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铎简介

合集下载

《汉书地理志补校》提要

《汉书地理志补校》提要

《汉书地理志补校》提要作者:李康甲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6期一、书目简介我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杨守敬集》第一册为根据,参考二十五史补编本,对《汉书地理志补校》进行阅读,并对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提要。

《汉书地理志补校》(下称《补校》)是清末明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著作,其刻于光绪二十六年,全书一册,分上、下二卷,凡四十页,仿宋体大字竖刻,卷首有光绪二十五年杨守敬著《自序》,各卷首页有“宜都杨守敬惺吾”字样。

二、《补校》与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的比较杨守敬于书前附有序文,其言:“校《汉书·地理志》者,钱塘汪氏(汪远孙)稍后出,亦最精。

”但“惜其甄录诸家尤多未备”,且于汪远孙书后又有陈澧,汪士铎亦为《汉志》做注,故而杨在阅读时写录札记于汪书,后经整理而成《补校》一书,其“意在补汪书”,也就较为简略,故而在阅读时应结合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

杨书在内容上对汪书进行增补。

首先,是对汪书有些条目下未引史料进行补充。

如京兆尹条下,《补校》就“二年更为渭南郡”句补释,以《史记·高帝纪》载“二年六月”,《异姓诸侯王表》载“元年八月”列其下。

其次是对汪书未引注疏进行补充。

汪远孙因时代限制和个人涉及面原因,未引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钱坫《新勘注地理志》,及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汪士铎《汉志志疑》《汉志释地略》等,故而杨书在相应条目下补引上列诸注。

对于汪书未发现及未辨明的问题,杨书引诸史料进行了分析,以得出结论,并以“案”书明自身观点。

如“长安”下“高帝五年置”,以《史记·将相年表》作六年置,杨加案曰:“《高纪》五年灭项王,六年二月都洛阳,五月车架到长安”,故可得五年置为误,而汪注于此条下仅载“五年灭项,西都长安”,未究此问题。

三、《补校》研究方法及突出成就(1)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首先是传统的对字形、字音进行进行训诂,对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说明。

近代河湟地区移民

近代河湟地区移民
第2卷 1
第9 期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M d n a g U v r u a j n ni e s i ny
V . N .9 o1 21 O
21 0 2年 9月
文 章 编 号 : l0 .7 7 ( 0 2 90 5 、3 0 88 l 2 1 )0 .0 00
S . ep
收 稿 日期 :2 1-5 l 0 20 一6
生存 ,人们开始寻找 出路 ,于是有了 “ 闯关东 ” 、 “ 下南洋” 走 西 口”等移民大潮。气候温润 ,适 、“
合 农耕的河湟地区 ,自然成了生产者的移 民之地 , 因而 ,“ 奔河湟” 的人也不在少数 。 3 .近代政府加强建设河湟 ,带来移 民契机
关键 词:河湟地 区;移 民;启示作 用 中图分类号:K 5 文献标识码: 2 A
河湟 ,指黄河上游 、湟水流域 、大通河流域 , 古称 “ 三河问” 。河湟地 区是 由湟水 和黄河 冲击 而
成 的两个谷地 的统称 。有关 “ 河湟”的最早记 录是
战争 、 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 八 此后 国内又爆发 了大
事 之权 弹矣 。 ”而且人 口的分 布极 不平 衡, 中东部 “ 狭人 满” 地 ,而西部广大地 区则 “ 旷人稀 ” 地 。而
已达百万 。由此可见 ,在清末 民国这段时间 , 河湟
地区外来移民势头之猛 ,人数之多 。


近代河湟地 区移 民的社会背景
就 在这动乱的年代 , 中原地区又灾荒不断。为 了求
报 局 、公安局 、交通处 、蒙藏事务处 、民众联
合 处等附属机构 。 建省后 ,当时 国民政府的孙连仲
任省主席 , 下辖各大机构有不少是 内地人士 。即使 后来 ,孙连仲带部队 回中原 ,马步芳集 团中 ,内地 人士也不在少数 。 第三 阶段 , 日战争时期 , 抗 西北地 区作用 和地 位大增 , 国民政府加 大对青海投资 和扶持 , 大量建 设人 才涌入河湟 。另一方面 ,内地战火 连绵 ,许多

清代南京救生事业初探

清代南京救生事业初探

市的救生事业关注还不是很多。基于此, 文章即对长江下游重要城市南京的救生事业做初步探索。不当之 处, 祈请方家指正。


清代南京救生事业的发展
乾隆 三年 ( 1 7 3 8 ) , 两 江总督 那 苏 图向朝 廷 汇 报所 辖 州 县沿 江 地 带救 生 船 只 的设 置 情 况 : 下 辖 州 县 中 只 有镇江、 瓜洲 、 江 宁几处 有救 生船 只 的设 置 , “ 向来 各 官及 商 人 等捐 设 救 生船 只 , 雇募水手 , 于 盐 匣 杂 费 等项 内拨 定岁 修 、 工食银 两 , 在沿 江游 巡照看 , 凡 遇风 险 即上 前保 护 , 未 覆 者设 法 挽 救 , 已覆 者捞 获人 口, 有 裨 民 生, 行 有 成效 ” 。 … 其 实早 在康 熙年 间 , 南 京 的沿江 地带 就 出现 了救 生 船 施救 往 来 的船 只。 乾 隆《 上元 县 志 》
[ 作 者简介 ] 王 玉朋 , 男, 山东肥城人 , 南京 大学历 史学系博士 生, 主要研 究方向为明清 史。 [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度江 苏省研 究生培 养创新 工程项 目“ 清代南京公共事业研 究” 。( 项 目编号 C X Z Z I 3 _ 0 0 2 5 )
近年 来 , 内河 航运 的救 生制度 日益 得 到学 界 的关 注 。蓝勇 、 吴琦 、 杨 国安 等学者 相继 发 表 了一 系列 论 文 对 长江 中上 游 , 特别是 四川 、 两 湖一 带 的救 生 体 系 以及 运 转进 行 了详 细 的分 析 。 但 学界 对 长 江 下游 沿 江 城
堂还 兼及 各类 善举 , 如“ 施材 、 施药 、 施棉 衣 、 米票 , 立 义学 三所 ” o [ 4 ] ( 卷 l l 建 清 中期 除 了规 模 最大 的生 生堂 外 ,

从五蠹篇管窥韩非子人口论

从五蠹篇管窥韩非子人口论

碱.8№.4
Dec.2008
从“五蠹’’篇管窥韩非子人口论
孟智,宋兴昌
(露藏薨族攀院入文学院,浃西藏辩7i2蕊2) 接要:韩菲荸戆人蜚论浸有唯心史观酶零足,钽英蟪后世擎舞如马蒜漆、徐竞启、汪士簪等蟪人口 思想与观点的影响楚显而易觅的。韩非子有关人材与货财酌关系、凡游与社套熏活赘辫等琨点对后世学者 也有影响与启发。 关键谲:韩菲予;五蠹;人譬论 牢雕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谖码:A 著名人日学家骂尔萨斯认为。出乎±地生产 生活资辩瓣生产力静有袋.{il;食耪又努天类生存 所必需.加上两性间必然的情欲不断加剧着人类 的繁殖力,因此其结果,人鼹的增长势必超过生 活资瓣豹增长弼。骂尔萨薪还把这二者之耀增长的
nuenc酷on tlle

po—玉滋。珏氐娜豳渤毯洳赫
goocls,越d
schob感.
Sb主chlo猫d
Key word辩
so
gene谢on s曲oh on.H主s落e毡,po主n拇on娃怂rek矗。蒯p&咐een p印出垃。觳勰d pop幽don、,i群wpoin协of
me
hter
1ik Ma D撇11lin,xu
f参考文默】 【1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韩大力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量7.S。
f2】至先傧,韩黪子集薅攀咽。就京:孛华书餍,挣98舛辱3。 【3】王焕镰.擞予校释【M】.槐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嘲佥良年.嚣警译注驻噶。上漶:上海吉籀泓舨社,粼嘻.
潮锾锋书。譬镶籍靼噶.冀索:孛肇毒黉,1986:98。 【6】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o】.北京:中华书局,2006.
“人多则穷f地不足养…引。他认为生活资料的增长
&经越来越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了。人多地少. 因此导致贫穷:还谈鲻天露数量与质爨翡关系: 在生活资料~定的情况下.人口质量与人口数量 是成反比例关系的。玉世铎对韩菲子人髓思想更 为霹贵酶突镀与发震表瑰在。毽还提惠了系统酶 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与设想。 下面笔者就着重介缨一下垂世铎豹人疆思想: 1.汪士铎试蠹早婚零俗簧遮存在予审匿酶封 建农村,樾正常情况下.人口的繁衍速度是每30 年增热一傣。有数地方则可栽每∞年就增魏一 僚。汪士铎提出这个混点时.马尔萨赣懿入露谂 融经产生。但尚无溅据说明他那时已经知道马尔 萨赣魏观点:帮袭熙阉。氇不会确切掌握人基妻 然增长率的具体说法。医j}l:.汪士铎的这一观点 完全是对此前中国人口思想的继承并加以发挥的 维果。 2.汪士铎还谈剃了人日数蟹与质量的关系问 题:人口增长过多套引起人脚质量的下降。’“人 多嚣气分。斌寨遂薄.叉瀵染予最气,敝人才益 难”。他认为农村入懿二三十年增长一倍,人口太 多。 “然瞥经商挑担无一中用者,多则气薄也”: “徽六基。绩溪最善.鲍狭天多也。……敏太多予 他邑。而愚于他邑,贫于他邑”(引。王世铎认识到了 程一定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关系条件下人日数量和 质量成反耽铹变诬懿辩证关系,这一点有积极鹩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男子二÷蠢岁酸痰,女子二卡岁以袁嫁娶”. 3.汪士铎明确倡导晚婚。他认为应该“严禁 “定

PDF文章阅读-南京博物院

PDF文章阅读-南京博物院

收稿日期2012-05-08作者简介梁白泉(1928-),男,南京博物院原院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研究、文化民俗学。

内容提要:1998年以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先后在南京清凉山石头城遗址进行试探性发掘,发现六朝时墙体,出土不少六朝文物,石头城应是此后连绵不断的南京筑城之始,至今正好1800年。

石头城文化,可以唐、五代为断,之前属重在拱卫京师的初建期,多军事人物,之后属人文为重的发展期,多出官宦文人雅士。

这一部龙盘虎踞的建城历史,见诸于历代小说与艺文之中,值得我们后继者、新南京的建设者所认识、参考、继承。

关键词:石城文化南京石头城建城1800年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试述石城文化(下)——纪念南京石头城建城1800年梁白泉(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210016)五石城文化石头城文化[30],似可以唐、五代为断,之前属重在拱卫京师的初建期,之后属人文为重的发展期。

宋代曾任江东转运副使的杨万里(1127-1206年),曾评说:“金陵,六朝之故国也。

有孙仲谋、宋武之遗烈,故其俗毅且英;有王茂宏、谢安石之余风,故其士清以迈;有钟山、石城之形胜,长江、秦淮之天险,故地大而才杰。

”[31]清凉山除吴大帝庙、驻马坡、虎踞关、龙蟠里这批历史遗迹遗名外,从文化方面论,我以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乐府曲辞,二是寺庙道观。

(一)关于乐府曲辞五言诗是产生于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时代的童谣[32],它“征服了一切,代替了四言诗,代替了楚歌,而成为诗坛上的正宗歌体。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一个大进步。

最初是崛起于民间的摇篮中。

《诗经》诸风中的许多情诗,我们看流行于六朝时代的乐府曲子,如《子夜》、《读曲》之属,便知道这些情诗乃正是它们的真实的同类。

”[33]南京在东晋及以前,属汉语方言的吴语地区。

六朝时《吴歌》出于江南。

开始为徒歌,后被之以管弦。

吴声歌曲产生于建康,其中西曲有《石城乐》。

江宁名士汪士铎的舆地学成果刍论

江宁名士汪士铎的舆地学成果刍论

江宁名士汪士铎的舆地学成果刍论摘要:清朝末期,南京城出现了一名舆地学大家汪士铎,其舆地学功底的深厚一直受到后人推崇。

他的《水经注图》的绘制、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汉书·地理志》的注释和考辨等活动展示了他在历史地理学上的成果。

这些成就中也呈现出少有的特色:著述多且广泛、实用性强、考证方法多样。

关铤词:江宁名士;汪士铎;《水经注图》;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1802-1899年),原名鏊,字振庵,别字梅村,号芝生、悔翁,先世居安徽歙县,六世祖汪德昭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迁居江宁(今南京市)。

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

咸丰间曾辟居皖南绩溪,后入湖北巡抚胡林翼幕。

光绪问授国子监助教衔。

先生学识渊博,是“清末享有盛誉的历史地理学家”。

笔者拟从内容与特点上分析其舆地学成果。

一、内容:脉络清晰,涉猎广泛(一)对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先生充分继承了清代考据学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之风,先后对《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经典历史地理文献中部分内容进行考证,订正出其讹误。

补上其缺漏。

1.对《禹贡》内容的考证。

汪氏《悔翁笔记》中对《禹贡》中的内容作了考证,如《九河》、《治梁及岐》、《近人知河之宜为菏》等。

在《汪梅村先生集·三江说》中考证了《禹贡》中的三江,主张此三江为《汉书·地理志》所说的北、中、南三江。

2.对《汉书·地理志》的注释和考辨。

汪氏撰写了《汉志释地略》,对《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郡和侯国内的县名进行了今注(用作者所出年代的地名方位作注),虽然很简略,如对左冯翊作注:“左冯翊高陵(今县)、栎阳(临潼东北)、翟道(中部西北)、池阳(泾阳西北)、夏阳(韩城)、卫(白水东北)、粟邑(白水西北)、……云阳(淳化西北)。

只是简单地注释了方位,但是对后学阅读和研究《汉书·地理志》地名很有帮助。

汪氏撰写了《汉志志疑》,怀疑历史上对《汉书·地理志》的传写会出现错误,对《汉书’地理志》中的注释进行考证。

《清史稿·张裕钊传》勘误一则

《清史稿·张裕钊传》勘误一则

孑匸壬命學干32020.4期#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对吴江开弦弓村的调查表明,农村家庭的平均人数在4〜6人之间。

费孝通认为,“所谓大家庭,看来主要存在于城镇之中参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3页#3光绪《塘栖新安怀仁堂征信录-塘栖重建新安会馆序》,不分卷,光绪戊寅年初刊,第1页#转引自张小坡《清代江南与徽州之间的运棺网络及其协作机制*—以善堂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⑭:⑭李圣华:《方文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327"483页#㉚方文:《遇乡人》,《蕊山续集•鲁游草•五言绝句》,《续修四库全书》第14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⑭梅曾亮:《家谱约书(癸未)》,《柏观山房全集-文集》卷四《书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页#⑬梅曾亮:《记所至各村(癸未)》,《柏观山房全集-文集》卷十《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5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盛时泰:《秣陵盛氏族谱》,《丛书集成续编》第29册,上海书店1994年影印本,第259页#㉕汪士铎:《宗祀小轴记》,《汪梅村先生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5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7-648页#2汪士铎:《汪悔翁(士铎)乙丙日记》卷一,邓之诚辑,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8〜39页#⑭陈作霖:《可园备忘录》,南京图书馆藏稿本,第1页#⑭陈作霖:《金陵通纪》卷三,《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7号(二),(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542页#©梅曾亮:《薄俗》,《柏观山房全集-诗续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㉚柯悟迟:《漏网喂鱼集》,祁龙威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页#?顾汝::《海虞贼乱志》,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4页#?阎连科:《我与父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⑭Peter Borsay,The Englist Urian Renaissancc:Culture and Socie-O c the Providal Torn,1660〜1770,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p.261.作者简介:罗晓翔,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江宁名士汪士铎的舆地学成果刍论

江宁名士汪士铎的舆地学成果刍论
第 2 卷 第 5期 9
Vo . 9 No 5 I2 , .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a o i l ce c ’ n S ca in e S
21 年 1 01 0月
OC., 2 1 t 01
江 宁名 士 汪 士铎 的舆 地学 成 果 刍论

( 淮北 师 范大学

25 0 ) 3 0 0
先 生 充 分 继 承 了清 代 考 据 学 家 “ 章 学 术 , 镜 辨 考 源 流 ” 传 统 之 风 , 后 对 《 贡 》 《 书 ・地 理 志 》 的 先 禹 、汉 、 《 经注 》 经 典 历 史 地 理 文 献 中部 分 内容 进 行 考 水 等 证 , 正 出其 讹误 , 上 其缺 漏 。 订 补
跋 》校 刻 《 域 志 》 例 , 《 域 志 》 顾 炎 武 所 作 。 、 肇 商 而 肇 是 两 文 不 仅 凸 显 了《 域 志 》 历 史 地 理 学 上 的 地 位 , 肇 在 更 勾 画 了 我 国 历 史 地 理 学 的 发 展 脉 络 , 别 是 其 罗 特
列 的关 于舆 地之学 的书 籍 , 个 皆 是地 理 学 经 典之 各

后 》汪 氏 考 证 并 纠 正 了 洪 亮 吉 《 州 水 道 考 》 的 错 , 贵 中
误 , 经 据典 , 证翔 实 。 引 考 2作 序 作 跋 。 ( . 1)与 顾 炎 武 。 汪 氏 作 《肇 域 志
地 理 志 》 说 的北 、 、 三江 。 所 中 南 2 对 《 书 ・地 理 志 》 注 释 和 考 辨 。 汪 氏 撰 写 . 汉 的
了 《 志 释 地 略 》, 《汉 书 ・地 理 志 》 记 载 的 郡 和 汉 对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士铎简介
》、《梅翁笔记》、《南北史补记》、《水经注图》等。

留存下来的只有前三种,其中《乙丙日记》是一部谈人口问题的主要著作。

学术界曾经有人把清代干嘉之际的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比作中国的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

著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家赵靖先生认为:「洪亮吉并不能算作中国的马尔萨斯,这个头衔应该归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汪士铎。

」11994年,我在赵靖先生门下进修时,先生就这个话题亦提过几次。

笔者由此受到启发,于是试图把汪士铎与马尔萨斯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他们的共同之处,并进一步探讨汪士铎这个在建国以后学术史上历来被否定的人物其人口经济思想中的积极内容。

一汪士铎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共同点马尔萨斯的年代比汪士铎早半个世纪,他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封建贵族的代表,汪士铎则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地主阶级的代表。

两人都是代表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马尔萨斯同时还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汪士铎由于处在半殖民地时代,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资本主义思想某些方面的影响,对此并不陌生。

他们两人的人口经济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1)认为人口的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马尔萨斯认为,由于土地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力的有限,而食物又为人类生存所必需,加上两性间必然的情欲不断加剧着人类的繁殖力,因此其结果,人口的增长势必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还把这二者之
间增长的比例关系数量化。

他说:「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2 汪士铎也有和马尔萨斯相类似的看法。

他认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天地之力穷矣」,而「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

他虽然没有像马尔萨斯那样,认为生活资料和人口是按日趋扩大的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增加,但仍明确地指出「国家人浮于地者数倍」、「人多则穷〔地不足养〕」(《乙丙日记》卷三)。

他认为生活资料的增长已经越来越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了,人多地少,因此导致贫穷。

这与马尔萨斯的观点实质上是一样的。

(2)关于生活资料低速增长的观点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这就要回答为甚么生活资料会增长得慢,而人口却增长得快。

马尔萨斯认为,生活资料增长得慢的原因,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最基本的资料──土地──存在着一个肥力递减的规律。

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收益会依次增加;但当投资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增加的收益(利润)就会依次减少。

这里应当注意,马尔萨斯并没有排除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只不过他认为那不会改变质的区别,农业生产技术只会有可能调节递减数量的进程。

农业技术的改进,会使投资增加和利润递减,「这两桩事情不一定老是采取一致的步调」罢了,因此「当资本一再投入土地时,它的利润最后总会渐次递减的」3。

正是这种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作用,造成生活资料缓慢增长。

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论是建立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基础之上,而汪士铎的过剩人口论则缺乏这样一个看似「深刻」和「」的根据。

但汪士铎虽然没有使用「土地肥力递减」这一名词,实际上也意识到了土地
肥力和农业技术这两个问题,不过这二者在他看来全都是令人绝望的。

他说: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乙丙日记》卷三)一切可以垦种的土地都种植了庄稼,自然资源全都利用完了;农业种植技术已开发到了尽头,糠壳碎米,蔬菜瓜果完全充作主食,连草木都没有了,仍然不够吃,人为的力量已经毫无办法。

在他看来,现有生活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