与游戏、案例分析、实训操作、业务技能自测、阅读材料等,通过各项任务的设定与解决,强化各项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的操作性训练。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工作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从而让我们对管理有具体的概念,对管理工作有具体的认识。
在我们对管理学有了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又指导我们怎样去管理自己的工作实践,怎样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第二章主要讲了管理理论的演进,早期管理学实践和管理思想和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在了解和掌握了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后,开始具体讲解管理的基本内容,计划和决策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的一部分,有了好的计划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的效益,从计划的内容种类、编制程序作用做了系统的介绍,有了好的计划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决策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做好一个决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点、决策的类型、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
第四章,在对计划和决策有了全面认识之后,又开始学习管理者从事的管理活动,而组织工作时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发挥整体作用,这章从组织的基本问题、组织的结构做了系统讲解,有了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有人去发挥它的作用第五章,这章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为了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指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人的劳动能力,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
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
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
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
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心+生=性。
性由心生。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
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
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
这是性善论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
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 理论”。
“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
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
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
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
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和现实 深度解析

人性和现实深度解析
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多种角度来解释。
首先,人性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推动人们做出某种行为。
现实则是外在的条件,它是人们行为的制约因素,决定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事情。
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的行为受到现实的限制,而现实的发展也受到人性的影响。
其次,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解释。
人们的行为受到道德的约束,而道德的发展又受到现实的影响。
现实的发展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改变道德标准,不断推动人们的行为习惯。
最后,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
现实的发展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发展,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现实的发展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总之,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多种角度来解释。
人性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影响着彼此,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管理学中人性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管理学中,人性理论是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在现实中,人性理论可以用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一些常见的人性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亚当·斯密的理性人格理论、梅尔·斯特林的理论X和理论Y、史蒂文·托马斯的理想化影响理论等。
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所处的需要层次来设计工作内容和激励措施,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并提高工作满意度。
另外,亚当·斯密的理性人格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决策方式,即理性决策和情感决策。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决策方式来帮助员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梅尔·斯特林的理论X和理论Y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理论X认为,人类天生不喜欢工作,因此需要外部控制和激励才能工作。
理论Y认为,人类天生喜欢工作,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激励和自我控制来工作。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更满意。
史蒂文·托马斯的理想化影响理论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该理论认为,员工会将其领导者视为自己的榜样,并会受到领导者的理想化影响。
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向员工树立榜样,激励员工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些人性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现实中,管理者还可以借助其他人性理论来更好地管理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价值

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价值人性的价值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恩爱、友善、情感、奉献等独特的人性。
这些体现人类高度文化的品质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产生共鸣,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价值。
一、体现人性的价值之友善友善是体现人性价值的最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热情。
这包括了对于我们周围的人的尊重、理解和接受他们的习惯、文化及信仰。
我们需要给予他们一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受欢迎的感觉。
另外,我们还要懂得体贴,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的感受。
这样,我们才能将友善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和美好。
二、体现人性的价值之奉献奉献是体现人性价值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我们需要施以援手,让他们摆脱困境。
这可以是通过提供物质支持,或者是通过提供精神支持。
如果一个人面临了经济困境,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物资和金钱上的帮助;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疲惫不堪,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关爱和安慰。
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出奉献的精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三、体现人性的价值之理解和宽容理解和宽容是体现人性价值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我们看法不同的人,或者是有许多行为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人。
我们需要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并向其表达宽容和同情。
我们需要懂得尊重和容忍他人的个性和习惯,尽力去理解和同情他们所经历的事情。
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我们才能建立友谊、共创价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四、体现人性的价值之感恩和珍惜感恩和珍惜是体现人性价值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帮助和赠品。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展现出我们的感恩之心,并尽可能地去回报社会。
我们需要内化这种价值,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便利,以及珍惜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摘要:孟子提出性本善论,西方的y理论与之相一致;荀子提出了性本恶论,西方则有x理论与之相对应;告子提出性本无善无恶论,西方的z理论又与之相似。
人本自私是客观规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
自私有三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任性、懒惰、嫉妒。
自私应该适度,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人性;人本自私;体现人性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以前就有人开始思考人性这个问题。
可是,迄今人类于该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不管你身处何方身居何位,如果你懂人性就等于解了对方一大半,对于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
1 什么是人性心+生=性。
性由心生。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属性。
人性就是人的内心深处那种东西,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性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其本质极难改变。
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本性”为什么难移?就是因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渗入骨髓的。
2 人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p1。
这是性善论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子。
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几种“心”,即所谓的“仁义礼智”[2]p197-198,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学派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即“y理论”。
“y理论”跟中国先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工作。
要求员工做好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
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那么,员工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能够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能设法创新。
持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
近几十年,“y理论”因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而大行其道。
3人性恶论荀子是中国第一个断言人性本恶的思想家。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阐述道理后,他进一步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而制定并推行种种礼仪、法度,“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p130。
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西方的x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其核心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麦格雷戈提出以明确的“经济人”人性假设为理论依据的管理理论——“x理论”。
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①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机会就会逃避工作。
②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③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④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在中国中小企业,x理论至今尚有其积极意义。
只有当构成企业人力的成分发生质变式提高的时候,y理论才会逐渐取代x理论指导主流的管理模式。
4 人性本无善无恶告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曾受教墨子之门,善辩,讲仁义,后与孟轲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2]p194。
他还以水做比喻来揭示人性,“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2]p193。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2]p192。
在中国古代众多论性之善恶的思想家中,告子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4]。
这就是说,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有人说,人其实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
天使和魔鬼表现于人的行为,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
表现为“天使”或“魔鬼”,则取决于“天使”和“魔鬼”的力量对比。
与告子的思想十分类似的有西方的“z理论”。
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 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5 人性本自私作者认为,人性本自私。
自私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度的不同;自私超过了度就成了恶,自私在适当的范围内就是善。
5.1自私基因:人性自私之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凡成功者即是懂得“为己之道”者——很自私乃至最自私者。
反倒是那些失败者,表现出了对“为己之道”功夫的欠缺,其中就包括孔夫子。
孔夫子在世时,想在官场上施展抱负却屡屡失败,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实在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从事私人的教书育人工作。
孔夫子真正的“成功”是在他死后,而他死后的“成功”不过是变成了后世真正成功者的骗人工具和招牌。
从今天的观念看,孔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与其说是他本人的追求,莫如说是对他本人所追究的辛辣讽刺。
孔子以及后来更甚的孟子用一厢情愿利他性的梦话——人性本善,为后世历代极权专制统治者赤裸裸的自私织就了一块既厚实又华丽的遮羞布;两千年多年来,中国人仍对这块布的华丽赞美不绝。
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悖论:主张人性本善的中国人,几千年来竟为自己造出一个非常缺乏人道、非常不善的大官场化社会。
而主张人性本恶的西方人,近500年来竟首先创造出了一个科学、民主、自由,相对而言更富裕、更尊重人道的社会。
人性的自私是事实,是人类共同创造人性文明所由出发的不可否认的真实基础。
5.2人本自私是真理,是客观规律自私是人类的本性,这几乎可以称之为关于人类的第一大规律。
通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古代思想家基本上顺应了这条规律,他们中的多数人看到了人性与生俱来的“恶”,也即自私,无论这种思想是由神话来表达(例如撒旦),还是作为宗教思想来阐述(例如基督教原罪说),乃至由科学来说明(例如自私的基因)。
西方社会的发达,其实也是顺应了这一规律。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大锅饭、公共食堂、人民公社为什么搞不下去了?因为我们违反了这条人本自私的客观规律。
5.3人性本自私的三种表现形式人的自私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任性、懒惰和嫉妒。
一般而言,这三种状态在一切人身上都潜伏着。
至于它们会不会引发出恶的行为,则要取决于各人接受人类文明(理性)的程度,对现实经验体认的程度以及个人对未来所具有远见的程度;即,依各人抑制自身原恶的自觉程度而定。
(1)人类的任性实质上是对人类既存文明的拒斥,是拒绝接受人类既存文明的规范。
例如,无视前人总结的各种知识,无视公共理性、道德、法律、纪律、契约等等的约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中国历史上,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等“无道昏君”即是此等任性妄为之徒的典型代表。
说来令人心寒,中国四千多年有文字可查的历史,从黄帝到清朝宣统,总共有559个皇帝,其中除了极少数几个所谓“好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位,余者的任性程度也绝对是相当可怕的。
当权者的任性妄为,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灾难的重大根源之一。
然而,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任意妄为,它的危害程度只限于一个家庭,最多也不过贻害乡邻街坊或荼毒一方。
(2)人性的懒惰是对人类现实活力的拒斥,是拒绝用自己的肉体去真正体验人的生活。
懒惰是一切自私的人类都或多或少会有的一种人性原恶,一种不可能彻底根绝的人类的劣根性,能否努力克服这种劣根性,全要靠人类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以及由习惯而进一步形成的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和劳动神圣性的信仰的情感。
能达到后面两种境界的基本上是终身热爱劳动者。
(3)人类的嫉妒,来自竞争中的自私、来自内心的失落感。
对被嫉妒者以各种方式去伤害,甚至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杨修,以及借刀杀张衡,即是君主嫉才杀人的典型事例。
人性自私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是一切人的本性;因此,人性原恶也同样是自然而然潜在于一切人身上的恶因。
5.4自私: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承认人性自私为真,并不能因此而推断人性必然为善或为恶。
人性自私而为善的条件极强,因此,人性自私为恶的可能性比为善的可能性大得多。
人性自私是人类谋求自我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试想一下,如果你所创造的财富,一夜之间被剥夺却无处讨回公道,你还会有继续努力创造财富的动力?5.5人本自私应有度人的自私太过,就会干扰他人的自私。
这时候,人的自私就应该有所收敛。
有些人巧取豪夺甚至杀人越货,这是自私太过所致,须受到法律制裁。
在适当的范围内,我们不仅应该允许自私,而且还应该对正当的自私给予保护。
只有如此,则人性自私是可能为善的。
6 人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理论处处得以体现。
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为什么高兴?因为人的自私得到了满足。
他为什么不高兴?自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6.1人活着是为追求幸福什么是幸福?即使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受很愉悦,内心深处的那份需求——自私的欲望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所以就有“知足者常乐”之说。
6.2这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矛盾那么多冲突人们的行为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诸多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性——人本自私在起作用。
自私体现在,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价值体系。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没关系。
问题是,人们不仅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喜欢把自己的这一套价值观强加于别人的头上。
强加于别人头上也没关系,问题还在于别人不接受这套价值观。
这样矛盾就来了,冲突就来了。
6.3这世界上什么样的人人缘好或者说受人欢迎答案是服务人员。
为什么?因为长期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她们善于察言观色,懂得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需求。
或者说,对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需求知根知底,并且善于满足这份需求,所以就受人欢迎。
难怪达尔文严正地告诫世人:能生存下来的,往往不是那些最强壮或者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
6.4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得到提拔升迁学历最高的?能力最强的?都不是,而是能力平庸但善于迎奉领导的。
比如,秘书、助理。
因为这些人跟领导鞍前马后打交道惯了,知道领导内心深处那份感觉是什么、那份需求是什么?并且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份感受满足这份需求。
说穿了,就是善于满足领导的自私心理。
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乐领导之所乐,忧领导之所忧。
领导没有看到,就帮领导看到;领导没有想到的就帮领导想到;领导没有做到的就帮领导做到。
6.5中国普遍实行的押金制外国人把它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押金文化’”。
我们生活当中,现在都通行“先充值(钱)再使用”。
我们的手机,也是先交费,再打电话。
你的话费只要超出一毛钱,你就被停机了。
供应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怕你赖账——用了不缴费。
赖账其实就是自私的体现,可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简直不可思议。
假如你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租了一辆汽车,只需要登记一下身份证号码,不用交任何押金。
你把车开到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用完交钱。
人家就不怕你跑了。
他们其实就是相互信任。
[5]p236.6食品安全问题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
从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到天然紫砂煲(就是普通泥土与化学颜料等成分混合而成),从地沟油到苏丹红,无不折射出人邪恶自私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