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与配合第1章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差与配合教案.

(完整版)公差与配合教案.

教案 1一、新课导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主要学习和研究互换性,围绕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概念及其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决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二、新授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互换性(一)互换性基本概念:所谓互换性是指在制成同一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工(如选配或钳工加工)就可以组装成部件或整机,并能达到设计要求。

举例说明:自行车手机电脑零部件的互换性。

(二)互换性的种类:根据零件的互换范围不同:a)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作任何选择或附加加工。

b)不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允许进行附加加工、选择与调整。

完全互换性在机器制造中被广泛采用。

(三)分组装配法:为了解决加工困难和装配精度要求之间的矛盾。

把零件的互换性范围限制在同一组内的方法,称为分组装配法。

属于不完全互换性。

第二节加工误差和公差(一)加工误差:1、加工误差的定义:零件的实际尺寸和理论上的绝对准确尺寸之差。

2、加工误差的分类:a)尺寸误差;b)形状误差;c)位置误差;d)表面粗糙度误差;e)波纹度误差。

(未标准化)(二)公差:1、公差的定义: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几何位置关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允许变动的范围。

2、公差的分类:a)尺寸公差;b)形状公差;c)位置公差;d)表面粗糙度公差;第三节极限与配合标准(一)标准化和标准:a)标准化:制定标准和贯彻执行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b)标准:指为产品和工程上的规格、技术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方面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二)国家有关标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第四节技术测量概念(一)技术测量的意义和对象:a)技术测量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

b)所谓技术测量就是把被测出的量值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的量值。

c)技术测量的对象: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解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和配合的定义。

介绍基本公差、配合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和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

1.3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解释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公差的表示方法介绍公差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公差带和公差等式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2.2 配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举例说明配合的选用和表示方法。

2.3 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介绍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公差配合图示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图示的应用和绘制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应用3.1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2 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3 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故障诊断、维修方法和检验标准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解释尺子、卡尺、量规、测微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4.2 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介绍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a》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基本公差、配合和间隙的概念;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章:基本概念2.1 公差与配合的定义解释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包括基本公差、配合和间隙的定义。

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2 公差与配合的作用讨论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包括其对零件的互换性、运动精度和装配的影响。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作用。

第三章:基本公差3.1 基本公差的概念介绍基本公差的概念,包括基本公差的大小和形状。

解释基本公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3.2 基本公差的应用讨论基本公差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如何确定合适的基本公差以及如何计算公差带。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公差的应用。

第四章:配合4.1 配合的概念解释配合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过盈配合、间隙配合和过渡配合。

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配合的概念。

4.2 配合的应用讨论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配合以及如何计算配合间隙。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配合的应用。

第五章: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1 公差与配合在零件互换性的应用解释公差与配合对零件互换性的影响,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零件的互换性。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零件互换性中的应用。

5.2 公差与配合在运动精度的应用讨论公差与配合对运动精度的影响,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运动精度。

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运动精度中的应用。

5.3 公差与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解释公差与配合在装配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公差和配合来确保装配的顺利进行。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进行尺寸控制和质量检测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分类;(3)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尺寸公差2.1 教学目标(1)掌握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和限制;(3)熟悉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2)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3)尺寸公差的限制;(4)尺寸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形状公差3.1 教学目标(1)掌握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形状公差的基本概念;(2)形状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形状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位置公差4.1 教学目标(1)掌握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了解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熟悉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1)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2)位置公差的分类及标注方法;(3)位置公差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技术测量5.1 教学目标(1)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熟悉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5.2 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常用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第六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1)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掌握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了解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6.2 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2)公差配合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3)公差配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公差与配合技术教材课件

公差与配合技术教材课件
二、有关“公差与偏差”的术语和定义
2.尺寸公差(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用T表示。 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上偏差—下偏差
注:公差是绝对值,且不为零。
公差 下偏差 上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公差
下偏差 上偏差
基本尺寸
第一节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二、有关“公差与偏差”的术语和定义
轴: dM = dmax 孔: DM =Dmin
孔 轴
第一节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一、有关“尺寸”的术语和定义(GB/T1800.1—1997)
(6)最小实体状态(LMC)和 最小实体尺寸(LMS)
最小实体状态指孔或轴在尺 寸公差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 少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的尺 寸称为最小实体尺寸。
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的两条直 0
线所确定的区域。
_
公差带特性:
公差带大小 两个要素:
公差带位置
标准公差 基本偏差
+
基本尺寸
孔公差带 轴公差带
公差带图
第一节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二、有关“公差与偏差”的术语和定义
+
孔1
轴1
EI
基本偏差
ei
为下偏差
0 _
基本偏差
为下偏差
孔2
ES
es
轴2
基本尺寸
基本偏差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人类社会
标准的分级
二、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发展
3、标准的发展历程
要使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就要求制订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 准
1902,英国伦敦以生产剪羊毛机为主的钮瓦(Newall) 极限表
1906,英国国标B.S.27。1924,英国国标B.S.164。1925, 美国标准A.S.A.B 4a

公差配合教案说课讲解

公差配合教案说课讲解

公差配合教案公差与配合教案1.互换性概念互换性定义互换性是指从一批相同的零件中任取一件,不经修配就能装配到机器或部件中,并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互换性意义零件具有互换性有利于组织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及方便装配,维修有重要意义。

尺寸公差的术语和定义1)基本尺寸——设计给定的尺寸。

如图a中的ø30mm。

2)实际尺寸——零件制成后,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3)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其中较大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如图b示出了轴ø30mm的最大极限尺寸为ø29.993mm,最小极限尺寸为ø29.980mm。

实际尺寸只要在这两个极限尺寸之间均为合格。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尺寸偏差有上偏差、下偏差(统称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如上图所示的轴:上偏差=(29.993-30)mm=-0.007mm下偏差=(29.980-30)mm=-0.020mm国家标准规定:用代号ES和es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上偏差;用代号EI和ei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下偏差。

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零件尺寸的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均为合格。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许尺寸变动的量。

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或: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如上图所示的轴公差=(29.993-29.980) mm=0.013mm或:公差=[-0.007-(-0.020)] mm=0.013mm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由于最大极限尺寸总是大于最小极限尺寸,所以公差总是正值,且不能为零。

在零件图上,凡有公差要求的尺寸,通常不是标注两个极限尺寸,而是标注出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见上图a。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

1.3 教学内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基本术语和符号1.4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1.5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案例素材1.6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基本术语和符号2.1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术语和符号的定义及应用。

2.2 教学内容尺寸公差配合偏差符号表示2.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2.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分类3.1 教学目标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3.2 教学内容基本公差配合标准公差配合特殊公差配合3.3 教学方法讲授实例解析练习3.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题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误差4.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4.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五章:尺寸测量5.1 教学目标掌握尺寸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5.2 教学内容尺寸测量原理尺寸测量工具尺寸测量方法尺寸测量误差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实物演示练习5.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测量工具实物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实物操作演示第六章:形状和位置公差6.1 教学目标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应用。

学会阅读和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

6.2 教学内容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图样阅读6.3 教学方法讲授图样分析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图样素材6.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图样阅读练习第七章:表面质量7.1 教学目标掌握表面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公差与配合的作用公差与配合的分类第二章: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2.1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基本尺寸公差配合2.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标准公差配合选用方法基本尺寸的确定公差等级的选用第三章: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3.1 单一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极限偏差计算极限配合计算3.2 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多重公差配合的概念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多重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第四章: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1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应用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实例分析4.2 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装配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作用实例分析第五章:公差配合的测量与控制5.1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与设备测量方法与步骤测量误差分析5.2 公差配合的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方法过程控制方法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第六章:典型配合案例分析6.1 案例一:轴与孔的配合分析轴与孔配合的公差设计讨论配合公差对零件性能的影响解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6.2 案例二:螺纹配合介绍螺纹的基本概念和公差配合要求探讨螺纹配合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析螺纹配合的公差控制方法第七章:现代制造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7.1 精密加工技术分析精密加工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探讨精密加工中公差配合的特殊要求实例介绍精密加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7.2 表面处理技术理解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掌握表面处理技术中的公差控制要点案例分析表面处理技术在配合中的应用第八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中的公差配合8.1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了解CAD/CAM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CAD/CAM技术在公差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CAD/CAM技术提高公差配合效率的案例8.2 公差配合的数字化管理掌握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化管理在公差配合中的优势实例分析数字化管理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第九章:公差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9.1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分析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保证公差要求的控制成本实例介绍成本控制中的公差配合策略9.2 公差配合与质量控制理解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掌握质量控制中公差配合的应用方法案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成功应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总结公差配合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趋势10.2 未来展望探讨公差配合在新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预测公差配合在未来制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公差配合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重点解析重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及其选用方法3. 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实例4.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5.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方法6. 轴与孔、螺纹等典型配合案例的分析7.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8.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9.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关系及应用实例难点:1.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2. 公差配合在复杂机械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3.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和控制4.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的实施5. 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极限与配合及检测学习及技能目标1.理解有关公差、极限偏差等术语的定义及有关计算,并会查表标注尺寸的极限偏差值。

2.理解配合制的概念及公差等级的选用、配合类型的选择。

3.掌握零件检测(测量方法、测量误差、测量精度等)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典型零件进行测量。

第1讲课题: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授课形式:讲授教学目的: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练计算极限尺寸、会绘制公差带图3.掌握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学重点: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教学难点:1.计算、绘制公差带图2.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精讲:重点讲清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多练:在讲授后,通过练习、讨论和分析归纳帮助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本章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要求对各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要明确,本次课开始学习有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1.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1.1.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1.孔孔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孔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2.轴轴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轴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孔与轴的区别:从装配关系讲,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

从加工过程看,随着余量的切除,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如图所示。

1.1.2 有关要素的术语定义1.要素即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2.尺寸要素是指由一定大小的线性尺寸或角度尺寸确定的几何形状。

3.尺寸是指用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4.公称尺寸(原称基本尺寸)是由设计给定的,通过强度、刚度等方面的计算或结构需要,并考虑工艺方面要求后确定的,孔用D表示,轴用d表示。

5.实际(组成)要素(原称实际尺寸)由接近实际(组成)要素所限定的工件实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

6.极限尺寸指尺寸要素允许的两个极端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应位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大尺寸称为上极限尺寸;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小尺寸称为下极限尺寸。

分别用Dmax ,dmax 和Dmin ,dmin 表示,如图1-2所示。

1.1.3 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1.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偏差可能为正或负,也可为零。

2.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3.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

(1)上偏差:上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

孔的上偏差用ES表示;轴的上偏差用es表示。

(2)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

孔的下偏差用EI表示;轴的下偏差用ei表示。

极限偏差计算公式:ES=Dmax -D es=dmax -dEI=Dmin–D ei=dmin -d4.尺寸公差(Th ,Ts )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孔公差用T h 表示;轴公差用T s 表示。

公差计算公式:孔公差 Th =D max -D min =ES-EI轴公差 Ts =d max -d min =es-ei5.尺寸公差带(1)公差带: 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尺寸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称为尺寸公差带。

(2)为确定极限偏差的一条基准线,是偏差的起始线,零线上方表示正偏差;零线下方表示负偏差。

6.标准公差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数值表中所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称为标准公差。

7.基本偏差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称为基本偏差。

1.1.4 有关配合的术语定义1.配合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2.间隙(X)或过盈(Y)在轴与孔的配合中,孔的尺寸减去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当差值为正时称为间隙,用X表示;当差值为负时称为过盈,用Y表示。

标准规定:配合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3.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称为间隙配合。

在间隙配合中,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间隙 X max =Dmax -d min =ES-ei最小间隙 X min =Dmin -d max =EI-es平均间隙 X av =1/2(X max +X min )4.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称为过盈配合。

在过盈配合中,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过盈Y max =D min -d max =EI-es最小过盈Y min =D max -d min =ES-ei平均过盈Y av =1/2(Y max +Y min )5.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间隙 Xmax =D max -d min =ES-ei最大过盈 Ymax =D min -d max =EI-esX av (Y av )=1/2(X max +Y max )+(-)在过渡配合中,平均间隙或平均过盈为最大间隙与最大过盈的平均值,所得值为正,则为平均间隙;为负则为平均过盈。

6.配合公差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称为配合公差。

它表明配合松紧程度的变化范围。

配合公差用T f 表示,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计算公式:对间隙配合 T f =X max -X min对过盈配合 T f =Y min -Y max对过渡配合 T f =X max -Y max三种配合的配合公差也可为:Tf =Th +Ts第二讲课题:1.配合制2.标准公差系列3. 基本偏差系列4. 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5.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6.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授课形式:讲授教学目的:1. 掌握基孔制和基轴制的特点2. 熟悉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的构成3.掌握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用,并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4.掌握一般公差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用教学难点: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本节主要讲述极限与配合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查用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复习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

要求对基孔制和基轴制的特点明确,本次课开始学习有关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1.2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1.2.1 配合制及标准公差等级配合制是以两个相配合的零件中的一个零件为基准件,并对其选定标准公差带,将其公差带位置固定,而改变另一个零件的公差带位置,从而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1.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孔制配合中的孔为基准孔,是配合的基准件。

如图(a)所示。

标准规定:基准孔的基本偏差为下偏差EI,数值为零,即EI=0,上偏差为正值,其公差带偏置在零线上侧。

基准孔的代号为H。

2.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基轴制配合中的轴为基准轴,是配合的基准件。

如图(b)所示。

标准规定:基准轴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es,数值为零,即es=0,下偏差为负值,其公差带偏置在零线下侧。

基准轴的代号为h。

3.公差等级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称为公差等级。

国家标准设置了20个公差等级,各级标准公差的代号为IT01、IT0、IT1、IT2、…、IT18。

IT01精度最高,其余依次降低,标准公差值依次增大。

1.2.2 基本偏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是对公差带位置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对孔和轴分别规定了28个公差带位置,分别由28个基本偏差来确定。

如图1-7所示。

1.代号基本偏差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孔用大写字母表示,轴用小写字母表示。

2.基本偏差系列图及其特征如图所示3.基本偏差数值(1)轴的基本偏差数值:A:轴的基本偏差计算公式见书中表1-3。

B:为了方便使用,国家标准按上述轴的基本偏差计算公式计算列出了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见书中表1-4。

C:轴的基本偏差可查表确定,另一个极限偏差可根据轴的基本偏差数值和标准公差值按下列关系式计算:ei=es-IT (公差带在零线之下)es=ei+IT (公差带在零线之上)(2)孔的基本偏差数值:孔的基本偏差数值是由同名的轴的基本偏差换算得到的。

换算原则为:同名配合的配合性质不变,即基孔制的配合(如30H9.f9、40H7.g6)变成同名基轴制的配合(如30F9.h9、40G7.h6)时,其配合性质(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不变。

①通用规则用同一字母表示的孔、轴的基本偏差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孔的基本偏差是轴的基本偏差相对于零线的倒影。

即 EI=-es (适用于A~H)ES=-ei (适用于同级配合的K~ZC)②特殊规则用同一字母表示的孔、轴的基本偏差的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差一个Δ值。

即 ES=-ei+ΔΔ=IT n -ITn-1 =IT h -IT s孔的另一个极限偏差可根据孔的基本偏差数值和标准公差值按下列关系式计算EI=ES-IT (公差带在零线之下)ES=EI+IT (公差带在零线之上)1.2.3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1.公差带代号与配合代号A.公差代号:孔、轴的公差带代号由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数字组成,举例:孔的公差带代号-----H7、F7、K7、P6轴的公差带代号------h7、g6、m6、r7B.配合代号:当孔和轴组成配合时,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为孔的公差带代号,分母为轴的公差带代号。

举例:H7/g6如指某公称尺寸的配合,则公称尺寸标在配合代号之前,如30H7/g6。

2.图样中尺寸公差的标注形式A.零件图标注:尺寸公差的两种标注形式如图所示,孔、轴公差在零件图上主要标注基本尺寸和极限偏差数值,也可标注基本尺寸、公差带代号和极限偏差值。

B.在装配图标注:主要标注配合代号,即标注孔、轴的基本偏差代号及公差等级,如图所示。

1.2.4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1.常用和优先公差带:A.轴用公差带:国标规定了一般、常用和优先轴用公差带共116种。

B.轴用公差带:国标规定了一般、常用和优先孔用公差带共105种。

2.选用原则:应按优先、常用、一般公差带的顺序选取。

若一般公差带中也没有满足要求的公差带,则按国标规定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组成的公差带来选取,还可考虑用延伸和插入的方法来确定新的公差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