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诊法与辩证
诊法知识点总结

诊法知识点总结诊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及预后,制定诊断以及辨证施治的一门理论和技术体系。
要学好中医诊断,不但要掌握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还要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以“望、闻、问、切”为线索,对诊法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特征、气色、形态、眼睛、舌苔等来了解疾病的病情、病位和病性。
首先,望诊患者的外表特征。
这包括面色、眼睛、舌苔等,其中面色主要是通过面部气色、气色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暗示气虚,面色红润可能暗示气滞、瘀血等。
眼睛是人体的气窍所在,通过观察眼睑、结膜、巩膜等部位的色泽、形态等来推断疾病的病情。
舌苔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观察舌体、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其次,望诊患者的形态和体态。
这包括患者的身体体态、步态、姿势等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推测患者的病情、病性。
望诊还包括察言观色。
这是指通过患者的言语表情、神态、眼睛、音色等来推测疾病的病位、病性。
例如,通过患者的语言表情可以判断其情绪状态,即判断其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状况。
在望诊过程中,医师还需要综合判断患者的气色、形态、面部表情、眼睛、舌苔等特征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个印象将有助于后续的诊断和辨证。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脏腑声音、呼吸声等来了解疾病的病情。
其中最常见的是听患者的言语声音,可以通过患者的言语声音、音色、音调等来推断疾病的病位。
例如,患者的声音嘶哑可能暗示其肺气虚。
此外,医师还需要通过听患者的脏腑声音来推断病情。
例如,听患者的心音、肺音、肝音、脾音等脏腑声音。
通过对脏腑声音的反映,可以推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闻诊也包括了听患者的呼吸声音。
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声音的频率、深浅、响亮度等来推断患者的呼吸状态,从而推断病情。
在闻诊过程中,医师需要真切倾听患者的声音、脏腑声音、呼吸声音等,并综合判断这些声音来推断疾病的病位、病性。
第七章:诊法与辩证

嗜睡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嗅气味
1.口气
2.汗气
3.痰涕气味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味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 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 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 味者多属虚证、寒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三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 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 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 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 疾病的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望五官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二、局部望诊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掣 痛:抽掣牵扯而痛----筋脉失养、邪气阻络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 • • •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 • • •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虚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胀 痛:疼痛作胀---气滞
走窜痛:痛势走窜---气滞 刺 痛:痛如锥刺---血瘀
(1) 疼痛的性质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一种以三焦为纲的温病辨证方法。它将人体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 分,并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将温病分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和下焦病证三种类型,以此为依据分析温 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特点。
脉象是中医学中通过触摸脉搏来 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的形成与 心脏的搏动、血管的弹性、血液 的充盈和流速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脉象类型
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 实脉、虚脉等,每种脉象都有其 特定的成因和意义,能够反映人 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脉诊的临床应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判断 疾病的性质、病位、病程以及患 者的体质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性质概括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 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例如,太阳经证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治 疗以解表散寒为主;阳明经证则多表现为高热、汗出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泻实为 主。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提出的一种以卫、气、营、血为纲的温病辨证方法。它将温病的发展过程 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四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温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特点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学基础诊法概述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辨证
01
中医学基础诊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学基础诊法是通过观察、询问等 方式,收集病人的病情信息,从而判 断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的一种方法 。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诊法与辩证

六经辨证
•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 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 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 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
• 以三焦所属部位,将外感温热病,尤其 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 三焦证候,用以阐明其病变先后、病位 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的血脉而血络遍布全 身,无处不有,是营血环流之路。舌无 皮肤包裹其外,最能反映血的盈虚,察 其舌色,可辨营血虚滞。五脏功能失调 导致气血津液发生病变,都可通过观察 舌质、舌苔变化决定气血津液的盈、虚、 通、滞,此即察其一部,可概其余。临 证之际,望诊位居四诊之首,而舌诊在 望诊中又居首位,实有其理在焉。
望面色
• 面色 望其面色,可知五脏荣枯 • 《内经》将面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 以内应五脏,青色属肝,黄色属脾,赤色属心, 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由正常颜色变成异常 颜色,就是病态。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泽 明润,异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暗不鲜。临床 辨证不必拘泥五色内应某一脏器之说,应以气 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为其依据,才能揭示病变本 质。
二.辩证
• 辩证是指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症候 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 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 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的症候的过程。
病因辩证
•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 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 一种辨证方法 。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 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 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 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 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 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 病变。
《中医诊法与辩证》课件

中医辩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病人的症状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辩证的步骤
总结词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
详细描述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色泽、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 摸病人的脉象来分析病情。
03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中医诊法在辩证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 体态等,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了解病情的性质和程度
。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获取疾病相关信息
。
切诊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了解 病人的脉象、脏腑功能和病理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可以促进医 学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全球医疗水平。
3
社会影响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可以 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 认识和关注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诊法与辩 证》ppt课件
目录
• 中医诊法简介 • 中医辩证概述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 中医诊法的实践应用 • 中医辩证的实践应用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前景展望
01
中医诊法简介
什么是中医诊法
定义
中医诊法是通过观察、询问、切 脉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为诊 断提供依据的医术。
中医诊法辩证的心得

中医诊法辩证的心得一、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进行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中医师能够辨识出病情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我在中医诊法辩证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基本概念1. 中医诊法中医诊法是指中医师通过对病人进行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手段,辨别病情、判断病因、辨证施治的过程。
其中,辩证是中医诊法的核心。
2. 辩证辩证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进行望、闻、问、切等操作,分析病人的病情、病位以及体质等,从而判断病因、辨证施治。
三、辩证的基本原则中医辩证有许多基本原则,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原则:1. 综合分析辨证时,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病史、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不能只看一个病症,要从整体上进行判断。
2. 辨证求因辨证要追求病因,找到病变的根本原因。
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不同的辨证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四、辩证分类中医辩证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辩证分类:1.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指通过对病人的寒热、表里、上下、虚实等情况进行辩证。
通过辨别病人的体质特点,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2. 十二经络辨证十二经络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经脉状态,辨别病人体内的病变位置和病因,从而进行辩证施治。
3. 十辨辩证十辨辩证是指通过对病人的寒热、汗之多少、呕之有无、苦之有无、口渴之程度、小便之情况、大便之情况、舌苔羊皮白之有无、脉之状况等进行辩证。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情况,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
4. 三阳辨证三阳辨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象、舌苔等情况,辨别病人的阳气、阴气虚弱程度,从而进行辩证施治。
五、辩证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辩证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细致辩证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包括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七、望排泄物和分泌物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清稀、腥味 寒证、虚证
黄稠、恶臭
实证、热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六、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垢,由胃气熏蒸而成。 •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上铺 有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薄白苔。一般称为淡红舌、薄 白苔。 • 舌与脏腑:舌尖——心肺 舌边——肝胆 舌中——脾胃 舌根——肾 • 望舌注意事项:1、光线;2、自然伸舌;3、顺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舌青紫或紫黯—外伤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2) 舌形 • 老舌:实证、热证 • 嫩舌:虚证、寒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胖舌:主虚、湿
•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 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 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 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 盛,心脾有热; • 舌肿胀紫暗多为中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望五官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二、局部望诊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一、望诊
(1)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
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 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
心痛病人。
• 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 肝脉瘀阻。 •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 惊风。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听声音
2.语言
•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 热扰心神 • 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 心气大伤,精神错乱
• 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 心气不足,痰气郁结
•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仍 觉寒冷者。 畏寒:久病体弱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 暖,可以缓解者。
•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发热, 兼见其他虚证症。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问寒热
• • • •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表证(表寒 表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 半表半里证
返回目录
目 录
• • • • 一 二 三 四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一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 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泄物和分泌 物等作针对性的观察,以获得与疾病辩 证有关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望 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舌、 望分泌物和排泄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临床意义 • 得神 正气充盛
• 少神 正气虚弱
健康
轻候 慢性病 邪气盛
• 失神
正气衰败
危重证
精气夺 死亡征兆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 假神 正气将绝 辨别正气盛衰
推断疾病预后
一、望诊
(二)望色
• 常色:微黄透红,明 润光泽。 • 病色:青、黄、赤、 白、黑。(五色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2)苔质:厚薄 厚苔:主里证, 外邪入 里
薄苔:主表证, 疾病轻浅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润燥苔
润苔:津液未伤
燥苔—津液亏耗、 热盛伤津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腐腻苔
腐苔—主食积胃肠, 痰浊内蕴 腻苔—主湿浊、痰饮、 湿温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剥脱苔
地图舌
镜面舌
望舌的意义
Ø判断正气盛衰 Ø分辨病位深浅 Ø区别病邪性质 Ø推断病情进退
舌质 正气
舌苔
邪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闻
诊
返回目录
一、听声音
1.语声 • 实证、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烦躁多言 • 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 • 新病—声音重浊、嘶哑 • 久病—声音轻清、体弱
一、听声音
⒊ 呼吸
•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 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 • 喘: 实—病邪壅塞肺气 虚—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 哮:有冷热之别。Leabharlann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一、听声音
⒋ 咳嗽
• 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 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 • 外感病多咳声重浊; • 小儿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 鹭鸶叫声,为百日咳; • 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嗅气味
1.口气
2.汗气
3.痰涕气味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味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 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 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 味者多属虚证、寒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三节 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 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 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 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 疾病的方法。
阴寒内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望诊
(5)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 面色淡暗: 肾阳虚
• 面黑干焦: 肾阴虚
• 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 •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 瘀血久停所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歌诀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脱血虚寒夺气 黑肾虚瘀与水饮
一、望诊
一、望诊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主要望患者面部的气色、眼神、
形体的动静姿态、精神意识、言语气息 及对环境的反应等。可分为得神、失神、 少神 、假神四种情况。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望诊
望 神 的 四 种 情 况
有 神 失 神
少 神
假 神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听声音
⒌ 呕吐
• 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 无力; • 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听声音
⒍ 呃逆
• 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
• 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
• 新病呃逆,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
• 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多为胃气衰败征 兆。
第七章:诊法与辩证
薛霁
第一节 诊 法
★ 四诊:是指中医运用望、闻、问、切来诊察 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方法,能为判断病情及 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 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 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 ,探求疾病的本质。 ★ 四诊合参:四诊各有所长,但也有局限性。 因此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 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 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肾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和食量 2.口渴和饮水 3.口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问睡眠
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掣 痛:抽掣牵扯而痛----筋脉失养、邪气阻络
三、问疼痛
(2)疼痛部位
头痛
• • • • • • 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望诊
(2)赤:主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红赤(虚热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望诊
(3)黄:主虚证、湿证、黄疸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肿: 脾虚湿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望诊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
•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 面色晃白: 属阳虚
• 面色苍白: 亡
阳、脱血夺气或
嗜睡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
返回目录
第三节 问诊
十问歌
• • • • •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问经带产,迟促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