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4.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故事情节、音乐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难点:音乐欣赏的引导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播放设备和音乐播放器。

2.《伯牙绝弦》的音乐录音。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共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古琴》、《筝》等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方法。

2.学习:(1)师生共同阅读《伯牙绝弦》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t- 《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是什么?\t- 伯牙和子期为什么成为了好朋友?\t- 伯牙弹琴的时候,为什么子期也能听到声音?(2)播放《伯牙绝弦》的音乐录音,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聆听完毕后,师生共同讨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3.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来表演《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并配上适当的音乐。

(2)学生可以自行编写故事剧本,或者基于已有的剧本进行改编。

(3)每个小组表演完毕后,进行小组间的欣赏和讨论。

4.展示和总结:(1)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看和欣赏,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讨论。

(2)师生共同总结《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音乐表达的情感,并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伯牙绝弦》中的友谊和美好情感。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伯牙绝弦》中的道理和寓意,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既能够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音乐表达的情感,又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伯牙绝弦》教案 15篇

《伯牙绝弦》教案 15篇

《伯牙绝弦》教案15篇《伯牙绝弦》教案15篇《伯牙绝弦》教案1【教材解读】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

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启迪。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和失去朋友的痛苦。

(2)学会尊重他人的才华和努力。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伯牙绝弦故事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伯牙绝弦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伯牙绝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意义和珍贵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伯牙绝弦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友谊的珍贵和失去朋友的感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6. 课后作业:(1)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学生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榜样。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伯牙绝弦》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全文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

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伯牙绝弦》教案范本

《伯牙绝弦》教案范本

《伯牙绝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成语“绝弦”的用法,并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理解“知音难觅”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成语“绝弦”的用法及在语境中的运用。

(2)引导学生理解“知音难觅”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收集与《伯牙绝弦》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伯牙绝弦》,了解故事梗概。

(2)准备一本成语词典,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查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伯牙绝弦》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讲解成语“绝弦”的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2)引导学生运用“绝弦”成语进行句子练习。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理解“知音难觅”的意义。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情感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伯牙绝弦》。

2. 运用成语“绝弦”造句,并将句子写在日记本上。

3. 思考:你身边有没有像伯牙和子期这样的知音朋友?请谈谈你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