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望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法-望诊(三)

中医诊法-望诊(三)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四肢
诊 望二阴 望皮肤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排出物
望舌
• 观察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 变化,以判断病情的方法
排出物变化总规律
清稀、色淡---多虚证、寒证 黄稠、色黄---多实证、热证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四肢
诊 望二阴 望皮肤
望诊
四肢 二阴 皮肤 小儿食指络脉 排出物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四肢
诊 望二阴 望皮肤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排出物
望舌
• 望四肢可诊察五脏和循行于四肢的经脉病变 ➢ 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肌肉,
肝主筋,肾主骨 ➢ 四肢又为手足三阴、阳经脉循行之处
望神
望色
望排出物
望舌
• ④望呕吐物
寒呕:呕吐物清稀无臭-脾肾阳衰/寒邪犯胃 热呕:呕吐物秽浊酸臭-邪热犯胃/肝经郁火,致
胃热上逆
痰饮: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食积:呕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 呕吐鲜血/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为
胃有积热、肝火犯胃
望神
望色

望头颈五官 望四肢
诊 望二阴 望皮肤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排出物
望舌
望前阴
1、阴囊肿大 2、子宫脱垂 3、阴部湿疹
望后阴
1.肛痈 2.痔疮 3.脱肛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头颈五官 望四肢
诊 望二阴 望皮肤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排出物
望舌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8诊法-1望诊。中医学基础

8诊法-1望诊。中医学基础

湿热秽浊之气上攻于口。见于成人多属重病 晚期 虚证,肺气将绝,病危 实证,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见于痉病、惊 风、破伤风 邪正交争(正气衰而邪气盛),见于新生儿 脐风、破伤风 风痰阻络。见于中风病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
口动(口频繁开合,口角掣动不止)
阳盛寒盛或邪正交争。见于伤寒欲作战汗、 疟疾发作 胃气虚弱,热极生风,脾虚生风
3、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二、望色
•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 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流脓涕,气腥臭 (鼻渊) 鼻腔出血(鼻衄)
(六)望口与唇 1.望口与唇的意义: 主要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2.色泽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唇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 (2)唇色深红——实热证。 (3)唇色青紫——血瘀证。 (4)口唇干裂——津液耗伤。
项目
内容 唇色淡白
主病与病机 血虚或失学,血少不能上充于头面
4.目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2)戴眼反折一一太阳经绝证,属病危。 (3)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4)昏睡露睛——脾气虚衰,胞脸失养。眼 诊望色
望眼之动态
动态 瞳孔缩小 瞳孔散大 两侧瞳孔散大 两侧瞳孔完全散大 一侧瞳孔逐渐散大 主病与病机 肝胆火炽;中毒(如川乌、草乌、 有机磷农药中毒) 肾精耗竭,病危 临床死亡指征之一 中风;颅脑外伤,病危 五风内障(青光眼) 瞪目直视(两目固定前视) 戴眼反折(两目上视,不能转动) 横目斜视 昏睡露睛 兼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 病危 兼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 经绝证,病危 肝风内动(足厥阴肝经系于目系) 脾胃虚衰。为脾虚清阳不升,气 血不足,胞睑失养,启闭失司, 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 见于重症肌无力 先天不足, 脾肾亏虚 脾气虚衰或 外伤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中医四诊法—望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四诊法—望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主病
热证
实热证 虚热证
特点
满面通红、壮热口渴 面部潮红、骨蒸盗汗
病色
) 3、黄色(脾:湿)
主病
湿证
脾虚 黄疸
血虚 湿阻 湿热 寒湿
特点
面黄 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黄胖:面黄虚浮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病色
) 4、白色(肺:燥)
主病
虚:虚寒 失血
寒:里寒
特点
白虚浮 淡白无华
苍白
望诊要点
4)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实邪亢盛,心肺 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 5)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指小儿面黄肌瘦,腹臌 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等特征的病症。因脾胃气 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于脉络,故指纹也变淡。
望诊要点
(三)形状
1)指纹增粗,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热证。是因邪正相 争,气血壅滞所致。 2)指纹变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寒证。是因气血不 足,脉络不充所致。
(四)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01 局部望诊之望小儿指纹
第四部分
望诊方法
将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风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 “气关”:食指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 “命关”: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
病机: 正气不足,精气已虚。
意义: 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虚证或轻病。
无神
无神(失神)
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呆滞、 语言低微、反应迟钝、呼吸微弱, 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病机: 精气大伤,脏腑衰败。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 1 )色泽
异常
①目赤——主火热实证 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 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 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
(2)形状异常
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 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 ③眼球突出 眼胞亦肿——气逆肺胀(久咳所致) “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痰相 结合(肝经上络于目) 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
(3)动态异常 2. 望耳(自学)

3. 望鼻(自学) 4. 望口与唇(自学)
色泽参望色,口唇属脾 “口形六态”:“张、噤、撮、 僻、振、动”
5. 望齿与龈(自学)
(1)齿:(骨之余) 正常:洁白、润泽、坚固 牙齿干燥——热伤津液。其中光燥如石为热伤胃津 ,燥如枯骨为热耗肾液 (2)龈:(肉所生) 正常:淡红、润泽、紧密 龈肿齿衄——火伤血络。其中红肿胀痛为胃经实热 ,淡而不痛为肾经虚火。
(1)善色——即面色虽暴露但仍光明润泽。属 轻病、新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称为 “气至”。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素问·五脏生成篇》
(2)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没有光泽。属重 病、久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称为“ 气不至”。 “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 骨,黑如 台。”《素问·五脏生成篇》
2、内容: (1)望神(2)望色 (3)望形态 (4)望头颈五官(5)望皮肤 (6)望二阴 (7) 望舌 (8)望小儿食指络脉(9)望排出物
一、望 神
(一)概说 1、有关概念 (1)神——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 态的综合,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2)望神——从整体生命活力的综合表现,来诊察 病情的方法。

中医基础-望诊

中医基础-望诊

中医基础-望诊第一章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体、望姿态•望神1、神的概念广义——是对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狭义——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2、望神是望广义之神,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3、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表现与外)-神4、望神的意义:望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存亡,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5、望神的要点:神情、眼神、气色和体态,其中尤应注重察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之舍)6、神的表现类型和意义1)得神(有神)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语言清晰、呼吸平稳 --精充、神旺病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正常)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意义: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较好2)少神(神气不足)表现: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两目无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病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意义:素体虚弱,病情较轻,病后恢复3)失神(无神)①正虚失神(多见)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呆滞、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喘促无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精亏、神衰)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意义:久病重病,预后较差②邪盛失神表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或猝然昏倒、双手紧握、牙关紧闭病机: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邪阻气闭,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意义:急性危重病4)假神表现: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好、两目转亮、语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见亲人病机:脏腑精气极度衰弱,正气将绝,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临终,回光返照,残灯复明5)神乱①神志不宁:表现:烦躁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易于激动兴奋)病机:多由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心神所扰所致,常见于情志或食积化火、外感热病或久病阴亏之人②癫:表现:神情呆滞、神情淡漠,或哭笑无常,不敢独处,或喃喃自语,应答错乱,妄见妄闻病机:多由情志内伤,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渐积而发(文痴)③狂:表现:狂躁乱动、打人毁物、言行越常、叫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病机:多由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生痰,痰火扰乱心神,或心肝火盛④痫:表现: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病机: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或颅脑外伤,或胎气不足•望色1、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1)气血外荣: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浮沉分表里, ▪ 红紫辨寒热, ▪ 淡滞定虚实, ▪ 三关测轻重。
No Image
局部望诊
▪ 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头眼歪斜——中风
▪ 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 望皮肤
痤疮
望毛发
望排出物
▪ 1、望痰涎涕唾 ▪ 2、望呕吐物 ▪ 3、望大便 ▪ 4、望小便

No Image

舌的部位、正常舌象
1. 舌的部位: 正常舌象: 淡红舌, 薄白苔。
No Image
舌质
舌色:淡白、红、绛、青紫
舌态:歪斜
舌形:老、嫩、胖大、瘦小 齿痕、芒刺、裂纹
舌神
舌苔
苔色:白、黄、 灰、黑
苔形:全偏、 剥、镜面
苔质:薄厚、 润燥、腐腻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望小儿指纹
▪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 望小儿指纹临床意义:
望色
▪ 常色: 微黄透着红, 明润泛光泽。 包括主色和客色。
病色
青色:主寒、痛、惊风、血瘀等证,
赤色:主热;火热内盛,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疸。
白色:主虚、寒、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症、水饮湿体质 干瘦—多火体质
2、体强 体弱
望姿态
▪ 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 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第五章 诊法
四诊定义
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反 映于人体体表的疾病体征资料,以推 测人体疾病的病势、病程、病位的一 种中医学诊断方法。是辨证论治的依 据。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舌诊
全身望诊
望神 望色 望形体 望姿态
望神
▪ 目光、神情、气色、体态 ▪ 有神,少神,失神,假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