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 1 )色泽
异常
①目赤——主火热实证 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 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 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
(2)形状异常
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 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 ③眼球突出 眼胞亦肿——气逆肺胀(久咳所致) “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痰相 结合(肝经上络于目) 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
(3)动态异常 2. 望耳(自学)

3. 望鼻(自学) 4. 望口与唇(自学)
色泽参望色,口唇属脾 “口形六态”:“张、噤、撮、 僻、振、动”
5. 望齿与龈(自学)
(1)齿:(骨之余) 正常:洁白、润泽、坚固 牙齿干燥——热伤津液。其中光燥如石为热伤胃津 ,燥如枯骨为热耗肾液 (2)龈:(肉所生) 正常:淡红、润泽、紧密 龈肿齿衄——火伤血络。其中红肿胀痛为胃经实热 ,淡而不痛为肾经虚火。
(1)善色——即面色虽暴露但仍光明润泽。属 轻病、新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称为 “气至”。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素问·五脏生成篇》
(2)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没有光泽。属重 病、久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称为“ 气不至”。 “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 骨,黑如 台。”《素问·五脏生成篇》
2、内容: (1)望神(2)望色 (3)望形态 (4)望头颈五官(5)望皮肤 (6)望二阴 (7) 望舌 (8)望小儿食指络脉(9)望排出物
一、望 神
(一)概说 1、有关概念 (1)神——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 态的综合,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2)望神——从整体生命活力的综合表现,来诊察 病情的方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听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术语中的“四诊法”是指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四个步骤结合使用,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地判断病症及其病因,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对患者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目珠、唇色、姿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

1. 面色: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活动的反映,中医将其分为红色、苍白、黄赤、青紫等多种类型,并与不同疾病进行关联。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2. 舌苔、舌质:舌苔是指舌面上的白色或黄色覆盖物,舌质则是指舌头的颜色、形状以及湿润程度。

中医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寒热症状以及瘀血情况等。

3. 目珠:中医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眼睛颜色、神情以及眼球的活动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有无肝火旺盛、湿热症状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各种声音,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

1. 声音:中医医生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有痰湿、瘀血、虚实等问题。

例如,咳嗽声高亢可能与肺热有关。

2. 呼吸:呼吸的声音和节律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气活动情况,中医可以从中判断是否存在有肺气郁结、肺阴亏损等不同症状。

三、问诊问诊即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发作时间、疼痛情况、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以便于中医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病理情况。

1. 症状: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晕、胸闷、恶心等,通过患者的回答进行初步判断。

2. 发作时间:了解症状的发作时间有助于中医医生分析患者的病理情况,比如疼痛发作时间的长短、频率等。

3. 饮食习惯:中医注重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有助于中医医生进一步判断病理。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质、脉搏等特征,进一步确认诊断并判断病情。

1. 脉搏:中医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出脉搏的弦滑、青数和弱缓等不同状态,从而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ppt

中医基础理论之四诊ppt

闻诊的方法与技巧
听声音
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包括语音、音量、音调等,来判断病情。例如,声音高亢 洪亮可能表示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可能表示虚证、寒证。
嗅气味
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排泄物、分泌物等,来判断病情。例如,口气腥臭可能表 示脾胃湿热,排泄物恶臭可能表示脏腑热毒炽盛。
闻诊的注意事项
医生应保持敏感度
闻诊需要医生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异常声音和气味保 持高度敏感。医生应经常进行自我训练,提高自己的感知 能力。
综合考虑其他三诊
闻诊虽然重要,但仍然需要与其他三诊(望、问、切)相 结合,综合判断病情。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患者 的各种症状和体征,避免片面和误诊。
注意环境因素
闻诊时应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室内空气流通情况、外 界噪音等。医生应选择安静、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诊断, 以保证闻诊结果的准确性。
切诊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切诊时,医生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和温暖,以免对患者 造成不适。同时,医生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询问 患者的感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切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 习和实践,提高切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医生还需要 结合其他三诊(望、闻、问)的结果,综合判断病情,以便 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状况。
望诊的定义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基本 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气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推 断其内在的病理变化。
望诊的重要性
望诊是四诊中的第一诊,能够为 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和 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望诊的方法与技巧
01
02
03
望神态
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是 否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以及有无疲劳、紧张等异 常表现。

中医学基础课件- 诊法

中医学基础课件- 诊法
- 有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脾胃功能的胜衰和营养 状况的优劣)
– 有神:柔和有力、应指分明(血气旺盛心神健旺)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肾气充足)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1.浮脉
【主病】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无力。 外感风热, 脉多浮数。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 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往 来
发无 定时
分型
发有 定时
意义:见于少阳经证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 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 正 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表现: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 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 口渴、多汗等症
(2)恶风 自觉怕风,遇风则冷,避之则缓者
(3)寒战 恶寒且伴有全身发抖者
(4)畏寒 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概念: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
壮热:

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意义: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规律,按时发热或按时热
舌诊
舌的五脏归属: 舌尖属心;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
属肝胆。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舌质:舌的肌肉脉络 舌苔: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柔软灵活,运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望舌包括:舌质、舌苔
望舌质----指整个舌的神、色、形、态。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依次介绍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项,也是最直观和常用的方法之一。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面部、舌苔以及眼底等部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状况。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通过望诊,中医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项,它主要通过医师的听诊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听诊包括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音等,以及医师通过敲击患者身体表面来获取共鸣音。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呼吸声或肠鸣音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师做出诊断。

比如,根据肺部的呼吸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而腹部的肠鸣音则可以反映患者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康。

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项,意在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其病情。

问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诉、病史、症状特点、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的变化规律以及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进而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此外,问诊还可以通过医师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一些难以望诊或闻诊得到的信息,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最具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诊断方法。

切诊主要通过医师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其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等特点与脏腑功能紧密相关。

通过切诊,医师可以辨别患者的脏腑虚实、气血状况等,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切诊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触诊技巧,对患者体表穴位的刺激要求准确而有力。

综上所述,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医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汗出时间 ⑴自汗 —— 气虚、阳虚证 ⑵盗汗 —— 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⑶绝汗(脱汗) —— 亡阴、亡阳证。 ⑷战汗 —— 邪正相争,病情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邪去正复 身热不减,烦躁,脉来疾急─ 邪胜正衰
3汗出部位 ⑴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 ⑵半身汗出 :风痰或瘀痰、风湿阻滞经络 ⑶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
4寒热往来 ⑴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⑵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 疟疾。
(二)问汗(Sweating) 1汗出有无: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 ⑴表证有汗 —— 中风表虚证;表热证 ⑵表证无汗 —— 伤寒表实证 ⑶里证汗出 —— 里热证;诸虚证 ⑷里证无汗—— 津亏、失血、伤阴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 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 二)主诉(Chief Complaint)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
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要求简明扼要。
(三)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Disease)
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 的发病情况、病变过程和诊治经过。
湿温潮热-湿热困遏中焦(身热不扬); 阴虚潮热-阴虚阳亢(骨蒸潮热) ⑶微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
3恶寒发热:
恶寒重轻 ── 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 ── 主伤风表证 恶寒发热皆较重 ── 邪正俱盛
恶寒发热均较轻 ── 邪轻正衰 邪正盛衰
恶寒重发热轻者 ── 邪盛正衰
过食辛辣,易病燥热
⑹在疾病过程中:
食欲恢复,食量渐增 ——胃气渐复,疾病向 愈
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 —— 脾胃功能逐 渐
衰弱,病情加重
“除中”—— 脾胃之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Taste in Mouth) 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脏腑病变的反映
⑴口淡 —— 脾胃气虚,或寒证 ⑵口苦 —— 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⑶口甜─ 脾胃湿热 ⑷泛酸 —— 肝胃蕴热 ⑸酸馊—— 伤食 ⑹口咸 —— 肾虚及阳虚水泛
二 问现在症(Present Symptoms)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 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 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 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睡眠、疼痛)
(一)问寒热(Cold and Fever)
辨别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中焦湿热郁蒸 ⑷心胸汗: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⑸汗的冷热色泽:冷汗;热汗;黄汗
(三)问饮食口味(Diet and Taste in Mouth) 津液的盈亏及输布,脾胃功能的盛衰。
1口渴与饮水(Thirst and Drinking):津液盛衰 ⑴口不渴饮和口渴欲饮 口不渴,不欲饮──津液未伤;寒证,湿证 口渴欲饮水──津液损伤;燥证、热证
(四)二便(Defecation and Urination) 1大便(Defecation ):
次数规律,成形不燥,无脓血、粘液 及未消化食物。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 排便感异常;颜色异常
⑴便次异常(Frequency of Defecation) 有便秘和泄泻之分。
①便秘(Constipation):便难,间隔长,干结。 a.热秘:热盛伤津; b.冷秘:阴寒凝结; c.气秘:气机壅滞;d.虚秘:气液两亏等。
1.较安静的环境。 2.对病人疾苦要关心体贴。 3.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不可凭个人主观意愿去暗示和诱导病人。 5.重视询问主诉,要善于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6.危重病人抢救为先,病情缓解,再详细询问。
一 一般问诊(General Inquiry)
(一)一般情况(General Data)
食少纳呆,伴头身困重,脘腹胀闷,舌苔黄腻 ── 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健
⑵厌食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 食滞内停 厌食油腻,兼胸胁脘腹胀满─ 肝脾湿热 孕妇厌食呕恶─ 妊娠恶阻
⑶消谷善饥 ——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⑷饥不欲食 ─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⑸偏嗜食物
偏食肥甘,易生痰湿
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根据寒热的有无,是否同时出现,轻重, 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其兼症,临床常见 的寒热类型有:①但寒不热;②但热不寒; ③恶寒发热;④寒热往来。
1但寒不热 ⑴新病邪客阳郁恶寒(表里俱寒) ⑵久病阳虚失煦畏寒(手足冷) ⑶寒战疟疾(温疫) ⑷风邪症轻恶风
2但热不寒 ⑴壮热:里热实证。 ⑵潮热:阳明潮热-胃肠燥热内结;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问诊及切诊)
●历史沿革:
1.《内经》为中医问诊奠定了基础。
2.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补充,逐渐完善。 3.明代医家张景岳将问诊概括为十问歌。 4.清代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对于问诊的一般项 目、现病史、既往病史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近似现在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
●方法及注意事项:
⑵渴不多饮和口渴多饮 渴不多饮 —— 湿热、痰饮、瘀血 (水逆证) 口渴多饮 —— 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消渴)
2食欲和食量(Appetite and Food Intake):脾胃强弱 ⑴食欲减退:不欲食、纳少或纳呆
新病食欲减退 ── 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久病食欲减退,兼神倦,面萎,舌淡,脉虚 ──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伤食泄泻 e.痛泄,泄后痛减,与情志相关
病机总属肠燥津亏
②泄泻 (Diarrhoea): 不成形,次数多,水样、完谷不化或鸭溏。
新病泻急 —— 实证;病久泄缓 —— 虚 证。
a.水样或溏泄——脾虚或寒湿困脾,脾失健 运
b.泻下臭秽稀水或黄糜,腹痛,肛门灼热 ─ 湿热之邪伤及肠腑
c.五更泻 ─ 肾虚命门火衰,寒湿内积 d.痛泄,泄后痛减,脘闷嗳腐
此外,问现在症状也属问现病史的范畴, 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将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Anamnesis)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Life Style and Process) 1生活经历 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Family Histo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