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儿童喜欢的语文

合集下载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以其简单易懂、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首先,儿童文学作为教材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或故事情节,来进行课堂讲解和分析。

例如,可以选择《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装》进行解读,教会学生理解虚伪和真诚的区别。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其次,儿童文学可以引发学生对内涵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通常以孩子们关心的主题为基础,如友谊、童年、家庭等,这些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相连接。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作品中隐藏的信息和寓意。

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此外,儿童文学还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视觉、戏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言环境。

例如,在学习童谣时,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言语的韵律和节奏感。

在学习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

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然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们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最后,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机会,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写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绘本、童话、儿童小说等。

儿童文学的特点是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色彩丰富,适合于儿童阅读和欣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阐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情节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够感受到文学对于生活的启发和丰富。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往往富有感染力,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情绪的表达,培养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和模仿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1. 设置情境引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或讲述儿童文学作品的方式,引入故事的情境。

教师可以选择故事中的精彩片段或有趣情节进行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阅读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受故事情节、品味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等。

在阅读后,教师可以开展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创作与表演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根据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创作和表演。

学生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节复现,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对故事进行改编和发展。

通过创作和表演,学生能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并且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最喜欢的小学语文书籍推荐

我最喜欢的小学语文书籍推荐

我最喜欢的小学语文书籍推荐作为一名语文爱好者,我在小学阶段尤其钟爱一些语文书籍。

这些书籍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帮助我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几本小学语文书籍推荐。

《小豆包上学记》这是一本由魏巍所写的小说,讲述了小豆包上学的故事。

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练。

通过小豆包的经历和成长,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友谊、努力、坚持等价值观念。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勇敢面对困难,也让我明白了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小王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名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这本书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到其他星球上寻找友谊和真理的故事。

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关于友谊、爱、责任、成长等主题。

通过阅读《小王子》,我逐渐懂得了关爱他人、珍惜友谊以及思考人生的重要性。

《百科全书系列-语文卷》这是一套精致的语文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圣经”。

它详细介绍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阅读理解、作文技巧等等。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还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语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是我学好语文的得力助手。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本收录了许多古代文言文的书籍。

这些文言文经典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我学会了欣赏古代文学的美感,并逐渐提高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杨炯创作的一篇骈文,以描写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盛况而闻名。

这篇文章语言华丽,构思独特。

读罢《阿房宫赋》,我被杨炯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深深吸引。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在写作时更注重细节和形象的描绘。

总结起来,这些我最喜欢的小学语文书籍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它们不仅让我更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还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我希望更多的小学生能够读到这些优秀的语文书籍,从中受益,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社会科学的⼀门重要学科,是⼈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及汉语⼯具。

它既是语⾔⽂字规范的实⽤⼯具,⼜是⽂化艺术,同时也是⽤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门学问。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我的弟弟⼩萝⼘头》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我的弟弟⼩萝⼘头》原⽂ 1941年,我的爸爸妈妈和只有⼋个⽉的弟弟,被国民党*秘密逮捕了。

弟弟跟着妈妈住在⼥牢房⾥。

牢房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

弟弟穿的是妈妈改⼩的囚⾐,吃的和⼤⼈⼀样,是发霉发臭的牢饭。

由于长期监狱⽣活的折磨,弟弟长得脑袋⼤,⾝⼦⼩,⾯黄肌瘦。

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萝⼘头”。

弟弟六岁了,爸爸向特务提出,应当让弟弟去上学。

特务怕弟弟把监狱的内幕泄露出去,硬是不让。

经过难友们⼏次⽃争,特务才勉强同意让“政治犯”黄伯伯当弟弟的⽼师。

弟弟每天由特务押着去上课,学习完了,再由特务押回⼥牢房。

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懂礼貌。

他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总是先轻轻地敲⼏下门,得到了黄伯伯的允许,才跨进门去,敬个礼说:“黄伯伯好!”黄伯伯上午教他语⽂和算术,下午教他俄语和图画。

他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特务在旁边监视的时候,他就⽤俄语跟黄伯伯说话。

特别不懂俄语,只有在⼀旁⼲着急。

在牢房⾥,要得到⼀张纸⼀⽀笔,是很不容易的。

妈妈把草纸省下来,订成本⼦给弟弟。

弟弟九岁⽣⽇那天,黄伯伯送他⼀⽀铅笔。

这可太珍贵了,他在上课的时候才⽤,平时练习就⽤⼩⽯头在地上画。

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

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

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

 【篇⼆】⼩学三年级语⽂《我的弟弟⼩萝⼘头》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理解课⽂内容,了解“⼩萝⼘头”的特点及他是怎样学习的,学习“⼩萝⼘头”具有远⼤的⾰命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小学一年级语文经典识字儿歌,教孩子趣味认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经典识字儿歌,教孩子趣味认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经典识字儿歌,教孩子趣味认字!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头就是夫夫字两点夹夹牢夹子站好来来来认:一,人,大,天,夫,夹,来一二三加一竖就是王王上一点叫做主泡在水里变成注认:一,二,三,王,主,注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一点写大字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三点上学去认:子,字,学横竖勾,是个丁藏个口字就可以小可大可做哥哥认:丁,口,可,哥一横一竖是个十歪了脑袋变成千张开大口吐舌头认:十,千,舌一口口两口吕三口品品好味道认:口,吕,品中一个口字有点扁,一根利箭中间穿。

利箭一下射中靶,箭法真是不简单。

禾一撇写在木字头,变成禾苗栽地头。

禾苗长得肥又壮,田野一片绿油油。

弓横折竖横缺左边,竖折弯钩紧相连。

弓箭千万别乱射,保护动物大自然。

舟舟船橹桨横中间,两个小孩上下站。

茫茫大海一小舟,好像树叶飘海面。

目口字里面有两横,好像双目小瞳仁。

看书上网做作业,注意保护大眼睛。

尺一横一竖再一横,一撇一捺像个人。

皮尺用来量衣裤,穿在身上正合身。

寸寸比十字多一勾,寸比十字多一点。

寸是尺的小搭挡,喜欢一起量衣衫。

元二儿子,很有钱。

捐学校,百万元。

角野牛角巴真有用,角当武器与狼斗。

人民币上他老二,元在前来分在后。

分八刀切下来,西瓜被分开。

分给娃娃吃,娃娃吃了乖。

斤一撇和一撇,拿来称一称。

加上横和竖,一共有几斤?两一横一框未关门,里面两个小小人。

两个小人很齐心,头上顶着一根棍。

犬大字头上点一点,成了一只小黄犬。

城市养犬不卫生,乱把人咬不安全。

毛像三不是三,竖弯钩右弯。

动物都有毛,御寒过冬天。

皮尾巴拖在地,脑袋伸出去。

老狼又来了,披着山羊皮。

爪三个小脚丫,就是一个爪。

老鹰有爪子,爱把小鸡抓。

子头弯起,脚勾起,一根扁担来挑起。

挑麦子,不歇气,真是一个好孩子。

尾一撇像条松鼠尾,尾巴长长挨着嘴。

动物尾巴来回扫,扫断苍蝇小腿腿。

来一粒米,漏下来。

来来来,拾起来。

向脑袋扬,身子胖,中间小嘴轻轻张。

你姓啥?我姓向,朵朵葵花向太阳。

白是谁把头扬?是个大太阳。

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作者:谭证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02期“亲其师则信其道。

”学生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课;学生不喜欢你,你的课上得再好,他都不听你的。

做教师不容易,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

让学生喜欢自己,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为了发展学生的素质,我们应该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那么,如何才能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了以下体会。

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著名作家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就很爱学生,她将自己的“慈爱”“公平”“伟大”“温柔”“美丽”奉献给学生。

蔡老师教学生跳舞,带学生观察蜜蜂,教学生读诗,帮助“我”处理小纠纷。

而学生对老师则无限依恋,在睡梦中去寻找老师。

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

走近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课本对话、生生对话,多渠道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陪伴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如果语文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才与学生交流,上完课就走人,那么学生肯定不喜欢他的语文课,他的学科检测成绩也肯定不好。

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给出了几条陪伴学生的策略: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等。

于老师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赢得学生的喜愛。

语文老师除了课堂陪伴学生上课之外,在课余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读书,可以带学生观察生活,可以跟学生一起打球,可以跟学生一起商量学习上的问题。

全程陪伴学生的成长,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人。

要有学识丰富的头脑学生喜欢老师,除了高尚的师德外,最敬佩的应该是老师的渊博学识。

语文老师一张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学生敬佩你的口才;一伸手,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让学生羡慕你的书法;一动笔,一手好文章,让学生崇拜你的文笔;一动口,名句脱口而出,一肚子故事,让学生回味无穷。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儿童文学是指对儿童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欲望。

儿童文学的内容多样化,题材广泛,有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等等。

这些作品通常都具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可爱的角色以及寓意深远的主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愿意去阅读。

通过儿童文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浅显易懂、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描写、对话、叙述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幽默、夸张、贴近生活等特点的语言,学生会在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儿童文学作品通常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友善、正直、勇敢、助人为乐等正面情感态度的力量。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并接受这些情感态度,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教育是小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通过情感的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文学作品既可以提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材料,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及多样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学生还可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中了解科学、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年级语文上册《被子大地》教材解读 长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被子大地》教材解读 长版
诗人以纤细的感情和敏锐的笔触,精确地把握住孩子的情绪和感觉,极其逼真地再现了童年的时光。在这本诗集中,你可以读到一个孩子的全部的向往,在孩子的幻想中,一切都能够化平常为神奇——所有这一切,也无不唤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亲切回忆,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被深深触动,浸染其中。
作为一名读者我初读文章时首先是被作者的写作手法及特殊的情感所吸引。当我从教育者和编者的角度再次品味文章时,脑海里思索的是作为本板块的第一篇文章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呢?
以上教学任务着重在第1课时完成。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我主要提供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供学生选择:
朗读法:学生以读为本,体会小朋友独自玩耍的乐趣。
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感受法:你想起了自己生病的往事吗?你有过这样独自娱乐的时候吗?带着自己的情感练习朗读并感同身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就会在这一瞬间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
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的预设以及课标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1个部首“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文字的优美,能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一、运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生了病的孩子的床前,然后就题目设问: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基于字词是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教师适时把握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写字时要注意具体笔画、笔形的特点,把写字任务落到实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儿童喜欢的语文
在2014年举办的“全国小学研究型文化名校联盟活动”中,我校提出让语文成为儿童存在的家,让教师与儿童一起回到学习中去,让语文成为儿童在学,儿童能学,儿童会学,并学有成长的课程主张。

这要求我们不忘儿童“初心”,从真实的儿童出发,拥有一颗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慧心,以适合儿童的方式,教儿童喜欢的语文。

那么究竟儿童喜欢什么样的语文呢?在我执教完《泉水》这篇课文后,二年级的小评委们,提出了他们的想法。

学生们希望在语文课上,每个人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能畅所欲言,能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

还有学生希望在语文课上不仅收获书本知识,更能拓展课外知识,开发创造力、想象力。

而对于语文老师,多数学生喜欢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和蔼可亲、时常微笑的老师。

孩子们的看法朴实而真挚,也让我陷入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孩子们的想法,我认为教“儿童喜欢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
人们常常把家比作最温暖的港湾,在家中总能展现出最轻松、最真实的自我,因为家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安全感,
这正是教师应该为儿童创设的语文课堂氛围。

让语文成为儿童存在的家,其基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信任。

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多少次我们出于对儿童学习能力的不信任而限制学生的发言,截断学生的话题,或听到错误答案后,一脸不悦的一声:“坐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感到拘束、胆怯、局促不安,甚至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

久而久之,学生将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在课堂上只说老师需要的,喜欢的,课堂中的儿童不再真实,课堂交流变得没有意义。

慢下脚步,等等孩子,让儿童在课堂中感受到家一般的安全。

在执教《泉水》一课时,我发现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公开教学对他们压力有点大,有些重,但学生在课堂上格外认真。

你听词语的朗读多么清脆,可能太紧张了吧,一个学生把“杜鹃花”读走音了。

于是,教室里有了其他孩子着急的声音。

“别着急,再来一次。

”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小脑瓜。

“杜鹃花”,他正确而响亮地念出了词语。

“尽情、身影、约定、镜子”,这次,另一个学生没有读准“尽情”。

我没有急着纠正他的错误,而是打了个手势,轻轻地问:“这一行词语有规律吗?”一个女孩子心领神会:“这行词语都有后鼻音。

”刚才那个没有读准的学生仿佛被点醒,在他的第二次朗读中自我更正。

正确朗读词语,读准字音是低年段儿童在课堂上的重要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应
该耐下心来,不要着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放慢自己的脚步,等等孩子们,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

不急不忙的课堂,让学生不再惧怕出错,因为他们明白老师会伸出援手,会停下脚步静静地等待他们,这样的安全感,让儿童在课堂中敢于表达,敢于发声。

二、给予儿童更多的对话空间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

”这一命题意味着人要通过语言表达存在,离开语言,人类的存在可能就失去根基。

而对话是生活的本质,作为语言学习的对话主要指主动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观察、阅读、聆听、思辨、讨论、内省,实现自我构建。

课堂中的对话,是一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

深入其中的圈画,自由深入的交流,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品说,独辟蹊径的发问,情感流动,思维跃动,让儿童在课堂中英气尽显。

我认为课堂中“同心共振”的基础是创建平等的课堂对话。

教师首先要理解儿童此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正确指导与引领,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拥有更多对话的空间。

如我在执教《泉水》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不仅关注到文章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更关注到二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书,爱读、爱演故事的特点,决定用以读促讲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但受认知、理解水平的
限制,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会读得越熟越快,声音越读越高,甚至拿腔作调,他们以为这就是有感情,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在声音中自然流淌,让朗读与理解相互交融。

为此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读”设计了4个层次――读通、读好、读懂、熟读成诵。

在“读通”环节,抓住关键字、词,重点突破长句朗读;在“读好”环节,落实圈画,给予学生与文本单独交流、思考的空间;在“读懂”环节,将细碎的问题打通,仅设计一个主问题“读读、说说泉水遇到的朋友们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达,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我则静静站在一旁,适时点拨,及时梳理,让学生之间的对话不断延续,不断深入;在朗读与理解的持续交织、巩固中顺利完成“熟读成诵”。

三、利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本位的思想要求教师放弃固定套路下展开的封闭教学模式,而要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按照儿童真实的认知结构和他们的不同发展水平,将要教的教材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即语文课堂应该展现语文的魅力、表现学习的趣味,努力寻找适合本阶段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满足其成长的需要,让其获得存在感。

如管老师在执教《大自然的礼物》的第二课时,第一
个环节便是听写,立刻让学生们紧张起来,全神贯注,等待老师出题。

管老师则一口气连续报了3个词语,却并没有要求都写下来,而是请学生在所报词语中挑选一个字写出来。

看着学生们疑惑不解的表情,想必这样的听写,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像是字谜,又是考题。

精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却又在好奇与兴奋中接受挑战。

在管老师公布正确答案的那一刻,答对的孩子们都兴奋地尖叫起来,那种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语文课堂中显得那般珍贵。

教学前,老师充分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完全揣摩出了11、12岁孩子们爱玩、爱探险的内心,抓住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用必要的学习内容配合陌生的学习形式,牢牢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挑战中不断感受进步,收获成长。

四、让儿童带着收获离开课堂,走进生活
人本化教育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培养“完整的人”。

而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教育课程在启迪心灵,发展思想,磨砺心志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本质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成长。

白恩思曾说过,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帮助每一个学生。

这要求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共同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利用自己丰厚的知识与丰满的人格,引导学生认
识“自我”,发展“自我”。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这课时,重难点往往放在理解文章的结尾――兔妈妈拉着小黑兔的手说:“因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呀!”这句话上。

通过阅读故事,学生们往往得出结论:妈妈奖小白兔是因为小白兔敢和骏马比较,敢于挑战高手。

这似乎已经完成了教参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但我们仔细想想,孩子们的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表扬,他人的肯定,所以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甚至会通过揭露同伴的弱点来吸引成人对自己的夸赞,这才是真实的儿童。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以成人的视野看待他们的世界,而应该充分尊重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想想儿童实际的困惑,不妨在课堂中慢下节奏,听听他们自己的说法。

一个男孩子说:“我的围棋特别好,我就喜欢找和我一样强,甚至比我更强的棋手对战。

在场上打得难舍难分,特别刺激。

”“看来你是个围棋高手,和高手过招确实能锻炼并增强自己的实力。

”我肯定了他的说法。

这时,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回答:“我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听,我从不在大家面前唱歌,但是我从小学习跳舞,每次幼儿园的舞蹈演出都有我。

”小姑娘的话很真实,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和骏马去赛跑吗?我想多数人都不会,因为结果早已了然于胸,我们反而会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是啊,在敢于挑战高手之前,
我们都应该先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没有人可以完美无缺。

带着这样的认识,引导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你瞧,你的舞蹈就特别棒,下次一定要给大家表演一支舞。

”小姑娘被我的话逗乐了,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是比强加给学生向高手挑战的竞争意识更符合儿童的实际吗?教师不仅应该让儿童带着有益的知识离开课堂,更应带着丰富的情感走进生活。

教儿童喜欢的语文,呼唤教师以恰当的姿态和儿童一同回到学习中,共同经历,相互支持,携手成长。

(韩梦婷,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颜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