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备课 六年级禁毒防艾教案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教案(一)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教案(一)
禁毒防艾主题班会教案是为了让青年学生认识到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性,从而增强他们的预防意识。
本教案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观察反思毒品对人的伤害
1. 邀请专业人士讲解毒品的种类、构成以及对人的危害。
2. 观看宣传片,了解毒品滥用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破坏。
3. 施加学生的反应和感受,让他们就如何预防毒品向家人和朋友提出建议。
二、认识并预防艾滋病危害
1. 通过讲座,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方案。
2. 在家庭、社区中学习如何协助感染艾滋病的亲友,并尽力避免道德背离,避免对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挤。
3. 组织志愿者团队,为感染者提供可靠的帮助和关心。
三、社区反毒防艾宣传工作
1. 观看社区反毒防艾宣传视频,了解互相帮助对经济、身体和心理造成的损害。
2. 参加社区反毒防艾宣传主题活动,了解社区对毒品滥用和艾滋病感染具有的风险。
3. 分析社区信息,讨论针对毒品滥用和艾滋病感染的防治对策,撰写防治论文或寻找社区合作机会。
通过此教案的实施,学生将会深刻认识到毒品和艾滋病对人的危害,
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从而实现来化解一些矛盾。
同时,学生也将会逐渐形成反对毒品和艾滋病的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宣传,做好预防工作,让社会充满阳光、积极和向上的力量。
电子备课 六年级禁毒防艾教案

二、毒品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案例二、
基本案情被告人李风某,男,1983年4月16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系江西省余干县人。
2015年9月9日17时30份许,被告人李风某乘坐石狮开往泰州的车牌为闽CY9721的大巴车,在车上其因吸毒产生他人侵犯其妻子的幻觉,随后用车上的灭火器随意殴打被害人丁某某、李某,致该二人受伤。经鉴定,丁某某、李某的伤势均为轻微伤。本案民事部分已调解,并得到被害人谅解。
二、认识毒品的特征:
1、就故事中的吸毒事件进行归纳:
2:明确毒品特征:
毒品的基本特征包括药物依赖性、非法性和危害性。这三个方面,是某些物质之所以被称为“毒品”的不可或缺的属性。
(一)依赖性或成瘾性
俗称“药瘾”,它是指反复或周期性的用药后所引起的人体对药品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或非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地用药行为和其他反应。依赖性包括心理(精神)依赖性和生理(身体)依赖性,是导致滥用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了解吸毒的原因,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
教学
重难点
了解毒品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吸毒的原因:
小学禁毒防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2.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的危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 的种类:常见的识别和特点。
3. 防范:如何拒绝的诱惑。
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的危害。
2. 讲解:详细介绍的危害、种类以及防范方法。
3. 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
5. 总结:强调和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警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的认识程度:通过测试、提问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通过测试、互动等方式评估。
3. 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是否抵制、是否注重个人卫生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的危害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 测试题、小组讨论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安全套、宣传资料:用于讲解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视频等资料,向学生讲解的危害和种类。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拒绝的诱惑,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模拟诱惑的场景,展示如何拒绝。
4. 知识问答:教师提出关于和艾滋病的问题,学生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艾滋病的知识。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互动性。
3. 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身临其境地感受诱惑,增强防范意识。
4.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难点1. 危害的认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2. 拒绝的方法:培养学生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定拒绝的能力。
小学生禁 毒防艾教案

小学生禁毒防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认识其危害。
2、帮助学生掌握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艾滋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认识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
(2)引导学生掌握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毒品和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
(2)怎样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行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毒品和艾滋病带来的危害。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对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毒品的知识1、什么是毒品向学生介绍毒品的定义,列举常见的毒品,如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等,并展示毒品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2、毒品的危害(1)对个人的危害毒品会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功能,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
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导致生育畸形儿等。
(2)对家庭的危害吸毒会导致家庭破裂,亲人离散。
吸毒者为了获取毒资,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3)对社会的危害吸毒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如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增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艾滋病的知识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性传播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无保护的性交、多性伴等方式传播。
(2)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艾滋病的血液传播。
预防艾滋病小学教育教案(通用5篇)

预防艾滋病小学教育教案预防艾滋病小学教育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预防艾滋病小学教育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预防艾滋病小学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有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艾滋病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四、如何预防艾滋病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教学过程】一、点入话题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二、授新课(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1、性接触传染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
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禁毒防艾教案6年级下册语文

禁毒防艾教案6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6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社会大课堂》中的《禁毒防艾》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的危害、常见的识别、防毒技巧、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的危害,认识到防毒、禁毒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识别方法,提高防毒意识。
3.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学会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的危害、识别方法,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难点:防毒技巧的运用,艾滋病预防的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模型、防毒宣传册、艾滋病宣传海报。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漫画,描述一个因导致家庭破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的关注。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的危害、常见的识别、防毒技巧、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遇到诱惑时,如何应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危害的例题,让学生认识到对身心的摧残。
5. 随堂练习:发放防毒宣传册,让学生识别常见,并回答相关问题。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防毒技巧,其他同学点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的危害2. 常见的识别3. 防毒技巧4.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5. 传播途径6. 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禁毒防艾的感悟。
(1)的危害;(2)防毒技巧;(3)艾滋病的基本知识;(4)预防措施;(5)个人感悟。
2.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防毒、禁毒、防艾的理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掌握禁毒防艾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禁毒防艾宣传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互动环节的组织;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禁毒防艾教案

禁毒防艾教案
禁毒防艾教案
一、教案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掌握禁毒和防艾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
(2)掌握禁毒和防艾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 毒品的危害(20分钟)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类毒品的危害,如海洛因、冰毒、大麻等。
2. 艾滋病的危害(20分钟)
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社会对患者的歧视等问题。
3. 禁毒方法(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禁毒的重要性,应如何拒绝毒品的诱惑,以及遇到毒品问题时应向谁求助等。
4. 防艾方法(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性传播、血液传播等,并告诉他们应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感染艾滋病。
5. 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禁毒和防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四、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方式,结合图文并茂的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
(3)安全套等相关教具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问题反应、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要点制作成问答题,进行小测验。
预防毒品远离艾滋教案

预防毒品远离艾滋教案第一篇:预防毒品远离艾滋教案预防毒品远离艾滋教案学习目标:1、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的重要性2、毒品对身心的危害3、艾滋的传播途径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三分钟)教学活动过程:一、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的重要性1、毒品、艾滋病、暴力犯罪像瘟疫一样成为当代社会的“国际公害”。
其中,毒品犯罪更是以其极大的危害性困扰着世界上许多国家。
今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前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在新华社的一些消息里面,陆续透露了一些现在全球禁毒工作的情况,比如说前两天联合国禁毒署的执行主任科斯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候就说,现在据联合国禁毒署估计,目前全世界大概有1.85亿人来吸毒,其中1.47亿人是吸食大麻,另外还有3300万人吸食安非他命类的兴奋剂。
应该说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禁毒斗争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
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通俗地讲,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目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二、毒品的危害1、对于人体来说,最重要的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人吸毒成瘾后,毒品能直接改变大脑内部分化学物质结构,摧毁这三大系统。
青年人吸毒后面黄肌瘦,双眼呆滞,精神颓废,如同废人,人性泯灭。
吸毒过量还会导致死亡,静脉注射极易感染艾滋病。
目前在国外吸毒者中,静脉注射毒品者,艾滋病感染率非常高。
2、吸毒者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毒品价格的昂贵,一个吸毒者每天吸食毒品的费用就需要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使百万家产也会很快吸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全班交流:
3、教师指导:
三、远离毒品:
1、给自己设立人生目标。因为有了目标,你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要怎样为此奋斗。设立目标还可以为你提高自信。
2、和你爱的人待在一起。和家人、朋友的关系好,能帮你抵制毒品的诱惑。
3、一开始就不要尝试。如果有人给你毒品,直接拒绝然后走开。如果因为对方是朋友,觉得不好拒绝,那就反过来想想,真正的朋友应该尊重你,就算你拒绝毒品,他们也应该支持你,不强迫你做任何不想做的事。如果他们真的强迫你,那你应该换换朋友了。
裁判结果被告人李风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
三、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由于吸食毒品,导致家破人亡。
毒品危害甚烈,祸国殃民,一朝染毒,断送前程。
板书设计
备课年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进度
第二单元第4节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吸毒的原因
备课教师
何成静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毒品犯罪的处罚
备课教师
何成静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毒品犯罪涉及的相关法律,知道毒品犯罪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教学
重难点
了解毒品犯罪的相关法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根据刑法的规定,毒品犯罪包括以下: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二、认识毒品的特征:
1、就故事中的吸毒事件进行归纳:
2:明确毒品特征:
毒品的基本特征包括药物依赖性、非法性和危害性。这三个方面,是某些物质之所以被称为“毒品”的不可或缺的属性。
(一)依赖性或成瘾性
俗称“药瘾”,它是指反复或周期性的用药后所引起的人体对药品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或非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地用药行为和其他反应。依赖性包括心理(精神)依赖性和生理(身体)依赖性,是导致滥用的主要原因。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
板书设计
备课年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2节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毒品的特征
备课教师
何成静
课前准备
收集身边有关毒品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的三大特征。
2、知道毒品是不可接触的。
教学
重难点
了解毒品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学生就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教师适当插入讲述。
教育缺失、容易被人带偏。在我国,父母的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学习,追求好成绩,鲜有针对成长之路的安全,如性、毒品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加上年纪轻、阅历浅,对毒品以及危害并不是很清楚,防范之心必然很淡。
盲目跟风、追求新潮个性。青少年群体的好奇心往往要比成年人更胜,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把握自我,这样的他们极其的缺乏主见,总是喜爱跟从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云亦云。
那么,什么是毒品呢?
2、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鸦片、海洛因
学生:我查找过的资料,毒品,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学生:我们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最主要的毒品好像有鸦片、吗啡、海洛因、摇头丸、可卡因、大麻等。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备课年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进度
第三单元第6节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毒品犯罪
备课教师
何成静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毒品犯罪的概念,知道有关毒品犯罪的相关法律。
教学
重难点
了解毒品犯罪。知道相关法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毒品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这里的药物一词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指吸毒者滥用的鸦片、海洛因、冰毒等,还包括具有依赖性的天然植物、烟、酒和溶剂等,与医疗用药物是不同的概念。
心理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在心理上形成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地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
生理依赖性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后所产生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二)非法性
“非法”是针对“合法”而言的,依法合理使用就是药品,非法滥用就是毒品。一切涉毒行为都是违法的。
教学进度
第二单元第5节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备课教师
何成静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拒绝毒品诱惑,拥抱阳光生活,争做积极进取好少年。
教学
重难点
寻找最合适的方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毒品有哪些危害?
请学生回答。
二、我们该如何远离毒品?
1、请同学们讨论:
(三)危害性
吸毒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吸毒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和家庭。吸毒是一种不良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二、毒品特征的关系:
毒品的四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依赖性和耐受性是毒品区别于其它毒物的自然特征;由此产生的对吸毒者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巨大危害则是毒品的后果特征;为了消除毒品的危害,法律必须要规范和限制人们对这一类化学物质的生产、制造、销售和使用,对涉及毒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加惩处。因此,非法性是毒品的法律特征。
教学目标
了解吸毒的原因,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
教学
重难点了解毒品的原因。 Nhomakorabea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吸毒的原因:
1. 好奇心驱使:
调查报告中占第一位的原因就是“体会感觉”、“抽着玩玩”、“试一试”、“尝新鲜”。这种“试一试”的念头往往就是走吸毒不归路的开端。
案例二、
基本案情被告人李风某,男,1983年4月16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系江西省余干县人。
2015年9月9日17时30份许,被告人李风某乘坐石狮开往泰州的车牌为闽CY9721的大巴车,在车上其因吸毒产生他人侵犯其妻子的幻觉,随后用车上的灭火器随意殴打被害人丁某某、李某,致该二人受伤。经鉴定,丁某某、李某的伤势均为轻微伤。本案民事部分已调解,并得到被害人谅解。
学生:许多药品如果服用不当也会变成精神毒品呢!常见的有“舒乐安定片”、“安非他明”、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等。目前,这一类毒品因作为医药品经常使用于疾病治疗方面,所以常常被人们忽略,放松警惕,导致长期服用,形成毒癖,危害自身健康。
二、毒品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5.环境影响:
多见于家庭亲友,所谓近墨者黑。
6.负面生活事件影响:
对于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的人更容易发生。夫妻感情不和、失恋、父母离异、事业受挫、经营破产、失业待业等引起的苦闷、情绪低落,以毒麻醉,解脱苦恼。
7.医源性成瘾:
由于国家对于麻醉品控制较多,现在医源性阿片类药物成瘾已不多见。
四、教师小结:
1、其他原因:
二、毒品犯罪有哪些特征?
毒品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毒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2)毒品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毒品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处罚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备课年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进度
第三单元第7节第1课时
2、寻找刺激:
吸毒时髦、气派、富有,特别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个体老板,认为该享受的全体验过了,抽一口,不枉来一世。可这一抽上,富有很快变成贫穷,百万富翁沦为乞丐多不胜数。
3、逆反心理:
有人为吸毒者作戒毒榜样,导致吸毒后戒不了;有的被激将而吸毒,特别是个性极强的人往往被自信心所蒙蔽。
4.被欺骗、引诱:
不少吸毒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欺骗吸毒,几次后找到了欣快感而无法自拔。不少毒贩为扩大毒网,经常利用青年学生的无知多方引诱。
二、毒品的危害:
1、毒品给自己、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且青少年已成为毒品的主要受害者。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吸毒者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全部吸毒者的85·1%.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复杂多样,如不健康心理、好奇、同伴和朋友的劝诱、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但对毒品无知,是他们误入毒海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同学们把你查到的有关内容说一说,让大家一起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